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压稳定沥青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2751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沥青生产设备,尤其是一种保压稳定沥青罐。



背景技术:

随着沥青行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各种聚合物改性沥青,改性沥青是在普通基质沥青中添加SBS、SBR、EVA、PE等改性剂,增加沥青的热稳定性和抵抗裂性。增加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及使沥青具有新的力学性能等优点。沥青在改性的过程中,不仅改善了沥青的性能,同时也改变了沥青的物理特性,沥青粘度由原先135摄氏度时最大2000cst,到现有180摄氏度时最大约3000cst~4000cst,粘度增大,要求洒布温度提高,沥青温度越高,升温越慢,需要的热量就越多。而且,目前保压稳定沥青罐加热采用均匀加热,也就是说,保压稳定沥青罐内加热温度是一致的,这样不仅会造成罐体后部沥青加热温度过高导致热能浪费,罐体前端沥青加热速度慢导致搅拌站投入正式工作等待时间过长,而且,还会造成罐体后部沥青温度过高储存时间过长将导致沥青老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加热快、保温性能好的保压稳定沥青罐,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保压稳定沥青罐,其创新点在于:包括罐体,包括罐体内设有竖直安装的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将罐体的内腔从左至右分隔成加热区域、脱水区域和保温区域,罐体的左侧端面下部设有沥青输出口;

罐体内还设有导热油管A、导热油管B和导热油管C,导热油管A设置在加热区域底部,导热油管B设置在脱水区域底部,导热油管C设置在保温区域底部,导热油管A的换热面积大于导热油管B,导热油管B的换热面积大于导热油管C;本技术方案对加热区域、脱水区域和保温区域均是独立加热,各个区域不相互影响,加热快,保温性能好;

加热区域、脱水区域和保温区域的顶部均设有一螺旋装置,螺旋装置包括安装在罐体外的驱动电机以及安装在罐体的螺旋叶片,本技术方案通过螺旋叶片带动罐体内的沥青形成回流,使得液体的各部分受热均匀,加热效率更高。

加热区域、脱水区域和保温区域的底部均设有一气泡装置,气泡装置包括设置咋罐体外部的气体压缩机、安装在罐体内的防逆流气嘴以及连通气体压缩机和防逆流气嘴的气管;罐体顶部还设有一泄压阀。本技术方案通过吹气泡带动罐体内的沥青形成回流,使得液体的各部分受热均匀,加热效率更高,再通过罐体顶部的泄压阀来保持罐体内的压强稳定,安全性更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热油管A、导热油管B和导热油管C均包括进油管和回油管,进油管和回油管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罐体底部还设有支撑板,导热油管A、导热油管B和导热油管C均通过支撑板安装在罐体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保压稳定沥青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保压稳定沥青罐,包括罐体1,包括罐体1内设有竖直安装的第一分隔板20和第二分隔板21,第一分隔板20和第二分隔板21将罐体1的内腔从左至右分隔成加热区域、脱水区域和保温区域,罐体1的左侧端面下部设有沥青输出口8。

罐体1内还设有导热油管A31、导热油管B32和导热油管C33,导热油管A31设置在加热区域底部,导热油管B32设置在脱水区域底部,导热油管C33设置在保温区域底部,导热油管A31的换热面积大于导热油管B32,导热油管B32的换热面积大于导热油管C33;本技术方案对加热区域、脱水区域和保温区域均是独立加热,各个区域不相互影响,加热快,保温性能好。

加热区域、脱水区域和保温区域的顶部均设有一螺旋装置5,螺旋装置5包括安装在罐体1外的驱动电机以及安装在罐体1的螺旋叶片;本技术方案通过螺旋叶片带动罐体内的沥青形成回流,使得液体的各部分受热均匀,加热效率更高。

加热区域、脱水区域和保温区域的底部均设有一气泡装置6,气泡装置6包括设置咋罐体1外部的气体压缩机、安装在罐体1内的防逆流气嘴以及连通气体压缩机和防逆流气嘴的气管;罐体1顶部还设有一泄压阀;本技术方案通过吹气泡带动罐体内的沥青形成回流,使得液体的各部分受热均匀,加热效率更高,再通过罐体顶部的泄压阀来保持罐体内的压强稳定,安全性更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热油管A31、导热油管B32和导热油管C33均包括进油管和回油管,所述进油管和回油管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罐体1底部还设有支撑板,导热油管A31、导热油管B32和导热油管C33均通过支撑板安装在罐体1内。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相似的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