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66113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顶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顶升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离岸风电海事工程船上的顶升装置。



背景技术:

参阅图1、2,一般顶升装置1是设置于海事工程船或自升式平台(图未示)且具有复数插孔20的立柱2上,并用以改变海事工程船或平台的高度。该顶升装置1包含一个底座(图未示)、一个连接该底座且设置于该立柱2上的定环11、一个设置于该立柱2上且位于该定环11上方的动环12、多个设置于该定环11及该动环12上的插销缸13,及多个连接该定环11及该动环12的油压缸14。现有案例的定环11如图1所示,其截面积为六边形而具有六个第一装设面111,其中三个第一装设面111供其中的三个插销缸13设置。该动环12的截面积同样为六边形而具有六个对应所述第一装设面111的第二装设面121,其中三个第二装设面121供另外三个插销缸13设置。所述油压缸14两两一组地分别枢设于未设置所述插销缸13的第一装设面111及第二装设面121上。所述插销缸13可受控制地插设于该立柱2相对应高度的插孔20上,以使该定环11或该动环12固定于该立柱2上,或不插设于该立柱2的插孔20上,使该定环11或该动环12可相对于该立柱2上下移动,再配合所述油压缸14的推动或收缩使该动环12相对于该定环11上下移动,以使带动该立柱2或该底座上下移动。

然而所述油压缸14的配置方式是两两一组地设置于其中三个第一装设面111及第二装设面121上,定义多条分别对应所述油压缸14的第一指向线A,每一条第一指向线A垂直相对应油压缸14及相对应第二装设面121,由图2可知所述第一指向线A并未通过该动环12的中心点B,而该定环11也是同样的情形。此种配置方式使所述油压缸14作动时,水平面上的作用力不易平衡,导致该动环12容易相对于该定环11扭转或偏转,这使得部分插销缸13无法对准所述插孔20,导致该定环11或该动环12无法固定于该立柱2,造成该顶升装置1无法正常作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平衡作用力的顶升装置。

本实用新型顶升装置,适用于一个立柱,其特征在于:该顶升装置包含一个底座、一个连接该底座并设置于该立柱上的定环、一个设置于该立柱上且位于该定环上方的动环,及多个连接该定环及该动环的拉伸缸,该定环具有多个彼此相互连接的第一装设面,该动环具有多个彼此相互连接且分别平行所述第一装设面的第二装设面,每一个拉伸缸的两端分别设置在其中一个第一装设面及与该第一装设面相对应的第二装设面上,定义多条对应所述拉伸缸的第一指向线及第二指向线,每一条第一指向线垂直相对应拉伸缸及相对应第一装设面,每一条第二指向线垂直相对应拉伸缸及相对应第二装设面,所述第一指向线相交于该定环的中心处,所述第二指向线相交于该动环的中心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较佳地,前述顶升装置,其中该顶升装置还包含多个设置于未设置所述拉伸缸的所述第一装设面及所述第二装设面上,且可受控制地固定或不固定该立柱的插销缸。

较佳地,前述顶升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装设面及所述第二装设面的数量为九,所述拉伸缸的数量为六,所述插销缸的数量为六,其中三个插销缸设置于该定环未设置所述拉伸缸的第一装设面上,另外三个插销缸设置于该动环未设置所述拉伸缸的第二装设面上。

较佳地,前述顶升装置,其中该顶升装置还包含一个连接该底座的框架,及至少一个设置于该动环的其中一个第二装设面上且可沿该框架上下移动的防扭转机构,该至少一个防扭转机构包括一个固设于该第二装设面上的主架体、一个枢接该主架体的滑块体,及多个设置于该滑块体上且具承压后伸缩的能力并顶抵该框架的定位件。

较佳地,前述顶升装置,其中每一个拉伸缸包括一个主缸体、两个分别设置于该主缸体上下两相反端的鱼眼接头,及两个分别供所述鱼眼接头枢设且固定于相对应的第一装设面及相对应的第二装设面上的承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的效果在于:透过所述第一指向线相交于该定环的中心处,且所述第二指向线相交于该动环的中心处的配置方式,使得所述拉伸缸指向同心,如此可平衡所述拉伸缸于水平面上的作用力,提升该顶升装置的精密性及耐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不完整的立体图,说明一个现有的顶升装置的存在样貌;

图2是一个俯视图,说明该顶升装置的一个动环;

图3是一个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顶升装置的一个实施例;

图4是一个俯视图,说明该实施例中的一个定环;

图5是一个俯视图,说明该实施例中的一个动环;及

图6是一个不完整的立体图,说明该实施例中的一个防扭转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3、4及5,本实用新型顶升装置3的一个实施例,适用于一个海事工程船或自升式平台(图未示)且具有多个插孔40的立柱4上。该顶升装置3包含一个底座31、一个连接该底座31的框架32、一个连接该底座31且设置于该立柱4上的定环33、一个设置于该立柱4上且位于该定环33上方的动环34、六个连接该定环33及该动环34的拉伸缸35、六个设置于该定环33及该动环34上的插销缸36,及一个设置于该动环34上且可沿该框架32上下移动的防扭转机构37。

该定环33在水平面上的截面积是呈九边形,从而具有九个彼此相互连接且垂直水平面的第一装设面331。该动环34与该定环33形状相同,从而具有九个彼此相互连接且分别平行所述第一装设面331的第二装设面341。每一个拉伸缸35具有一主缸体351、两个分别设置于该主缸体351上下相反两端的鱼眼接头352,及两个分别供所述鱼眼接头352枢设的承座353。位于下方的承座353是固定于该定环33的其中一个第一装设面331上,位于上方的承座353则是固定于该动环34的相对应第二装设面341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缸体351为油压缸。所述插销缸36的其中三个是设置于该定环33未设置所述拉伸缸35的承座353的第一装设面331上,另外三个插销缸36设置于该动环34未设置所述承座353的第二装设面341上。此种配置方式使每一个第一装设面331及每一个第二装设面341上仅设置一个拉伸缸35或插销缸36。

参阅图3、图5,及图6,该防扭转机构37设置于其中一个装设有该插销缸36的第二装设面341上。该防扭转机构37包含一个设置于该第二装设面341的主架体371、一个枢设于该主架体371上的滑块体372,及多个设置于该滑块体372上且具承压后伸缩的能力并顶抵该框架32的定位件373。该防扭转机构37被限位于该框架32上,从而使该定环33及该动环34不会沿该立柱4的轴线发生因相对扭转而错位的情形,以避免该定环33及该动环34上的插销缸36因扭转错位而无法对准该立柱4上的插孔40,造成无法固定于该立柱4之情况。定义设置于该第二装设面341上的插销缸36具有一条轴线C,该滑块体372可以该轴线C为转轴地相对于该主架体371枢转,使得该动环34可相对于该定环33微幅倾斜。所述定位件373具有承压后伸缩之能力,使得该滑块体372可沿一个垂直该轴线C且平行水平面的第一方向D微幅移动,前述设计可提升自由度以避免机构卡死而无法动弹的情形。在本实施例中,该防扭转机构37是以气压缸作为动力来源,且所述定位件373上用来顶抵该框架32的部位为耐磨铜片材质。此外,本案采所述鱼眼接头352而非耳轴配置,同样有提升自由度的功效。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该防扭转机构37的数量并不仅局限于单一个,也可视需求而为多个,多个防扭转机构37可进一步提升防扭转的功效。

再参阅图3、图4,及图5,定义多条对应所述拉伸缸35的第一指向线E及第二指向线F。每一条第一指向线E是如图4所示地平行水平面方向且垂直相对应拉伸缸35及相对应第一装设面331,而每一条第二指向线F是平行水平面方向且垂直相对应拉伸缸35及相对应第二装设面341。所述第一指向线E是相交于该定环33的中心处G,而所述第二指向线F是相交于该动环34的中心处H,此种配置方式使所述拉伸缸35于水平面上的作用力是指向同心,因此所述拉伸缸35在推动该动环34时,于水平面上的分力会相互平衡,从而避免该定环33及该动环34因作用力不平衡而产生相对扭转。

该定环33或该动环34上的所述插销缸36可受控制地向内插制于该立柱4的相对应插孔40内,此时当该定环33或该动环34移动时,便可带动该立柱4移动,相反地,当该定环33或该动环34上的所述插销缸36不插制于该立柱4的相对应插孔40内时,该定环33或该动环34便可相对于该立柱4上下移动。前述的动作搭配所述拉伸缸35拉伸或收合,就可带动立柱4上下移动或带动该底座31升降。进一步说明前述动作的连动方式,当该立柱4未触底而欲使该立柱4向下移动(俗称放脚),或该立柱4触底而欲使该底座31上升时,是使该定环33不固定该立柱4,而该动环34固定该立柱4,接着使所述拉伸缸35收缩,以使该定环33及该动环34相互靠近,如此便可使该动环34向下移动而带动该立柱4下降,或使该定环33向上移动而带动该底座31上升。相反地,当所述拉伸缸35拉伸时,便可带动该立柱4上升或使该底座31下降。

综上所述,透过所述拉伸缸35的对心配置及该防扭转机构37的限位,可降低该动环34相对于该定环33扭转的情况,而高自由度的设计可对应不同作动阶段(例如放脚或爬升)的相对运动,以维持机构的顺畅运作,故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