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自动接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80268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收料机,特别涉及一种水平自动接料机构,属于传输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电子芯片生产领域,电子芯片生产完成后或流程中,需要进行收料。目前的收料一方面是通过人工进行,耗费的时间及人力均比较多,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水平自动接料机构,该水平自动接料机构通过电机和传送皮带的设置,带动料匣运动,实现自动运料,取代人工,节约人力,提高效率和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平自动接料机构,包括底座、水平电机、主动轮、从动轮、传动皮带、2个前端输送轮、2个后端输送轮和输送皮带,所述2个前端输送轮套装于一转轴的两端,此转轴的两个末端分别与底座前端的前端支座活动连接,所述2个后端输送轮分别活动安装于底座后端的后端支座内并通过所述输送皮带与同侧的前端输送轮连接,所述安装于底座上表面的水平电机输出轴与主动轮连接,所述从动轮套装于转轴上且位于2个前端输送轮之间,所述主动轮与从动轮通过传动皮带连接;

所述同侧的前端支座与后端支座上表面跨接设置有一挡条,所述挡条两端与前端支座、后端支座接触部位开有一安装通孔,一螺钉分别穿过挡条两端的安装通孔并与前端支座、后端支座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如下:

1. 上述方案中,所述水平输入机构主动轮与从动轮的直径比为1:2~3。

2. 上述方案中,所述前端支座与后端支座均通过螺钉与底座上表面固定连接。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

本实用新型水平自动接料机构,其安装于底座上表面的水平电机输出轴与主动轮连接,所述从动轮套装于转轴上且位于2个前端输送轮之间,所述主动轮与从动轮通过传动皮带连接,通过电机和传送皮带的设置,带动料匣运动,实现自动运料,取代人工,节约人力,提高效率;其次,其同侧的前端支座与后端支座上表面跨接设置有一挡条,挡条的设置,起到限位作用,保证料匣运动过程中保持直线运动,防止卡死现象,保证整体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水平自动接料机构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6、底座;11、水平电机;12、主动轮;13、从动轮;14、传动皮带;151、前端输送轮;152、后端输送轮;16、输送皮带;17、电机座;18、转轴;191、前端支座;192、后端支座;20、挡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一种水平自动接料机构,包括底座6、水平电机11、主动轮12、从动轮13、传动皮带14、2个前端输送轮151、2个后端输送轮152和输送皮带16,所述2个前端输送轮151套装于一转轴18的两端,此转轴18的两个末端分别与底座6前端的前端支座191活动连接,所述2个后端输送轮152分别活动安装于底座6后端的后端支座192内并通过所述输送皮带16与同侧的前端输送轮151连接,所述安装于底座6上表面的水平电机11输出轴与主动轮12连接,所述从动轮13套装于转轴18上且位于2个前端输送轮151之间,所述主动轮12与从动轮13通过传动皮带14连接;

所述同侧的前端支座191与后端支座192上表面跨接设置有一挡条20,所述挡条20两端与前端支座191、后端支座192接触部位开有一安装通孔,一螺钉分别穿过挡条20两端的安装通孔并与前端支座191、后端支座192固定连接。

上述水平输入机构1主动轮12与从动轮13的直径比为1:3。

实施例2:一种水平自动接料机构,包括底座6、水平电机11、主动轮12、从动轮13、传动皮带14、2个前端输送轮151、2个后端输送轮152和输送皮带16,所述2个前端输送轮151套装于一转轴18的两端,此转轴18的两个末端分别与底座6前端的前端支座191活动连接,所述2个后端输送轮152分别活动安装于底座6后端的后端支座192内并通过所述输送皮带16与同侧的前端输送轮151连接,所述安装于底座6上表面的水平电机11输出轴与主动轮12连接,所述从动轮13套装于转轴18上且位于2个前端输送轮151之间,所述主动轮12与从动轮13通过传动皮带14连接;

所述同侧的前端支座191与后端支座192上表面跨接设置有一挡条20,所述挡条20两端与前端支座191、后端支座192接触部位开有一安装通孔,一螺钉分别穿过挡条20两端的安装通孔并与前端支座191、后端支座192固定连接。

上述前端支座191与后端支座192均通过螺钉与底座6上表面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水平自动接料机构时,通过电机和传送皮带的设置,带动料匣运动,实现自动运料,取代人工,节约人力,提高效率;其次,挡条的设置,起到限位作用,保证料匣运动过程中保持直线运动,防止卡死现象,保证整体工作效率。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