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终端的保护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38044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智能终端的保护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护膜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终端的保护膜。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屏幕的保护膜通常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离型层、手机保护层和第二离型层。其中手机保护层通常为手机高清膜或钢化玻璃膜。第一离型层和第二离型层用于对手机保护层的正反面进行保护。在为手机贴膜的过程中,需要用户将第一离型层和第二离型层从手机保护层撕开,然后将手机保护层贴到手机屏幕上。但是在贴膜的时候,要实现手机保护层和手机屏幕的完全对准,这对一般用户来说是有难度的,通常情况下,用户都要供助专业的贴膜人士或贴膜工具的帮助,才能实现贴膜,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终端的保护膜,以解决目前手机保护层和手机屏幕难以对准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智能终端的保护膜,所述智能终端包括贴膜区和贴膜区之外的外围区,所述外围区设有外设图形部件,所述保护膜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层叠的第一离型层、智能终端保护层和第二离型层;

所述第一离型层包括定位区和第一保护区,所述定位区设置在所述第一保护区的边缘,所述第一保护区完全覆盖于所述智能终端保护层的上表面,所述定位区设有与所述外设图形部件在位置上相对应的图形定位结构,通过重合所述图形定位结构与所述外设图形部件的外形轮廓,可使得所述智能终端保护层对齐所述贴膜区;

所述智能终端保护层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胶层,所述第二离型层粘附在所述第一胶层的下方。

其中,所述图形定位结构为与所述外设图形部件形状匹配的通孔。

其中,所述外设图形部件包括按键、接口、喇叭孔和摄像头中的至少一个。

其中,所述外围区设有多个外设图形部件,所述定位区设有多个图形定位结构,所述图形定位结构与所述外设图形部件一一对应。

其中,所述定位区的下表面设有第二胶层,所述保护膜还包括第三离型层,所述第三离型层粘附在所述第二胶层的下方。

其中,所述定位区包括第一定位区和第二定位区,所述第一定位区和所述第二定位区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保护区的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边缘上。

其中,所述第二离型层包括第二保护区和第二手撕区,所述第二保护区完全覆盖于所述智能终端保护层的下表面,所述第二手撕区设置在所述第二保护区的边缘。

其中,所述保护膜还包括第四离型层和第五离型层;所述第一定位区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三胶层,所述第四离型层粘附在所述第三胶层的下方;所述第二定位区的下表面设置有第四胶层,所述第五离型层粘附在所述第四胶层的下方。

其中,所述第一离型层还包括辅助定位区,所述辅助定位区设置于所述第一保护区的不同于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的其它侧的边缘上,所述辅助定位区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五胶层。

其中,所述第一离型层还包括第一手撕区,所述第一手撕区和所述定位区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保护区的相对两侧边缘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在第一离型层设置定位区,定位区上设置与外设图形部件在位置上相对应的图形定位结构,通过重合图形定位结构与外设图形部件的外形轮廓,使智能终端保护层对齐智能终端的贴膜区,这样可以便于实现智能终端保护层和贴膜区的完全对准,从而降低贴膜难度,减少贴膜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终端的保护膜的第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终端的保护膜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终端的保护膜其第一离型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终端的保护膜第四实施例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终端的保护膜。智能终端可以是手机或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包括贴膜区和贴膜区之外的外围区,外围区设有外设图形部件。具体而言,贴膜区通常可以为智能终端的正面或底面,智能终端的正面具体可以为智能终端设置有屏幕的一面。相对应的,外围区包括智能终端的侧面,以及智能终端的底面或正面。外设图形部件可以为按键、接口、喇叭孔和摄像头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按键可以为开关键、音量键等。接口可以为USB接口、耳机接口等。

请参照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终端的保护膜的第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保护膜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层叠的第一离型层110、智能终端保护层120和第二离型层130。第一离型层110包括定位区111和第一保护区112。定位区111设置在第一保护区112的边缘,第一保护区112完全覆盖于智能终端保护层120的上表面,定位区111设有与外设图形部件在位置上相对应的图形定位结构111a,通过重合图形定位结构111a与外设图形部件的外形轮廓,可使得智能终端保护层120对齐智能终端的贴膜区。

定位区111上可以设置一个或者多个图形定位结构。图形定位结构可以与外设图形部件一一对应。一图形定位结构也可以同时对应多个外设图形部件,例如对于音量键和开关键设于同一侧的智能终端,可以设置一图形定位结构在位置上和形状上匹配音量键和开关键共同形成的外形轮廓。

本实施例中,具体地,图形定位结构111a为与外设图形部件形状匹配的通孔。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图形定位结构也可以为刻痕或者凸起的轮廓。

智能终端保护层120可以是高清膜或者钢化玻璃膜等保护膜。

智能终端保护层120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胶层,第二离型层130粘附在第一胶层的下方。

此外,为了辅助图形定位结构的定位功能,固定智能终端保护层120,提高定位精度,定位区的下表面设有第二胶层。保护膜还包括第三离型层,第三离型层粘附在第二胶层的下方。通过将定位区粘附于智能终端上,可以在通过图形定位结构对智能终端保护层120完成定位之后,固定智能终端保护层120的位置,以防撕离第一离型层110和第二离型层130时出现位置偏移,从而导致智能终端保护层120无法对准智能终端上的贴膜区。

本实施例中,定位区111和第一保护区112可以一体成型。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定位区111和第一保护区112之间设置胶层,使二者粘附。

第一离型层可以设置一个定位区,也可以设置多个定位区,定位区的数目和形状都不作限制。定位区的位置可以根据外设图形部件在智能终端上的位置来确定。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在第一离型层设置定位区,定位区上设置与外设图形部件在位置上相对应的图形定位结构,通过重合图形定位结构与外设图形部件的外形轮廓,使智能终端保护层对齐智能终端的贴膜区,这样可以便于实现智能终端保护层和贴膜区的完全对准,从而降低贴膜难度,减少贴膜成本。

请参照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终端的保护膜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保护膜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层叠的第一离型层210、智能终端保护层220和第二离型层230。

第一离型层210包括定位区211和第一保护区212。定位区211设置在第一保护区212的边缘,第一保护区211完全覆盖于智能终端保护层220的上表面,定位区211设有与外设图形部件在位置上相对应的图形定位结构211a,通过重合图形定位结构与外设图形部件的外形轮廓,可使得智能终端保护层对齐智能终端的贴膜区。

定位区211包括第一定位区211a和第二定位区211b,第一定位区211a和第二定位区211b分别设置在第一保护区212的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边缘上。其中,第一定位区211a上设置有与外设图形部件在位置上相对应的图形定位结构。第二定位区211b可以设置图形定位结构,也可以不设置图形定位结构。

为了辅助图形定位结构的定位功能,固定智能终端保护层,提高定位精度,第一定位区211a和第二定位区211b的下表面设有胶层。具体地,保护膜还包括第四离型层和第五离型层。第一定位区211a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三胶层,第四离型层粘附在第三胶层的下方;第二定位区211b的下表面设置有第四胶层,第五离型层粘附在第四胶层的下方。通过将第一定位区211a和第二定位区211b粘附于智能终端上,可以在通过图形定位结构对智能终端保护层220完成定位之后,固定智能终端保护层220的位置,以防撕离第一离型层210和第二离型层230时出现位置偏移,从而导致智能终端保护层220无法对准贴膜区。

第二离型层230包括第二保护区231和第二手撕区232,第二保护区231完全覆盖于智能终端保护层的下表面,第二手撕区232设置在第二保护区的边缘。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手撕区232设置在第一定位区211a和第二定位区211b所在侧的之外的任一侧。例如,第一定位区211a和第二定位区211b设置于第一保护区212的左右两侧,那么第二手撕区232则设置在第二保护区231的上侧或下侧。这样,用户在贴膜时,在将第一定位区211a和第二定位区211b粘附在智能终端上之后,可以通过扯动第二手撕区232,将第二离型层230从智能终端保护层220抽离。具体地可以将第二手撕区232绕过其所在智能终端的一侧后,进行反向抽离。

此外,第一定位区211a和第二定位区211b也可以设置在第一保护区212同侧(图中未示出)。

请参照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终端的保护膜的第一离型层的结构示意图。

在该第三实施中,第一离型层310包括定位区311和第一保护区312。定位区311设置在第一保护区312的边缘,第一保护区312完全覆盖于智能终端保护层的上表面,定位区311设有与外设图形部件在位置上相对应的图形定位结构311a。通过重合图形定位结构311a与外设图形部件的外形轮廓,可使得智能终端保护层对齐智能终端的贴膜区。

第一离型层310还包括第一手撕区313,第一手撕区313和定位区311分别设置在第一保护区312的相对两侧边缘上。通过设置第一手撕区313可以方便第一离型层的撕离。

第一手撕区313可以与定位区311和第一保护区312一体成型,也可以分离设置,第一手撕区313可以通过胶层与定位区311粘连。

请参照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终端的保护膜第四实施例的爆炸图。

保护膜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层叠的第一离型层410、智能终端保护层420和第二离型层430。

第一离型层410包括定位区和第一保护区412。定位区设置在第一保护区412的边缘,第一保护区412完全覆盖于智能终端保护层的上表面,定位区设有与外设图形部件在位置上相对应的图形定位结构411a。通过重合图形定位结构411c与外设图形部件的外形轮廓,可使得智能终端保护层对齐智能终端的贴膜区。

定位区包括第一定位区411a和第二定位区411b,第一定位区411a和第二定位区411b分别设置在第一保护区412的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边缘上。其中,第一定位区411a上设置有与外设图形部件在位置上相对应的图形定位结构411c。第二定位区411b可以设置图形定位结构,也可以不设置图形定位结构。

第一离型层还包括辅助定位区413。辅助定位区413设置于第一保护区412的不同于第一侧和第二侧的其它侧的边缘上。例如,若第一定位区411a和第二定位区411b分别设于第一保护区412的左右两侧,那么辅助定位区413可以设于第一保护区412的上侧或下侧。辅助定位区413设置图形定位结构,也可以不设置图形定位结构。具体地,在智能终端为手机的情况下,辅助定位区413上可以设置匹配摄像头形状的图形定位结构,通过重合该图形定位结构与摄像头的外形轮廓,可使得智能终端保护层对齐手机的贴膜区。

辅助定位区413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五胶层。本实施例中,保护膜还包括第六离型层,第六离型层设置于第五胶层的下方。在其它实施例中,辅助定位区413折弯后通过第五胶层与第二离型层430的下表面粘连。

第二离型层430包括第二保护区431和第二手撕区432,第二保护区431完全覆盖于智能终端保护层420的下表面,第二手撕区432设置在第二保护431区的边缘。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手撕区432设置在第一定位区411a和第二定位区411b所在侧的之外的任一侧。例如,第一定位区411a和第二定位区411b设置于第一保护区412的左右两侧,那么第二手撕区432则设置在第二保护区431的上侧或下侧。这样,用户在贴膜时,在将第一定位区411a和第二定位区411b粘附在智能终端上之后,可以通过扯动第二手撕区432,将第二离型层430从智能终端保护层420抽离。具体地可以将第二手撕区432绕过其所在智能终端的一侧后,进行反向抽离。

通过设置辅助定位区413可以更好的对智能终端保护层420进行固定,以防止通过第二手撕区432撕离第二离型层430时,带动智能终端保护层420,从而使其偏移。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几个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变换和等同替代。另外,针对特定情形或具体情况,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各种修改,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而应当包括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全部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