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折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59131发布日期:2018-06-22 23:09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全自动折页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膜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自动折页机。



背景技术:

塑料膜作为一种制作包装袋的基础材料,广泛应用于食品、建筑、化工、医药等各个领域,在对塑料膜进行加工时,经常需要根据具体使用情况对其进行裁剪,以使塑料膜的尺寸符合使用要求。对塑料膜进行裁剪时,为了保证裁剪位置的准确性,在裁剪之前还需要进行折页或折边操作。

现有的对塑料膜进行折页或折边的装置通常采用的是两个固定的转动辊对塑料膜两边进行挤压从而实现塑料膜的折页或折边,并利用其中一个转动辊对折页或折边后的塑料膜进行收卷。而固定的转动辊在收卷塑料膜时,由于收卷在转动辊上的塑料膜的直径会越来越大,两转动辊之间的挤压缝隙会越来越小,最终收卷的塑料膜会完全堵塞挤压缝隙,使转动辊卡死,此时若不将收卷在转动辊上的塑料膜拆下,两转动辊会由于挤压过度而被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自动折页机,以解决上述折页装置存在的由于固定的转动辊收卷的塑料膜越来越多而使折页机构容易损坏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方案为:全自动折页机,包括放卷辊和位于所述放卷辊一侧的折页机构,所述折页机构包括固定辊和用于收卷折页后的塑料膜的移动辊,所述移动辊和固定辊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并相互配合用于对所述塑料膜进行折页,还包括能够使移动辊沿远离固定辊的方向移动的压力反馈机构,所述压力反馈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固定支撑部,弹性支撑物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移动辊固定连接。

本基础方案的工作原理在于:将需要进行折页处理的塑料膜卷安装在所述放卷辊上,利用放卷辊的转动实现塑料膜卷的放卷,放卷后的塑料膜按预定折页位置折页后穿过位于放卷辊一侧的移动辊和固定辊之间的缝隙,移动辊和固定辊转动,其转动曲面可以对穿过的塑料膜按预定折页线区分的相对的两面进行挤压,从而实现塑料膜的折页处理,折页后的塑料膜分为紧贴着的上下两面,并通过移动辊进行收卷。移动辊对折页后的塑料膜进行收卷时,随着移动辊的转动,收卷在移动辊上的塑料膜会越来越多,移动辊和固定辊之间的挤压缝隙会越来越小,最终移动辊上的塑料膜卷与固定辊接触并挤压固定辊,而固定转动且不会上下移动的固定辊又会在反作用力下挤压移动辊,移动辊受到固定辊的挤压力后,会将此挤压力传递给与之固定连接的连接部,连接部接收此挤压力后又会挤压与它连接的弹性支撑物,由于弹性支撑物连接在不会移动的固定支撑部上,受到挤压后弹性支撑物会沿靠近固定支撑部的方向进行收缩,弹性支撑物收缩后,与之连接的连接部以及与连接部固接的移动辊也会沿远离固定辊的方向移动,从而保证塑料膜始终能够通过移动辊和固定辊之间的挤压缝隙,实现塑料膜的连续自动折页和收卷。

本技术方案利用移动辊和固定辊的转动配合实现塑料膜的折页和收卷,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制作成本低;还设置了一个压力反馈机构使得移动辊在收卷塑料膜时由于卷径过大受到挤压后能够自动移动,从而自动调节移动辊和固定辊之间的挤压缝隙,保证塑料膜能够始终通过此挤压缝隙,实现塑料膜的连续自动折页,并且移动辊受到挤压后沿远离固定辊的方向移动还能保证塑料膜的被挤压位置始终固定在一条水平直线上,使塑料膜的折页位置始终准确,也能避免移动辊和固定辊连续的相互挤压造成两者的损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装置所用折页机构不易损坏,折页自动化程度更高,折页位置更准确,折页效率更高。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塑料膜折页位置的抵压机构,所述抵压机构位于所述放卷辊与折页机构之间,所述抵压机构包括抵压在所述塑料膜折页位置处的尖端部以及用于稳固尖端部的支撑架。

在放卷辊与折页机构之间设置一个抵压机构,抵压机构中的尖端部抵压在待折页的塑料膜的预定折页位置上,可以对塑料膜按指定的折页线进行预折页,提高塑料膜在折页机构进行折页时折页位置的准确性,而抵压机构中的支撑架可以稳定支撑尖端部,使尖端部能够稳固抵压在塑料膜表面。

进一步,所述尖端部为能够转动的圆球。利用转动的圆球抵压塑料膜,可以减小塑料膜与尖端部的摩擦力,避免塑料膜被尖端部刺穿和磨损。

进一步,所述压力反馈机构还包括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传感器设于所述固定支撑部靠近所述弹性支撑物的一端,所述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所述控制器还分别与所述移动辊、固定辊相连,并用于控制移动辊和固定辊的转动。

在固定支撑部靠近弹性支撑物的一端设置传感器,当移动辊由于收卷的塑料膜卷径越来越大而不断被固定辊挤压上移时,弹性支撑物也会沿靠近固定支撑部的方向不断收缩,当弹性支撑物收缩到使连接部与传感器接触时,传感器产生信号并将此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接收信号后便会控制折页机构的移动辊和固定辊停止转动,移动辊和固定辊停止转动后,将移动辊上已折页并收卷的塑料膜卷取下,取下后由于移动辊与固定辊之间的缝隙很大,移动辊会在重力作用下会沿靠近固定辊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弹性支撑物复位,连接部远离传感器,此时传感器输出另一信号给控制器,控制器接收此信号后控制移动辊和固定辊转动,继续进行下一次的折页收卷工作。采用此种结构可以自动监控从移动辊取下收卷的已折页塑料膜的时间,不需要工作人员一直在旁边监控,可有效节省人力、提高折页收卷效率。

进一步,所述弹性支撑物为弹簧。弹簧来源广泛,价廉易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抵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压力反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1至3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放卷辊1、待折页塑料膜21、固定辊31、移动辊32、已折页塑料膜22、固定支撑部41、弹簧42、连接部43、传感器44、控制器45、抵压机构5、尖端部51、支撑架52。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全自动折页机,包括放卷辊1、位于放卷辊1一侧的折页机构以及位于放卷辊1与折页机构之间的抵压机构5。折页机构包括移动辊32和固定辊31,移动辊32和固定辊31配合用于对待折页塑料膜21进行挤压折页,移动辊32还能对已折页塑料膜22进行收卷;如图2所示,抵压机构5包括抵压在待折页塑料膜21折页位置的尖端部51以及与尖端部51连接用于稳固尖端部51的支撑架52,本实施例中尖端部51为可以转动的圆球,待折页塑料膜21折页位置在塑料膜的横向中心线上。全自动折页机还包括能够使移动辊32沿远离固定辊31的方向移动的压力反馈机构,压力反馈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固定支撑部41,弹簧42和连接部43,连接部43与移动辊32固定连接,固定支撑部41下端与弹簧42连接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传感器44,传感器44连接有控制器45,控制器45分别与移动辊32、固定辊31相连。本实施例中所用传感器44是型号为PT462E-5M-6/18的丹尼斯克压力传感器44,所用控制器45为研华UNO-2170型工业控制器。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连接部43和固定支撑部41均呈倒立的凹型,连接部43两端与位于放卷辊1内的用于驱动放卷辊1转动的转轴固定连接,固定支撑部41两端靠近弹簧42的一侧对称设有两个传感器44,本实施例中所用传感器44也是型号为PT462E-5M-6/18的丹尼斯克压力传感器44。本实施例的压力反馈机构的结构与实施例1的压力反馈机构的结构相比,更加结实稳固。

具体实施时,将待折页塑料膜21安装在放卷辊1上,利用放卷辊1的转动实现待折页塑料膜21的放卷,放卷后的待折页塑料膜21两边对齐穿过移动辊32和固定辊31之间的缝隙,移动辊32和固定辊31转动,其转动曲面可以对穿过的待折页塑料膜21按横向中心线区分的相对的两面进行挤压,从而实现待折页塑料膜21的折页处理,折页后的塑料膜变为已折页塑料膜22,已折页塑料膜22分为紧贴着的且对齐的上下两面,并通过移动辊32进行收卷。移动辊32对已折页塑料膜22进行收卷时,随着移动辊32的转动,收卷在移动辊32上的已折页塑料膜22越来越多,移动辊32和固定辊31之间的挤压缝隙会越来越小,最终移动辊32上收卷的已折页塑料膜22与固定辊31接触并挤压固定辊31,而固定转动且不会上下移动的固定辊31又会在反作用力下挤压移动辊32,移动辊32受到固定辊31的挤压力后,会将此挤压力传递给与之固定连接的连接部43,连接部43接收此挤压力后又会挤压与它上部连接的弹簧42,由于弹簧42上端连接在不会移动的固定支撑部41上,受到挤压后弹簧42会沿靠近固定支撑部41的方向进行收缩,弹簧42收缩后,与之连接的连接部43以及与连接部43固接的移动辊32也会沿远离固定辊31的方向移动,从而保证待折页塑料膜21始终能够通过移动辊32和固定辊31之间的挤压缝隙,实现塑料膜的连续自动折页。当弹簧42收缩到使连接部43与传感器44接触时,传感器44产生信号并将此信号传递给控制器45,控制器45接收信号后使移动辊32和固定辊31停止转动,移动辊32和固定辊31停止转动后,将移动辊32上已折页并收卷的塑料膜卷取下,取下后移动辊沿着靠近固定辊31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弹簧42复位,连接部43远离传感器44,此时传感器44输出另一信号并传输给控制器45,控制器45接收此信号后控制移动辊32和固定辊31开始转动,继续进行下一次的折页收卷工作。在放卷辊1与折页机构之间设置一个抵压机构5,抵压机构5中的尖端部51抵压在待折页的塑料膜的指定折页位置上,可以对塑料膜按指定的折页线进行预折页,提高塑料膜在折页机构进行折页时折页位置的准确性,而抵压机构5中的支撑架52可以稳定支撑尖端部51,使尖端部51能够稳固抵压在塑料膜表面,将尖端部51制成可以转动的圆球,利用转动的圆球抵压塑料膜,可以减小塑料膜与尖端部51的摩擦力,避免塑料膜被尖端部51磨损或刺穿。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