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背光模组的包装托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42619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托盘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背光模组的包装托盘。



背景技术:

托盘的结构形式有:平托盘、柱式托盘、箱式托盘、罐式托盘、笼式托盘和特种专用托盘等。托盘的使用可以是一次性使用托盘、循环使用托盘、管内托盘和可交换托盘,对于背光模组在托盘上的堆码和固定也是在托盘使用中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液晶显示技术以其平板化、高分辨率、高对比度、无电磁辐射、低功耗、数字式接口、易集成等特点率先进入平板显示市场并不断拓宽其应用领域。LCD作为一种被动显示器件,本身并不发光,因此背光模组在整个显示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模组的关键零部件,其功能是提供亮度充分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液晶屏能够正常显示影像,显示器的亮度、颜色、功耗等指标都依赖于背光模组的性能,目前市场上对背光模组的包装托盘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使用包装托盘对背光模组进行固定之后,对背光模组的光源均匀性有一定的影响,且使得背光模组的散热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背光模组的包装托盘,包括托盘背板,所述托盘背板采用L型结构,在托盘背板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散热片,且在托盘背板的表面设置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的外表面设置有多层滤网,所述托盘背板的外表面还通过螺钉固定有外框架,所述外框架的内壁上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下表面与散热片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在散热片的右端还固定安装有灯条插孔,所述灯条插孔的右端设置有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封装壳体,所述封装壳体的下表面设置有底反射片,所述底反射片的左端与托盘背板相连接,所述导光板的上表面铺设有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的上表面通过增量模与外框架相连接,所述外框架包括高弹性层,所述高弹性层的上表面设置有纵梁板,所述纵梁板的上表面通过垫板与横铺板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纵梁板的内部采用空心结构,在纵梁板的内部还设置有导棱和叉孔,所述导棱和叉孔交替设置在纵梁板下壁的表面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外框架采用L型结构,且在外框架的上表面上还设置有卡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灯条插孔的下端与托盘背板之间设置有连接接口,在灯条插孔的右侧面还通过光学胶与导光板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用于背光模组的包装托盘,通过设置托盘背板,将托盘背板于散热片相结合,并在托盘背板上设置透气孔,通过透气孔对托盘背板内部的背光模组进行散热,并且使用多层滤网对进入的气体进行过滤,防止空气中的杂质进入其中,影响背光组件的光源均匀性,在托盘背板的下端还可以通过连接接口将灯条放置在灯条插孔内部,并且采用V-槽形导光板,每一个V-槽的轮廓线前面部分的水平夹角比较大,后面部分的水平夹角比较小。导光板中低角度入射的光线,入射到V-槽轮廓线的最前面部分时,将向下全反射,而入射到V-槽轮廓线的最后面部分将向导光板的最后方向全反射,入射到轮廓线中部的光线,将被反射到介于这两者之间的部位。利用多个V-槽全反射光的叠加,可以产生均匀分布的面光源,使得光源过渡比较均匀,画面良好,左右光学分布基本对称,上下光学分布基本对称,光学设计很易实现,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外框架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托盘背板;2-透气孔;3-滤网;4-散热片;5-外框架;6-卡槽;7-加强板;8-灯条插孔;9-底反射片;10-封装壳体;11-导光板;12-光学膜片;13-光学胶;14-纵梁板;15-垫板;16-横铺板;17-导棱;18-叉孔;19-增量模;20-连接接口;21-高弹性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背光模组的包装托盘,包括托盘背板1,所述托盘背板1采用L型结构,在托盘背板1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散热片4,且在托盘背板1的表面设置有透气孔2,所述透气孔2的外表面设置有多层滤网3,所述托盘背板1的外表面还通过螺钉固定有外框架5,所述外框架5的内壁上设置有加强板7,所述加强板7的下表面与散热片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在散热片4的右端还固定安装有灯条插孔8,所述灯条插孔8的右端设置有导光板11,所述导光板11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封装壳体10,所述封装壳体10的下表面设置有底反射片9,所述底反射片9的左端与托盘背板1相连接,所述导光板11的上表面铺设有光学膜片12,所述光学膜片12的上表面通过增量模19与外框架5相连接,所述外框架5包括高弹性层21,所述高弹性层21的上表面设置有纵梁板14,所述纵梁板14的上表面通过垫板15与横铺板16相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纵梁板14的内部采用空心结构,在纵梁板14的内部还设置有导棱17和叉孔18,所述导棱17和叉孔18交替设置在纵梁板14下壁的表面上;所述外框架5采用L型结构,且在外框架5的上表面上还设置有卡槽6;所述灯条插孔8的下端与托盘背板1之间设置有连接接口20,在灯条插孔8的右侧面还通过光学胶13与导光板11相连接。

所述背光模组中采用的光学膜片结构是一层扩散片加一层90°棱镜膜加一层0°棱镜膜,通过光学设计完全可以达光学规格,并且用一层增亮膜替代一层DBEF还可以降低成本。

具体使用方式及优点:该用于背光模组的包装托盘,通过设置托盘背板,将托盘背板于散热片相结合,并在托盘背板上设置透气孔,通过透气孔对托盘背板内部的背光模组进行散热,并且使用多层滤网对进入的气体进行过滤,防止空气中的杂质进入其中,影响背光组件的光源均匀性,在托盘背板的下端还可以通过连接接口将灯条放置在灯条插孔内部,并且采用V-槽形导光板,每一个V-槽的轮廓线前面部分的水平夹角比较大,后面部分的水平夹角比较小。导光板中低角度入射的光线,入射到V-槽轮廓线的最前面部分时,将向下全反射,而入射到V-槽轮廓线的最后面部分将向导光板的最后方向全反射,入射到轮廓线中部的光线,将被反射到介于这两者之间的部位。利用多个V-槽全反射光的叠加,可以产生均匀分布的面光源,使得光源过渡比较均匀,画面良好,左右光学分布基本对称,上下光学分布基本对称,光学设计很易实现,实用性强。

针对于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片,为了达到较好的散热效果,首先要把灯条连接在铝质灯条插孔上,然后采用铝制散热片,通过导热系数较高的散热胶带把灯条和铝制散热片紧密接触,最后铝制散热片与背板通过螺丝固定接触。这样可以使灯条的热量快速地从灯条传递到散热片,再从散热片传递到背板上,背板上的热量通过托盘背板外壳内外的空气对流散掉,保证灯条内部LED芯片不会大量积聚热量,芯片的温度一直低于结温,背光模组能够正常良好地工作。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