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48259发布日期:2018-09-14 23:37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升降机,特别是流水线上用于移动载具的转移、循环使用的一种升降机。



背景技术:

目前,在自动化生产中,通常使用流水线实现产品生产时工位的转移,具体地,通过把需要生产的产品放置于流动载具中,该流动载具运载着产品在流水线上流动,并在具体的生产工位停止,以执行该具体的工位的生产工序,在该生产工序完成后,继续流转至下一工位。当该流水线上所有的生产工序完成后,产品与流动载具脱离,并进入下一个其他工序,而流动载具一般通过升降机回流,以循环使用。

现有的升降机,一般是悬臂结构,即用于转移流动载具的运输转移单元的一端与电机及直线滑轨连接,上升或者下降,另一端处于悬臂状态。因此,升降机运行时,既承受运输转移单元和流动载具的重力,还承受其施加给直线滑轨的扭力,特别是当升降机用于提升重载流动载具时,长期运转容易损坏直线滑轨从而导致升降机升降精度降低甚至不能使用,影响升降机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升降机使用悬臂结构导致的技术问题,为了优化升降机的受力结构,保证长期运转的升降机的升降精度,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升降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升降机,用于转移双层流水线上的流动载具,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可竖直方向导向的第一升降导向单元;沿第一升降导向单元导向方向驱动的第一升降动力单元;与所述第一升降导向单元相对设置、可竖直方向导向的第二升降导向单元;与所述第一升降动力单元相对设置且同向驱动的第二升降动力单元;位于所述第一升降导向单元与第二升降导向单元之间,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升降导向单元及第二升降导向单元上,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升降动力单元及所述第二升降动力单元连接的运输转移单元;所述第一升降动力单元及第二升降动力单元同时驱动所述运输转移单元上升或下降。

优选地,所述第一升降导向单元及第二升降导向单元分别设置有第一滑动部及第二滑动部,所述第一滑动部及第二滑动部通过连接件连接以同步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运输转移单元可拆卸安装在所述连接件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升降动力单元及第二升降动力单元可自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升降动力单元及第二升降动力单元分别设置有搭载有制动器的第一电机及与第一电机连接的第一丝杆传动结构。

优选地,还包括两台变频器,所述变频器的第一台控制第一电机的其中一台运转,所述变频器的第二台通过检测变频器的第一台的运转控制第二电机的另一台运转。

优选地,所述运输转移单元包括:安装底座,安装在所述安装底座上与所述第一升降导向单元及第二升降导向单元同侧边缘的两处相对位置可调节的第一导向组,安装在所述两处第一导向组之间、并通过第二电机驱动以实现所述流动载具流转至升降机及从升降机中转移的第一传动机构。

优选地,所述运输转移单元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流动载具流入位置的可缓冲的阻挡结构。

优选地,所述运输转移单元上设置有用于检测所述流动载具有无的传感器。

通过设置第一升降导向单元、与第一升降导向单元相对设置的第二升降导向单元一同安装运输转移单元,并通过第一升降动力单元及第二升降动力单元一同驱动运输转移单元上升或者下降,从而优化了升降机的受力结构及动力输出。

本实用新型包括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机,可实现升降机提升时第一升降导向单元及第二升降导向单元均匀受力,从而保证了长期运转的升降机的升降精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升降机的一种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升降机的一种实施例去防护组件后的前视方向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升降机的一种实施例去防护组件后的后视方向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升降机的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升降导向单元、第二升降导向单元、安装结构前视方向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升降机的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升降导向单元、第二升降导向单元、安装结构后视方向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升降机的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升降动力单元前视方向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升降机的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升降动力单元后视方向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升降机的一种实施例中运输转移单元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8,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目的是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参照图1、图2,一种升降机1,用于转移双层流水线上的流动载具,双层流水线及流动载具均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双层流水线及流动载具。升降机1包括机架10,机架 10上设置有:可竖直方向导向的第一升降导向单元20;沿第一升降导向单元20导向方向驱动的第一升降动力单元40;与第一升降导向单元相对设置、可竖直方向导向的第二升降导向单元50;与第一升降动力单元40相对设置且同向驱动的第二升降动力单元70;位于第一升降导向单元20与第二升降导向单元50之间,分别安装在第一升降导向单元20及第二升降导向单元50上,且分别与第一升降动力单元40及第二升降动力单元70连接的运输转移单元 30;第一升降动力单元40及第二升降动力单元70同时驱动运输转移单元30上升或下降。

参照图1,机架10优选地使用型钢焊接制作,以提高其强度。机架10的底部焊接有用于安装可调节地脚及万向脚轮的连接板,为了防止升降机1长期使用导致位置出现偏移,可调节地脚可可膨胀螺栓固定,防止其在地面上滑动,另外,为了方便手电钻打膨胀螺栓孔,地脚锁膨胀螺栓的部分至少露出机架60mm以上。

另外,机架10的外围可以设置防护组件60,具体地,箭头900指向的方向为流动载具流转至升降机1时的流进方向,反方向为流动载具从升降机1中转移的方向。防护组件6包括可拆装地安装机架10在流动载具流进方向(箭头900指向的方向)的两侧的封板组件601,机架10用于安装封板组件601的结构上锁装有用于吸附住封板组件601的磁铁,以方便封板组件601在不使用任何专门工具的前提下,可人手拆装。

机架10在沿流动载具流进方向的尾端可设置有门组件603,门组件603可以是双开门,并通过合页与机架10于箭头900指向的方向的两侧的结构上连接,另外,门组件603及机架 10的贴合处可设置防误打开的开关,升降机1在运行中,当操作人员误操作打开门组件603 时,开关断开,从而控制升降机1即时停止,以防止操作人员受到伤害。

机架10的顶部可安装有防护罩组件602,防护罩组件602设置为可拆装型,当升降机1 运行时,可保护操作人员人身安全,当需要检修时,可以拆卸,以便于维修人员对升降机1 进行检修。

另外,在别的实施例中,防护组件60也可以设计为使用铝型材搭建的、与升降机1独立的防护门,并同时设置保护开关,以防止操作人员误打开防护门进去升降机1。

参照图4,第一升降导向单元20包括第一安装座201,另外,为了提高第一安装座201 的承载能力,在第一安装座201与第二升降导向单元50的相对面的反面,固定有第一加强板 202,第一安装座201与第一加强板202既可以焊接连接,也可以螺纹连接。第一安装座201 与第二升降导向单元50相对面上,安装有沿竖直方向滑动的第一直线导轨,第一直线导轨包括第一直线导轨本体203及在第一直线导轨本体203上滑动的第一滑块204(即第一滑动部)。第一升降导向单元20上还包括有第一感应器组件205,该第一感应器组件205可以包括两处用于检测第一升降导向单元20上下极限位置的感应器及至少一处用于确定第一升降导向单元20原点的感应器。

参照图5,第二升降导向单元50包括第二安装座501,另外,为了提高第二安装座501 的承载能力,在第二安装座501与第一升降导向单元20的相对面的反面,固定有第二加强板 502,第二安装座501与第二加强板502既可以焊接连接,也可以螺纹连接。第二安装座201 与第一升降导向单元20相对面上,安装有第二直线导轨,第二直线导轨包括第二直线导轨本体503及在第二直线导轨本体503上滑动的第二滑块504(即第二滑动部)。

参照图4、图5,第一滑动部201及第二滑动部504通过连接件80连接,并同步滑动。在第一种实施例中,为了降低加工难度、提高加工精度,连接件80包括第一子连接件801及设置有多处螺纹孔803的第二子连接件802,第一子连接件801及第二子连接件802可焊接或者螺纹连接。

参照图2、图3、图4,运输转移单元30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可拆卸安装在连接件80 上。

参照图6、图7,对第一升降动力单元40进行详细说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升降动力单元40及第二升降动力单元70设置为通过同样的部件、以相同的连接方式构成,并以相同的连接方式(连接位置除外)与其他部件连接。

第一升降动力单元40包括第二安装座406,及用于加强第二安装座406承载能力的第二加强板407。升降机1主要通过第二安装座406及第二加强板407,承载运输转移单元30及流动载具的重力。第二安装座406与运输转移单元30同侧的一面安装有第一丝杆传动结构 409,其通过轴承座组408支撑,轴向方向固定。

第二安装座406与运输转移单元30相反的一侧面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一电机405的第三安装座403,为了提高第一升降动力单元40的刚性,提高其输出扭矩、匹配其转动惯量,第一升降动力单元40还设置有安装在第一电机405输出端、其输入端与第一电机405输出轴连接的第一减速机404,第一减速机404通过设置有腰型长孔的可调节板402在第三安装座403 上锁紧,另外,第一电机405通过同步带传动方式401与第一丝杆传动结构409连接,具体而言,第一丝杆传动结构409的一端固定有同步带轮,第一减速机404的输出端也固定有具有相同规格型号的同步带轮,两同步带轮通过与之匹配的同步带连接,另外,通过可调节板 402的调节,对同步带进行张紧。

第一升降动力单元40及第二升降动力单元70均可自锁。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电机405为带制动器的伺服电机,出现断电时,第一电机405可以自锁,防止其输出端在运输转移单元30和流动载具的重力作用下,被动转动,从而防止运输转移单元30及移动载具2在断电情况下自由下落。

另外,第一升降动力单元40的第一电机405及第二升降动力单元70的第一电机405可通过一台伺服驱动器驱动,在各自实现闭环控制的同时,并相互通信,给出输出反馈信号,以实现第一升降动力单元40及第二升降动力单元70的同步驱动,保证第一升降导向单元30 及第二升降导向单元50同步滑动,防止其卡滞。需要说明的是,本次技术方案仅陈述形状与构造,即升降机上设置有控制第一电机405的伺服驱动器,至于其控制办法,本技术方案不做陈述,也不做保护。

在第二种实施例中,第一电机405可以是带制动器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第一升降动力单元40的第一电机405及第二升降动力单元70的第一电机405分别通过两台变频器(未图示) 控制,变频器的第一台控制第一电机405的其中一台运转,变频器的第二台通过检测变频器的第一台的运转控制第二电机的另一台运转。同样需要说明的是,本次技术方案仅陈述形状与构造,即升降机上设置有控制第一电机405的两台变频器,至于其控制办法,本技术方案不做陈述,也不做保护。

当第一升降动力单元40及第二升降动力单元70使用电机及丝杆传动机构时,其第一升降动力单元40及第二升降动力单元70通过丝杆螺母与运输转移单元30连接。

在第三种实施例中,第一升降动力单元40及第二升降动力单元70可以使用气缸驱动,为了实现第一升降动力单元40及第二升降动力单元70的自锁,气缸可以使用带先导阀的调速接头控制或者中封型的电磁阀控制。通过使用气缸,可有效地降低升降机1的成本,并且简化控制、提高升降机的节拍。

参照图2、图8,运输转移单元30包括有,第四安装座306,安装在第四第四安装座306 与第一升降导向单元20及第二升降导向单元50同侧的边缘上的两处相对位置可调节的一对第一导向组件301、301,安装在一对第一导向组件301、301之间、并通过第二电机304驱动以实现流动载具流转至升降机1及从升降机1中转移的第一传动机构305。第四安装底座 306可以设置为整板,为了减轻重量,可以设置为铝板,并在没有部件安装的地方设置空槽,以进一步减轻重量。第四安装座306与第一升降导向单元20及第二升降导向单元50同侧的边缘上设置有用于支撑第一传动机构305的第一支撑座307、第二支撑座308。第一传动机构 305可以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滚筒线,第二电机304是可逆电机,该可逆电机与沿流动载具流进方向(箭头900指向的方向)最后的一根滚筒连接。

为了平稳地定位流动载具,运输转移单元30上设置有当流动载具流转至升降机1时,用于限制流动载具输入位置的可缓冲的阻挡结构303。阻挡机构303包括安装在第一支撑座307、第二支撑座308上的两处阻挡座及安装在阻挡座上可调节缓冲强度及位置的油压缓冲器。

运输转移单元30上设置有用于检测流动载具有无的传感器302,传感器302可以是接近开关、对射型光电传感器、反射型光电传感器等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公知的传感器。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的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方式进行组合,为了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另行说明。

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并非对其进行限制,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应当涵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