无机房电梯顶层排布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80164阅读:2835来源:国知局
无机房电梯顶层排布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曳引电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机房电梯顶层排布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无机房电梯顶层布置受到井道结构影响,尤其是井道的宽度,采用常规的井道布置方式,由于设置方式固定,在面对不同井道宽度时,需要重新设置连接方式,增加了电梯设计的复杂性,此外,传统无机房电梯的顶部的曳引机产生的震动容易传到轿厢内,影响乘客的乘坐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无机房电梯顶层排布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无机房电梯顶层排布结构,包括:曳引机、曳引机架、井道、导轨、对重块、轿厢和吊索,所述曳引机架固定在井道的侧后方,所述曳引机架包括,减震板、第一跨接槽钢、第二跨接槽钢,第一支撑槽钢、第二支撑槽钢,所述曳引机通过所述减震板固定在所述曳引机架上端;所述导轨包括轿厢导轨和对重块导轨:所述对重块导轨设置在井道的后方以及曳引机架的下方,所述对重块导轨包括,第一重块导轨和第二重块导轨;所述轿厢导轨包括,第一轿厢导轨和第二轿厢导轨,所述第一轿厢导轨设置在所述曳引机架的下方以及所述井道的一侧内壁上,所述第二轿厢导轨设置在所述井道另一侧的内壁上;所述第一支撑槽钢固定在所述第一重块导轨与第二重块导轨上,所述第二支撑槽钢固定在所述第一重块导轨与所述第一轿厢导轨上。

通过上述方案的顶层布置形式,从分利用了电梯井道顶部的空间,并且第二轿厢导轨采用分体式固定,与曳引机架分设在井道两侧,可以适应各种不同宽度的井道结构,对重块导轨与对重块结构固定,能有效起到稳定轿厢的作用。此外,两条跨接槽钢和减震板,在有效固定曳引机的同时,能有效减小曳引机的震动,提升了乘客的舒适度。

作为优选,所述吊索包括,轿厢固定段、轿厢驱动段、轿厢悬挂段、对重固定段和对重活动段,所述轿厢驱动段与所述对重活动段与所述曳引机相连。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轿厢导轨顶部设置有轿厢绳头板、所述对重块导轨顶部设置有对重绳头板,所述轿厢绳头板与轿厢绳头板上均设置有多个绳头调位孔,所述轿厢固定段与所述轿厢绳头板相连,所述对重固定段与所述对重绳头板相连。在绳头板上设置的多个绳头调位孔,可以根据实际井道宽度,调整绳头的固定位置,来调节吊索的相对位置,从而起到稳定轿厢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减震板包括,减震顶板、减震底板和减震层,两层板夹减震层的结构在起到减震作用的同时,保证了减震板底部与第一跨接槽钢和第二跨接槽钢的平顺连接,以及减震板顶部与曳引机的稳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减震层内设置有橡胶垫,用以吸收震动。

作为优选,所述减震层内设置有阻尼器,用以减缓震动幅度,从而消除噪音。

作为优选,所述轿厢顶部设置有两个滑轮,所述滑轮的连线穿过所述轿厢的重心垂线,使得轿厢整体平衡性更好,减小了轿厢在导轨上的横向作用力,提高了电梯的安全性和寿命,滑轮设置在顶部,可以减少吊索长度,并且能减小轿厢的晃动。

作为优选,所述轿厢底部设置有两个滑轮,所述滑轮的连线穿过所述轿厢的重心垂线,滑轮设置在底部,可以充分利用井道的空间,并且增加电梯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对重块顶部设置有对重导轮,用以引导吊索。

作为优选,所述导轨与所述曳引机架之间通过转接板相连,所述转接板包括两个相互垂直的固定面,所述固定面之间设置有加强筋板,从而提升支撑效果,保证电梯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①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机房电梯顶层排布结构,能有重分利用电梯井道空间,减小了电梯顶部的空间浪费,提高空间利用率。

②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机房电梯顶层排布结构,对各种宽度的井道结构能良好的通用性。

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机房电梯顶层排布结构,曳引机产生的振动小,乘客乘坐的体验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减震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下面结合附图以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根据图1~图3所示,无机房电梯顶层排布结构,包括:曳引机1、曳引机架2、井道3、导轨4、对重块5、轿厢6和吊索7,曳引机架2固定在井道3的侧后方,曳引机架2包括,减震板21、第一跨接槽钢22、第二跨接槽钢23,第一支撑槽钢24、第二支撑槽钢25,曳引机1通过减震板21固定在曳引机架2上端;导轨4包括轿厢导轨41和对重块导轨42:对重块导轨42设置在井道3的后方以及曳引机架2的下方,对重块导轨42包括,第一重块导轨421和第二重块导轨422;轿厢导轨41包括,第一轿厢导轨411和第二轿厢导轨412,第一轿厢导轨411设置在曳引机架2的下方以及井道3的一侧内壁上,第二轿厢导轨412设置在井道3另一侧的内壁上;第一支撑槽钢24固定在第一重块导轨421与第二重块导轨422上,第二支撑槽钢25固定在第一重块导轨421与第一轿厢导轨411上,导轨4与曳引机架2之间通过转接板43相连,转接板43包括两个相互垂直的固定面,固定面之间设置有加强筋板。

吊索7包括,轿厢固定段71、轿厢驱动段72、轿厢悬挂段73、对重固定段74和对重活动段75,轿厢驱动段72与对重活动段75与曳引机1相连。

第二轿厢导轨412顶部设置有轿厢绳头板81、对重块导轨42顶部设置有对重绳头板82,轿厢绳头板81与轿厢绳头板82上均设置有多个绳头调位孔8,轿厢固定段71与轿厢绳头板81相连,对重固定段74与对重绳头板82相连。

减震板21包括,减震顶板211、减震底板212和减震层213,减震层213内设置有橡胶垫。

轿厢顶部设置有两个滑轮61,滑轮61的连线穿过轿厢6的重心垂线,对重块5顶部设置有对重导轮51。

实施例2:

与上述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根据图1所示,两个滑轮61设置在轿厢底部,滑轮61的连线穿过轿厢6的重心垂线,滑轮61设置在底部,当轿厢升到顶部时,可以充分利用井道上层的空间,并且在轿厢上下移动时间,能增加电梯的稳定性。

实施例3:

与上述实施例1或2不同之处在于,减震层213内设置有阻尼器,用以减缓震动幅度,从而消除噪音。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