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保温箱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34459发布日期:2018-07-27 19:55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温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进型保温箱盖。



背景技术:

保温箱及保温箱盖的结构已为公知,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320025632.4公开一种海鲜保温箱,包括箱体和箱盖,所述的箱体设置有载物内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的上端边缘处设置有箱体凸块,所述的箱盖下端面边缘处设置有箱盖凸块,且箱体和箱盖通过卡扣配合箱体凸块、箱盖凸块紧固连接,且所述的箱体和箱盖内部呈中空结构,所述箱体的载物内腔的下表面开设有一凹槽,且所述的凹槽上设置有贯穿箱体壁的排水通孔,所述的箱体高度和凹槽深度的比值为8-11。所述的凹槽置于箱体底部的中间,且和箱体的两相对箱壁连接。所述的排水通孔为一个,置于凹槽和箱体一侧壁的连接处,且排水通孔通过一橡胶塞密封。所述的箱体凸块和箱盖凸块为六对,且分别平均的置于箱体和箱盖的两侧边缘处。所述的箱体和箱盖之间还设置有密封条。所述箱体的载物内腔容量为150-180L。该实用新型与市场上其他保温箱的结构类似,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箱盖经常会出现松动、盖合不严和意外打开,造成透气,严重影响保温效果。

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与箱主体高效卡扣在一起,有效避免意外打开,实用性强的改进型保温箱盖。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一种改进型保温箱盖,包括盖主体;上述盖主体至少其中一对相对的边缘形成有向上弯曲的卡钩;上述卡钩包括与上述盖主体连接并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横向部,和连接于横向部外端并向上延伸的竖向部。

上述盖主体形成有容置上述卡钩的容置口。

上述容置口具有与所在边缘相平行的第一侧壁,和两个与所在边缘相垂直的第二侧壁。

上述横向部的两侧与上述第二侧壁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上述竖向部相对于上述盖主体的边缘呈内凹形式,且所述竖向部的外侧面与所述盖主体的边缘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所述竖向部的上端低于所述盖主体的上表面,并与所述盖主体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第三间隙。

上述第一侧壁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倾斜段、第二倾斜段和第三倾斜段;所述第一倾斜段、第二倾斜段和第三倾斜段均由下至上由外向内逐渐倾斜的形式。

上述第一倾斜段与竖直平面的最小夹角为110-130°,上述第二倾斜段与竖直平面的最小夹角为0.5-4°,上述第三倾斜段与竖直平面的最小夹角为110-130°。

上述第一倾斜段与竖直平面的最小夹角为115-125°,上述第二倾斜段与竖直平面的最小夹角为1-3°,上述第三倾斜段与竖直平面的最小夹角为115-125°。

上述第一倾斜段的下端至所述竖向部的外侧面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的距离为9.5-10.3mm;上述第二倾斜段的下端至上述竖向部的外侧面底端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的距离为9-10mm;上述第三倾斜段的下端至上述竖向部的外侧面底端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的距离为7-8mm。

上述第一倾斜段与盖主体的上表面之间由第一倒角过渡,所述第一倾斜段与上述第二倾斜段之间由第二倒角过渡,所述第二倾斜段与上述第三倾斜段之间由第三倒角过渡;所述第三倾斜段与上述横向部的上表面之间由第四倒角过渡。

上述第一倒角为圆倒角,半径为2-6mm;上述第二倒角为圆倒角,半径为8-12mm;上述第三倒角为圆倒角,半径为0.8-1.2mm;上述第四倒角为圆倒角,半径为0.8-1.2mm。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型保温箱盖,突破传统保温箱盖的构造形式,当保温箱盖适当盖在箱主体上后,卡钩可供箱主体上的卡扣结构进行卡扣,或供绳索等进行绑扎,对保温箱盖和箱主体的盖合进行固定,避免保温箱盖意外打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型保温箱盖,其可与箱主体高效卡扣在一起,有效避免意外打开,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局部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位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盖主体 11-容置口

111-第一侧壁 1111-第一倾斜段

1112-第二倾斜段 1113-第三倾斜段

1114-第一倒角 1115-第二倒角

1116-第三倒角 1117-第四倒角

112-第二侧壁

2-卡钩 21-横向部

22-竖向部

3-箱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型保温箱盖,如图1-4所示,包括盖主体1。

盖主体1至少其中一对相对的边缘形成有向上弯曲的卡钩2;卡钩2包括与盖主体1连接并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横向部21,和连接于横向部21外端并向上延伸的竖向部22。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保温箱盖适当盖在箱主体3上后,卡钩2可供箱主体3上的卡扣结构(图中未示出)进行卡扣,或供绳索(图中未示出)等进行绑扎,对保温箱盖和箱主体3的盖合进行固定,避免保温箱盖意外打开。而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箱主体3上的卡扣结构等挂在横向部21上,由竖向部22对卡扣结构进行限位。

优选地,盖主体1形成有容置卡钩2的容置口11。容置口11可将卡钩2包含在内,使卡钩2不会突出于盖主体1的边缘,保证整个保温箱盖结构的工整,卡钩2不易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而造成自损或损伤其他物体的情况。

优选地,容置口11具有与所在边缘相平行的第一侧壁111,和两个与所在边缘相垂直的第二侧壁112。即容置口11呈长方形,可对水平投影为长方形的卡钩2进行适应性容置。

优选地,横向部21的两侧与第二侧壁112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此第一间隙可作为卡扣结构或绳索等与卡钩2进行卡扣的空间;竖向部22相对于盖主体1的边缘呈内凹形式,且竖向部22的外侧面与盖主体1的边缘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此第二间隙可保证容置口11将卡钩2包含在内;竖向部22的上端低于盖主体1的上表面,并与盖主体1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第三间隙,此第三间隙可保证容置口11将卡钩2包含在内。以上结构从整体上可便于卡扣结构或绳索等与卡钩2进行连接。

优选地,第一侧壁111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倾斜段1111、第二倾斜段1112和第三倾斜段1113;第一倾斜段1111、第二倾斜段1112和第三倾斜段1113均由下至上由外向内逐渐倾斜的形式。第一倾斜段1111、第二倾斜段1112和第三倾斜段1113构成连续的导向斜面,可对卡扣结构或绳索等卡入时进行导向,便于进行高效卡扣连接。

优选地,第一倾斜段1111与竖直平面的最小夹角为110-130°,即第一倾斜段1111相对于竖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110-130°;第二倾斜段1112与竖直平面的最小夹角为0.5-4°,即第二倾斜段1112相对于竖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0.5-4°;第三倾斜段1113与竖直平面的最小夹角为110-130°,即第三倾斜段1113相对于竖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110-130°。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第一倾斜段1111的倾斜度较大,可将卡扣结构或绳索等进行初步导向,然后在第二倾斜段1112直接向下滑动,最后在第三倾斜段1113的导向作用下,直接精确卡扣在横向部21上的待卡扣处,竖向部22对卡扣结构或绳索等进行限位,保证卡扣牢固稳定。

优选地,第一倾斜段1111与竖直平面的最小夹角为115-125°,第二倾斜段1112与竖直平面的最小夹角为1-3°,第三倾斜段1113与竖直平面的最小夹角为115-125°。

为了确保第一倾斜段1111、第二倾斜段1112和第三倾斜段1113高效发挥作用,优选地,第一倾斜段1111的下端至竖向部22的外侧面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的距离为9.5-10.3mm;第二倾斜段1112的下端至竖向部22的外侧面底端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的距离为9-10mm;第三倾斜段1113的下端至竖向部22的外侧面底端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的距离为7-8mm。

优选地,第一倾斜段1111的下端至竖向部22的外侧面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的距离为9.8-10mm;第二倾斜段1112的下端至竖向部22的外侧面底端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的距离为9.3-9.7mm;第三倾斜段1113的下端至竖向部22的外侧面底端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的距离为7.4-7.6mm。

优选地,第一倾斜段1111与盖主体1的上表面之间由第一倒角1114过渡,第一倾斜段1111与第二倾斜段1112之间由第二倒角1115过渡,第二倾斜段1112与第三倾斜段1113之间由第三倒角1116过渡;第三倾斜段1113与横向部21的上表面之间由第四倒角1117过渡。此结构可保证卡扣结构或绳索等由上至下依次由第一倾斜段1111、第二倾斜段1112和第三倾斜段1113滑入横向部21与竖向部22内时,更加顺畅高效。

为了确保第一倒角1114、第二倒角1115、第三倒角1116和第四倒角1117自身及与相应的倾斜段之间具有有效的平滑度,优选地,第一倒角1114为圆倒角,半径为2-6mm;第二倒角1115为圆倒角,半径为8-12mm;第三倒角1116为圆倒角,半径为0.8-1.2mm;第四倒角1117为圆倒角,半径为0.8-1.2mm。

优选地,第一倒角1114为圆倒角,半径为3-5mm;第二倒角1115为圆倒角,半径为9-11mm;第三倒角1116为圆倒角,半径为0.9-1.1mm;第四倒角1117为圆倒角,半径为0.9-1.1mm。

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型保温箱盖,第一倒角、第二倒角、第三倒角和第四倒角的具体尺寸、形状等均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第一倾斜段、第二倾斜段和第三倾斜段的具体形式、倾斜角度、尺寸等均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第一倾斜段1111、第二倾斜段1112和第三倾斜段至相应平面之间的距离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第一间隙、第二间隙和第三间隙的具体形式、尺寸等均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更广义地讲,容置口的具体形式也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竖向部和横向部的具体形式、形状和尺寸等均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盖主体可为现有的结构,但可为配合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作适应性的结构调整。

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图示和实施例,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