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间距压吸式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58210发布日期:2018-09-05 00:16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包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间距压吸式包装盒。



背景技术:

在包装体积小、重量大的金属制品时,一般采用瓦楞纸包装盒,比如包装钢钉,一方面由于钢钉的重量大,另一方面在物流运输途中会多次搬运碰撞或发生不小心摔落,包装盒容易破损,进而会产生不愉快的体验,因此对包装盒的强度要求高;在检测时,需要从8个角将包装盒掉落,只要达到五次以上包装不破损,即合格;同时国内很多包装盒多采用人工或半自动的机械,生产效率低下;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现已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本实用新型主要配套进口自动化设备,包装盒通过输送装置进入开盒工位后,由三个压紧装置固定盒体底部,然后盒体的各侧板通过真空吸附和推挤打开盒体,装入钢钉,再真空吸附打开上盖扣合于盒体。这样实现了自动化生产,解放了人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大间距压吸式包装盒,实现了配套自动化设备的目的。

一种大间距压吸式包装盒,由上盖(100)和盒体(200)一体组成;

所述上盖(100)是由上盖底板(10)、上盖上侧板(11)、上盖左侧板(12)和上盖右侧板(13)一体组成,各部分之间正面设有压折线,上盖上侧板(11)、上盖左侧板(12)和上盖右侧板(13)围绕上盖底板(10)折叠加固形成上盖(100);上盖上侧板(11)包括上盖左耳板(111)和上盖右耳板(112);在上盖左侧板(12)的正面和背面分别设有第一斜压线(a),第一斜压线(a)的左上角形成第一三角形(121);上盖右侧板(13)的背面相对于第一斜压线(a)对称设有第二斜压线(b),对应在上盖右侧板(13)的右上角形成第二三角形(131);第一三角形(121)的正面与对应第一三角形(121’)的背面分别折叠粘接;第二三角形(131)的正面与对应第二三角形(131’)的背面分别折叠粘接;

所述盒体(200)由盒体底板(20)、盒体上侧板(21)、盒体下侧板(23)、盒体左侧板(22)、和盒体右侧板(24)一体组成,各部分之间正面设有压折线,盒体上侧板(21)、盒体左侧板(22)、盒体下侧板(23)和盒体右侧板(24)围绕上盖底板(10)折叠加固形成盒体(200);所述盒体上侧板(21)包括盒体第一左耳板和盒体第一右耳板,盒体第一左耳板通过第三斜压线(c)形成第三三角形(211)和第四三角形(212),盒体第一右耳板通过第四斜压线(d)形成第五三角形(213)和第六三角形(214),盒体下侧板(23)包括盒体第二左耳板(231)和盒体第二右耳板(232),并通过第五斜压线(e)形成第七三角形(233),通过第六斜压线(f)形成第八三角形(234),盒体左侧板(22)与盒体第二左耳板(231)的相邻处设有左凸块(221),盒体右侧板(24)与盒体第二右耳板(232)的相邻处设有右凸块(241),

第三三角形(211)折叠粘接于对应第三三角形(211’)上;第四三角形(213)折叠粘接于对应第三三角形(213’)上;盒体第二左耳板(231)折叠粘接于对应盒体第二左耳板(231’),盒体第二右耳板(232)折叠粘接于对应盒体第二右耳板(232’); 左凸块(221)和右凸块(241)均突出于盒体下侧板(23),左凸块(221)和右凸块(241)分别设有第一锯齿(222)和第二锯齿,当上盖盖在盒体上时,以增加摩擦力,防止上盖因张力自动弹开。

优选的,所述盒体(200)采用环保瓦楞纸。

优选的,所述盒体第一左耳板的正面设有至少一条第三斜压线(c)、背面设有一条对应第三斜压线(c’);所述盒体第一右耳板的正面设有至少一条第四斜压线(d)、背面设有一条对应第四斜压线(d’);所述第三斜压线(c)和第四斜压线(d)均由一条以上的间断的压线,便于折叠。

优选的,所述盒体第一左耳板的正面设有两条第三斜压线(c)、对应第三斜压线(c’)设于两条第三斜压线(c)的中间;所述盒体第一右耳板的正面设有两条第四斜压线(d)、对应第四斜压线(d’)设于两条第四斜压线(d)的中间,便于折叠。

优选的,所述上盖左耳板(111)设有左缺角(113),所述上盖右耳板(112)设有右缺角(114);

优选的,所述第三斜压线(c)的中部设有U型或一字型左切口(210),第四斜压线(d)的中部设有U型或一字型右切口(215)。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坚固,可包装重物,抗摔。并可适用于自动化设备,快速开启,便于运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大间距压吸式包装盒具体实施例1包装盒展开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大间距压吸式包装盒具体实施例1包装盒折叠粘接位置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大间距压吸式包装盒折叠后的状态图;

图4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大间距压吸式包装盒具体实施例2包装盒展开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大间距压吸式包装盒具体实施例3包装盒折叠粘接位置的示意图;

图7是实用新型大间距压吸式包装盒的左凸块(221)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以下的“前”、“后”、“左”、“右”、“上”、“下”、“正面”、“背面”,仅是为了更清楚的表达本实用新型的各部分之间的方位,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结构。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图1是展开图的正面,同时也是盒子的内表;图2是展开图的反面,同时也是盒子的外表。所述上盖(100)是由上盖底板(10)、上盖上侧板(11)、上盖左侧板(12)和上盖右侧板(13)一体组成,各部分之间正面设有压折线,上盖上侧板(11)、上盖左侧板(12)和上盖右侧板(13)围绕上盖底板(10)折叠加固形成上盖(100);上盖上侧板(11)包括上盖左耳板(111)和上盖右耳板(112);在上盖左侧板(12)的正面和背面分别设有第一斜压线(a),第一斜压线(a)从上盖底板(10)、上盖上侧板(11)和上盖左侧板(12)三者的交界处开始,经过上盖左侧板(12)背面向左,在上盖左侧板(12)的左上角形成第一三角形(121);正面和背面介绍;上盖右侧板(13)的背面相对于第一斜压线(a)对称设有第二斜压线(b),对应在上盖右侧板(13)的右上角形成第二三角形(131);第一三角形(121)的正面与对应第一三角形(121’)的背面分别折叠粘接;第二三角形(131)的正面与对应第二三角形(131’)的背面分别折叠粘接;

所述盒体(200)由盒体底板(20)、盒体上侧板(21)、盒体下侧板(23)、盒体左侧板(22)、和盒体右侧板(24)一体组成,各部分之间正面设有压折线,盒体上侧板(21)、盒体左侧板(22)、盒体下侧板(23)和盒体右侧板(24)围绕上盖底板(10)折叠加固形成盒体(200);所述盒体上侧板(21)包括盒体第一左耳板和盒体第一右耳板,盒体第一左耳板通过第三斜压线(c)形成第三三角形(211)和第四三角形(212),盒体第一右耳板通过第四斜压线(d)形成第五三角形(213)和第六三角形(214),盒体下侧板(23)包括盒体第二左耳板(231)和盒体第二右耳板(232),并通过第五斜压线(e)形成第七三角形(233),通过第六斜压线(f)形成第八三角形(234),盒体左侧板(22)与盒体第二左耳板(231)的相邻处设有左凸块(221),盒体右侧板(24)与盒体第二右耳板(232)的相邻处设有右凸块(241),

第三三角形(211)折叠粘接于对应第三三角形(211’)上;第四三角形(213)折叠粘接于对应第三三角形(213’)上;盒体第二左耳板(231)折叠粘接于对应盒体第二左耳板(231’),盒体第二右耳板(232)折叠粘接于对应盒体第二右耳板(232’); 左凸块(221)和右凸块(241)均突出于盒体下侧板(23),如图7所示,左凸块(221)上设有第一锯齿(222),同样的右凸块(241)上也设有第二锯齿,当上盖盖在盒体上时,以增加摩擦力,防止上盖因张力自动弹开。

所述盒体(200)采用环保瓦楞纸。

所述盒体第一左耳板的正面设有一条第三斜压线(c)、背面设有一条对应第三斜压线(c’);所述盒体第一右耳板的正面设有一条第四斜压线(d)、背面设有一条对应第四斜压线(d’);所述第三斜压线(c)和第四斜压线(d)均由一条以上的间断的压线组成,便于折叠。

所述盒体第一左耳板的正面设有两条第三斜压线(c)、对应第三斜压线(c’)设于两条第三斜压线(c)的中间;所述盒体第一右耳板的正面设有两条第四斜压线(d)、对应第四斜压线(d’)设于两条第四斜压线(d)的中间;便于折叠。

所述上盖左耳板(111)设有左缺角(113),所述上盖右耳板(112)设有右缺角(114);

所述第三斜压线(c)的中部设有U型或一字型左切口(210),第四斜压线(d)的中部设有U型或一字型右切口(215)。

如图3所示,图3是图1折叠后状态图,这种状态下,便于运输,体积小,此时可用于自动化机器,压紧装置压在盒体左侧板(22)和盒体右侧板(24)折叠后在盒体底板(20)上的空白处(20’),然后吸盘将盒体左侧板(22)和盒体右侧板(24)吸起,即可打开盒体(2),装钉,然后再打开上盖(100)盖住盒体(200)。

如图4所示,所述上盖上侧板(11)与上盖右耳板(112)之有第一压折线(g),上盖底板(10)与上盖上侧板(11)之间有第二压折线(h), 所述上盖底板(10)与第二三角形(131)之间有第三压折线(i),上盖底板(10)、上盖上侧板(11)与上盖右侧板(13)三者之间设有矩形开槽,所述矩形开槽的头部由弯曲部(1)和直角部(2)组成,弯曲部(1)上连接第一压折线(g)、第二压折线(h)、第三压折线(i),直角部(2)连接第二斜压线(b)。

第二斜压线(b)与第三压折线(i)之间的夹角为40-50度。

实施例2

如图5-6所示,第一斜压线(a)、第二斜压线(b)、第三斜压线(c)、第一斜压线(d)分别为二根,分别位于盒体的正面,即内表面。盒体的反面,即外表面,设有一条或多条的对应第一斜压线(a’)、对应第二斜压线(b’)、对应第三斜压线(c’)、对应第一斜压线(d’),如果为一条时,位于对应的正面的斜压线的中间,如果是两根,则是交错对应设置。一般1-3根斜压线较实用,3根以上理论上也可行,但实用性小。其他的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