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包装颗粒状固体物质或液体的柔性存储装置,用于制造该装置的方法以及使用该装置的包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200283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用于包装颗粒状固体物质或液体的柔性存储装置,用于制造该装置的方法以及使用该装置的包装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用于包装散装固体的柔性存储装置。本发明的领域是用于包装大量颗粒状固体的大容器,也称为grvs袋(来自法语“grandrécipientvracsouple”)或fibc袋(柔性中型散装容器)。多年来,这些存储装置是已知的并且用于保护、存储和运输颗粒状散装材料,诸如食物材料(糖、面粉、淀粉)、颗粒状聚合物或化学品。



背景技术:

这些容器通常是任选密封的聚合物纤维织物(例如pp、hdpe、lldpe)。这些容器的容量一般为0.5-2m3。一旦填满,大容器的尺寸和重量使得处理变得困难,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有危险。在实践中,为了最佳地使用存储空间,填充的袋子被堆叠成几层;因此,确保堆叠时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申请人的经验,颗粒状物质迟早持续沉降并且在容器中移动,从而使柔性容器变形至经常偏离垂直位置,并且其可能导致不平衡。这些容器典型地具有矩形的底部(通常是正方形的)和矩形的垂直侧壁,当袋子并置时,这将允许最佳地填充可用的存储空间。实际上,施加在颗粒状物质上的压力使侧壁向外变形,填充容器偏离其理想的平行六面体形状。因此,容器的占用面积大于正方形或矩形的底座尺寸。因此,在地板面积为32m2的货车中,在装货时不对货物进行会造成损坏的强力的压实的情况下不可能并置24个以上的各1m正方形底座的填充容器。

但是,现有技术的柔性大型散装容器,特别是wo92/14660至wo92/21572或wo2010/130961a揭示了基本上平行六面体的形状,其填充时的抗变形性和稳定性通过内部柔性的、稳定的元件来改善。

为此目的,容器的存储容积内的柔性垂直壁将侧壁彼此连接并且将存储容积分隔成多个垂直隔室,即中央隔室和四个外周隔室。

在wo92/14660或wo2010/130961的容器中,限定中央隔室的上口的隔板的边缘位于容器的侧壁的上边缘下方,以在填充期间构成溢流。这种容器的填充通过将颗粒状材料从顶部倒入中央隔室中而发生,材料首先填充中央隔室,然后通过排出到溢流中来填充外周隔室。

由于颗粒状物质对壁的压力,在将材料倒入外周隔室之前,中央隔室的预填充允许整齐地且均匀地稳定中央隔室的柔性壁。

一旦被填充,与常规的容器(没有稳定元件)相比,容器的稳定性迟早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改善,因为将它在放置在地板上时,不会偏离垂直方向,从而限制了容器倾翻的风险。此外,(彼此)连接侧壁的柔性壁限制了容器侧壁向外变形的程度。填充容器的尺寸得到改善,这优化了存储容量。

在该现有技术中,柔性隔板稳定元件与柔性容器壁一样,典型地由聚合物纤维织物(例如pp、hdpe、lldpe)制成,任选地通过涂覆或层压或多或少地具备气密性。

但是,对于较长的存储期来说,存在内含物通过容器壁从外部环境吸湿的风险。根据申请人的发现,这种吸湿能够导致在容器中形成结块,这妨碍了材料通过一旦打开的容器底部开口的平稳流动。在这种情况下,并且在从容器卸载之前,可能有必要通过对容器的外壁的机械操作来使容器的内含物去除结块。这些去除结块的操作是不希望的,因为它们使材料的卸载复杂化并且对容器构成了损坏风险。

但是,在图9中,wo92/14660的容器公开了存在由液体不可渗透材料(诸如聚乙烯)制成的防止(或至少限制)吸湿的内衬28的结构。

wo92/14660的存储装置的结构同样包含形成容器底部和四个侧壁的容器,其典型地由织物制成。该容器的每个侧壁由通过连接其连接边缘23的垂直缝的彼此连接的两个柔性半部形成。每个柔性半部还在容器的上角处具有挂环。该装置的四个挂环通常可以通过升降系统的手段来提升填充的装置。

内部稳定元件由具有四个垂直缝的柔性管状构件构成,由此形成柔性管,该柔性管的内容积形成中央隔室和围绕所述管以90°分布的四个垂直条7,旨在将所述垂直条7分别固定到袋子的四个侧壁。为此,条7的每个垂直边缘夹在两个连接边缘23之间并且由相同的紧固缝穿过。图9中的内衬28在内部覆盖容器上方和下方的侧壁,形成在其上部34的填注口和排出槽35。该内衬必需包含四个狭缝29,每个狭缝29被将稳定元件的中央管连接到袋子的相应侧壁上的相应的垂直条7穿过。根据申请人的发现,wo92/14660的柔性散装容器不仅面临存储优化和安全性问题,而且还面临吸湿问题,它涉及显著的制造复杂性。由于通过聚乙烯的内衬的宽狭缝29,可以改善这种大容器的液体密封性。

wo92/21572的已知柔性中型散装容器被设计成解决如上所述的优化存储空间、安全性和吸湿的问题。

为此,这种现有技术的柔性中型散装容器包括三个子设备(subset),即如图5所示:

-典型地由织物制成的柔性容器,其形成矩形底部和四个矩形壁,该柔性容器设置有四个挂环以确保容器的处理,

-形成稳定部件的插入件12,其具有本身创建的垂直填充隔室,即中央隔室和四个外周隔室,

-在袋子的内壁和插入件的外壁之间插入的内衬15,以使容器不可渗透。

该插入件是柔性构件,该柔性构件包含覆盖袋子的侧壁的外封套,并且可以如图6的实施方案中那样设置上填充槽29和下排出槽30。该插入件包含管状构件,该管状构件内部包括内部形成中央垂直隔室的管(“芯”)34以及分布在管周围并附接到外封套的内侧壁的固定元件25(“条25”)。在该现有技术中,管(“芯34”)和固定元件25在容器的高度上延伸并且将插入件的填充容积分成中央隔室和四个外周隔室。这种容器的填充通过从顶部将颗粒状材料倒入中央隔室中而发生,材料首先填充中央隔室,并且然后穿过管侧壁的高度上的增加尺寸的孔32填充外周隔室。

根据申请人的发现,与上述文献的容器一样,孔32的存在并不提供形成中央隔室的柔性壁所需的张力。相反,根据申请人的发现,在市场上的散装容器中,形成中央隔室的管壁设置有大孔(大约10cm或更大),张力沿着管的上部不规则,产生折叠,在管子的上部延伸,然后当材料填充外周隔室时将其复制到插入件的外封套的壁上。因此容器的填充不是最佳的。填充容器后,根据发明人的发现,容器侧壁的织物沿高度方向折叠。

根据图6的实施方案,中心管(“芯34”)和紧固元件(“条25”)由整体的柔性管状元件制成,借助于紧固元件25的近端处的第一熔接点36,每个都限定了内管34的紧固元件25之一。然后这些紧固元件25通过另外两个熔接点37,通过另一个远端依次紧固在外封套的内壁上。

根据发明人的发现,每个紧固元件25本身是管状元件,其包含从管34延伸的两个壁33(“棒33”),两个壁33均连接到壁35(“棒35”),形成元件25的远端,该远端通过两个间隔开的熔接点37固定到外封套。

总而言之,根据申请人的发现,如wo92/21572所公开的这种散装袋具有以下缺点:

-当袋子本身不是不可渗透的袋子时,容器需要三个不同的子单元,即袋子、插入件和内衬密封件,用于使容器不可渗透,

-分布在中央管壁的上部的孔32使颗粒状材料从中央隔室排出到四个外周隔室,在填充过程中,不仅在插入件的管中央的上部,而且对外封套的插入件产生褶皱,

-图6的实施方案的紧固元件(“条25”)是管状的,这些紧固元件中的每一个的内部空间构成浪费的内部容积,其不用于存储颗粒状材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提供用于包装散装固体的柔性存储装置来克服上述缺陷,当填充时,其具有接近矩形或正方形的占用面积,以便在容器并置时优化存储容量,具有增加的安全性以防止倾翻的风险,并且优选地,至少根据一个实施方案,适于限制内含物的吸湿。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结构装置,使得它可以以有限的生产成本来制造。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从下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该描述仅供参考而不是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包装颗粒状固体的柔性存储装置,该存储装置具有限定基本上为平行六面体的存储容积的底壁和侧壁,所述装置包含:

-在上部用于提升的挂环,

-单元,其包含:

-柔性外封套,其形成存储容积的至少四个侧壁和任选地存储容积的底壁,

-管状柔性内封套,该内封套由将存储容积分成五个垂直隔室的外封套的四个侧壁上的垂直连接线固定,该内封套包括由所述内封套的内部容积限定的中央隔室以及分别限定在外封套的侧壁和内封套的侧壁之间的四个外周隔室,并且其中内封套具有限定所述中央隔室的上口的上边缘和限定所述中央隔室的下口的下边缘,内封套的上边缘位于存储容积的侧壁的上边缘的下方或相同高度处,使得内封套的上边缘构成溢流,以允许材料从中央隔室溢出到外周隔室,

-并且其中该外封套由第一聚合物膜构成,并且该内封套由第二聚合物膜构成,所述垂直连接线是第一聚合物膜和第二聚合物膜之间的熔接线。

根据本发明的任选的特征单独地或组合地为:

-存储装置包含柔性容器,该柔性容器包含底部和至少两个侧壁,所述挂环固定到所述柔性容器的上部,并且其中所述单元是所述柔性容器的单独构件,该单元作为插入件设置在所述柔性容器底部和侧壁之间;

-所述柔性容器基本上由所述底壁和仅两个侧壁组成,该两个侧壁基本上平行地覆盖所述外封套的四个侧壁中的两个,并且使得所述外封套的另外两个侧壁不被所述容器壁覆盖;

-作为插入容器的插入件接收的单元的外封套本身没有底部,该容器的所述底部固定到外封套的侧壁,该容器的底部和侧壁形成固体材料的存储容积;

-容器的材料是未加工的、涂覆的或层压的聚合物纤维网;

-外封套形成存储容积的所述底壁,该外封套的底壁和侧壁均形成用于颗粒状固体的存储容积;

-底壁设置有由外封套形成的排出槽,在所述装置包含所述柔性容器的情况下,该排出槽穿过容器底部中的开口;

-外封套限定设置有填充槽的盖;

-挂环直接固定到所述单元的角;

-内封套在该内封套的上边缘和该内封套的下边缘之间没有直径大于1mm的开口、优选没有直径大于200微米的开口;

-内封套的上边缘具有面向不同外周隔室的凹口,以有利于通过从中央隔室溢流到外周隔室来排出颗粒状物质;

-每个熔接线将形成侧壁之一的外封套直接连接到限定中央隔室的外周的内封套的管壁;

-内封套和外封套由单层或多层的单一聚合物膜挤出;

-内封套和/或外封套的聚合物膜的厚度为50微米-250微米。

根据一种实施方案,外封套的和/或内封套的聚合物膜选自:

-聚酰胺/聚乙烯复合物;

-100%多层pe;

-相同或不同类型的聚烯烃复合物,诸如evoh;

-聚烯烃和铝的复合物。

根据一种实施方案,外封套在沿着存储容积的高度的存储容积的四个角处包含基本上垂直的翼片,每个翼片通过将两种厚度的第一聚合物膜熔接在一起而获得,所述垂直的翼片被用作将所述单元紧固到所述容器或将所述挂环直接紧固到所述翼片的接合边缘或缝合边缘。

根据限制与静电放电的发生相关的爆炸风险的实施方案:

-内封套和外封套是绝缘的,其表面电阻率大于1.0x1012ω(诸如l3),没有静电导电层并且没有静电耗散层,封套30,40包含贯穿其整个表面的内部和外部微穿孔,使得整个内封套和外封套的击穿电压小于4kv而不需要将所述装置接地,

-如果需要,容器的材料是绝缘体,其不含抗静电添加剂并且没有导电层,并且容器壁的击穿电压小于6kv,使得可以根据标准61340-4-4版本2.02012-01将存储装置分类为b型柔性中型散装容器。

可选地并且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外封套和内封套的表面电阻率为1.0×109ω-1.0×1012ω(l2型)并且设置有耗散剂,使得可以根据标准61340-4-4版本2.02012-01,当容器由该标准中定义的绝缘材料制成时,将存储装置分类为b型柔性中型散装容器,或当容器由该标准中定义的导电材料制成时,分类为c型。

可选地并且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外封套和内封套由表面电阻率小于1.0×107ω(l1型)的导电材料制成,使得可以根据标准61340-4-4版本2.02012-01将存储装置分类为c型柔性中型散装容器。

本发明进一步涉及制造根据本发明的存储装置的方法,其中所述单元至少通过实施以下步骤来获得:

-提供旨在构成外封套的第一聚合物膜,和优选为较小周长的管状套的形式,任选地设置有排出凹口,旨在构成内封套的第二聚合物膜,

-将第二聚合物膜熔接在由第一聚合物膜形成的管状套内部,从而获得分别由第一和第二聚合物膜形成的两个柔性同轴套,这两个套在至少四个第一熔接线处彼此固定。

根据一个实施方案,在外封套的存储容积的四个角上形成垂直的翼片,每个垂直的翼片通过将两种厚度的第一聚合物膜熔接在一起获得。

根据该方法的一个实施方案,单元具有设置有排出槽的底部和/或设置有填充槽的盖,并且所述具有排出槽的底部和/或所述具有填充槽的盖通过以下连续步骤获得:

-两种厚度的第一聚合物膜在套的四个或八个角处熔接在一起,称为第二熔接点的每个熔接点从边缘延伸到所述套的口之一以及所述套的纵向边缘,从而获得填充槽和/或排出槽,

-通过沿第二熔接点并且在其外侧切割第一聚合物膜,去除套的角度。

本发明还涉及用于包装固体(或液体)散装材料的方法,其包括从上方将散装颗粒状固体材料(或液体)倒入根据本发明的柔性存储装置的中央隔室中,该材料(或液体)首先填充所述中央隔室,并且然后通过仅在内封套的上边缘上方将材料溢流来填充四个外周隔室。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所附的以下附图描述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方案中的存储装置的结构分解图,所述装置包含典型地由聚合物织物制成的设置有挂环的容器,该容器包含四个侧壁和底部,以及由第一和第二聚合物膜形成的单元,该单元限定了对颗粒状物质不可渗透的存储容积,其包括具有填充槽的盖和具有排出槽的底部,所述单元作为插入件设置在容器中,

-图1a是该单元的水平截面图,示出了由所述单元的内壁和外壁形成的中央隔室和外周隔室,

-图2a和3a、2b和3b、2c、3d和3e分别示出了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单元的制造的连续阶段的不同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方案的存储装置的结构分解图,所述装置包含典型地由聚合物织物制成的设置有挂环的容器,所述容器仅包含两个侧壁和底部,以及由第一和第二聚合物膜形成的单元,该单元限定了对颗粒状物质的密封存储的容积,其包含具有填充槽的盖和具有排出槽的底部,所述单元作为插入件设置在容器中,

-图5是图4的装置的视图,所述单元插入柔性容器中,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方案的存储装置的视图,其中挂环直接固定(通过缝合或熔接)到形成用于颗粒状物质的单个存储容积的所述单元,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方案的存储装置的视图,其中用于颗粒状物质的存储容积通过将所述单元和容器放在一起获得,特别是通过将由外封套形成的侧壁的下边缘紧固到容器的底壁。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用于包装颗粒状固体的柔性存储装置1、1’、1”、1”’,该存储装置具有限定基本上为平行六面体的存储容积的底部和侧壁。任选地,该存储装置具有从上方关闭存储空间的盖35。

这种存储装置1、1’、1”、1”’包含:

-在上部用于提升的挂环25

-单元,其包含:

-柔性外封套30,其至少形成存储容积的四个侧壁31、32、33、34和任选地存储容积的底壁,

-管状柔性内封套40,该内封套由将存储容积分成五个垂直隔室c1、c2、c3、c4、c5的外封套30的四个侧壁31、32、33、34上的垂直连接线41、42、43、44固定,该内封套包括由内封套的内部容积限定的中央隔室c1以及分别限定在外封套30的侧壁和内封套40的侧壁之间的四个外周隔室c2、c3、c4、c5。

外封套30基本上由第一聚合物膜组成,内封套40基本上由第二聚合物膜组成,所述垂直连接线是第一聚合物膜和第二聚合物膜之间的熔接线。当第一聚合物膜和/或第二聚合物膜是复合的,即多层相同的聚合物材料或几种不同的聚合物时,第一膜和/或第二膜典型地通过挤出或共挤出获得。

数量至少为四条的熔接线的宽度可以为5mm-20mm。这些熔接线可以任选地加倍。

如所示的但不限于附图的实施例,每条熔接线可以将形成侧壁31、32、33、34之一的外封套30直接连接到限定中央隔室c1的外周的内封套40的管壁。

内封套40具有限定所述中央隔室c1的上口的上边缘50和限定所述中央隔室c1的下口的下边缘51。内封套40的上边缘50位于存储容积的侧壁31、32、33、34的上边缘的相同高度处,或位于存储容积的侧壁31、32、33、34的上边缘的下方,使得内封套的上边缘50构成溢流,以允许材料从中央隔室c1排出到外周隔室c2-c5。

存储容积的装置的填充是通过从上方向中央隔室c1排出散装颗粒状固体(或液体)而获得的,材料首先填充所述中央隔室c1,然后通过在内封套30的上边缘50上方将材料溢流到四个外周隔室c2、c3、c4、c5。

优选地,内封套40在内封套40的上边缘50和内封套40的下边缘51之间没有直径大于10mm,甚至没有直径大于1mm的开口,优选没有直径大于200微米的开口。中央隔室的侧壁是c1并且对于颗粒状材料是不可渗透的,使得材料从中央隔室c1到外周隔室c2-c5的排出仅在形成溢流的上边缘50的上方进行,而不是如wo92/21572的装置所教导的,通过中央隔室壁中的孔进行,这些孔在wo92/21572的图5中被标记为9,在wo92/21572的图6中被标记为32。

根据发明人的发现,使得中央隔室c1的壁能够均匀拉伸的这种孔是不存在的,并且与wo92/21572的教导相反,取决于高度,孔在中央隔室的壁中产生不均匀的张力,在填充期间在上部形成折叠,然后当外周隔室被填充时被复制。

任选地,内封套40可以被穿孔,但是仅为了促进存储容积的脱气,和/或如下所述,为了限制单元3的击穿电压:在两种情况下,穿孔是其直径被测定为颗粒状材料不可渗透的微穿孔。

在第一个实施方案中,由图1、图4、图5和图7的实施例示出的,但不限于这些实施例,所述存储装置可以包括柔性容器2,该柔性容器包括底部20和至少两个侧壁21、22、23、24,所述挂环25固定到所述柔性容器2的上部。容器2的材料典型地是聚合物纤维网,包括未加工的、涂覆的或层压的。

根据该第一个实施方案,单元3是所述柔性容器2的不同构件,其预定插入在柔性容器的底部和侧壁之间。由单元的外封套30形成的侧壁31、32、33、34分别被柔性容器2的侧壁全部地或部分地覆盖。

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由图1示出的,但不限于图1,容器2可以具有底部20和四个侧壁21、22、23、24,这四个侧壁分别覆盖外封套30的四个侧壁31、32、33、34。

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由图5或图7示出的,但不限于图5或图7,容器2可以具有底部20和仅两个侧壁22、24,该两个侧壁基本上平行地覆盖所述外封套30的四个侧壁中的两个。换句话说,外封套30的另外两个侧壁不被所述容器2的壁覆盖。这种设计的优点在于,其节省了用于构造容器2的材料(聚合物织物)。例如,优选地,所述单元3通过将容器的两个侧壁22、24在存储容积的角处垂直延伸的四条连接线上缝合或接合而被固定。

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由图1、图4、图5和图6的实施例中示出的,但不受这些实施例限制,外封套30也形成底壁38,外封套30的所述底壁38和侧壁31、32、33、34形成用于对颗粒状材料不渗透的固体材料的存储容积。

如果所述装置具有所述柔性容器2,底壁38可以设置有排出槽36,所述排出槽36穿过容器2的底部20中的开口26。外封套30也可以限定设置有填充槽37的盖35。填充槽37和/或排出槽36可以通过系紧而关闭。以下描述制造包含设置有排出槽36的底部38和/或设置有填充槽37的盖35的单元的方法。

在所述外封套30形成盖35和形成侧壁31、32、33、34的底部38的情况下,存储容积对颗粒状材料是不可渗透的,存储装置可以有利地不含典型地由织物制成的所述容器2。然后将挂环25直接地固定、刚性地连接到所述单元3,典型地在存储容积的四个角处连接。

与具有典型地由织物制成的柔性容器2的存储装置相比,这种在图6中示出但不限于图6所示的实施方案具体地旨在传输适度的负载,这将提高更大的实质性负载。

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如在图7中示出的,但不限于图7,外封套30没有底部,即它本身在底部是开放的,容器2的所述底部20固定在所述外封套30的侧壁31、32、33、34上。根据该实施方案,容器2的底部20和外封套30的侧壁31、32、33、34形成对颗粒状物质不可渗透的存储容积,因此,容器的底部20关闭底部开口。为此,外封套30的侧壁31、32、33、34的下边缘39可以被固定(以对颗粒状物质不可渗透的方式)在容器2的底壁20的外周27。然后,底部优选由涂覆的或层压的织物制成,以对颗粒状材料不可渗透。

根据一个实施方案,内封套40的上边缘50具有面向各个外周隔室c2-c5的特别是v形的凹口52,以有利于通过从中央隔室c1溢流到外周隔室c2-c5来排出颗粒状物质。

根据一个实施方案,内封套和/或外封套的聚合物膜是厚度为50微米-250微米、优选90微米-150微米、诸如120微米的壁。

内封套40和/或外封套30优选由单一的单层或多层膜制成,以便于单元3的再循环。

外封套40和/或内封套30的聚合物膜可以选自:

-聚酰胺/聚乙烯复合物

-100%多层pe,

-相同或不同类型的聚烯烃复合物,包括诸如evoh,

-聚烯烃和铝的复合物。

根据申请人进行的填充测试,使用聚酰胺/聚乙烯复合物(pa/pe),更具体地是多层(pe/粘合剂/pa/粘合剂/pe)(即包含在两个聚乙烯层之间的聚酰胺层以及分别在聚酰胺层和相应的聚乙烯层之间连接的两个粘合剂层以及与前述原理相同的pa/pa/pe膜)获得了良好结果。

测试的这种厚度为120微米的膜能够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湿气构成良好的屏障。由于这种聚酰胺/聚乙烯复合物在负荷下的低伸长率,与其中第一和第二膜仅由聚乙烯制成的相同设计的一组相比,该单元在填充时显示出良好的填充性能,在材料的压力下限制了外封套侧壁向外变形的幅度。

通常,外封套30可以在沿着存储容积的高度的存储容积的四个角处具有基本上垂直的翼片b1、b2、b3、b4。每个翼片b1、b2、b3、b4通过将两种厚度的第一聚合物膜熔接在一起而获得。

例如,如图1或图5的实施方案所示,这些垂直的翼片b1、b2、b3、b4用作接合边缘或缝合边缘以紧固容器的所述容器2的所述单元3。

如图6以举例方式和以非限制性方式所示出的,这些翼片b1、b2、b3、b4仍然可以用于直接紧固所述挂环25。

另外,可以使用不同的构造设置来限制与静电放电相关的爆炸风险。

根据一个实施方案:

-内封套和外封套可以是绝缘的,其表面电阻率大于1.0x1012ω,没有静电导电层并且没有静电耗散层,内封套和外封套30、40包含贯穿其整个表面的微穿孔,优选通孔,使得整个内封套和外封套的击穿电压小于4kv而不需要将该装置接地,

-如果需要,容器的材料是绝缘体,其不含抗静电添加剂并且没有导电层,并且容器壁的击穿电压小于6kv,使得可以根据标准61340-4-4版本2.02012-01将该存储装置分类为b型柔性中型散装容器。

微穿孔的直径可以为5微米-130微米,例如为5微米-40微米(μm)。微穿孔的直径根据待存储材料的粒径来选择,并且防止材料穿过外封套30或内封套40的壁。外封套30和内封套40上的微穿孔的密度为每平方厘米0.2个穿孔至每平方厘米2个穿孔,并且优选是均匀的。

有利的是,这种存储装置提供了增加的安全性以防止危险的静电放电的风险,并且不需要可能迁移到存储产品并污染存储产品的耗散剂,并且在填充或排空操作期间不需要将存储装置接地。有关制作微穿孔的更多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参考本申请人的专利申请pct/fr2014/051836。

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外封套30和内封套40具有1.0×109ω-1.0×1012ω(l2型)的表面电阻率,即没有耗散剂,使得可以根据标准61340-4-4版本2.02012-01,当容器由该标准中定义的绝缘材料或耗散材料制成时,将该存储装置分类为b型柔性中型散装容器,或当容器由该标准中定义的导电材料制成时,分类为c型。这种实施方案在填充和排空b型期间不需要将存储装置接地,但是可能包含用于迁移存储产品的耗散剂。

在又一个实施方案中,外封套30和内封套40由表面电阻率小于1.0×107ω(l2型)的导电材料制成,使得可以根据标准61340-4-4版本2.02012-01将存储装置分类为c型柔性中型散装容器。但是,这种装置在填充或排空操作期间需要将存储装置接地并且需要针对电击风险的安全措施。

本发明还涉及制造根据本发明的存储装置的方法,其中所述单元3至少通过实施以下步骤获得:

-提供旨在构成外封套30的第一聚合物膜,和优选为较小周长的管状套的形式,任选地设置有排出凹口52,旨在形成内封套40(参见图2a和3a)的第二聚合物膜,

-将第二聚合物膜熔接在由第一聚合物膜形成的管状套内部,从而获得分别由第一和第二聚合物膜形成的两个柔性同轴套,这两个套在四个第一熔接线处41-44(参见图2b和3d)彼此固定。

这些步骤允许获得具有外封套30和内封套40的所述单元,该外封套和内封套相互限定垂直隔室(c1-c),即中央隔室c1和外周隔室c2-c5。

任选地,并且在这两个步骤之前,第一聚合物膜和第二聚合物膜可以在其整个表面上均匀地穿孔,如上所述,所述微穿孔的优选直径为5微米-130微米并且优选地密度为每平方厘米0.2个穿孔至每平方厘米2个穿孔。

两个管状套中的每一个可以从最初为薄片形式的第一聚合物膜(或第二聚合物膜)获得,其被折叠到自身上并且其两个边缘被熔接以获得套。在另一个替代方案中,第一聚合物膜和/或第二聚合物膜可以有利地为从一开始就单片挤出的波纹管套。

因此,根据图2a中所示的一个实施方案,第一聚合物膜和/或第二聚合物膜可以每个都为典型地以单片挤出的波纹管套的形式。

该过程还可以具有额外的步骤,其中在所述单元上形成垂直的翼片b1、b2、b3、b4,然后如上所述将其用作接合边缘或缝合边缘。

因此,如图2c所示但没有限制作用,在外封套30的存储容积的四个角上形成垂直的翼片b1、b2、b3、b4,每个翼片通过将两种厚度(特别是几厘米)的第一聚合物膜熔接在一起获得。

当所述单元具有设置有排出槽36的底壁38和/或设置有填充槽37的盖35,具有排出槽36的底部38和/或具有填充槽37的所述盖35可以通过以下连续步骤获得:

-两种厚度的第一聚合物膜在套的四个或八个角处熔接在一起,称为第二熔接点的每个熔接点从边缘延伸到套的口之一以及套的纵向边缘,从而获得填充槽和/或排出槽(参见图3d),

-通过沿第二熔接点并且在其外侧切割第一聚合物膜,去除套的角(参见图3e)。

使用四个上熔接点(s1、s2和s1'、s2')来制作其具有填充槽37的盖35,并且使用四个下熔接点(s3、s4和s3'、s4')来制作具有排出槽36的底部。根据需要,可以仅制作上熔接点(s1、s2和s1'、s2')或下熔接点(s3、s4和s3'、s4')或所有八个熔接点。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想其他实施方案,而不脱离由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

附图标记说明

1.1’、1”、1”’.存储装置,

2.柔性容器,

20.(容器的)底部,

21、22、23、24.(容器的)侧壁,

25.挂环,

26.开口(底部20),

27.外周(底部),

3.设置件或插入件,

30.外封套,

31、32、33、34.侧壁,

35.盖,

36.排出槽,

37.填充槽,

38.(单元的或插入件的)底部

39.(由外封套30形成的侧壁的)下边缘,

40.内封套,

41-44.垂直熔接点(第一熔接点),

50.上边缘,

51.下边缘,

c1.中央隔室,

c2-c5.外周隔室,

s1、s2和s1'、s2'.上熔接点,

s3、s4和s3'、s4'.下熔接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