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处理装置及具备片材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50182发布日期:2018-12-05 17:26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片材处理装置及具备片材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对片材实施装订处理的装订单元、片材处理装置及具备片材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在压接并装订载置的片材时向压接范围加水后进行压接的装订单元或片材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及它们的复合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有片材处理装置,该片材处理装置具有将形成有图像的片材输送载置到处理托盘并对载置的片材摞(日文:シート束)实施装订处理的装订单元。

在这样的装置中,已知有从省力化、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将片材彼此压接来进行装订而不使用金属制的针作为装订构件的装置。该所谓的压接装订构成为:由一对凹凸啮合的加压齿将载荷施加于重叠的片材,使片材的纤维缠绕来进行装订。

在该压接装订中,能够不使用针地装订片材,在张数为数张的情况下能够压接结合,但当张数变多时,凹凸的加压齿彼此难以啮合,紧固力变弱。

为了增强该紧固力,在专利文献1中,用形成有三角形的凹凸的上模具(上加压齿)和与之啮合的下模具(下加压齿)压接时,向片材摞的表面提供水滴后进行压接(该文献1的图1)。这是为了,通过使水渗透到由纸张构成的片材,从而容易解开纤维并使纤维彼此缠绕而增强结合力。

在专利文献2中,在压接由纸构成的片材彼此前,为了使片材的纤维容易缠绕而加水。该装置在片材的输送期间沿着片材的边缘供给水分,所以能够向输送的一张张片材供给水分(该文献2的图3)。

专利文献3是向片材的装订区域施加水分并进行压接装订的技术,使用从喷嘴孔排出水的喷头作为加水机构(该文献的图10)。另外,在该文献中示出变更加水量而变更压接强度的技术。

并且,在专利文献4中,为了防止如专利文献2那样在沿着片材的边缘供给水分时不进行压接装订的部分变得皱皱巴巴而使得成品变差这一点,进行限定加水范围的遮蔽并压接(特别是该文献的图10)。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48130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50220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14-20143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17-13930号公报

然而,专利文献1的装置从水的容器通过加压齿的一个水用孔并利用表面张力在片材表面上形成水滴,但不能根据压接的片材的张数等调整加水还是不加水。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水分过少,或者,当是薄纸或是最初的数张时相反地水分过多而片材表面的纤维过度解开而外观变差。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利用布纹状的带在一张张片材上涂敷水分,加压齿与加水的部位分离并设置在其他位置,具有上述同样的课题。另外,在压接的范围以外也会涂敷水。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3中,在用于进行压接装订的范围内利用喷头。因此,与上述专利文献1、2的装置相比能够调整加水量,但未设想不加水地进行压接,当是薄纸或是最初的数张时,水分过多,从而片材表面的纤维过度解开而外观变差。

另外,在专利文献4中示出:为了限定加水范围而进行遮蔽并利用喷头加水后进行压接,向片材的封面和封底加水。但是,由于在加压的片材较少的情况下也加水,所以与上述专利文献3同样地,当是薄纸或是最初的数张时,水分过多,从而片材表面的纤维过度解开而外观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由于在载置的片材的张数为少数张时不加水而进行通常的压接动作,在超过上述张数时向压接范围加水后进行压接,所以提供特别是防止张数较少时的由加水导致的片材的歪扭或弯曲且成品的外观良好的装订片材。

在本发明中具有以下结构。

一种片材处理装置,所述片材处理装置具有向片材的压接范围加水后进行压接的装订单元,具备:处理托盘,所述处理托盘载置片材;一对加压齿,所述一对加压齿夹着载置于所述处理托盘的片材并在压接位置压接;以及加水构件,所述加水构件在利用该加压齿进行压接前向所述压接位置加水,在载置于所述处理托盘的片材为规定的张数以下时,不加水地用所述加压齿压接片材,在超过规定的张数时,向片材加水后用所述加压齿压接。此外,在本发明中,片材是指水分渗透而纤维会解开的薄材料,另外,水表示与水性质相同的液体。

由此,由于在载置的片材的张数为规定张数的情况下不加水地进行通常的压接动作,当超过该规定张数时向压接范围加水后进行压接,所以能够提供特别是防止张数较少时的片材的歪扭或弯曲且成品的外观良好的装订片材。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和片材处理装置组合而成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片材处理装置的整体说明图。

图3是处理托盘及装订单元的俯视说明图。

图4是装订单元的立体图,图4(a)是背面侧,图4(b)是正面侧。

图5是装订单元的侧视图,图5(a)是后侧,图5(b)是前侧。

图6是装订单元的加水加压部的立体图,图6(a)是从侧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图6(b)是从稍上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7是装订单元的加水加压部的剖视说明图,图7(a)是示出正面的图,图7(b)是示出侧面的图。

图8是装订单元的加水加压部的压缩状态立体图,图8(a)是从稍上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图8(b)是从下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9是装订单元的加水加压部的压缩状态剖视图,图9(a)是正面的剖视图,图9(b)是侧面的剖视图。

图10是补水泵单元的剖视说明图。

图11是补水泵单元的补水活塞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补水泵单元的补水活塞部的放大说明图。

图13是补水活塞部的排水状态的放大说明图。

图14是装订单元不加水地进行压接的从前侧观察到的状态说明图,图14(a)是片材接受初始时的状态说明图,图14(b)是向片材压接时的状态说明图,图14(c)是片材压接的状态说明图。

图15是装订单元不加水地进行压接的从后侧观察到的状态说明图,图15(a)是片材接受初始时的状态说明图,图15(b)是向片材压接时的状态说明图,图15(c)是片材压接的状态说明图。

图16是装订单元不加水地进行压接的剖视说明图,图16(a)是片材接受初始时的状态说明图,图16(b)是向片材压接时的状态说明图,图16(c)是片材压接的状态说明图。

图17是装订单元加水并进行压接的从前侧观察到的状态说明图,图17(a)是片材接受初始时的状态说明图,图17(b)是向片材压接时的状态说明图,图17(c)是片材压接的状态说明图。

图18是装订单元加水并进行压接的从后侧观察到的状态说明图,图18(a)是片材接受初始时的状态说明图,图18(b)是向片材压接时的状态说明图,图18(c)是片材压接的状态说明图。

图19是装订单元加水并进行压接的剖视说明图,图19(a)是片材接受初始时的状态说明图,图19(b)是向片材压接时的状态说明图,图19(c)是片材压接的状态说明图。

图20是说明加水加压部的加压齿、承受齿的图,图20(a)是加压齿的俯视说明图,图20(b)是加压齿及承受齿的剖视说明图,图20(c)是加压齿的仰视说明图。

图21是说明加压齿与承受齿的啮合状态的图,双点划线圆内是放大说明图。

图22是由加压齿支承部和承受齿支承部夹持的片材的位置的说明图。

图23是说明由加压齿支承部和承受齿支承部夹持的片材的位置的关系的图,图23(a)是图22的状态说明图。图23(b)及图23(c)是存在课题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4是说明载置于处理托盘的片材张数、加压齿及加水的关系的图,图24(a)是加压齿与片材张数的关系说明图,图24(b)是对每一张追加片材进行加水和压接的说明图。图24(c)是对每一张追加的片材进行加水并在最终(追加张数)进行压接的说明图。图24(d)是在追加的片材的最终(追加张数)进行加水和压接的说明图。

图25是从装订单元拆下补水泵单元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装置的框图。

图27是示出图3的变形例的图(变形例1),是追加了针装订单元的图。

图28是示出图20的变形例的图,是变更了加压齿的供水孔的位置和承受齿的形状的图(变形例2),图28(a)是在加压齿的山部配置有供水孔的图。图28(b)是将承受齿的连通孔形成为棱柱的图。图28(c)是在承受山部配置有承受齿的连通孔的图。

图29是附加了使图10的补水容器容量扩大的扩展容器的说明图(变形例3),图29(a)是水容量较多的说明图,图29(b)是容量减少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a图像形成装置

a1图像形成主体装置

a2读取装置

a3原稿输送装置

b片材处理装置(修整器)

b1(端面)装订部

b2骑马订部

b3退出部

60(加水压接)装订单元

60m装订马达

60sp针装订单元

62基准止动器

80加水加压部

82加压齿

82a(加压齿)山部

82b(加压齿)谷部

82c(加压齿)倾斜部

84加压齿支承部

86供水孔(供水管)

88水积存部

90缸体

92弹性构件(橡胶板)

94引导杆

96压缩弹簧

98补充口

102按压板

104加压活塞

106活塞衬垫

108缸体导向件

118补水口

120外框架

126承受齿部

128承受齿支承部

130承受齿(相向加压齿)

130a承受山部

130b承受谷部

130c承受倾斜部

132连通孔

133排水盘

134转动臂

136马达输出轴齿轮

138中间齿轮

139齿条复位弹簧

140凸轮齿轮

141容器支承部

142小齿轮(二层)

143臂后端

144支承齿条

145移动凸轮

146臂支点

147单向离合器

149复位弹簧

150补水泵单元(补水泵部)

152补水容器部

154补水活塞部

156补水头部

158补水接头部

162上活塞

163下活塞

164下活塞突出部

165泵阀

166球阀

167补水缸体

169上弹簧

170下弹簧

171密封件

172容器帽

174补水容器

175补水容器底部

176移动板

178空气孔

184扩展容器

205片材处理控制部(控制cpu)

213(加水压接)装订控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此外,在附图中,对在本说明书整体中类似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示出。

[图像形成装置]

以下说明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a。图示的图像形成装置a由图像形成主体装置a1和片材处理装置(修整器)b构成。其中,图像形成主体装置a1表示静电式印刷机构,由读取装置a2和原稿输送装置a3构成。在图像形成主体装置a1的装置壳体1中,内置有供纸部2、图像形成部3、排纸部4及数据处理部5。

供纸部2由收纳将要形成图像的多个尺寸的片材的盒机构2a~2c构成,向供纸路径6陆续放出从图像形成控制部200经由供纸控制部202指定的尺寸的片材。因此,在装置壳体1中可装卸地配置有多个盒2a~2c,在各盒中内置有将内部的片材逐张分离的分离机构和陆续放出片材的供纸机构。在供纸路径6中设置有将从多个盒2a~2c供给的片材向下游侧供给输送的输送辊7和在路径端部使各片材前端对齐的对齐辊对8。

此外,在上述供纸路径6上连结有大容量盒2d和手动插入托盘2e,大容量盒2d由收纳大量消耗的尺寸的片材的选择单元构成,手动插入托盘2e构成为能够供给难以分离供给输送的厚纸片材、涂层片材及薄膜片材等特殊片材。

图像形成部3示出静电印刷机构作为一例,感光体9(鼓、带)、向该感光体发射光束的发光器10、显影器11(developer)及清洁器(未图示)配置在旋转的感光体的周围。图示的结构示出单色印刷机构,用发光器在感光体9上光学性地形成潜像,并用显影器11在该潜像上附着调色剂墨。

然后,与在感光体9上形成图像的时机相匹配地从供纸路径6向图像形成部3输送片材,用转印充电器12将图像转印在片材上,并用配置在排纸路径14上的定影单元(辊)13定影。在排纸路径14中配置有排纸辊15和主体排纸口16,并向后述的片材处理装置b输送片材。

上述读取装置a2由载置原稿的台板17、沿着台板往复移动的光学滑架18、19、搭载于光学滑架18、19的光源、将来自台板上的原稿的反射光引导到光电转换构件20的缩小光学系统(反射镜、透镜的组合)构成。

另外,该读取装置a2在上述台板17的侧方设置有作为第二台板的移动台板21。在该移动台板21,用上述光学滑架18、19和光电转换构件20对从原稿输送装置a3输送来的片材原稿进行图像读取。光电转换构件20将光电转换得到的图像数据电传送给图像形成部3。

上述原稿输送装置a3由将从原稿供纸托盘22送出的片材原稿引导到移动台板21的原稿输送路径23和收纳在移动台板21被读取图像后的原稿的原稿排纸托盘24构成。

此外,上述图像形成主体装置a1不限于上述机构,能够采用胶版印刷机构、喷墨印刷机构、色带转印印刷机构(热转印带印刷、升华型带印刷等)这些印刷机构。

[片材处理装置]

片材处理装置b是从入口36接受从图像形成主体装置a1的主体排纸口16输出的片材并进行处理的装置,并被称为所谓的修整器。该片材处理装置b具备(1)打印输出模式、(2)点动(jog)区分模式、(3)装订处理模式、(4)制书(骑马订(日文:中綴じ))处理模式以及(5)手动装订模式。将在后面说明这些模式。

片材处理装置b不需要具备上述全部处理模式,根据装置规格(设计规格)适当构成即可,但在此公开的片材处理装置b中,示出从片材的端部的正反面进行装订的(端面)装订部b1、在片材的输送方向中间进行装订的骑马订部b2及进行区分等而不进行装订处理的退出部(日文:エスケープ部)b3。在本发明中,在片材的装订处理等时,设为需要暂时将片材输送到基准位置并对齐、载置的载置堆叠结构来进行说明。

图2示出片材处理装置b的结构。该片材处理装置b具备与图像形成装置a的主体排纸口16相连的片材的入口36。从该入口36起,配置有检测片材的入口传感器38和根据需要在片材的端部穿设冲孔的冲孔单元40。在冲孔单元40的下方,冲孔屑盒相对于处理装置框架30装卸自如。在冲孔单元40的后方,设置有向下游侧输送片材的输入辊41及输送辊48。

在该输入辊41的下游侧,设置有向处理托盘58侧输送的大致直线的输送路径43、从该输送路径43向上方分支的退出路径33、以及对通过输送路径43的合流部45的折返片材进行引导的骑马订路径65。利用设置在输送路径43中途的第一出入口42和第二出入口44进行将利用上述输入辊41输送的片材送到退出路径33或骑马订路径65中的任一个路径的路径切换。

[退出部]

在输送路径43中大致直线地输送的片材暂时载置在处理托盘58后或直接从排纸口54作为一张片材或片材摞集聚在装载托盘34。另一方面,从输送路径43向上方的退出路径33输送的片材集聚在退出托盘32。在该退出托盘32的集聚时,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能够在片材排出时使最终的排出辊按指定张数向与输送路径43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进行区分片材的区分点动,在此构成退出部b3。

[骑马订部]

另外,在输送路径43中设置有检测片材后端的片材传感器39。在由该片材传感器39检测到片材后端后,使输送辊48反转,将片材送向分支辊64。分支辊64沿着骑马订路径65输送片材,并将片材集聚在为了进行骑马订而稍微倾斜的堆叠部72。在此集聚的片材摞通过骑马订片材止动器74向上方的移动,从而使片材的输送方向的中间位于骑马订单元66的装订位置。

位于输送方向的中间的片材摞由位于骑马订部b2的骑马订单元66装订。使装订位置稍微下降,在折叠位置利用折叠刀片70和折叠辊68将装订后的片材摞对折。利用折叠辊68折叠而成的片材摞利用片材摞排纸辊76排出到片材摞堆叠器78,作为被骑马订而成的书本集聚。如上所述,退出部b3位于输送路径43的上方侧,骑马订部b2位于下方侧。

[端面装订部(处理托盘及其周边)]

接着,端面装订部b1由处理托盘及(加水压接)装订单元60构成。在此,为了处理从上述输送路径43向输送辊48输送的片材,与输送辊48出口具有台阶地配置有暂时载置片材的处理托盘58。与从输送辊48输出片材同时地使片材落入处理托盘58的载置面的落入导向件46位于该输送辊48出口。具有呈鳍状的弹性片的返回桨叶51位于落入导向件46的下游侧,所述返回桨叶51在处理托盘58内(折返)移送片材。

排纸辊52位于该返回桨叶51的装载托盘34侧。该排纸辊52由转动移动的排纸上辊52a和固定侧的排纸下辊52b构成。该排纸辊52构成为:夹持并输送从输送辊48输送来的片材、夹持并折返收纳于处理托盘58的最初一张片材或者向装载托盘34输送载置于处理托盘58的片材摞。并且,在此公开的排纸辊52也构成为:排纸上辊52a能够在向与返回桨叶51相同的方向旋转而在处理托盘58内折返输送片材时进行辅助(backup)。

如图3所示,在载置片材的处理托盘58上,设置有每当从输送辊48输出片材时向与片材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移动的整理对齐板59。该整理对齐板59设置成利用整理对齐板马达59m移动并在片材宽度方向的两侧夹持片材。由此,整理对齐板59相互向间隔变窄的方向移动并进行片材的宽度方向上的对齐。处理托盘58从排纸口54向下方倾斜并在其端部配置有基准止动器62,所述基准止动器62抵靠利用上述返回桨叶51等折返输送的片材。

此外,在图2中,在返回桨叶51与该基准止动器62之间设置有对折返的片材进行引导的输入导向件57。该输入导向件57由于自重在输送辊48的下侧的轴上转动自如地垂下,对折返输送的片材的输入进行引导。另外,配置有返回带61,所述返回带61将利用返回桨叶51输送的片材向基准止动器62进一步输送。作为片材摞堆积在上述基准止动器62上的片材的端部配置有装订单元60。

此外,在图3、图2中示出的装订单元60采用了利用加压齿将片材彼此压接并装订而不使用金属装订针的压接装订,并且能够进行在压接时向片材加水并装订的所谓加水压接装订。此外,在本发明中,片材是指水分渗透而纤维会解开的薄材料,另外,水表示与水性质相同的液体。用图4以后的图详细说明加水压接装订。

能够进行上述加水压接装订的装订单元60构成为: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能够利用装订单元移动马达在片材的宽度方向(装置的前侧与后侧之间)上移动,且在片材摞的角落位置、端部中央附近装订多个位置。在图3的例子中,向相对于操作者放置片材处理装置b的一侧的后侧角落部60(r)、沿着片材的宽度方向的边缘的两个位置60(2)及装置近前且操作者侧的前侧角落部60(f)移动。

并且,在此公开的装订单元60具有对从装置框架30的片材摞手动插入口插入的片材摞进行装订的手动装订位置。该手动装订位置为与向随后说明的补水容器174补给水的位置、进行装订单元60从初始位置出发的移动的起始位置相同的位置。

然后,当用上述装订单元60完成片材摞的装订时,用基准止动器62将被装订了的片材摞推出移动至处理托盘58的中途。之后,在推出移动的期间,排纸上辊52a下降,与排纸下辊52b一起夹持被装订了的片材摞并从排纸口54向装载托盘34进行片材摞排出。

在上述排纸口54的下方设置有集聚一张片材或被装订了的片材摞的装载托盘34。为了将集聚于该装载托盘34的片材的上表面高度位置保持为一定,检测片材上表面,当片材集聚到一定量时,驱动集聚托盘马达34m而使装载于装载托盘34的片材上表面距排纸口54的位置总是成为一定。

[(加水压接)装订单元]

从这里起,参照图4以后的图,说明与本发明相关的向片材的装订位置加水后进行压接的装订单元60。图4是(加水压接)装订单元60的立体图,图4(a)是背面侧,图4(b)是正面侧。图5是装订单元60的侧视图,图5(a)是从片材处理装置的后侧观察到的图,图5(b)是从片材处理装置的前侧观察到的图。

如图4及图5所示,装订单元60由向片材加水并具有加压齿中的一方会升降的加压齿82的加水加压部80、具有承受齿130的承受齿部126及向片材加水的补水泵部(补水泵单元)150构成。构成上述一对加压齿的一方(上侧)的加压齿82由弹性构件92包围并设置于加压齿支承部84,所述弹性构件92由橡胶板等构成。

另外,成为另一方(下侧)的加压齿的承受齿130支承于承受齿支承部128而构成承受齿部126。在该加压齿82与承受齿130之间,夹着载置于处理托盘58的片材(片材摞)而进行配置。

如图6(b)所示,在上述加压齿82的背面侧配置有构成水积存部88的圆筒状的缸体90,所述水积存部88保持向片材施加的水,在缸体90的上方,缸体导向件108位于后面说明的加压活塞104的圆周方向外侧。由该加压活塞104和缸体90构成加水的水的加压构件(加水构件)。

在下方,承受齿130由承受齿支承部128支承,该承受齿支承部128也支承片材的下表面。另外,在该承受齿支承部128的下方配置有排水盘133,所述排水盘133接收向片材加水而得到的残留水。

另外,从图4(a)可知,与加压齿82、承受齿130的后侧相邻地,补水泵单元150收容在装订单元60的外框架120内,所述补水泵单元150成为向上述水积存部88补水的补水泵部。后面也将说明该补水泵单元150,补水泵单元150由向水积存部88供给水的补水活塞部154、移动该补水活塞部154的补水头部156及补水容器部152构成,所述补水容器部152由积存补充的水的补水容器174构成。在图4(a)中,能看到覆盖该补水容器174的泵保持罩192。

此外,在构成上述水积存部88的缸体90的左右,在支承加压齿82及弹性构件(橡胶板)92的加压齿支承部84与使加压齿82升降的按压板102之间配置有压缩弹簧96。

[按压板的升降移动]

上述按压板102的驱动由驱动马达(装订马达60m)进行,所述驱动马达配置在由承受齿支承部128和外框架120划分的空间中。从该装订马达60m到按压板102的驱动按如下方式构成。即,如图4(a)及图5(a)所示,在后侧的外框架120上,中间齿轮138与设置在作为驱动马达的装订马达60m的输出轴上的马达输出轴齿轮136卡合。

该中间齿轮138的旋转传递给使移动凸轮145旋转的凸轮齿轮140和使支承齿条144移动的小齿轮142,所述支承齿条144向支承补水容器底部175的位置和不支承补水容器底部175的位置移动。此外,该小齿轮142由小齿轮142a和小齿轮142b构成,所述小齿轮142a从中间齿轮138接受传递并与轴一起旋转,所述小齿轮142b与该旋转轴夹设单向离合器147并向支承齿条144传递。由此,利用驱动马达60m的旋转方向选择是否移动支承齿条144,仅在需要时使补水活塞部154工作。将在后面说明这点。

上述移动凸轮145配置在外框架120的前侧和后侧这两侧。由此,移动的转动臂134也以利用臂支点146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两侧,所述臂支点146安装于外框架120。利用张设于该转动臂134与外框架120之间的复位弹簧149,将臂后端143始终维持在与移动凸轮145抵接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转动臂134的前端侧的臂前端缝隙148中插入有按压板102的上移动销110。因此,当移动凸轮145旋转时,转动臂134的前端侧也上下移动而使按压板102升降移动。此外,在按压板102的前方侧(加压齿82侧),上移动销110、下移动销112插入到外框架120的引导缝隙124中。

在按压板102的后方侧(补水泵单元150侧),后引导销116也插入到外框架120的引导缝隙124中。而且,由于上述上移动销110也插入到转动臂134的臂前端缝隙148中,所以成为按压板102利用转动臂134来升降移动的结构。因此,按压板102和转动臂134构成移动构件。

[加水加压部]

上述按压板102使加水加压部80升降移动,参照图6至图9对此进行说明。图6是装订单元的加水加压部80的立体图,图6(a)是从侧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图6(b)是从稍上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另外,图7是加水加压部的剖视说明图,图7(a)示出正面,图7(b)示出侧面。

该加水加压部80由按压板102、加压齿支承部84及夹设于它们之间的压缩弹簧96构成。在加压齿支承部84的与片材相接的一侧,设置有加压齿82和包围加压齿82的由橡胶板构成的弹性构件92。在加压齿82的背面侧(加压齿背面侧),设置有与加压齿支承部84一体地形成的圆筒状的缸体90,卷绕有上述压缩弹簧96的引导杆94设置在缸体90的两侧。该引导杆94的前端始终插通在按压板102的引导孔114中。

如图7所示,在上述缸体90的高度方向的约1/3处形成水积存部88,所述水积存部88保持向片材施加的水。另外,在该缸体90上切开地形成有补充口98,所述补充口98接受来自后述的补水泵单元150的水。在图示的结构中,加压齿82也一体地形成,在该加压齿82上开设有供水孔(供水管)86,以便能够向片材施加水积存部88中的水。

加压活塞104位于上述缸体90的上方,所述加压活塞104进行加压移动,以便插入到该缸体90中并对水积存部88中的水加压而从加压齿82的供水孔加水。该加压活塞104在其上方端固定并安装于按压板102。在该加压活塞104的向缸体90的插入部分,在圆周上卷绕有活塞衬垫106。图7的活塞衬垫106卷绕于一处,但如果设为两处以上,则加水时的加压可以变强。

在上述按压板102上设置有在缸体90的外侧移动的缸体导向件108,能够顺畅地进行加压活塞104的插入及对水加压的加水动作。另外,在按压板102上固定并设置有引导孔114、插入到外框架120的引导缝隙124中的上移动销110和下移动销112、以及后引导销116。其中,上移动销110与其他销相比向外侧稍微变长,以便能够插入到在外框架120外侧转动的转动臂134的臂前端缝隙148中。

(压缩状态下的加水加压部)

在图8及图9中示出利用转动臂134压缩按上述方式构成的加水加压部80的状态。图8(a)是从稍上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图8(b)是从下方观察到的立体图。随后用图14至图19说明设为该压缩状态的转动臂134的动作。

该压缩状态图中,分别利用转动臂134使按压板102处于与承受齿支承部128抵接的状态,卷绕于引导杆94的压缩弹簧96被压缩,引导杆94从按压板102的引导孔114突出。图8(b)是从承受齿支承部128侧观察该状态得到的图,设置有供水孔(供水管)86的加压齿82的周围由弹性构件92包围,所述弹性构件92由橡胶板等构成。这是为了防止如下情况:虽然首先该加压齿支承部84推压片材摞,然后用加压活塞104施加水积存部88中的水,但此时加水的水扩展到用加压齿82压接的范围以外。

图9是加水加压部80的剖视图,图9(a)是横穿缸体90及引导杆94的方向的正面剖视图,图9(b)是在与图9(a)交叉的方向上横穿缸体90的剖视图。而且,在这些图中,利用加压活塞104,使保持于缸体90内的水积存部88中的水通过加压齿82的供水孔(供水管)86而向片材加水,在该状态下,以与承受齿130之间将加水后的片材啮合的方式进一步用加压活塞104接受按压板102的力并推压,从而压接片材。

此外,缸体90形成为随着加压活塞104从上方移动而内径变窄,如前所述,在其高度方向的约1/3处形成水积存部88,所述水积存部88保持施加到片材的水。从该位置起,用加压活塞104对水积存部88进行加压而加水。在其上方侧,从补充口98向水积存部88接受从补水泵单元150排出并补充的水,并等待加压活塞104的下一次动作。因此,一次施加到片材的水大致为保持于该水积存部88的量。

[补水泵部]

接着,利用图10至图13说明补水泵单元150,所述补水泵单元150是通过该补充口98向上述水积存部88补水的补水泵部。如已经用图4说明的那样,该补水泵单元150与加压齿支承部84、承受齿部126同样地内置在装订单元60的外框架120内。因此,不需要如以往那样使补水的管等从装订单元60外爬绕,处理也容易,装置也变得紧凑。

因此,参照附图说明该补水泵单元150。图10是补水泵单元150的剖视说明图。图11是作为该补水泵单元150的重要构成要素的补水活塞部154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补水活塞部154的放大说明图,图13是补水活塞部154的排水状态的放大说明图。

首先,如图10所示,补水泵单元150由补水头部156、补水活塞部154及补水容器部152构成,所述补水头部156由按压板102推压而升降移动,所述补水活塞部154暂时保持水并向上述补水头部156排出水,所述补水容器部152存储向该补水活塞部154补充的水。通过上述补水头部156的升降移动而从补水活塞部154排出的水从补水接头部158补充到水积存部88,所述补水接头部158的突出口从补水头部156延伸设置至加水加压部80的补充口98。

每当利用补水活塞部154向补水接头部158排出水时伴随着水的减少而移动的移动板176能够在补水容器部152中升降移动,利用以下的图11至图13说明补水活塞部154。另外,在补水容器部152的补水容器底部175,设置有使该移动板176能够移动的空气孔178。

[补水活塞部]

接着,利用图11及图12说明向补水头部156排出水的补水活塞部154。补水活塞部154设置有与补水容器部152螺纹接合的容器帽172、和固定于该容器帽172并暂时保持补水容器部152中的水的补水缸体167。此外,在容器帽172与补水容器部152的补水容器174之间设置有密闭用密封件171。此外,容器帽172在装订单元60内嵌入到加压齿支承部84的补充口98下的弯曲部(图6、图8)而被支承。

并且,该补水缸体167在上方设置有通过补水头部156的升降移动而同样地移动的上活塞162。在该上活塞162上卷绕有上弹簧169,在下方配置有同样卷绕有该上弹簧169的泵阀165。下活塞163位于该泵阀165内,所述下活塞163在与补水缸体167下部之间卷绕有下弹簧170。在该下活塞163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有与上述泵阀165压接并密闭的下活塞突出部164。利用下弹簧170进行该下活塞突出部164的密闭。

在上述补水缸体167的下端设置有球阀166,所述球阀166取入补水容器174中的水或将补水缸体167密闭。当补水缸体167内部的内压变大时该球阀166位于补水缸体167的下端,在内压减压时,该球阀166稍向上方移动以便取入补水容器174中的水。

[补水动作]

如图13所示,在按以上方式构成的补水泵单元150中,当补水头部156通过由按压板102推压而下降时,上活塞162也下降。通过该下降,卷绕的上弹簧169也被推压,从而推压泵阀165。由于通过该泵阀165的下降,球阀166会堵塞下端,所以补水缸体167的内压上升。

当该补水缸体167的内压超过一定值时,通过卷绕于补水缸体167和上活塞162的上弹簧169在该内压的作用下缩短,从而在泵阀165与下活塞突出部164之间产生间隙。如图13中用箭头示出的那样,补水缸体167中的水从该间隙通过泵阀165、下活塞163上部及上活塞162,并从补水头部156的补水接头部158向水积存部88排出。当补水容器174中的水减少时,由于补水容器174的减压而移动板176上升,使补水容器174内的液面始终一定。

这样,每次推压按压板102时,补水容器174中的水通过补水接头部158向加水加压部80的补充口98补水。此外,关于图10至图13所示的补水泵单元150的机构,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14-240286号中示出并详细说明了同样的机构装置。

接着,说明在此的公开的装订单元60中载置于处理托盘58的片材摞的压接装订动作。该装订单元60构成为,能够选择性地执行在用一对加压齿(加压齿82和承受齿130)压接时不加水地进行压接的情况(无加水压接装订)和向压接的部位加水后进行压接的情况(加水压接装订)。

[无加水压接装订]

首先,利用图14至图16示出不向加压齿82的压接范围加水而进行装订的动作。图14是从装订单元60的前侧观察到的状态说明图,图15是从后侧观察到的状态说明图,而且,图16是剖视说明图。在这些图中均示出加压齿支承部84(加压齿82)(a)从片材分离的状态,(b)与片材压接时的状态,(c)不加水地压接片材的状态。

首先,图14(a)、图15(a)、图16(a)示出片材接受初始时,载置在处理托盘58上,片材载置在装订单元60的加压齿82与承受齿130之间且承受齿支承部128上。在作图时,图14及图15省略片材,在图16中示出片材层叠的状态。当在具备承受齿130的承受齿支承部128上装载指定张数的片材时,开始装订马达60m的驱动。

在该情况下,由于是无加水装订,所以向在前侧移动凸轮145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而在后侧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的方向驱动装订马达60m(在图15中为逆时针方向驱动马达)。由此,移动凸轮145突出的一侧向将转动臂134的前端推下的方向移动。另一方面,与中间齿轮138卡合的小齿轮142(小齿轮142b)在单向离合器147的作用下停留在其位置而不移动支承齿条144。

接着,在图14(b)、图15(b)、图16(b)的状态下,按压板102下降,使具有加压齿82的加压齿支承部84与片材紧贴。当在该状态下对按压板102加压时,利用夹设于按压板102与加压齿支承部84之间的压缩弹簧96向片材推压加压齿支承部84。在加压齿支承部84上,在加压齿82侧设置有包围加压齿82的弹性构件(橡胶板)92,以在加压齿82与片材面之间不产生间隙的方式进行压接。在此公开的装置设定为70kgf至100kgf的力作用于片材。

接着,在图14(c)、图15(c)、图16(c)的状态下,在加压齿支承部84与片材紧贴的状态下,进一步利用移动凸轮145移动转动臂134而使按压板102下降。这样一来,加压活塞104插入到缸体90内部并直接推压加压齿支承部84,用加压齿82压接片材。此时的压接为500kgf至700kgf,在此公开的装置中,以成为600kgf的方式控制向装订马达60m的电压并使加压力产生。由于该装订马达60m的输出转矩的调整在日本专利申请2015-199234号等中公开并且是公知的,所以省略在此的说明。

此外,补水泵单元150通过用支承齿条144夹持补水头部156和补水容器底部175,并按下补水头部156,从而向水积存部88补充来自补水活塞部154的水。但是,如图16(c)所示,由于支承齿条144不位于补水容器底部175,所以补水泵单元150自身也下降,不使补水活塞部154动作。

由此,不从该补水活塞部154排出水,在水积存部88中不补水并保持空的状态,加压齿82与片材压接,以无加水方式对片材摞进行压接装订。如已经说明的那样,通过小齿轮142(小齿轮142b)在单向离合器147的作用下停留在其位置而依然不移动支承齿条144,从而进行该装订。此外,在此公开的装置在处理托盘58上将5张为止作为规定张数来进行无加水压接装订。后面将说明该设定张数的理由。

[有加水(加水加压)装订]

从这里起,利用图17至图19,说明进行加水压接装订的动作,所述加水压接装订在利用加压齿82进行压接前向压接范围加水后进行装订。图17是从装订单元60的前侧观察到的状态说明图,图18是从后侧观察到的状态说明图,而且,图19是加水压接装订的剖视说明图。在这些图中均示出加压齿支承部84(加压齿82)(a)从片材分离的状态,(b)与片材压接时的状态,(c)向片材加水并压接的状态。

图17(a)、图18(a)、图19(a)示出片材接受初始时,载置在处理托盘58上,片材载置在装订单元60的加压齿82与承受齿130之间且承受齿支承部128上。在作图时,图17及图18省略片材,在图19中示出片材层叠的状态。当在具备承受齿130的承受齿支承部128上装载指定张数的片材时,开始装订马达60m的驱动。在该情况下,为了进行加水,使装订马达60m向与图14、图15、图16所示的不加水地进行压接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另外,载置的片材的张数比5张多,在此的公开中示出8张。

即,由于本次是有加水装订,所以向在前侧移动凸轮145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而在后侧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方向驱动装订马达60m(在图18中为顺时针方向驱动马达)。由于该移动凸轮145以旋转位置为中心成为对称的形状,所以在此移动凸轮145突出的一侧也向将转动臂134的前端推下的方向移动。另一方面,与中间齿轮138卡合的小齿轮142(小齿轮142b)在单向离合器147的作用下向用支承齿条144支承补水容器底部175的方向开始移动。

在此,上述支承齿条144由于装订马达60m的一个方向旋转(在图18中为顺时针旋转)而与单向离合器147啮合并向支承补水容器底部175的位置移动,所述单向离合器147夹设于小齿轮142(小齿轮142b)与轴之间。通过该移动而固定补水容器底部175,当用按压板102推压补水头部156时,补水活塞部154进行工作,补水容器174内的水能够经由补水接头部158向水积存部88补水供给。此外,如图19所示,在支承齿条144与外框架120之间夹设有齿条复位弹簧139,当轴反转时卡合脱离,所述齿条复位弹簧139使支承齿条144恢复为原来的位置。

接着,在图17(b)、图18(b)、图19(b)中,按压板102下降,使具有加压齿82的加压齿支承部84与片材紧贴。当在该状态下对按压板102加压时,利用夹设于按压板102与加压齿支承部84之间的压缩弹簧96向片材推压加压齿支承部84。在加压齿支承部84上,在加压齿82侧设置有包围加压齿82的弹性构件(橡胶板)92,以在加压齿82与片材面之间不产生间隙的方式进行压接。在此公开的装置设定为70kgf至100kgf的力作用于片材。此外,在该阶段,通过补水活塞部154的动作而在水积存部88中保持有水,但由于加压活塞104未来到在加压活塞104与缸体90之间加压的位置,所以不进行通过加压的加水。

接着,在图17(c)、图18(c)、图19(c)的状态下,在加压齿支承部84与片材紧贴的状态下,进一步利用移动凸轮145移动转动臂134而使按压板102下降。这样一来,加压活塞104插入到缸体90内部,从加压齿82的供水孔(供水管)86将水积存部88中的水施加于片材。在加水完成后,也利用移动凸轮145向压接片材的方向移动按压板102,由此,加压活塞104向承受齿130侧推压加压齿82而压接片材。此时的压接比无加水的压接力弱且能够以300kgf至400kgf的力进行压接,在此公开的装置中以成为350kgf的方式控制向装订马达60m的电压并使加压力产生。

如已经说明的那样,补水泵单元150通过用支承齿条144夹持补水头部156和补水容器底部175,并按下补水头部156,从而向水积存部88补充来自补水活塞部154的水。即,如图19(b)至19(c)良好示出的那样,支承齿条144位于补水容器底部175,并固定补水泵单元150。由此,从该补水活塞部154排出水,并向水积存部88补水。此外,在此公开的装置在处理托盘58上对8张片材进行有加水压接装订。

[加水加压部的加压齿及承受齿]

从现在起,用图20说明加水加压部80的加压齿82、承受齿130,用图21说明它们的啮合状态和供水孔(供水管)86的位置。首先,图20(a)是加压齿的俯视说明图,如此前也已说明的那样,在加压齿82的与片材啮合的背面侧设置有缸体90,所述缸体90保持向片材施加的水。该缸体90由一部分被切除而成的圆柱形状构成,并由直径比加压活塞104对水加压并加水的范围(水积存部88范围)大的加压活塞104的插入导向件及接受来自补水泵单元150的水的补水口118构成。

图20(b)是图20(a)的双点划线的加压齿82和承受齿部126的剖视说明图。从该图可知,加压齿支承部84与加压齿82、背面侧的缸体90及引导杆94一体地形成。由此,可确保强度和组装容易度。在与该加压齿支承部84相向的位置,设置有与加压齿82啮合的承受齿130(承受齿部126)和位于承受齿130下方的暂时保持加水后的残留的水(残留水)的排水盘133。

而且,在加压齿82的倾斜部上,在多个部位开设有供水孔(供水管)86,所述供水孔(供水管)86用于能够将水积存部88中的水施加于片材。另外,在承受齿130上,也在倾斜部设置有通往外部的连通孔132,所述连通孔132供用加压齿支承部84推压片材时的空气和加水时的残留水通过。此外,将连通孔132的通过的容量形成为比供水孔(供水管)86大,形成为高效地进行空气、残留水的去除。

图20(c)是从加压齿82侧的底面观察加压齿支承部84得到的图,在加压齿支承部84上贴附有包围加压齿82且由橡胶部件构成的弹性构件92。由此,在用压缩弹簧96向片材推压加压齿支承部84的过程中,消除加压齿82周边的间隙,减少施加的水扩展到压接加压区域外的情况。

[供水孔(供水管)和连通孔的配置]

接着,图21说明在图20中提到的形成于加压齿82的供水孔(供水管)86和形成于承受齿130的通往外部(排水盘133)的连通孔132。为了说明加压齿82和承受齿130而放大该图,加压齿82由向承受齿130突出的山部82a、凹陷的谷部82b及形成它们的倾斜部82c构成,以与承受齿130啮合而在片材摞上形成凹凸并使纤维缠绕。另外,承受齿130也同样地由承受山部130a、承受谷部130b及承受倾斜部130c构成。

然后,通过加压活塞104的推压使来自缸体90内的水积存部88的水从形成于加压齿82的供水孔(供水管)86排出。此时,如图所示,配置成从倾斜部82c的多个部位排出水。通过该配置,如图21的双点划线内所示,当加压齿82与承受齿130啮合以在片材上形成凹凸时,确认到:倾斜部82c、承受倾斜部130c最使得片材的纤维(在纸的情况下为纤维素纤维)解开(图示的相反箭头)。

在向该纤维最解开的倾斜位置加水时,水容易渗透,在其后的进一步加压中容易形成纤维的缠绕和所谓的氢键。由此,在此的公开中,在加压齿82的倾斜部82c配置有加水的供水孔(供水管)86。另外,如已经说明的那样,在承受齿130的承受倾斜部130c上也设置有使容量比供水孔(供水管)86大的连通孔132以便容易去除空气、残留水。

[加压齿支承部和承受齿支承部]

接着,由于对加压齿支承部84和承受齿支承部128的位置与在它们之间被夹持推压的片材的位置的关系进行了改进,所以利用图22和图23对该点进行说明。图22示出已经在图3中说明过的在处理托盘58的前侧对片材的角部进行压接装订的情况下的片材位置。在此公开的装置中,在压接片材的角部时,以如下方式限制片材:与加压齿82一起压接片材的加压齿支承部84和支承与加压齿82啮合的承受齿130的承受齿支承部128为比片材的角部靠外侧l3的位置。与此同时,从如下位置起推压,该位置是与从加压齿82施加的水渗透的位置相比,向片材的重心侧进入l2的不加水(加水的水分未渗透)的位置。

关于上述内容,在图23(a)中示出在位于图22的线sc处剖开得到的图。由此,使加压齿82和承受齿130的范围且加水区域l1为大致中央,在比片材的角部靠外侧l3的位置且在比加水区域靠片材重心侧l2的位置,用加压齿支承部84和承受倾斜部130c推压片材。

另一方面,在图23(b)中,加水的范围l1使片材的推压范围向片材重心侧进入l2。因此,会产生如下课题:通过加水而成为片材的纤维解开的状态,从加压齿82起在片材重心侧的位置容易成为破裂。另外,当在不推压的状态下放置时,在片材表面上,在加水的范围内会形成褶皱,外观也不良好。因此,如图23(a)所示,通过超出加水范围进行推压,从而难以破裂。

另外,在图23(c)中,加水区域l1比推压片材的区域l4大,且角部进一步从推压位置向外侧超出l5。在该情况下,由于在不推压的部分也加水,所以特别是角部,该位置容易上下凌乱。因此,如果是在加压齿支承部84和承受齿支承部128的范围内推压端部的图23(a)的形态,则也推压加水位置而不会凌乱,外观也变得良好。

此外,在以上说明中,示出在图3中说明了的处理托盘58的前侧,但不言而喻的是,如果在后侧同样地超出片材的角部,且在比加水位置靠片材重心位置侧的位置进行推压,则也可实现相同的效果。

在此,用图24说明用图14至图19说明了的不加水地进行压接的情况、和成为进行加水并压接的加水压接装订时的切分基准的规定张数及压接和加水的张数。

图24(a)是说明加压齿和片材的规定张数关系的图,作为一对加压齿,示意地示出上方为加压齿82,下方为承受齿130。如该图所示,在片材上凹凸的形成由该相互啮合的齿的台阶lh构成,换句话说由山部82a的顶部与谷部82b的底部的距离构成。通常,该高度形成为0.4mm至0.6mm左右,在此公开的加压齿82、承受齿130的啮合设定为0.5mm。

另一方面,通常的作为复印纸使用的片材是68g/平方米的纸,厚度lp为0.1mm左右。因此,在该片材上形成凹凸时,5张是适当的,当超过5张时,片材彼此的压接力变弱。因此,在此公开的加水压接装订单元60中,将不加水地进行压接的规定张数设为5张,在装订超过5张的张数时,采用暂时将片材的纸纤维解开后进行压接的加水压接装订。因此,如果上述啮合的齿的台阶为0.6mm则规定张数成为6张,如果台阶为0.4mm则规定张数成为4张。

从这里起,利用图24(b)至图24(d)说明超过上述规定张数(在此为5张)而追加的片材载置于处理托盘58(在此,追加片材为3张,合计8张)的情况下的加水压接装订的加水和压接的模式(pattern)。图中的波浪线示出利用加压齿82推压的状态,局部追记的直线示出正在加水的片材。

[按追加张数加水和压接]

首先,在图24(b)中,对于超过5张的追加张数3张,向加压齿82背面的水积存部88补水,并利用加压齿82加压。此外,在成为规定张数的5张时,可以用加压齿82加压一次,但在此公开的装置不进行此操作,按追加片材重复进行加水和加压。由此,能够进行超过规定张数的片材的压接装订。此外,如已经说明的那样,通过装订马达60m的旋转方向切换加水还是不加水。

[按追加张数加水,在最后(一定追加张数)加压]

接着,在图24(c)中,对于超过5张的追加张数3张,按追加片材仅从水积存部88进行加水,对最终的片材进行加水和利用加压齿82的加压装订。此外,在成为规定张数的5张时,与上述同样地不加压,按追加片材重复加水。由此,能够进行超过规定张数的片材的压接装订。此外,通过装订马达60m的旋转方向和旋转范围来设定仅加水。另外,也能够按追加的张数仅进行加水,并在达到一定的追加张数时进行加压。

[在追加张数的最后(一定追加张数)加水和加压]

最后,在图24(d)中,在成为载置有超过5张的追加张数3张而成的8张的最终片材的阶段施加水积存部88中的水,与此同时也执行利用加压齿82的加压。由于在此公开的装置用加压活塞104的相当大的压力对水积存部88中的水加压,所以水也容易渗透到成摞的片材中。

由此,能够进行超过规定张数的片材的压接装订。此外,在成为规定张数的5张时,可以用加压齿82加压一次,但在此公开的装置不进行此操作,在追加的最终片材上进行加水和加压。此外,当在最终的张数前有许多片材的情况下,也可以按一定追加张数进行加水和加压。

[补水泵单元的取出]

在图25中示出从装订单元60拆下补水泵单元150的状态。如该图所示,构成为:通过以设置在装订单元60的外框架120上的框架转动轴196为支点,向下方转动底面框架194,从而从泵保持罩192取出补水泵单元150。通过该取出,从补水容器174拆下容器帽172并补充水。此外,在该图中构成为向下方转动底面框架194,但也可以使泵保持罩192能够开放地滑动并向图示箭头方向拆下补水泵单元150。

[控制结构的说明]

从这里起,利用图26的框图说明在此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a的控制结构。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a具备图像形成主体装置a1的图像形成控制部200和片材处理装置b的片材处理控制部205(控制cpu)。图像形成控制部200具备供纸控制部202和输入部203。然后,从设置于该输入部203的控制面板26进行(1)打印输出模式、(2)点动区分模式、(3)装订处理模式、(4)制书(骑马订)处理模式以及(5)手动装订模式的各设定。将在后面说明这些各模式。

片材处理控制部205是根据上述指定的片材处理模式使片材处理装置b动作的控制cpu。该片材处理控制部205具备存储有动作程序的rom207和存储有控制数据的ram206。另外,该片材处理控制部205从各种传感器输入部220取得检测信息。

[各种传感器输入部]

在该各种传感器输入部220中具有检测从图像形成主体装置a1输入的图像形成得到的片材的入口传感器38,检测片材的前后端并管理主要的各种马达驱动。检测片材的堵塞等的片材传感器39位于入口传感器38的下游侧。另外,设置有检测在处理托盘58上是否载置有片材的处理托盘空闲传感器58s。而且,设置有检测装载托盘34的纸面的装载托盘位置传感器34s,所述装载托盘34一边逐渐下降一边集聚由排纸辊52排出的片材。此外也有冲孔单元40、装订单元60的位置检测、骑马订单元66的动作检测等中的传感器,但省略在此的说明。

[各种马达等的输出部]

在上述片材处理控制部205中设置有输送片材的输送控制部210。该输送控制部210控制用于输入片材的输入辊马达41m和用于向处理托盘58输送片材的输送辊马达48m。

另外,为了在用输入辊41输入的片材的后端进行穿孔处理而设置有冲孔控制部211。该冲孔控制部211控制在片材的宽度方向上的指定位置穿孔的冲孔马达。并且,接着的处理托盘控制部212具有移动整理对齐板59的整理对齐板马达59m,所述整理对齐板59从片材宽度方向的两侧夹着向处理托盘58输出的片材并进行整理对齐。

下一级的装订控制部213控制此前说明的装订马达60m、和将该装订单元60移动到片材宽度方向上的指定位置的装订单元移动马达60sm,进行两处装订、角落的角部装订。虽然没有特别图示,利用片材摞移动带和排纸辊52将被装订了的片材摞排出到装载托盘34。

此时,根据装载托盘位置传感器34s的检测,用托盘升降控制部214控制集聚托盘马达34m,以使片材的上表面的位置相对于排纸口54始终一定。此外,虽然具有用于制书(骑马订)处理的堆叠器控制部215、折叠、排出控制部217,但由于与在此的公开不直接相关,所以省略说明。

[片材处理模式的说明]

片材处理装置b是从入口36接受从图像形成主体装置a1的排纸口16输出的片材并进行处理的装置。该片材处理装置b具有:(1)装载收容图像形成得到的片材的打印输出模式、(2)将图像形成得到的片材分份收纳的点动区分模式、(3)将图像形成得到的片材按份对齐集聚并进行装订处理的装订处理模式、(4)在将图像形成得到的片材按份对齐并装订处理后进行折叠处理并进行制书加工的制书(骑马订)处理模式以及(5)每次装订被插入到片材摞手动插入缝隙35中的片材摞的手动装订模式。

此外,虽然在上述装订处理模式、手动装订模式中也具有向装订位置加水并装订的加水装订模式和不加水地进行装订的无加水装订模式,但在此公开的装置中,取得来自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装订片材张数信息并设定加水压接装订、无加水装订模式。

此外,进行该装订片材是规定张数以下还是超过规定张数的判别的判别部可以从加水压接装订控制部213、片材处理控制部(控制cpu)205或图像形成控制部取得判别信息。而且,不言而喻的是,也可以用公知的方法测定由加压齿82和承受齿130夹持并加压的片材摞并置换为张数,并切换这些模式。

从现在起,说明与此前的实施方式不同的形态的变形例。利用图27说明变形例1,利用图28说明变形例2,利用图29说明变形例3。此外,在这些各变形例中,也对与此前类似的构成要素标注同样的附图标记而示出。

[变形例1与针装订单元60sp的并用]

图27示出图3的变形例,并用加水压接装订单元60和由公知的机构构成的针装订单元60sp,用加水压接装订单元60进行前侧的片材角落和手动插入的片材摞的手动装订。该情况下的手动插入是插入到处理托盘58,使整理对齐板59位于手动插入的插入位置并进行引导导向,并且使基准止动器62移动到图示虚线的位置,并对片材摞前端执行加水压接装订。由此,在多张的手动装订等情况下,成为考虑了环境的装置。

[变形例2供水孔(供水管)位置变更]

在图28中,特别是变更了在图20和图21中配置于加压齿82的倾斜部82c的能够加水的多个供水孔(供水管)86的位置。在图28(a)中,在加压齿82的多个山部82a中的每一个上配置有供水孔(供水管)86。这样也能够有效地向装订位置加水。并且,承受齿130也在承受谷部130b配置通往外部的连通孔132,进行空气去除和残留水的排出。

另外,在图28(b)中,在加压齿82的多个山部82a设置有供水孔(供水管)86这一情况与上述相同,但将承受齿130的连通孔132较大地切开而设为大致四边形。由此,能够有效地进行空气去除和残留水的排出。

并且,在图28(c)中,在加压齿82的多个山部82a上设置有供水孔(供水管)86这一情况与上述相同,但在承受齿130的承受山部130a设置有连通孔132。由此,啮合的精度上升,压接力变强,并且也能进行空气去除和残留水的排出。

[变形例3扩展容器设置]

图29是附加了扩展容器184的说明图,所述扩展容器184扩大图10的补水容器部152的补水容器174的容量,图29(a)示出在扩展容器184中大致充满水的状态,图29(b)是水容量减少的状态的说明图。

如此处所示,用连结部190将补水容器174的连结管180和扩展容器184的扩展管186结合。由此,当补水容器174中的水容量变少时,能够通过连结管180及扩展管186供给水。

在上述连结管180上设置有将水切断或开放的容器手动阀182,另外,在扩展管186上也设置有同样的扩展容器手动阀188。由此,也能够根据需要从补水容器174取出扩展容器184并补充水。

另外,安装于补水容器174的底部的连结管180的入口部设置有波纹部183,以便能够进行补水泵单元150的升降移动,并能够进行在装订单元60内的补水活塞部154的动作。此外,在扩展容器184中也设置有根据容量的减少而移动的移动板176,在上盖179上也设置有此前说明过的空气孔178。如上所述,根据该变形例3,即使不增大补水泵单元150自身,也能够进行多次加水。另外,拆下扩展容器184并对其补充水等操作变得容易。

本发明不限定于在此公开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包含在记载于权利要求书的技术思想中的所有技术事项均为本发明的对象。虽然此前的实施方式示出了优选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在本说明书公开的内容实现各种代替例、修正例、变形例或者改良例,这些包含在记载于所附权利要求书的技术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