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原地处理垃圾的垃圾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92371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可原地处理垃圾的垃圾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环卫用品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原地处理垃圾的垃圾桶。



背景技术:

垃圾桶是城市环境的净化师,伴随着人们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时代,多数垃圾桶都有盖以防垃圾的异味四散,有些垃圾桶可以以脚踏开启。有些游乐场的垃圾桶会特别设计成可爱的人物。但对垃圾桶内部的垃圾处理不够及时,会加速垃圾桶内垃圾的霉变,产生异味,滋生细菌和害虫。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可原地处理垃圾的垃圾桶。

公开于本发明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可原地处理垃圾的垃圾桶,其能够通过通过地下垃圾处理部对垃圾进行原地处理,实现垃圾的及时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可原地处理垃圾的垃圾桶,包括:地上垃圾放置部、地下垃圾处理部和垃圾储运部,其中,所述地下垃圾处理部通过底座与所述地上垃圾放置部连通,所述地上垃圾放置部的垃圾经过所述地下垃圾处理部的处理后,存放于所述垃圾储运部。

优选地,所述地下垃圾处理部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口、研磨腔、垃圾分类腔及连接至所述垃圾分类腔的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连接口上设有内卡条,所述研磨腔内壁上方设有触碰开关,控制研磨腔的开启,所述垃圾分类腔内设有固液分离器,所述地下垃圾处理部还包括套设于所述研磨腔和所述垃圾分类腔外的外壁,保护所述研磨腔和所述垃圾分类腔,所述第一出口连通所述垃圾储运部,所述第二出口通过管道与排污管道连接。

优选地,所述地上垃圾放置部包括外桶体、内桶体、桶底及桶盖,所述外桶体外设于所述内筒体,所述桶底和所述外桶体活动连接;

所述内桶体的内壁上方设有多个感应片和与其通讯连接第一控制单元,所述多个感应片信号被阻隔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桶底的打开,所述多个感应片信号接通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桶底的关闭。

优选地,所述底座包括内沿、外沿和滑动门,所述内沿支撑所述地上垃圾放置部,所述内卡条卡接于所述外沿上,所述滑动门通过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滑动门开启后所述桶底打开,所述桶底关闭后所述滑动门关闭。

优选地,所述垃圾储运部设置在综合管廊内。

优选地,所述垃圾储运部上设有多个垃圾推送单元,所述垃圾储运部两侧面设有与所述多个垃圾推送单元相对应的垃圾收集区。

优选地,所述垃圾收集区设置在综合管廊内。

优选地,所述垃圾收集区上设有监测单元,所述垃圾推送单元上设有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监测单元的信息控制垃圾推送单元的运动。

优选地,所述监测单元是距离传感器。

优选地,所述垃圾储运部是履带式输送机。

优选地,所述地下垃圾处理部和所述垃圾储运部电力通过综合管廊的电力系统供给。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可原地处理垃圾的垃圾桶,其优点在于:地上垃圾放置部装满时,进入地下垃圾处理部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垃圾分别进入排污管道排走或进入垃圾储运部后进行集中处理,使垃圾及时处理,降低垃圾霉变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垃圾桶具有其它的特性和优点,这些特性和优点从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例中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将在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例中进行详细陈述,这些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共同用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可原地处理垃圾的垃圾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垃圾推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外桶体、2、内桶体;3、桶底;4、桶盖;5、感应片;6、第一控制单元;7、内沿;8、外沿;9、滑动门;10、研磨腔;11、垃圾分类腔;12、第一出口;13第二出口;14、触碰开关;15、内卡条;16、垃圾推送单元;1601、滑道;1602、清扫单元;17、垃圾收集区;18、监测单元;19、第二控制单元;20、外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发明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发明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发明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原地处理垃圾的垃圾桶,包括:地上垃圾放置部、地下垃圾处理部和垃圾储运部,其中,地下垃圾处理部通过底座与地上垃圾放置部连通,地上垃圾放置部的垃圾经过地下垃圾处理部的处理后,存放于所述垃圾储运部。

地上垃圾放置部装满时,进入地下垃圾处理部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垃圾分别进入排污管道排走或进入垃圾储运部后进行集中处理,使垃圾及时处理,降低垃圾霉变的可能性。

作为优选方案,地下垃圾处理部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口、研磨腔、垃圾分类腔及连接至垃圾分类腔的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连接口上设有内卡条,研磨腔内壁上方设有触碰开关,控制研磨腔的开启,垃圾分类腔内设有固液分离器,地下垃圾处理部还包括套设于研磨腔和垃圾分类腔外的外壁,保护研磨腔和垃圾分类腔,第一出口连通垃圾储运部,第二出口通过管道与排污管道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地上垃圾放置部包括外桶体、内桶体、桶底及桶盖,外桶体外设于内筒体,桶底和外桶体活动连接;

内桶体的内壁上方设有多个感应片和与其通讯连接第一控制单元,多个感应片信号被阻隔后,第一控制单元控制桶底的打开,多个感应片信号接通后,第一控制单元控制桶底的关闭。

其中,垃圾桶的桶盖可以手动开启、脚踏板开启或红外线感应开启。

作为优选方案,底座包括内沿、外沿和滑动门,内沿支撑地上垃圾放置部,内卡条卡接于外沿上,滑动门通过第一控制单元控制,滑动门开启后桶底打开,桶底关闭后滑动门关闭。

当地上垃圾放置部内桶体内部的垃圾已经开始遮挡住感应片之间的信号时,感应片信号被阻隔,触发第一控制单元控制滑动门移开,漏出桶底后桶底打开垂下,碰触到研磨腔内壁上的触碰开关,地下垃圾处理部开始工作,内桶体内的垃圾进入研磨腔,研磨后的垃圾进入垃圾分类腔内的固液分离器,固液分离器将直径1cm以下的垃圾粉碎物送至第二出口,进入综合管廊的排污管道,直径超过1cm的垃圾粉碎物则送至第一出口,排放至垃圾储运部上。使地上垃圾放置部内的垃圾能够及时处理,降低霉变概率,减少细菌和害虫的滋生。

作为优选方案,垃圾储运部设置在综合管廊内。

其中,垃圾储运部上设有多个垃圾推送单元,垃圾储运部的两侧面设有与多个垃圾推送单元相对应的垃圾收集区。

优选地,垃圾储运部是履带式输送机。

垃圾推送单元的滑道支撑在履带式输送机上方,清扫单元能够在滑道上移动,将经过其下的垃圾推送至垃圾收集区内,其中,垃圾收集区在履带式输送机侧面的下方,便于将垃圾准确推入其中。

其中,垃圾收集区设置在综合管廊内。

作为优选方案,垃圾收集区上设有监测单元,垃圾推送单元上设有第二控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根据监测单元的信息控制垃圾推送单元的运动。

其中,监测单元是距离传感器。

垃圾收集区上的监测单元监测到垃圾最上面垃圾的平面距离监测单元在10-20cm时,将信号发送至第二控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将不再控制垃圾推送单元的移动,此位置的垃圾收集区集满垃圾,剩余垃圾在其余未满的垃圾收集区进行收集。

小颗粒的垃圾直接通过排污管道集中处理,大颗粒的垃圾则分别存放在综合管廊的集中存放区域,当超过半数的垃圾推送单元停止时,履带式输送机也停止输送,等待垃圾收集区的垃圾集中运走后,重新进行垃圾输送。

作为优选方案,地下垃圾处理部和垃圾储运部电力通过综合管廊的电力系统供给。

本发明的垃圾桶所需要的电力均通过综合管廊的电力系统供给,避免电线在外部连接,易被破坏,导致垃圾桶内的垃圾不能够被及时处理。

实施例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可原地处理垃圾的垃圾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可原地处理垃圾的垃圾桶,包括:地上垃圾放置部、地下垃圾处理部和垃圾储运部,其中,地下垃圾处理部通过底座与地上垃圾放置部连通,地上垃圾放置部的垃圾经过地下垃圾处理部的处理后,存放于所述垃圾储运部。

其中,地上垃圾放置部包括外桶体1、内桶体2、桶底3及桶盖4,外桶体1外设于内筒体2,桶底3和外桶体1活动连接;

内桶体2的内壁上方设有多个感应片5和与其通讯连接第一控制单6元,多个感应片5信号被阻隔后,第一控制单元6控制桶底3的打开,多个感应片5信号接通后,第一控制单元6控制桶底3的关闭。

本实施例中桶盖4采用脚踏板的开启方式。

底座包括内沿7、外沿8和滑动门9,内沿7支撑地上垃圾放置部,滑动门9通过第一控制单元6控制,滑动门9开启后桶底3打开,桶底3关闭后滑动门9关闭。

地下垃圾处理部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口、研磨腔10、垃圾分类腔11及连接至垃圾分类腔的第一出口12和第二出口13,连接口上设有内卡条15,内卡条15卡接于外沿8上,研磨腔10内壁上方设有触碰开关14,控制研磨腔10的开启,垃圾分类腔内11设有固液分离器,地下垃圾处理部还包括套设于研磨腔10和垃圾分类腔11外的外壁20,保护研磨腔10和垃圾分类腔11,第一出口12连通垃圾储运部,第二出口13通过管道与排污管道连接。

其中地下垃圾处理部的各部分的材质均为不锈钢。

当地上垃圾放置部内桶体2内部的垃圾已经开始遮挡住感应片5之间的信号时,感应片5信号被阻隔,触发第一控制单元6控制滑动门9移开,漏出桶底3后桶底3打开垂下,碰触到研磨腔10内壁上的触碰开关14,地下垃圾处理部开始工作,内桶体2内的垃圾进入研磨腔10,研磨后的垃圾进入垃圾分类腔11内的固液分离器,固液分离器将直径1cm以下的垃圾粉碎物送至第二出口13,进入综合管廊的排污管道,直径超过1cm的垃圾粉碎物则送至第一出口12,排放至垃圾储运部上。

垃圾储运部设置在综合管廊内,垃圾储运部上设有多个垃圾推送单元16,垃圾储运部的两侧面设有与多个垃圾推送单元16相对应的垃圾收集区17,垃圾收集区17上设有监测单元18,垃圾推送单元16上设有第二控制单元19,第二控制单元19根据监测单元18的信息控制垃圾推送单元16的运动,其中,监测单元18是距离传感器。

其中,垃圾储运部是履带式输送机,垃圾收集区17位于综合管廊内

垃圾收集区17选用小型集装箱。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垃圾推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垃圾推送单元16的滑道1601支撑在履带式输送机上方,清扫单元1602能够在滑道1601上移动,将经过其下的垃圾推送至垃圾收集区17内,其中,垃圾收集区17在履带式输送机侧面的下方,便于将垃圾准确推入其中。

垃圾收集区17上的监测单元18监测到垃圾最上面垃圾的平面距离监测单元18在10cm时,将信号发送至第二控制单元19,第二控制单元19将不再控制垃圾推送单元16的移动,此位置的垃圾收集区17集满垃圾,剩余垃圾在其余未满的垃圾收集区17进行收集。

本实施例的垃圾桶所需要的电力均通过综合管廊的电力系统供给,避免电线在外部连接,易被破坏,导致垃圾桶内的垃圾不能够被及时处理。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