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液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5927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学实验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储液罐。



背景技术:

目前在较大储存罐内料液混合或反应后,往往会有固体沉淀或互不相溶、密度相差较大的液体分层。为了汲取上清液,通常在罐体上设置不同高度的出液口。但是,由于生产时投料不同或反应物料不同时,往往所设置出液口不能准确将上清液全部放出。虽然有些罐体通过设置旋转式出料口来达到准确将上清液全部放出的目的,但是存在出料范围小,耐压程度差,机构复杂等弊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储液罐,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能准确将上清液全部放出的问题,同时带来了便于控制、耐压、机构简单等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储液罐,包括罐体,罐体顶部设有进料口,底部设有出料口;,所述罐体置于真空环境中;罐体内竖向设置有限位杆,限位杆上滑动连接有浮球,浮球上固接有软管且软管下管口与浮球底部处于同一水平位置,软管上管口伸出罐体外。

所述软管下管口处的吸液管为直管。

所述罐体外部顶端设有出液管;出液管下部伸入罐体内,软管上管口穿过出液管伸出罐体外。

所述罐体内设有罐体视镜。

所述软管管壁由钢丝支撑。

所述罐体为圆柱形薄壁容器。

所述浮球为空心不锈钢球体,浮球中间竖向设有通孔,该通孔环套限位杆。

所述限位杆、浮球、软管构成的用于控制出液的整体为多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真空环境中,通过罐体内外压差将罐体中的上清液压出,同时,利用罐体内上清液的浮力与浮球自身的重力,保证了浮球沿限位杆滑动并带动软管下管口将罐体内上清液逐步抽尽,出料完成后,将剩余固体或液体通过排渣口排出,完成所有物料出料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一种储液罐,包括罐体8,罐体顶部设有进料口,底部设有出料口1;,所述罐体8置于真空环境中;罐体8内竖向设置有限位杆2,限位杆2上滑动连接有浮球4,浮球4上固接有软管5且软管5下管口与浮球4底部处于同一水平位置,软管5上管口伸出罐体8外。

所述软管5下管口处的吸液管3为不可弯折的直管,便于控制软管下管口,防止软管下管口左右摆动或发生弯曲造成堵塞。

所述罐体8外部顶端设有出液管6;出液管6下部伸入罐体内,软管上管口穿过出液管伸出罐体外;便于控制软管上管口,防止软管上管口左右摆动或发生弯曲造成堵塞。

所述罐体8内设有罐体视镜7,便于观察罐体内液面的高度。

所述软管管壁由钢丝支撑,防止真空状态下软管被吸瘪。

所述罐体为圆柱形薄壁容器,可耐压力0.1~0.2Mpa,轻便且抗压。

所述浮球为空心不锈钢球体,浮球中间竖向设有通孔,该通孔环套限位杆,既便于浮球沿限位杆上下滑动又可以防止浮球左右摆动。

所述限位杆、浮球、软管构成的用于控制出液的整体为多个,可以加快上清液的排除。

具体工作时,首先将与罐体8相连接的罐体相关阀门、接口、人孔关闭。单独打开出液管6上阀门,开启抽料真空系统与出液管6相连接。在压差作用下,上清液首先通过吸液管3,进入出液软管5,再进入出液管6而出料。随着上清液位下降,浮球4会随着液位沿浮球固定杆下降,直到完成全部上清液出料完成。最后可以通过罐体视镜7检查上清液出料情况。出料完成后,将剩余固体或液体通过排渣口1排出,完成所有物料出料操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