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瓶方法及上瓶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9384289发布日期:2019-12-11 00:45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一种上瓶方法及上瓶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主要涉及食品、制药包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瓶方法及上瓶装置。



背景技术:

在物流系统中,需将瓶子装盘、叠垛、灭菌;在装盘进瓶过程中瓶子推动自由挡板前进,伺服电缸与分瓶板将瓶子分离隔断,并将所截断瓶子移至装盘口,推瓶伺服电机驱动电缸推瓶装盘。

进瓶过程中瓶子挤压自由挡板前进,瓶子前后受压使得瓶子排列过于拥挤,导致装盘时推瓶不顺畅甚至出现碎瓶现象;分瓶板插入分瓶时,分瓶板挤压安瓿瓶受力碎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防止倒瓶碎瓶现象、可提高上瓶质量和效率的上瓶方法及上瓶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上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获取缓存网带进瓶端的进瓶信号,根据进瓶信号启动缓存网带运行,获取缓存网带出瓶端的出瓶信号,根据出瓶信号启动进瓶网带运行,在瓶体到达进瓶网带的出瓶端之前,启动护瓶机构由初始位置运行至进瓶网带的出瓶端,在瓶体到达进瓶网带的出瓶端或到达出瓶端之前,启动上瓶网带运行;

s2:获取进瓶网带出瓶端的瓶体就位信号;

s3:根据就位信号启动护瓶机构由进瓶网带的出瓶端反向运行至初始位置;

s4:获取护瓶机构运行至初始位置的复位信号;

s5:根据复位信号进瓶网带停止运行,上瓶网带继续运行使上瓶网带上的瓶体与进瓶网带上的瓶体拉开形成间隙后停止运行;

s6:分瓶机构插入间隙内;

s7:推瓶机构将上瓶网带上的瓶体推送至灭菌盘;

s8:推瓶机构运行至初始位置,护瓶机构运行至进瓶网带的出瓶端,分瓶机构运行至初始位置;

s9:保持步骤s1至步骤s8循环进行。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在步骤s4中,获取进瓶网带和护瓶机构的行程信号,并比对进瓶网带与护瓶机构的运行行程,护瓶机构根据比对结果进行行程调整与进瓶网带同步运行。

一种用于实现上述的上瓶方法的上瓶装置,包括缓存网带、进瓶网带、上瓶网带、护瓶机构、分瓶机构和推瓶机构,所述缓存网带的出瓶端与进瓶网带的进瓶端对接,所述上瓶网带的进瓶端与进瓶网带的出瓶端对接,所述护瓶机构设置在上瓶网带远离进瓶网带的一端,所述分瓶机构设置在进瓶网带和上瓶网带对接处的侧方,所述推瓶机构设置在上瓶网带侧方,所述缓存网带的进瓶端和出瓶端分别设有进瓶传感器和出瓶传感器。

所述上瓶网带于运行方向的首尾端分别设有就位传感器和复位传感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进瓶网带端部设有编码器。

所述缓存网带的进瓶端和出瓶端以及进瓶网带的进瓶端均设有用于对瓶体进行缓冲导向的弹片,所述进瓶传感器和出瓶传感器设置在靠近缓存网带相应端弹片的位置。

所述护瓶机构包括护瓶板、护瓶电缸和护瓶伺服电机,所述护瓶电缸与护瓶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护瓶板安装在护瓶电缸的输出端、且护瓶板位于上瓶网带的尾端。

所述分瓶机构包括分瓶板和分瓶气缸,所述分瓶板与分瓶气缸的输出端连接并位于进瓶网带和上瓶网带对接处的侧方。

所述推瓶机构包括推瓶板、推瓶电缸和推瓶伺服电机,所述推瓶电缸与推瓶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推瓶板安装在推瓶电缸的输出端并位于上瓶网带侧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的上瓶方法,运行时,瓶体由缓存网带进瓶端进入,得到进瓶信号时,缓存网带启动运行,当瓶体到达缓存网带出瓶端时,得到出瓶信号,此时,进瓶网带启动运行,而护瓶机构在瓶体到达进瓶网带的出瓶端之前启动运行,上瓶网带在瓶体到达进瓶网带的出瓶端时启动运行,当瓶体到达进瓶网带的出瓶端时,得到瓶体就位信号,此时,护瓶机构反向运行至初始位置,护送瓶体到达上瓶网带,此时,根据护瓶机构的复位信号,进瓶网带会停止运行,而上瓶网带继续运行2mm后停止运行,使得上瓶网带上的瓶体与进瓶网带上的瓶体拉开形成间隙,分瓶机构从侧方插入间隙内实现分瓶,推瓶机构从侧方将上瓶网带上的瓶体推送至灭菌盘,即可完成整个上瓶动作。较传统方法而言,该方法通过监测瓶体进瓶、出瓶和就位信息,实时控制缓存网带、进瓶网带和上瓶网带的启停,并控制护瓶机构、分瓶机构和推瓶机构的启停和运行方向,操作简单易行,保证了整体输送的有序性;分瓶机构从侧方插入拉开的间隙内,一方面使瓶体在进瓶网带上能够缓冲有序排列,不会发生冲击式的瓶体接接触,能防止碎瓶现象,提高了上瓶质量;另一方面,能保证瓶体有序的排满整个上瓶网带,使得推瓶时边侧瓶体不会与推瓶机构形成过大的间隙,能防止倒瓶现象,提高了上瓶效率。本发明的上瓶装置,运行时,瓶体由缓存网带进瓶端进入,进瓶传感器发送进瓶信号时,缓存网带启动运行,当瓶体到达缓存网带出瓶端时,出瓶传感器发送出瓶信号,此时,进瓶网带启动运行,而护瓶机构在瓶体到达进瓶网带的出瓶端之前启动运行,上瓶网带在瓶体到达进瓶网带的出瓶端时启动运行,当瓶体到达进瓶网带的出瓶端时,得到瓶体就位信号,此时,护瓶机构反向运行至初始位置,护送瓶体到达上瓶网带,此时,根据护瓶机构的复位信号,进瓶网带会停止运行,而上瓶网带继续运行2mm后停止运行,使得上瓶网带上的瓶体与进瓶网带上的瓶体拉开形成间隙,分瓶机构从侧方插入间隙内实现分瓶,推瓶机构从侧方将上瓶网带上的瓶体推送至灭菌盘,即可完成整个上瓶动作。较传统结构而言,该装置通过监测瓶体进瓶、出瓶和就位信息,实时控制缓存网带、进瓶网带和上瓶网带的启停,并控制护瓶机构、分瓶机构和推瓶机构的启停和运行方向,结构简单可靠,保证了整体输送的有序性;分瓶机构从侧方插入拉开的间隙内,一方面使瓶体在进瓶网带上能够缓冲有序排列,不会发生冲击式的瓶体接接触,能防止碎瓶现象,提高了上瓶质量;另一方面,能保证瓶体有序的排满整个上瓶网带,使得推瓶时边侧瓶体不会与推瓶机构形成过大的间隙,能防止倒瓶现象,提高了上瓶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上瓶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上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表示:

1、缓存网带;2、进瓶网带;3、上瓶网带;4、护瓶机构;41、护瓶板;42、护瓶电缸;43、护瓶伺服电机;5、分瓶机构;51、分瓶板;52、分瓶气缸;6、推瓶机构;61、推瓶板;62、推瓶电缸;63、推瓶伺服电机;7、进瓶传感器;8、出瓶传感器;9、就位传感器;10、复位传感器;11、编码器;12、弹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至图3示出了本发明上瓶方法的一种实施例,包括以下步骤:

s1:获取缓存网带1进瓶端的进瓶信号,根据进瓶信号启动缓存网带1运行,获取缓存网带1出瓶端的出瓶信号,根据出瓶信号启动进瓶网带2运行,在瓶体到达进瓶网带2的出瓶端之前,启动护瓶机构4由初始位置运行至进瓶网带2的出瓶端,在瓶体到达进瓶网带2的出瓶端或到达出瓶端之前,启动上瓶网带3运行;

s2:获取进瓶网带2出瓶端的瓶体就位信号;

s3:根据就位信号启动护瓶机构4由进瓶网带2的出瓶端反向运行至初始位置;

s4:获取护瓶机构4运行至初始位置的复位信号;

s5:根据复位信号进瓶网带2停止运行,上瓶网带3继续运行使上瓶网带3上的瓶体与进瓶网带2上的瓶体拉开形成间隙后停止运行;

s6:分瓶机构5插入间隙内;

s7:推瓶机构6将上瓶网带3上的瓶体推送至灭菌盘;

s8:推瓶机构6运行至初始位置,护瓶机构4运行至进瓶网带2的出瓶端,分瓶机构5运行至初始位置;

s9:保持步骤s1至步骤s8循环进行。

运行时,瓶体由缓存网带1进瓶端进入,得到进瓶信号时,缓存网带1启动运行,当瓶体到达缓存网带1出瓶端时,得到出瓶信号,此时,进瓶网带2启动运行,而护瓶机构4在瓶体到达进瓶网带2的出瓶端之前启动运行,上瓶网带3在瓶体到达进瓶网带2的出瓶端时启动运行,当瓶体到达进瓶网带2的出瓶端时,得到瓶体就位信号,此时,护瓶机构4反向运行至初始位置,护送瓶体到达上瓶网带3,此时,根据护瓶机构4的复位信号,进瓶网带2会停止运行,而上瓶网带3继续运行2mm后停止运行,使得上瓶网带3上的瓶体与进瓶网带2上的瓶体拉开形成间隙,分瓶机构5从侧方插入间隙内实现分瓶,推瓶机构6从侧方将上瓶网带3上的瓶体推送至灭菌盘,即可完成整个上瓶动作。较传统方法而言,该方法通过监测瓶体进瓶、出瓶和就位信息,实时控制缓存网带1、进瓶网带2和上瓶网带3的启停,并控制护瓶机构4、分瓶机构5和推瓶机构6的启停和运行方向,操作简单易行,保证了整体输送的有序性;分瓶机构5从侧方插入拉开的间隙内,一方面使瓶体在进瓶网带2上能够缓冲有序排列,不会发生冲击式的瓶体接接触,能防止碎瓶现象,提高了上瓶质量;另一方面,能保证瓶体有序的排满整个上瓶网带3,使得推瓶时边侧瓶体不会与推瓶机构6形成过大的间隙,能防止倒瓶现象,提高了上瓶效率。

本实施例中,得到出瓶信号时,护瓶机构4和上瓶网带3即启动,能提高整线的自动化程度,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在瓶体非常靠近进瓶网带2的出瓶端时再人工启动护瓶机构4和上瓶网带3,在保证了网带衔接和护瓶功能的同时,还能降低能耗。

在其它实施例中,根据复位信号进瓶网带2和缓存网带1均停止运行,以防止分瓶后,前段瓶组继续输送而造成挤压。

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4中,获取进瓶网带2和护瓶机构4的行程信号,并比对进瓶网带2与护瓶机构4的运行行程,护瓶机构4根据比对结果进行行程调整与进瓶网带2同步运行。该过程中,获取进瓶网带2和护瓶机构4的行程信号,进瓶网带2将瓶体往上瓶网带3输送多少直线距离,护瓶机构4根据比对结果进行行程调整后也同步退回多少直线距离,护瓶机构4到达进瓶网带2的行程时,护瓶机构4则停止运行,实现进瓶网带2和护瓶机构4的同步联动,以防止速度不一致而产生挤瓶、倒瓶和碎瓶现象。

图2和图3示出了本发明用于实现上述上瓶方法的上瓶装置的的一种实施例,包括缓存网带1、进瓶网带2、上瓶网带3、护瓶机构4、分瓶机构5和推瓶机构6,缓存网带1的出瓶端与进瓶网带2的进瓶端对接,上瓶网带3的进瓶端与进瓶网带2的出瓶端对接,护瓶机构4设置在上瓶网带3远离进瓶网带2的一端,分瓶机构5设置在进瓶网带2和上瓶网带3对接处的侧方,推瓶机构6设置在上瓶网带3侧方,缓存网带1的进瓶端和出瓶端分别设有进瓶传感器7和出瓶传感器8。运行时,瓶体由缓存网带1进瓶端进入,进瓶传感器7发送进瓶信号时,缓存网带1启动运行,当瓶体到达缓存网带1出瓶端时,出瓶传感器8发送出瓶信号,此时,进瓶网带2启动运行,而护瓶机构4在瓶体到达进瓶网带2的出瓶端之前启动运行,上瓶网带3在瓶体到达进瓶网带2的出瓶端时启动运行,当瓶体到达进瓶网带2的出瓶端时,得到瓶体就位信号,此时,护瓶机构4反向运行至初始位置,护送瓶体到达上瓶网带3,此时,根据护瓶机构4的复位信号,进瓶网带2会停止运行,而上瓶网带3继续运行2mm后停止运行,使得上瓶网带3上的瓶体与进瓶网带2上的瓶体拉开形成间隙,分瓶机构5从侧方插入间隙内实现分瓶,推瓶机构6从侧方将上瓶网带3上的瓶体推送至灭菌盘,即可完成整个上瓶动作。较传统结构而言,该结构通过监测瓶体进瓶、出瓶和就位信息,实时控制缓存网带1、进瓶网带2和上瓶网带3的启停,并控制护瓶机构4、分瓶机构5和推瓶机构6的启停和运行方向,结构简单可靠,保证了整体输送的有序性;分瓶机构5从侧方插入拉开的间隙内,一方面使瓶体在进瓶网带2上能够缓冲有序排列,不会发生冲击式的瓶体接接触,能防止碎瓶现象,提高了上瓶质量;另一方面,能保证瓶体有序的排满整个上瓶网带3,使得推瓶时边侧瓶体不会与推瓶机构6形成过大的间隙,能防止倒瓶现象,提高了上瓶效率。

本实施例中,上瓶网带3于运行方向的首尾端分别设有就位传感器9和复位传感器10。该结构中,当瓶体到达进瓶网带2的出瓶端时,就位传感器9发送瓶体就位信号,此时,护瓶机构4反向运行至初始位置,护送瓶体到达上瓶网带3,此时,根据复位传感器10发送的护瓶机构4的复位信号,进瓶网带2会停止运行。通过该双传感器的设计,进一步提高了整线的自动化程度。

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省略就位传感器9和复位传感器10,采用人工监测,手工启动也可实现。

本实施例中,进瓶网带2端部设有编码器11。编码器11具体安装在进瓶网带2的驱动转轴上,编码器11值的变化,编码器11的值同步处理转化为护瓶机构4动作参考值,进瓶网带2将瓶体往上瓶网带3输送多少直线距离,护瓶机构4就退多少直线距离,实现进瓶网带2和护瓶机构4的同步联动,以防止速度不一致而产生挤瓶、倒瓶和碎瓶现象。

本实施例中,缓存网带1的进瓶端和出瓶端以及进瓶网带2的进瓶端均设有用于对瓶体进行缓冲导向的弹片12,进瓶传感器7和出瓶传感器8设置在靠近缓存网带1相应端弹片12的位置。当瓶体挤压缓存网带1进瓶端的弹片12时,该弹片12产生变形,进瓶传感器7检测到变形后发送进瓶信号,缓存网带1启动,当瓶体挤压缓存网带1出瓶端的弹片12时,该弹片12产生变形,出瓶传感器8发送出瓶信号,进瓶网带2启动。

本实施例中,护瓶机构4包括护瓶板41、护瓶电缸42和护瓶伺服电机43,护瓶电缸42与护瓶伺服电机43的输出端连接,护瓶板41安装在护瓶电缸42的输出端、且护瓶板41位于上瓶网带3的尾端。该结构中,护瓶伺服电机43与编码器11信号联接,编码器11的值同步处理转化为护瓶伺服电机43动作参考值,由于护瓶伺服电机43同样具备编码器,通过编码器记录护瓶伺服电机43到达进瓶网带2的行程时控制伺服电机43停止,从而通过护瓶电缸42带动护瓶板41往复运行,从而实现护瓶动作。

本实施例中,分瓶机构5包括分瓶板51和分瓶气缸52,分瓶板51与分瓶气缸52的输出端连接并位于进瓶网带2和上瓶网带3对接处的侧方。该结构中,分瓶气缸52动作带动分瓶板51往复运行,从而实现分瓶动作。

本实施例中,推瓶机构6包括推瓶板61、推瓶电缸62和推瓶伺服电机63,推瓶电缸62与推瓶伺服电机63的输出端连接,推瓶板61安装在推瓶电缸62的输出端并位于上瓶网带3侧方。该结构中,推瓶伺服电机63动作,通过推瓶电缸62带动推瓶板61往复运行,从而实现推瓶装盘动作。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