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土地基超高层塔吊固定底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79202发布日期:2018-07-20 19:47阅读:46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软土地基超高层塔吊固定底座。



背景技术:

2010年塔吊销量突破4万台。2011年受房地产调控、动车事故、日本地震等影响,塔吊市场规模扩张速度有所放慢,但仍保持10%以上的增速。塔吊是施工工地上最常用的一种起重设备,又名塔式起重机,用来吊施工用的钢筋、木楞、混凝土、钢管等施工的原材料。塔吊是工地上一种必不可少的设备,塔吊与基座的固定也成了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今的塔吊固定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由混凝土柱和底板组成的基地,基座上开有螺纹孔,将塔吊基座螺纹孔与基座螺纹孔相对,塔吊基座通过若干螺栓与基座连接达到固定作用,或者在底板浇筑过程中预先埋好地脚螺栓,塔吊基座的螺纹孔与地脚螺栓相连,用锁紧螺母进行固定,塔吊的四个角用同样的方法固定,来达到对塔吊整体的固定,此固定方法在塔吊基座安装时存在地脚螺栓定位困难、精度差、安装效率低且成本较高等问题;另一种是安装塔吊预埋节,将预埋节部分放置在基座内,与基座一起进行混凝土浇筑,来达到对塔吊的固定作用,在软土地基进行施工,由于地面土质疏松,无论是采用预埋地脚螺栓固定还是采用搭建地基座固定,由于地基座结构单一,塔吊固定受力点集中,容易造成塔吊倾斜,而且由于一般的地基座结构简单,称重台与地面直接接触,当地面松动的时候,容易造成称重台整体发生倾斜,可能导致塔吊倒塌,造人人员伤亡和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土地基超高层塔吊固定底座,用于解决软土地基塔吊底座容易倾斜、下沉,造成塔吊倾斜倒塌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软土地基超高层塔吊固定底座,包括地基柱,所述地基柱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承重台,所述第一承重台的上部设置有第二承重台,所述第二承重台的上部设置有第三承重台,所述第一承重台与第二承重台之间、第二承重台与第三承重台之间分别设置有主支撑柱和副支撑柱,所述第三承重台的顶部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底部设置有用于防止塔吊的凹槽,所述安装座顶部的凹槽边缘上固定有固定座,所述第三承重台的顶面设置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上设置有开口槽,所述开口槽内安装有固定销,所述固定销上设置有两端安装有挂钩的钢丝绳。

优选地,所述地基柱的结构为圆台状,所述地基柱的大圆一侧与地面接触,所述地基柱的小圆一侧与第一承重台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承重台、第二承重台、第三承重台的结构形状为方形锥台,所述锥台的大边朝上,所述锥台的小边朝下。

优选地,所述固定座设置有四个且等圆心角分布,所述固定座结构为耳座,耳座内设置有固定轴。

优选地,所述固定销设置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

优选地,所述固定架设置有与第三承重台螺纹紧固的螺杆,所述固定架的另一端设置有定位钉。

优选地,所述安装座上的凹槽内设置有与塔吊底座构架形状相同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的内设置有与第三称重座固定连接地脚螺栓。

优选地,所述副支撑柱设置有三根,呈三角型分别固定在第一承重台与第二承重台之间和第二承重台与第三承重台之间,主支撑柱设置在副支撑柱的中间。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案中的安装座设置有多层深埋地下的承重座,可以有效缓解塔吊带来的重力,每一层称重座都与土地有接触,但地质的疏松却不会影响塔吊的固定,每一层承重台由主支撑柱和副支撑柱固定,且最底处的承重台设置有地基柱,地基柱对塔吊具有主要固定的作用,每一个称重座之间的泥土可以进一步稳固塔吊底座的固定,可以有效防止因土质松动使塔吊底座整体倾斜的危险,提高塔吊的固定强度,保证塔吊的固定安全。

(2)每一层称重台的结构为方形锥台结构,锥台的大边朝上,可以很好的承接塔吊带来的重力,锥台的小边朝下与主支撑柱和副支撑柱固定连接,将下一层的承重台作为承受塔吊的主要承重力载体,而不是土壤,进一步提高塔吊底座的稳定性。

(3)位于地面上的安装座的第三承重台的四个边上设置有固定架,固定架内安装有多个固定销固定销上安装有钢丝绳,钢丝绳与塔吊固定,可以根据塔吊的适用情况安装多个钢丝绳对塔吊进行固定,更好地保证塔吊的稳定性。

(4)固定座上设置有凹槽,凹槽内的固定槽上地脚螺栓与塔吊紧固连接,在固定座的顶面设置有固定架,固定架从侧面固定塔吊,对塔吊进一步固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俯视图;

其中1-地基柱,2-第一承重台,3-副支撑柱,4-第二承重台,5-主支撑柱,6-第三承重台,7- 安装座,8-固定座,9-固定架,10-钢丝绳,11-固定销,12-定位钉,13-螺杆,14-固定槽, 15-地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结合附图1、附图2、附图3所示,一种软土地基超高层塔吊固定底座,包括地基柱1,所述地基柱1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承重台2,所述第一承重台2的上部设置有第二承重台4,所述第二承重台4的上部设置有第三承重台6,所述第一承重台2与第二承重台4之间、第二承重台4与第三承重台6之间分别设置有主支撑柱5和副支撑柱3,所述第三承重台6的顶部设置有安装座7,所述安装座7的底部设置有用于防止塔吊的凹槽,所述安装座7顶部的凹槽边缘上固定有固定座8,所述第三承重台6的顶面设置有固定架9,所述固定架9上设置有开口槽,所述开口槽内安装有固定销11,所述固定销11上设置有两端安装有挂钩的钢丝绳10。

结构原理:

塔吊固定底座分为地面以上结构和地面以下结构两部分,地基柱1、第一承重台2、第二承重台4、第三承重台6、主支撑柱5、副支撑柱3设置在地表以下,地基柱1设置在塔吊固定底座的最底层,地基柱1为圆台状,圆台的大圆朝向地面,增大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更好地分散塔吊和安装座7带来的重力,地基柱1的小圆一边固定连接第一承重台2,安装座7 从下向上依次为第一承重台2、第二承重台4、第三承重台6,第三承重台6的上表面与地面水平,在第一承重台2和第二承重台4与第二承重台4和第三承重台6之间设置有主支撑柱5和副支撑柱3,副支撑柱3有三根组成三角形,三角形固定结构稳定,主支撑柱5设置在副支撑柱3的中间,起到主要的支撑固定作用,第一承重台2的体积大于第二承重台4,第二承重台4的体积大于第三承重台6,使塔吊固定底座的受力更加稳固,防止底座顶部大底部小,使地底固定不牢固,第三承重台6的顶面设置有安装座7,安装座7内设置有凹槽,将塔吊架放置在凹槽内的固定槽14上,地脚螺栓15与塔吊架螺纹紧固,安装座7顶面的固定座8从侧面对塔吊进行固定,安装座7上可以设置绳索、铰接杆等固定件与塔吊紧固连接,为了进一步对塔吊进行稳固,第三承重台6通过螺杆13连接固定架9,固定架9的另一端安装定位钉12,使固定架9更加稳定,将两端设置有挂钩的钢丝绳10一端与塔吊钩接,另一端与固定架9内的固定销11钩接,对塔吊进行进一步加固,为了方便灵活的对塔吊固定,固定架9上安装有多个固定销11,从塔吊的四个方向不同高度对塔吊进行固定,防止塔吊倾斜。

实施例2:

为了保证塔吊固定底座地表以下结构固定更加稳固,有效承受塔吊施加的力,在实施例1的结构和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附图1、附图2、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地基柱1 的结构为圆台状,所述地基柱1的大圆一侧与地面接触,所述地基柱1的小圆一侧与第一承重台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承重台2、第二承重台4、第三承重台6的结构形状为方形锥台,所述锥台的大边朝上,所述锥台的小边朝下,所述副支撑柱3设置有三根,呈三角型分别固定在第一承重台2与第二承重台4之间和第二承重台4与第三承重台6之间,主支撑柱 5设置在副支撑柱3的中间。

结构原理:

地基柱1直接与地面接触,为了保证塔吊的稳定性,增大受力面积,更好地起到固定作用,地基柱1为圆台状,圆台的大圆朝向地面,圆台的小圆与第一承重台2固定连接,第一承重台2、第二承重台4、第三承重台6为锥台结构,锥台的大边朝上,可以很好的承接塔吊带来的重力,锥台的小边朝下与主支撑柱5和副支撑柱3固定连接,将下一层的承重台作为承受塔吊的主要承重力载体,而不是土壤,进一步提高塔吊底座的稳定性,在第一承重台2和第二承重台4与第二承重台4和第三承重台6之间设置有主支撑柱5和副支撑柱3,副支撑柱3有三根组成三角形,三角形固定结构稳定,主支撑柱5设置在副支撑柱3的中间,起到主要的支撑固定作用。

实施例3:

为了更好的对塔吊进行固定,保证塔吊的稳定性,在实施例1的结构和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附图1、附图2、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8设置有四个且等圆心角分布,所述固定座8结构为耳座,耳座内设置有固定轴,所述固定销11设置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所述固定架9设置有与第三承重台6螺纹紧固的螺杆13,所述固定架9的另一端设置有定位钉12,所述安装座7上的凹槽内设置有与塔吊底座构架形状相同的固定槽14,所述固定槽14的内设置有与第三称重座固定连接地脚螺栓15。

结构原理:

固定座8设置在安装座7的四个边上,在固定座8内的固定轴上套接钢丝锁或者螺纹锁或者紧固杆与塔吊进行固定连接,从侧面进一步固定塔吊,固定座8等圆心角分布,使固定方向均匀,塔吊紧固更加稳定,固定架9通过螺杆13与第三承重台6螺纹连接,方便固定架9 的拆卸,定位钉12对固定架9进一步紧固,防止固定架9松动,将塔吊架放置在安装座7 上的固定槽14内,固定在第三承重台6上的地脚螺栓15与塔吊架螺纹连接,固定槽14进一步对塔吊架进行限位。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