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龙门架车机横梁组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35700发布日期:2018-07-27 20:11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龙门架车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龙门架车机横梁组件结构。



背景技术:

动车运用所是动车组运行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动车运用所的整体设计规划,直接影响库内的设备摆放。转向架拆装移动设备,要求设备停止工作后,可以移动到边跨,不影响运用所的日常工作。这时就需要动车组一端的龙门架车机是可以移动到库内的,其横梁结构为设计的重点。

市场上固定式龙门架车机,其横梁只有承重横梁,下端面和左右立柱通过螺钉连接,左右立柱固定在地下基础上,受力示意图如图1所示,横梁在受到动车的压力P时整个变形趋势,动车的整个受力均由横梁承担,同时立柱基础承受了很大的侧向力,所有变形量均由横梁承担。

而可移动式的龙门架车机,立柱无基础,同时可沿着轨道移动,若仍采用既有横梁结构,横梁的变形和立柱的侧向力,都会导致架车时结构不稳定,甚至立柱脱轨的安全事故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龙门架车机横梁组件结构,其目的在于既能满足架车需要,又能分担横梁的称重,减小横梁的截面尺寸,减小横梁及立柱的变形量,减小立柱受到的侧向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龙门架车机横梁组件结构,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龙门立柱和第二龙门立柱,

所述第一龙门立柱和第二龙门立柱的顶部设有连接梁;

所述第一龙门立柱和第二龙门立柱之间,距离所述连接梁底部一定距离设有承重梁;

所述承重梁上设有托架组件,所述托架组件用于承载载荷。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龙门立柱和第二龙门立柱之间,且距离所述承重梁底部一定距离设有辅助梁。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优选,所述辅助梁的两端分别通过螺钉与所述第一龙门立柱、第二龙门立柱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龙门立柱和第二龙门立柱上设有支座,所述承重梁的两端分别于所述第一龙门立柱和第二龙门立柱上的支座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优选,所述连接梁的两端分别通过螺钉与所述第一龙门立柱和第二龙门立柱固定连接。

总体而言,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龙门架车机横梁组件结构,通过在承重梁的顶部和底部一定距离设置连接梁和辅助梁,可以分别给两侧的第一龙门立柱和第二龙门立柱相反的作用力,减小立柱受到的侧向力,减小横梁及立柱的变形量,延长了横梁组件结构的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的龙门架车机横梁组件结构,其横梁结构稳定性好,断面较小,拆卸操作简单方便,运输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龙门架车机横梁结构受力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龙门架车机横梁组件结构示意图。

在所有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具体为:1-横梁、2-托架组件、3-第一龙门立柱、4-第二龙门立柱、5-连接梁、6-承重梁、7-辅助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本发明实施例一种龙门架车机横梁组件,设计一种功能结构,既能满足架车需要,又能分担横梁的承重,减小横梁的截面尺寸,减小横梁及立柱的变形量,减小立柱受到的侧向力,以实现架车机的移动功能。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龙门架车机横梁组件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横梁组件结构主要有为三部分,从上到下分别为连接梁5、承重梁6以及辅助梁7。

如图2所示,连接梁5的一端与第一龙门立柱3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龙门立柱4连接,且通过螺钉固定。承重梁6的两端部和第一龙门立柱3、第二龙门立柱4伸出的支座相连,辅助梁7的两端部和第一龙门立柱3、第二龙门立柱4用螺钉固定,托架组件2设于承重梁6上。

如图2所示,转向架拆装移动设备在架起动车时的受力方向如图2中的P,此时,承重梁6会有向内弯曲的趋势,这就会带动两端的第一龙门立柱3、第二龙门立柱4向内弯曲,但由于连接梁5和辅助横梁7的存在,就会分别给两端的立柱一个相反的力,其受力方向如图2中的A、B、C、D所示,阻止立柱向内弯曲,由于这种结构的存在,横梁的外形尺寸相对于固定式龙门架车机的会有明显的缩小。

本实用新型的龙门架车机横梁组件结构,通过在承重梁的顶部和底部一定距离设置连接梁和辅助梁,可以分别给两侧的第一龙门立柱和第二龙门立柱相反的作用力,减小立柱受到的侧向力,减小横梁及立柱的变形量,延长了横梁组件结构的使用寿命。此外,其横梁结构稳定性好,断面较小,拆卸操作简单方便,运输安全可靠。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