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包装材和饭包装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72909发布日期:2018-12-22 08:51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饭包装材和饭包装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对形成为圆锥形状的饭团或者寿司等饭进行包装的饭包装材及其饭包装体。

背景技术

公知有海苔等食材片介于内膜与外膜之间的饭包装材(例如专利文献1)。

该饭包装材用于在内膜上配置已形成为圆锥状的寿司(饭)、该寿司被饭包装材从两侧卷入而形成为手卷寿司。

在食用时,利用设置到外膜的分离部将外膜一分为二,由此,使饭包装材一分为二(内膜使用预先被分割成两张的膜)而仅取下膜,能够设为食材片卷绕到寿司上的状态的手卷寿司。由此,成为干燥的脆脆的状态的食材片被卷起来的寿司,因此,能够美味地食用。

具体而言,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饭包装材具有如下结构。

即、

一种饭包装材,其呈长方形形状,具备:外膜,其以沿着宽度方向能够一分为二的方式在长度方向全长上设置有带状的分离部;内膜,其以两张膜以端缘部重叠的方式错开的状态与所述外膜重合在一起,在周缘部的合适位置处被固定到所述外膜;以及食材片,其介于所述外膜与所述内膜之间,在所述外膜被所述分离部分割开之际,相对于包含分割开的一个外膜部分和与该一个外膜部分相连的一个所述内膜的一侧,包含分割开的另一个外膜部分和与该另一个外膜部分相连的另一个所述内膜的另一侧能够分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9401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对于上述饭包装材,在形成上述变形圆锥状的形状之际,如上述那样,需要以由饭包装材的一个短边和一个长边夹着的一个角部来到相对的另一个长边上的中途部的恒定位置的方式进行对位的操作。而且,在将外侧卷绕部卷绕于内侧卷入部上之际,也需要以使外侧卷绕部来到内侧卷绕部上的恒定位置的方式进行对位的操作。存在如下问题:通过目视进行上述那样的对位的操作非常地麻烦,往往易于错位,难以形成为具有所期望的恒定的顶角的变形圆锥状。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形成为具有恒定的顶角的变形圆锥状的饭包装材和饭包装体。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饭包装材呈长方形形状,具备:外膜,其以能够沿着宽度方向一分为二的方式在长度方向全长上设置有带状的分离部;内膜,两张所述内膜在以端缘部重叠的方式错开的状态下与所述外膜重合在一起,在周缘部的合适位置处被固定到所述外膜;以及食材片,其介于所述外膜与所述内膜之间,在所述外膜被分离部分割开之际,相对于包含分割开的一个外膜部分和与该一个外膜部分相连的一个所述内膜的一侧,包含分割开的另一个外膜部分和与该另一个外膜部分相连的另一个所述内膜的另一侧能够分离,并且,该饭包装材形成为变形圆锥状来使用,该变形圆锥状是这样形成的:设为由该饭包装材的一个短边和一个长边夹着的一个角部来到相对的另一个长边的中途部,将处于所述一个角部侧的部位被作为内侧卷入部卷入,所述饭包装材的另一个短边侧的部位被作为外侧卷绕部卷绕于所述内侧卷入部上,并且被固定于该内侧卷入部上,从而所述一个长边的中途部成为该变形圆锥状的顶部,该饭包装材的特征在于,在形成为所述变形圆锥状之际对被作为所述外侧卷绕部卷绕的所述另一个短边侧的部位进行定位的第1记号设置于所述外膜。

能够使所述第1记号形成为对被作为所述外侧卷绕部卷绕的所述另一个短边侧的部位的边进行定位的标记线。

也可以是,在被作为所述外侧卷绕部卷绕的所述另一个短边侧的部位的、与所述第1记号对齐的位置设置有第2记号。

另外,优选的是,以形成为所述变形圆锥状、且扁平时的顶角处于42°~50°的范围内的方式设置所述记号。

另外,优选的是,在形成为所述变形圆锥状之际,设为由所述一个短边和一个长边夹着的一个角部来到相对的另一个长边的中途部、且所述一个长边与所述另一个长边垂直,将处于所述一个角部侧的部位被作为所述内侧卷入部卷入,所述另一个短边侧的部位设为该另一个短边侧的部位处的所述另一个长边与所述一个短边重叠,被作为所述外侧卷绕部卷绕于所述内侧卷入部上。

能够在形成为所述变形圆锥状之际的成为变形圆锥部的底边的部位设置能够覆盖变形圆锥部的底部开口部的盖构件。

能够将使所述盖构件弯曲而覆盖所述变形圆锥部的底部开口部并固定于所述外膜之际的用于定位的第3记号和第4记号分别设置于所述盖构件和所述外膜。

本发明的饭包装体的特征在于,所述任一个饭包装材形成为所述变形圆锥状,在形成为该变形圆锥状的饭包装材中收容有形成为圆锥状的饭。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形成为具有恒定的正确的顶角的变形圆锥状的饭包装材和饭包装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饭包装材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2是由具有所需宽度的1根切割带形成了分离部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3是由两根切割带形成了分离部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4是由两根易撕线形成了分离部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外膜使用取向性膜、由两根切痕形成了分离部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6是饭包装体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握持饭包装体之际的分离部的分离开始位置和分离结束位置的说明图。

图8以斜线部表示一个角部a的说明图。

图9a和图9b是表示在图8所示的饭包装材中将内侧卷入部侧折回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0a和图10b是表示从图9a和图9b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将外侧卷绕部侧折回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1是从背侧观察图10a和图10b的说明图。

图12是在饭包装体安装有盖的说明图。

图13是在端缘部14a设置有盖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14是在端缘部14c设置有盖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15是在端缘部14a设置有盖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16是在端缘部14a和14c设置有盖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17是在端缘部14a、14b和14c设置有盖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固定盖的固定封缄的位置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

图1是对饭团或者寿司等饭进行包装的饭包装材(以下,简称为包装材)10的说明图,图6和图7是饭包装体(以下,简称为包装体)26的说明图。此外,图1是从内膜侧观察包装材10的附图。

包装材10呈长方形的形状,具有:外膜14,其以能够沿着宽度方向一分为二的方式在长度方向的全长上设置有公知的带状的分离部12;内膜16a、16b,其在使两张膜以端缘部彼此重叠的状态下与外膜14重合在一起,在周缘部的合适位置处利用热熔接固定到外膜14;以及海苔、海带片等食材片18,其介于外膜14与内膜16a、16b之间。此外,长方形的形状包括仅将角部切除那样的、实质上呈长方形的形状。

如图2所示,分离部12除了能够设为具有所需宽度的1根切割带之外,还能够如图3所示那样设为两根切割带、如图4所示那样设为两根易撕线等而形成。此外,均在外膜14的处于分离部12的端部两侧的部位设置切痕11而使切断开始变得容易。在图3的结构中,两根切割带及其之间的外膜的部位被剖切,另外,在图4的结构中,两根易撕线之间的外膜的部位被剖切。或者,如图5所示,也可以是,分离部12使外膜14自身为沿着长度方向容易地破裂的取向性膜,在一端侧设置有两根切痕11,能够沿着该切痕11切断(分离)。或者,虽未图示,也可以使外膜14沿着宽度方向一分为二,局部地熔接等而作为分离部。

外膜14和内膜16通过热熔接等而被固定。

该熔接部位(图1中的斜线的部位)并没有特别限定,在利用分离部12使外膜14分割成两个部分之际,该熔接部位设置于如下位置:相对于包含分割开的一个外膜部分和与该一个外膜部分相连的一个内膜片16b的一侧,包含分割开的另一个外膜部分和与该另一个外膜部分相连的另一个内膜片16a的另一侧能够分离的位置。即、分割开的一个外膜片14与一个内膜16b之间的熔接部位、以及分割开的另一个外膜片14与另一个内膜16a之间的熔接部位隔着分离部12而彼此处于相反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离部12在局部与所述另一侧相连,通过拉拽分离部12,另一侧相对于所述一侧能够暂时分离。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离部12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缘部12a的端部侧(切断方向上的终端侧的端部侧)设置成无法将外膜14一分为二的无法分割部13。此外,在图3那样的两根切割带的情况、图4所示的两根易撕线的情况下,分离部12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缘部12a是指一个切割带、一个易撕线,另外,在图5所示那样的取向性膜的情况下,是指沿着两根切痕11被切断的预定线的一个预定线。

分离部12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缘部12b可将外膜14在全长上一分为二。

为了形成无法分割部13,作为一个例子,能够通过将固定带15粘合在分离部12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缘部12a的端部与相邻于该端部的外膜14之间来形成。或者,如图2~图5所示,也可以是,无法分割部13通过将固定外膜14和内膜16的热熔接的部位设置成达到分离部12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缘部12a的端部来形成。

如下这样使用上述包装材10来对寿司或者饭团等饭(以下,说明为寿司)20进行包装而形成手卷寿司样式的包装体26(图6)。

首先,将形成为圆锥状的寿司20以顶部朝向包装材10的一个长边10d的中途部的方式(底部朝向角部b的方式)且以相对于包装材10呈约45度的角度的方式倾斜地配置于包装材10的内膜16上(图1)。

接着,将以由一个长边10d和一个短边10a夹着的一个角部a侧为顶点的包装材10的三角形状的部位(图8中的斜线部)沿着寿司20的外形卷绕而形成为内侧卷入部22(图6)。

接下来,将包装材10的另一个短边10b侧的预定宽度的部位c(图9a中的斜线部)卷绕于内侧卷入部22上而形成为外侧卷绕部24(图6、图9a)。

然后,将外侧卷绕部24适当利用密封带17(图7)、热熔接等固定于内侧卷入部22上而形成为包装体26。此外,在图6中省略了寿司20。

如上述那样,能够形成在形成为变形圆锥状的饭包装材10中收容有圆锥状的饭的手卷寿司样式的饭包装体26。

在将包装材10形成为变形圆锥状之际,如图6所示,成为内侧卷入部22的部位的外膜14的分离部12未被外侧卷绕部24覆盖,因而,优选该分离部12在外膜14的全长上暴露。

如此,只要外膜14的分离部12未被本身的外侧卷绕部24覆盖,在外膜14的全长上暴露,则在利用分离部12使外膜14分割开之际,分离部12不被外侧卷绕部24阻碍,能够容易地分割外膜,能够以食材片18残留于寿司20上的状态同时将预先分离着的内膜16直接从寿司20去除。

图7是表示手持包装体26之际的分离部12的分割开始位置p和分离部12的分割结束位置q的图,能够理解为,分离部12在外膜14的全长上暴露,因此,易于握持包装体26,另外,由分离部12进行的外膜14的分离操作变得极其容易。此外,在使用密封带17来将外侧卷绕部24固定于内侧卷入部22上之际,在该密封带架(覆盖)在分离部12上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那样将粘贴密封带的部位的外侧卷绕部24的端缘部稍微切除(缺口部17a),通过预先使该端缘部后退,从而使密封带17不架于分离部12为佳。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所述那样,分离部12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缘部12a的端部侧(切断方向上的终端侧的端部侧)设置成无法使外膜14一分为二的无法分割部13。

因而,若将分离部12从分割开始位置p朝向分割结束位置q拉动而使外膜14分割开,则外膜14在一侧缘部12a中的无法分割部13处未被分割,外膜14在另一侧缘部12b处在全长上被一分为二。

如此,外膜14被分离部12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缘部12b在全长上一分为二,但分离部12在无法分割部13处与分割开的外膜14的一侧(上侧的外膜部分)连结。因而,通过直接拉拽分离部12,由与分离部12相连的分割开的一个外膜部分和与该一个外膜部分预先相连的一个内膜(上侧的膜)16a构成的另一侧(变形圆锥部的底部侧)能够相对于分割开的另一个外膜部分和与该另一个外膜部分预先相连的另一个内膜16b的一侧(变形圆锥部的顶部侧)容易地向上方分拉开(能够分离)(能够以食材片18残留于寿司20上的状态去除)。

利用图8~图11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按照本实施方式将该包装材10形成为上述变形圆锥状的顺序。

如图9a所示,将包装材10的一个短边10a侧的一个角部a侧的三角形状的部位(图8中的斜线部:一部分成为内侧卷入部)折回(实际上沿着寿司呈弧状折回)。即、以一个角部a侧的长边(一个长边)10d与另一个角部b侧的长边(另一个长边)10c垂直的方式将角部a侧折回。此时,成为在内部包裹有寿司的状态,因此,实际上并不重叠,但在从图9a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看起来短边10a与长边10c重叠,在成为包装体之际外观变好。此外,如图8所示,优选以一个长边10d与另一个长边10c呈直角的方式在外膜14的另一个长边10c上的角部a的顶点应该位于的位置设置点状的记号(第5记号)31。图9b是从图9a中的x方向观察的图。此外,记号31也可以无需设置。

接着,如图10a所示,将包装材10的另一个短边10b侧的所需宽度的部位(图9a中的斜线部c)以将上述折回的部位的长边10d为折回基线而重叠于角部a侧之上的方式折回(实际上沿着寿司呈弧状折回),作为外侧卷绕部24。被外侧卷绕部24覆盖起来的部位都是内侧卷入部22。在该情况下,包装材10的长边10c与一个短边10a重叠(图10a),外观良好。图10b是从图10a中的x方向观察的图。图11是从里观察图10a和图10b的图。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将包装材10的另一个短边10b侧的所需宽度的部位(图9a中的斜线部c)以上述折回的部位的长边10d为折回基线而折回成准确地重叠于角部a侧之上,在外膜14的预定的部位设置有对被作为外侧卷绕部卷绕的另一个短边10b侧的部位进行定位的点状的第1记号32a。

另外,在被作为外侧卷绕部卷绕的另一个短边10b侧的部位的、与第1记号32a对齐的位置设置有点状的第2记号33a。

以两记号32a、33a对齐的方式(重叠的方式)进行对位而将斜线部c折回。

此外,也可以是,将第1记号32a设置成直线状的标记线,以一个长边10d沿着该直线状的记号32a的方式将斜线部c折回(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未设置第2记号33a)。

或者,另外,也可以是,作为第1记号32b,在被作为外侧卷绕部24卷绕的另一个短边10b侧的部位(斜线部c)处的另一个短边10b相对的外膜14的部位设置用于对另一个短边10b进行定位的标记线32b。通过以另一个短边10b沿着该直线状的第1记号32b的方式将斜线部c折回,能够将斜线部c向正确的位置折回。

此外,作为第1记号,也可以设置记号32a、32b这两者。

各记号31、32a、32b、33a能够适当通过印刷而形成于外膜14上。

此外,只要能够按照第1记号32a和/或第1记号32b使对应部位对位,角部a的顶部也必然被相对于第5记号31对位,因此,也可以无需设置第5记号31。反过来说的话,第1记号32a和/或第1记号32b预先设置于这样的位置。

如上述那样,将外卷绕部卷绕于内卷入部上,在合适位置粘贴密封带17,或对该部位进行热熔接来进行固定,从而能够将包装材10形成为变形圆锥状。

此外,在图9a和图9b~图11中,为了通俗易懂,以将包装材10折成扁平的状态的状态进行了说明。因而,顶角成为45°,但实际上成为变形圆锥状,因此,顶角成为30°左右。

此外,如上述那样,为了使外观美观,设为扁平的状态的情况的顶角优选45°左右,成为扁平之际的顶角也可以处于42°~50°的范围内。

只要该成为扁平之际的顶角处于42°~50°的范围内,在保持使食材片18残留于饭上的状态下,能够从包裹后的寿司等饭上没有障碍地进行分割开的饭包装材的一侧和另一侧的拔出。

在成为设为扁平之际的顶角比50°大的变形圆锥状的情况下,在由分离部12进行的开封之际,将分离部12沿着横向拉拽的动作和沿着纵向拉拽的动作变大,开封作业就难以进行。另一方面,若成为扁平之际的顶角比42°小,则内侧卷入部与外侧卷绕部之间的重叠部分变大,难以进行一侧与另一侧之间的分离操作。

在顶角是45°以外的情况下,一个长边10d不与另一个长边10c垂直。另外,另一个长边10c不与一个短边10a重叠。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记号32a、32b、33a等设置于预定的位置,能够准确地、且容易地制作成为扁平之际的顶角成为处于42°~50°的范围内的恒定的顶角的变形圆锥状的饭包装材。

接着,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5所示,优选内膜16的两张膜由宽幅膜片16a和宽度比该宽幅膜片16a的宽度窄的窄幅膜片16b构成。并且,在该情况下,若使窄幅膜片16b位于包装材10的长边10d侧,则如后述那样,易于将分割开的膜从饭团或者寿司拔出,因此,优选。此外,也可以两内膜片16a、16b的重叠的部位都处于内侧、或者外侧。另外,也可以使所重叠的该部分的膜片的一者或者两者进一步对折(未图示)。

而且,预先将角部a侧的食材片18的角部如图1所示那样切除为佳。由此,如后述那样,在将分割开的膜从饭团或者寿司拔出之际,膜片不钩挂于食材片18的角部,易于拔出,因此优选。

如上述那样,通过将内膜16设为宽幅膜片16a和窄幅膜片16b,若利用分离部12将外膜14分割成两个,则在保持将食材片18残留于寿司20上的状态下,能够将外膜14的上侧部分(角部b所存在的部分:图6)和固定于该上侧部分的内膜16的宽幅膜片16a向上方容易地拔出。内侧膜16的宽幅膜片16a与形成为宽幅相应地与寿司20之间的阻力变大,难以拔出,但由于向寿司20上方的开放空间侧拔出,因此,即使食材片18介于期间,也不会被食材片18阻碍,通过将分离部12向上方拉拽而容易地拔出来。

倒不如说,分割开的外膜14的下侧部分和固定于该下侧部分的内膜16的窄幅膜片16b由于向下方缩窄的食材片18存在,而难以向下方拔出,但内侧膜16形成为窄幅的膜片16b,因此,易于从食材片18、寿司20剥离,易于拔出。

尤其是,通过不将窄幅膜片16b的、图1中的角部a的、短边10a侧的部分熔接于外侧膜14,和/或预先将该部位的食材片18切除,能够更容易地将上述分割开的膜向下方拔出。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容易知晓说明,以将包装材10卷绕于成形成圆锥状的寿司20而形成包装体26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不过,实际上,在形成包装体26的情况下,优选的是,预先将包装材10形成为图6所示那样的变形圆锥状,使成形成圆锥状的寿司20落入该形成为变形圆锥状的包装材10中,来形成为包装体26。通过如此设置,将预先形成为变形圆锥状的包装材10依次向装置(未图示)内连续地送入,能够使预先成形成圆锥状的寿司20依次向包装材10中落入,能进行包装的自动化。

为了将包装材10预先形成为变形圆锥状,利用人手形成,或利用自动设备形成,但在该情况下,也通过设置上述的各记号31、32a、32b而利用该记号对各部进行对位,能够准确地形成为上述的变形圆锥形状的包装材。

图12表示使透明的盖构件28盖于包装体26而遮盖寿司20的暴露部位(圆锥的底部开口侧)的实施方式。

图13、图15表示将盖构件28一体地设置到包装材10的、外膜14的一个端缘部14a的例子,图14表示将盖构件28设置到与一个端缘部14a相邻的端缘部14c的例子,图16表示将盖构件28设置到两端缘14a、14c上的例子。图17表示将盖构件28设置到两端缘14a、14b以及14c上的例子。

即、将盖构件28设置于在形成为变形圆锥状之际的成为变形圆锥部的底边的部位,通过向相反方向弯曲而能够覆盖变形圆锥部的底部开口部。

图18表示利用固定封缄30将盖构件28固定于外膜14的情况的固定封缄30的位置的例子。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如图18所示,使盖构件28弯曲而覆盖变形圆锥部的底部开口部并固定于外膜14之际的用于定位的第3记号34和第4记号35分别设置于盖构件28和外膜14。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