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51054发布日期:2018-11-24 11:17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物流运输领域,尤其是一种集装箱运输系统。

背景技术

集装箱运输(containerfreighttransport),是指以集装箱这种大型容器为载体,将货物集合组装成集装单元,以便在现代流通领域内运用大型装卸机械和大型载运车辆进行装卸、搬运作业和完成运输任务,从而更好地实现货物“门到门”运输的一种新型、高效率和高效益的运输方式。

随着海上贸易规模的扩大,海运货物数量不断增长,码头集装箱吞吐规模爆发式增长。但是由于现有码头土地资源有限,不仅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集装箱存储需求,也对码头地区的交通造成了很大压力。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如何缓解码头的存储压力及交通压力。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集装箱运输系统,包括:非地面道路,其具有位于第一堆场的且与所述第一堆场连通的第一位置,以及位于第二堆场且与所述第二堆场连通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堆场和所述第二堆场均可用于堆放集装箱;转运车,可承载所述集装箱并在所述非地面道路上行驶,当所述转运车承载所述集装箱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运行时,可实现所述集装箱在所述第一堆场和所述第二堆场之间的转运;集装箱吊车,所述第一堆场和所述第二堆场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台所述集装箱吊车,所述集装箱吊车用于从堆场向所述转运车装卸所述集装箱。

可选地,所述非地面道路为地下隧道。

可选地,所述第一堆场为集装箱装卸码头,所述非地面道路包括海底隧道或江底隧道,所述隧道的深度可沿其长度方向变化,以适应水深。

可选地,所述非地面道路为呈闭合环状的行驶道路。

可选地,所述非地面道路为单向行驶道路。

可选地,所述非地面道路包括:两根主车道,为相互平行的直行车道,位于所述非地面道路的中段;两根连接车道,分别位于所述非地面道路的两端,用于连接两根所述主车道。

可选地,所述连接车道为开口朝向所述非地面道路的中段的圆弧形车道。

可选地,所述非地面道路上铺设有导轨,可用于通行有轨车辆。

可选地,所述集装箱吊车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位置上方和所述第二位置上方的固定吊。

可选地,所述第一堆场在所述第一位置的上方开设有第一吊装井,所述第二堆场在所述第二位置的上方开设有第二吊装井;所述集装箱吊车通过所述第一吊装井从所述第一堆场向所述转运车装卸所述集装箱装卸,通过所述第二吊装从所述第二堆场向所述转运车装卸所述集装箱。

综上,本发明提供的集装箱运输系统,通过非地面道路实现集装箱在两个堆场之间的转运,可以在不影响地面交通的前提下,将集装箱从原有堆场转移至距离较远处的转运堆场,从而可缓解现有码头的集装箱存储压力和交通压力。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剖视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非地面道路的俯视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非地面道路的剖视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集装箱运输系统的操作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发明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发明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发明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发明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发明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发明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

随着海上贸易规模的扩大,码头集装箱吞吐规模爆发式增长,现有码头面临很大的集装箱存储压力和交通压力。为缓解该压力,本发明的发明构思在于提供一种集装箱运输系统,可以在不影响地面交通的前提下,将集装箱从原有堆场转移至距离较远处的转运堆场,以缓解现有码头的存储压力和交通压力。

具体地,参考图1和图4,本发明提供的集装箱运输系统1用于在第一堆场21和第二堆场22之间实现集装箱的转运。其中,第一堆场21和第二堆场22可以是任何能堆放存储集装箱的场地,包括但不限于集装箱装卸码头。集装箱运输系统1包括非地面道路11,非地面道路11具有位于第一堆场21的第一位置11a,第一位置11a与第一堆场21连通;非地面道路11还具有位于第二堆场22的第二位置11b,第二位置11b与第二堆场21连通。集装箱运输系统1还包括转运车12,转运车12具有集装箱承载能力,并可在非地面道路11上行驶,可以理解,当转运车12承载集装箱在第一位置11a与第二位置11b之间行驶时,可实现集装箱在第一堆场21和第二堆场22之间的转运。本发明中,对转运车12的数量不作限制。

在本发明中,术语“非地面道路”指排除了自然地表上铺设的道路之外的其他道路,例如高架、桥梁、隧道等,都属于本发明提及的“非地面道路”。

以下以第一堆场21为原有堆场为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效果进行解释。

为实现集装箱从海上到内陆的转运,外部运来的集装箱(例如从集装箱船上卸下来的集装箱)会大量堆积在第一堆场21,然后由陆上运输车辆(例如集装箱卡车)运输至目的地或下一个集散地。由于贸易量的增加,卸载到第一堆场21上集装箱越来越多,这就造成了第一堆场21的存储压力;同时,这些堆放在第一堆场21的集装箱都要通过陆上运输车辆疏散出去,第一堆场21上会集中大量的往返运输集装箱的车辆,造成第一堆场21及其附近的交通压力。本发明提供的集装箱运输系统1,通过非地面道路11将原堆放于第一堆场21上的集装箱至少部分地转运至第二堆场22,因此可缓解第一堆场21的存储压力;同时由于非地面道路11不占用原有的地面空间,即在实现集装箱转运的同时,不会对原有的通向第一堆场11的地面交通造成影响。

集装箱从内陆到海上的转运过程与上述过程相反,可以理解,利用本发明提供的集装箱运输系统1,也可缓解该过程中第一堆场11的存储及交通压力,不再赘述。

本发明中,对非地面道路11的形式不作限定。在本实施例中,非地面道路11为地下隧道,可避免对地上环境造成影响或受到地上环境的限制。本实施例中,第一堆场11为集装箱装卸码头,可用于停靠并装卸集装箱运输船。非地面道路11的至少一段为海底隧道或江底隧道,如图3所示,沿长度方向,隧道距地面(或水面)的深度可以是变化的,具体地,该深度可根据水深的变化而变化,即在水深处隧道的深度深,水浅处隧道的深度浅。

为便于物流管理,本发明中,非地面道路11为呈闭合环状的行驶道路,即非地面道路11为封闭的一圈。本发明对“环形”的具体形状不作限定,例如可以是矩形、椭圆形,也可以是其他不规则的形状,只要满足“封闭成一圈”这一条件即可。

可选地,转运车12在非地面道路11上单向行驶。从俯视图看,在本实施例中,转运车12在非地面道路11上顺时针行驶,在其他实施例中,转运车12在非地面道路11上逆时针行驶。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非地面道路11包括两根主车道111和112,以及两根连接车道113和114,主车道111和主车道112为相互平行的直行车道,位于非地面道路11的中段,连接车道113和连接车道114分别位于非地面道路11的两端,用于分别在非地面道路11的两端连接主车道111和主车道112,以使得非地面道路11形成封闭环形。

参考图2,连接车道113和连接车道114分别为开口朝向非地面道路11的中段的圆弧形车道,以使得转运车12转弯平稳,本实施例中,圆弧形车道的直径大于主车道111和主车道112之间的间距。在其他实施例中,圆弧形车道的直径也可不大于主车道111和主车道112之间的间距。

本发明对非地面道路的路面形式不作限定,例如可以是普通公路。本实施例中,非地面道路11上铺设有导轨,以使得非地面道路11上可通行有轨车辆,以减少运行成本,方便运行管理。本发明对导轨的形式不作限定,只需能实现导向功能即可,例如,火车运行的铁轨。

集装箱运输系统1还包括集装箱吊车,第一堆场21和第二堆场22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台集装箱吊车,集装箱吊车用于从堆场(包括第一堆场21和第二堆场22)向转运车12装卸集装箱。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5,在第一堆场21上设置有第一吊车31,第一吊车31位于非地面道路11的第一位置11a的上方,当转运车12运行至非地面道路11的第一位置11a时,第一吊车31可将集装箱在从地面吊装至转运车12上,或将集装箱从转运车12吊装至地面上;类似地,第二堆场22上设置有第二吊车32,第二吊车32位于非地面道路11的第二位置11b的上方。本发明对第一吊车31和第二吊车32的数量均不作限定,满足集装箱的吊运需求即可。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吊车31和第二吊车32分别为固定设置在第一堆场21和第二堆场22上的固定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堆场21在第一位置11a的上方开设有第一吊装井,第二堆场22在第二位置11b的上方开设有第二吊装井,即在本实施例中,吊装井构成了非地面道路11与堆场地面之间的通路,集装箱吊车在吊装集装箱时,集装箱可从吊装井中穿过。在转运集装箱时,第一吊车31可通过第一吊装井向转运车12装卸集装箱,第二吊车32可通过第二吊装井向转运车12装卸集装箱。

以下对本发明提供的集装箱运输系统1的工作过程进行示例性描述。

以集装箱由第一堆场21转移到第二堆场22为例,请参考图1~图5。首先由集卡在第一堆场21内将集装箱运输至第一吊车31两侧的指定位置,然后由第一吊车31上的吊具将集装箱从集卡上吊起,然后放到转运车12上;转运车12经过非地面道路11运行到第二堆场22;第二吊车32将转运车12上的集装箱吊起,放在集卡上,再由集卡将集装箱搬运至第二堆场22指定存储区域。将集装箱从第二堆场32转移到第一堆场31时,根据上述过程逆序操作即可,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