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圆型观光电梯吊挂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02528发布日期:2018-09-21 22:46阅读:82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圆型观光电梯吊挂结构。



背景技术:

观光电梯市场的发展已经日新月异,从原来的半圆形观光轿厢,发展到四方形观光轿厢,然后到目前的全圆形观光电梯,使得观光电梯的可观光面积大大提高。虽然全园形观光电梯能够提高观光可视面积,但是在实际安装(吊挂)过程中,轿厢对重组件的安装却需要安装两支撑柱,并在支撑柱上端安装多根承重梁,从而造成对重组件的安装非常麻烦,并且也降低了观光电梯的观光面积。同时,由于现有的电梯厅门主要通过两支撑梁和一弧形梁进行固定,也给厅门的安装带了了不便;并且也会遮挡部分可视面积。并且,现有的全圆型观光电梯的由于安装方式不合理,也造成安装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全圆型观光电梯安装麻烦,吊挂结构合理性差,可视观光面积低并且安装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全圆型观光电梯吊挂结构,整体吊挂结构更加简单,更加合理,并且安装更加方便,同时能够进一步提高可视观光面积,降低整体安装费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全圆型观光电梯吊挂结构,包括基础墙体、导向柱、轿厢组件、承重梁、驱动主机组件、曳引钢丝绳、对重组件以及厅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柱为两根,两导向柱所在平面与基础墙体平行;在两导向柱相邻的一侧设有轿厢导轨,所述轿厢组件的左右两侧的中部通过轿厢导轨与导向柱滑动连接;在导向柱的上端设有承载梁Ⅰ、承载梁Ⅱ以及承载梁Ⅲ,所述承载梁Ⅰ呈弧形,其一端与基础墙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轿厢组件左侧的导向柱固定连接,所述承载梁Ⅱ呈半圆弧形,其两端分别与两导向柱固定连接,且承载梁Ⅱ与承载梁Ⅰ位于同一圆周上,所述承载梁Ⅲ为直梁,其一端与轿厢组件右侧的导向柱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基础墙体固定连接;所述承重梁的一端与承载梁Ⅲ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承载梁Ⅱ固定连接,且承重梁沿承载梁Ⅰ和承载梁Ⅱ所在圆的径向设置;

在承载梁Ⅲ靠近轿厢组件的一侧以及基础墙体靠近承载梁Ⅲ的位置分别竖直设有一对重支架,在对重支架上设有对重导轨,所述对重组件通过对重导轨与两对重支架滑动连接;其中,所述对重组件的横向断面整体呈直角三角形,且其两锐角处倒角后与对重导轨相连;该对重组件的横向断面的斜边靠近轿厢组件,且与轿厢组件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驱动主机组件安装于承重梁靠近承载梁Ⅲ的一端,曳引钢丝绳的一端与承重梁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绕过轿厢组件顶部的轿顶反绳轮组件,然后绕过驱动主机组件的驱动轮,再经导向轮后绕过对重组件顶部的对重反绳轮组件,最后与承重梁的固定连接;

所述基础墙体上具有门洞,在门洞的上方设有一厅门支架,所述厅门支架呈弧形,且其所在圆的圆心与轿厢组件的圆心重合,该厅门支架的两端朝基础墙体方向弯折后与基础墙体固定连接;所述厅门组件的上端与厅门支架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曳引钢丝绳的曳引比为2: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整体吊挂结构更简单、合理,只需要一组导向柱和一根称重量即可将整个轿厢组件、对重组件以及驱动主机组件安装,从而更加节省材料,使观光电梯的安装成本更低。

2、对重组件断面整体呈直角三角形(有一个直角的多边形),从而占用更小的空间,完成布局,并且对重组件在运行同轿厢相遇时,对重组件的遮挡面积更小,使观光电梯的可视观光面积更大,提高观光效果。

3、厅门组件通过厅门支架直接固定于基础墙体上,从而进一步节省材料,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无对重组件时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有对重组件时的断面图。

图中:1—基础墙体,2—导向柱,3—轿厢组件,4—承重梁,5—驱动主机组件,6—曳引钢丝绳,7—对重组件,81—承载梁Ⅰ,82—承载梁Ⅱ,83—承载梁Ⅲ,9—对重支架,10—厅门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4,一种全圆型观光电梯吊挂结构,包括基础墙体1、导向柱2、轿厢组件3、承重梁4、驱动主机组件5、曳引钢丝绳6、对重组件7以及厅门组件。所述导向柱2为两根并竖直设置,且两导向柱2所在平面与基础墙体1平行。在两导向柱2相邻的一侧设有轿厢导轨,所述轿厢组件3的左右两侧的中部通过轿厢导轨与导向柱2滑动连接。

在导向柱2的上端设有承载梁Ⅰ81、承载梁Ⅱ82以及承载梁Ⅲ83。所述承载梁Ⅰ81呈弧形,其一端与基础墙体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轿厢组件3左侧的导向柱2固定连接;所述承载梁Ⅱ82呈半圆弧形,其两端分别与两导向柱2固定连接,且承载梁Ⅱ82与承载梁Ⅰ81位于同一圆周上;所述承载梁Ⅲ83为直梁,其一端与轿厢组件3右侧的导向柱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基础墙体1固定连接。所述承重梁4的一端与承载梁Ⅲ8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承载梁Ⅱ82固定连接,且承重梁4沿承载梁Ⅰ81和承载梁Ⅱ82所在圆的径向设置。具体实施时,导向柱2、承载梁Ⅰ81、承载梁Ⅱ82、承载梁Ⅲ83以及承重梁4均为钢结构,并焊接在一起。

在承载梁Ⅲ83靠近轿厢组件3的一侧以及基础墙体1靠近承载梁Ⅲ83的位置分别竖直设有一对重支架9,在对重支架9上设有对重导轨,所述对重组件7通过对重导轨与两对重支架9滑动连接。其中,所述对重组件7的横向断面整体呈直角三角形(有一个直角的多边形),且其两锐角处倒角后与对重导轨相连;该对重组件7的横向断面的斜边靠近轿厢组件3,且与轿厢组件3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驱动主机组件5安装于承重梁靠近承载梁Ⅲ83的一端,曳引钢丝绳6的一端与承重梁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绕过轿厢组件3顶部的轿顶反绳轮组件,然后绕过驱动主机组件5的驱动轮,再经导向轮后绕过对重组件7顶部的对重反绳轮组件,最后与承重梁4的固定连接;所述曳引钢丝绳6的曳引比为2:1。

所述基础墙体1上具有门洞,在门洞的上方设有一厅门支架10;所述厅门支架10呈弧形,且其所在圆的圆心与轿厢组件3的圆心重合,该厅门支架10的两端朝基础墙体1方向弯折后与基础墙体1固定连接;所述厅门组件的上端与厅门支架10相连。

本实用新型曳引钢丝绳6的绕向比与传统电梯一至,都为2:1绕线比方式,从而保证了整个电梯能够稳定运行。把承重梁4转一定角度,驱动主机组件5、轿厢组件3以及对重组件7均由该承重梁4承重,从而减少了承重梁4的使用,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简单,安装也更加方便,并且更加节省成本。对重组件7由原来的断面呈矩形调整成断面呈三角形(有一个直角的多边形),这样可以占用更小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对重在运行同轿厢相遇时,对重组件7的遮挡面积更小,使观光电梯的可视观光面积更大。厅门组件直接固定于前侧墙体上;也会更加节省材料,并且进一步降低成本。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