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99010阅读:543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盒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茶叶包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盒。



背景技术:

随着茶文化的普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茶是非常的喜爱。每当逢年过节走访亲朋好友人们都会选择赠送茶,对茶叶的包装上也是非常的重视,毕竟一个好的茶盒又让茶上升了一个档次。

现在的茶盒层出不穷,在外观上面不仅设计得很漂亮,而且还具有各种用途,用来装茶叶的同时还能当做茶具泡茶,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但是现在在使用具有泡茶功能的茶盒进行泡茶时,一般都是将盒盖作为茶盘,在使用这样的茶盘泡茶时,盒盖上通常都有用于排水的沟槽,但是当倒出的水太多或者太急时,盒盖上的水就会来不及沿沟槽排出,而溢出到整个茶盘表面,这样水就会沿茶盘流动,进入盒体内,浸湿盒体内的茶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茶盒,以解决使用现有茶盒的盒盖作为茶盘进行泡茶时,溢出的水不能及时排出而浸入盒体内的问题。

本方案中的一种茶盒,包括盒盖和盒体,所述盒盖上设有用于排水的沟槽,所述盒体的侧壁设有排水通孔,所述盒盖上设有入水通孔,所述盒盖的边缘设置有高出其上表面的凸棱,所述排水通孔与入水通孔之间设有水管,所述水管的一端与入水通孔连接,所述水管的另一端与排水通孔连接,所述水管与入水通孔连接端设有防漏水的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中的多功能茶盒,在使用的过程中,取下盒盖,将水管与入水通孔和排水通孔连接,然后再将盒盖盖上,就可以将盒盖作为茶盘进行泡茶开始泡茶,泡茶时溢出的水会沿着盒盖上用于排水的沟槽流进入水通孔,通过水管从排水通孔流出。泡茶结束后,取下水管,盖上盒盖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采用本方案包装茶叶时,与现在使用的茶盒相比,生产成本低,而且美观大方,不仅能包装茶叶还能够当作茶盘泡茶,而且在泡茶的过程中,盒盖的上表面边缘的凸棱就会将水挡住,当溢出的水太多或者太急时,盒盖上的水即使来不及沿沟槽排出,也不会溢出到整个茶盘表面,这样水就不会沿茶盘流动,也不会浸入盒体内,茶叶就不会被浸湿。

进一步,所述盒体与所述盒盖榫卯连接。采用榫卯连接的方式,当盒盖盖上之后,盒盖与盒体就可以形成密封状态,就算长期使用茶盒泡茶,水也不会从盒盖与盒体的连接处渗入,这样就可以使盒体内部保持干燥。

进一步,所述水管与所述入水通孔螺纹连接。使用茶盒泡茶时,将盒盖打开然后将水管与入水通孔螺纹连接,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取下水管时就非常方便,并且长期使用时,要更换水管也非常的便捷,螺纹连接的方式也使得水管与入水通孔连接得更加牢固密闭,泡茶时,水就不会从水管与入水通孔的连接处渗出。

进一步,所述盒体内设有一用于放置水管的放置格,所述放置格内壁设有防水薄膜。盒体内设置一个放置格,这样在泡茶时取放水管的过程中就非常的方便,泡茶结束后,取下水管,水管内壁难免会有水,将水管放入放置格,因为放置格内壁设有防水薄膜,这样水管内壁的水也不会流出渗入盒体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茶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茶盒中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盒盖1、凸棱2、沟槽3、入水通孔4、盒体5、排水通孔6、水管7、密封圈8、放置格9。

如图1所示,一种茶盒,包括盒盖1,盒盖1上设置有用于排水的沟槽3和一个入水通孔4,盒盖1的边缘设置有高出其上表面的凸棱2,凸棱2可用于防止水从盒盖1的边缘流出。

如图2所示的盒体5内设置有一个放置格9,盒体5内还设置有水管7,放置格9可用于放置水管7,盒体5的侧壁上设有一个排水通孔6,水管7的一端与入水通孔4连接,另一端与排水通孔6连接,水管7与入水通孔4连接的那端设有密封圈8,密封圈8可防止盒盖1上的水从入水通孔4渗入盒体5,水管7与入水通孔4螺纹连接,这样可便于水管7随时取放。

使用本实用新型一种茶盒泡茶时,将盒盖1打开,然后取出放置格9内的水管7,将水管7与盒盖1上的入水通孔4螺纹连接,另一端与排水通孔6连接,然后盖上盒盖1,开始泡茶,泡茶所用的水就通过盒盖1上的沟槽3流入入水通孔4,并通过水管7从排水通孔6流出。泡茶的过程中难免有时会倒水倒得太急或倒得太多,盒盖1上的凸棱2就可以有效的防止水因太满而溢出,并且盒盖1与盒体5采用榫卯连接的方式,这样对于防止水渗入盒体5内就多了一层保障,水管7与入水通孔4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就更加牢固,而且需要更换水管7时也非常的方便,放置格9的内壁贴有防水薄膜,这样也可以防止泡茶结束后取下水管7,而水管7内的残留的水就不会在放置格9内流出渗入盒体5内。以上器件均采用普通材质即可实现。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