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27771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医用电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特别是涉及一种医用电梯。



背景技术:

目前,医用电梯专门为住宅楼使用而设计开发的。运用国内外先进的电梯技术,而生产出的新型全电脑、模块化控制的变频调速(vvvf)电梯。融合了数据网络化系统和模块化结构,使系统控制更加精确、高效、灵活、合理,并利用了最有效的自检程序,使电梯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其功效,将电梯的性能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医用电梯其轿箱设计简洁、新颖、灵活多样,便于适合运送乘客和家具、沙发、等,能与多种建筑物融为一体。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共有电梯19.2万台,是世界上电梯拥有量第二大城市。由于城市建设起步早、发展快,北京电梯“老龄化”现象日益凸显,故障率增高,其中医用电梯尤为突出。目前,北京全市9.4万台医用电梯中,使用年限10年以上的有2.6万台,占全市医用电梯数量的27.6%;使用年限15年以上的有4871台,占全市医用电梯数量的5.2%。2015年共接到电梯投诉举报4222起,占特种设备投诉总量的97.2%。针对产权不清、资金不足、物业失管的老旧电梯,因无法得到及时改造,埋下隐患。北京全面建立“三无”电梯政府救济机制,针对不同的老旧电梯,或由财政出资评估风险、主管部门监督责任单位落实整改资金;或协调住建等部门,简化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程序;或交由各区县政府进行救济。然而,医用电梯使用过于频繁,对医用电梯的维护成本较高,医用电梯启动跟停止时的超重以及失重状态,会使那些上了年纪,行动不便的人群有很难站稳,而限于电梯空间,实用轮椅又会减少能够搭乘电梯的人数,降低电梯的运行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维护操作更为简单便捷,能够节省电梯空间,适于行动不便的人群使用的医用电梯。

一种医用电梯包括:电梯外框、转动连接组件、第一电梯座椅以及第二电梯座椅;

所述电梯外框包括顶盖、底板、背板、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分别与所述背板的两侧连接,所述顶盖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侧板第一端连接,所述底板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二侧板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侧板上开设有第一电梯座椅收容槽,所述第二侧板上开设有第二电梯座椅收容槽,所述第一电梯座椅收容槽以及所述第二电梯座椅收容槽相对设置;

所述转动连接组件包括第一驱动连杆、第一辅助连杆、第二驱动连杆、第二辅助连杆,所述第一驱动连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电梯座椅收容槽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一驱动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辅助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辅助连杆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梯座椅上,所述第一电梯座椅通过所述转动连接组件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梯座椅收容槽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二驱动连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电梯座椅收容槽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二驱动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辅助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辅助连杆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梯座椅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的厚度比所述顶盖、所述底板以及所述背板的厚度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板的厚度比所述顶盖、所述底板以及所述背板的厚度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梯座椅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扶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扶手为圆柱体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梯座椅上设置有第一坐垫安装槽以及第一快换坐垫,所述第一快换坐垫安装于所述第一坐垫安装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梯座椅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扶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扶手为圆柱体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梯座椅上设置有第二坐垫安装槽以及第二快换坐垫,所述第二快换坐垫安装于所述第二坐垫安装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所述第一快换坐垫以及所述第二快换坐垫为长方体结构。

上述医用电梯通过设置电梯外框、转动连接组件、第一电梯座椅以及第二电梯座椅,电梯外框便于拆装更换,减少工作人员维护电梯时的工作量,通过转动连接组件与第一电梯座椅以及第二电梯座椅的配合使用,即可以节省电梯空间,又可以为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舒适的电梯座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中的医用电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中的医用电梯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一种医用电梯包括:电梯外框、转动连接组件、第一电梯座椅以及第二电梯座椅。所述电梯外框包括顶盖、底板、背板、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分别与所述背板的两侧连接,所述顶盖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侧板第一端连接,所述底板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二侧板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侧板上开设有第一电梯座椅收容槽,所述第二侧板上开设有第二电梯座椅收容槽,所述第一电梯座椅收容槽以及所述第二电梯座椅收容槽相对设置。所述转动连接组件包括第一驱动连杆、第一辅助连杆、第二驱动连杆、第二辅助连杆,所述第一驱动连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电梯座椅收容槽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一驱动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辅助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辅助连杆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梯座椅上,所述第一电梯座椅通过所述转动连接组件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梯座椅收容槽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二驱动连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电梯座椅收容槽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二驱动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辅助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辅助连杆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梯座椅上。

为了更好地对上述医用电梯进行说明,以更好地理解上述医用电梯的构思,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医用电梯10包括:电梯外框100、转动连接组件200、第一电梯座椅300以及第二电梯座椅400。

请参阅图1,电梯外框100包括顶盖110、底板120、背板130、第一侧板140以及第二侧板150,第一侧板140以及第二侧板150分别与背板130的两侧连接,顶盖110安装于第一侧板140以及第二侧板150的一端,底板120安装于第一侧板140以及第二侧板150的另一端,第一侧板140开设有第一电梯座椅收容槽141,第二侧板150开设有第二电梯座椅收容槽151,第一电梯座椅收容槽141以及第二电梯座椅收容槽151相对设置。这样将电梯外框100拆分成多个部件,当需要更换电梯内损坏的零部件时,只需替换相应的零部件,减少了维修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电梯的维护成本,对电梯内容易损耗的部件进行替换进一步提高了电梯的安全性能,能够使电梯长期保持稳定正常的运作,同时延长了电梯的总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1,进一步的,第一侧板140以及第二侧板150的厚度比顶盖110、底板120以及背板130的厚度大。这样可以使得电梯外框100更加坚固,进一步提高电梯的安全性能。

请参阅图1,转动连接组件200包括第一驱动连杆210、第一辅助连杆220、第二驱动连杆230、第二辅助连杆240,第一驱动连杆210的一端铰接于第一电梯座椅收容槽141的内侧壁上,第一驱动连杆210的另一端与第一辅助连杆220的一端连接,第一辅助连杆220的另一端分别设置于第一电梯座椅300的两侧,第一电梯座椅300通过转动连接组件200转动设置于第一电梯座椅收容槽141内,这样使得第一电梯座椅300可以绕第一侧板140转动,从而将第一电梯座椅300收容于第一电梯座椅收容槽141内。

请参阅图1,第二驱动连杆230的一端铰接于第二电梯座椅收容槽151的内侧壁上,第二驱动连杆230的另一端与第二辅助连杆240的一端连接,第二辅助连杆240的另一端分别设置于第二电梯座椅400的两侧,第二电梯座椅400通过转动连接组件200转动设置于第二电梯座椅收容槽151的内侧壁上。这样使得第二电梯座椅400可以绕第二侧板150转动,从而将第二电梯座椅400收容于第二电梯座椅收容槽151内。当需要使用第一电梯座椅300以及第二电梯座椅400时,转动连接组件200可以对第一电梯座椅300以及第二电梯座椅400提供拉力,以加强第一电梯座椅300以及第二电梯座椅400的机械性能,提高第一电梯座椅300以及第二电梯座椅400的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1,第一电梯座椅30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扶手310。第一扶手310为圆柱体结构。第一电梯座椅300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一坐垫安装槽320以及第一快换坐垫330,第一快换坐垫330安装于第一坐垫安装槽320内。当需要使用座椅时,只需要向下拖动第一扶手310,使第一电梯座椅300解除锁定状态,随后带动第一电梯座椅300绕第一侧板140顺时针转动,直至第一快换坐垫330变成水平状态即可,当不需要实用第一电梯座椅300时,只要拖动第一电梯座椅300绕第一侧板140逆时针转动,直至第一电梯座椅300完全收容到第一坐垫安装槽320内后,向上拖动第一电梯座椅300使第一电梯座椅300进入锁定状态即可。

请参阅图1,第二电梯座椅400一侧设置有第二扶手410。第二扶手410为圆柱体结构。第二电梯座椅400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坐垫安装槽420以及第二快换坐垫430,第二快换坐垫430安装于第二坐垫安装槽420内。当需要使用座椅时,只需要向下拖动第二扶手410,使第二电梯座椅400解除锁定状态,随后带动第二电梯座椅400绕第二侧板150顺时针转动,直至第二快换坐垫430变成水平状态即可,当不需要实用第二电梯座椅400时,只要拖动第二电梯座椅400绕第二侧板150逆时针转动,直至第二电梯座椅400完全收容到第二坐垫安装槽420内后,向上拖动第二电梯座椅400使第二电梯座椅400进入锁定状态即可。

请参阅图1,第一快换坐垫330以及第二快换坐垫430为长方体结构。增加第一电梯座椅300以及第二电梯座椅400可容纳的乘客的数量,以达到节省电梯空间的目的。

上述医用电梯通过设置电梯外框100、转动连接组件200、第一电梯座椅300以及第二电梯座椅400,电梯外框100便于拆装更换,减少工作人员维护电梯时的工作量,通过转动连接组件200与第一电梯座椅300以及第二电梯座椅400的配合使用,即可以节省电梯空间,又可以为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舒适的电梯座椅。

需要说明的是,在南方城市的黄梅季节时,多有连续性降雨现象,著名诗人杜甫有诗词“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茅茅疏易湿,云雾密难开。”,由此可见,潮湿多雨是常态,尤其是人员较为密集的办公区,在用户使用较为频繁的电梯中,容易残留雨伞、鞋子和雨衣等等易湿的物件滴落的水滴,这样,会在所述底板上形成水膜,影响了用户的舒适度以及使用时的安全性问题,例如,为了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和安全性能,所述底板包括安装承载板体及除湿组件,所述除湿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承载板体上,所述除湿组件包括踩踏板体、支撑框体、多个支撑柱、抽气装置、集水板体及喷气装置,所述集水板体设置于所述所述安装承载板体上,所述支撑框体设置于所述集水板体上,所述踩踏板体设置于所述支撑框体上,各所述支撑柱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所述踩踏板体及所述支撑框体连接,所述抽气装置与所述支撑框体连通,所述喷气装置与所述所述支撑框体连通,所述踩踏板体上开设有多个吸水微孔,各所述吸水微孔呈矩形阵列分布于所述踩踏板体上;所述支撑框体远离所述集水板体的一侧面开设有集水腔体,各所述支撑柱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所述踩踏板体及所述集水腔体的底部连接,各所述吸水微孔分别与所述集水腔体连通,所述支撑框体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引流管道,所述第一引流管道与所述集水腔体连通;所述集水板体的内部空间设置有储水腔体,所述集水板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引流管道,所述第二引流管道与所述储水腔体连通,所述第一引流管道与所述第二引流管道连通;所述抽气装置及所述喷气装置分别与所述集水腔体连通。

为了更好地对所述底板进行说明,例如,所述除湿组件包括踩踏板体、支撑框体、多个支撑柱、抽气装置、集水板体及喷气装置,所述集水板体设置于所述所述安装承载板体上,所述支撑框体设置于所述集水板体上,所述踩踏板体设置于所述支撑框体上,各所述支撑柱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所述踩踏板体及所述支撑框体连接,所述抽气装置与所述支撑框体连通,所述喷气装置与所述所述支撑框体连通。所述踩踏板体上开设有多个吸水微孔,各所述吸水微孔呈矩形阵列分布于所述踩踏板体上,如此,所述踩踏板体用于给用户提供站立的位置,起到承载功能,所述支撑框体远离所述集水板体的一侧面开设有集水腔体,各所述支撑柱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所述踩踏板体及所述集水腔体的底部连接,各所述吸水微孔分别与所述集水腔体连通,所述支撑框体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引流管道,所述第一引流管道与所述集水腔体连通;如此,各所述支撑柱体用于起到支撑功能,所述集水板体的内部空间设置有储水腔体,所述集水板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引流管道,所述第二引流管道与所述储水腔体连通,所述第一引流管道与所述第二引流管道连通;所述抽气装置及所述喷气装置分别与所述集水腔体连通,如此,基于所述抽气装置与所述集水腔体连通,所述抽气装置抽气时所产生的负压,会将所述踩踏板体的水吸入所述吸水微孔内,即,容易残留雨伞、鞋子和雨衣等等易湿的物件滴落在所述踩踏板体的水滴会流经所述吸水微孔,进而透过所述踩踏板体;进而再吸入至所述集水腔体内,基于水自身的重力,水会顺序沿着所述第一引流管道及所述第二引流管道流入至所述储水腔体内,例如,所述集水板体还设置有操作软管,所述操作软管与所述储水腔体连通,待电梯不工作时或维护时,操作人员通过所述操作软管将所述储水腔体内的积水排出,这样,能够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和安全性能;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所述踩踏本体上水容易含有泥沙或灰尘等颗粒物,这些颗粒物会堵塞所述吸水微孔,待电梯不工作时或维护时,开启所述喷气装置,喷出的气流通过所述所述集水腔体进入至所述吸水微孔中,进而将堵塞在所述吸水微孔内的颗粒物喷出,达到疏通作用。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