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货物运输的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83269发布日期:2018-12-22 09:40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货物运输的电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电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货物运输的电梯。

背景技术

电梯又称升降机,它是用于运输人体或货物的机器。当今时代的电梯基本上具有自动关门的功能,它主要通过设置在电梯门口上方的视觉检测器来实现,当检测到门口下方一段时间没有障碍物时电梯门便会自动关闭,人们在搬运货物的过程中,需要先拿一个货物挡在电梯下方,才能使电梯门不自动关闭,进而进行后续的搬运工作,但是一个货物当在电梯下方以后会缩小门口能够进入的空间,导致电梯口变得更窄,对人们的搬运工作产生一定程度的阻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货运电梯在搬货时电梯门容易自动关闭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用于货物运输的电梯。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用于货物运输的电梯,包括电梯本体,电梯本体包括电梯门和设置在电梯门上的用于检测电梯门处是否有障碍物的视觉检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本体的侧壁上开设有一缺口,缺口内自由转动设有一翻转块,翻转块的转动轴线相对于电梯侧壁倾斜设置,翻转块能翻转到与缩回在缺口内的状态,也能翻转到相对于电梯侧壁垂直的状态且该状态下翻转块处于视觉检测器下方,翻转块上还开设有一滑槽,滑槽内自由设有一滑块,当翻转块翻转到相对于电梯侧壁呈垂直状态时滑块背向该电梯侧壁,且滑块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从滑槽滑出,滑块的尾端设有一阶梯板,滑槽的口端设有一圈用于阻挡阶梯板滑出的限位挡环,所述的缺口外端边缘还设有一限位凸起,滑块背向电梯侧壁一端的端部具有弧度,缺口背向翻转块的一侧面上设有弧面,该弧面与滑块的弧度匹配,翻转块外端还设有一手拉柄。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货物运输的电梯中,电梯本体上方还设有的抽气泵,电梯本体的顶板和底板上均开设有若干封闭孔,抽气泵设置在电梯本体的侧壁,抽气泵的气口处设有两根分岔管,电梯本体的顶板和底板周侧均设有四块环板,电梯本体的顶板上还升降滑动设有顶部开封板,电梯本体的底板下也升降滑动设有底部开封板,顶部开封板和底部开封板之间设有用于驱动两者进行同步升降的来回升降驱动组件,顶部开封板、电梯本体的顶板和顶板周侧的四块环板之间形成有第一空腔,底部开封板、电梯本体的底板和底板周侧的四块环板之间形成有第二空腔,其中一根分岔管的另一端与该第一空腔连通,另一根分岔管的另一端与该第二空腔连通,顶部开封板朝向电梯本体的顶板一侧设有若干封闭头,底部开封板朝向电梯的电梯本体的一侧也设有若干封闭头。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货物运输的电梯中,所述的升降驱动组件包括升降驱动电机、驱动转盘、导向限位管和升降衔接杆,所述的升降驱动电机固定设置在电梯本体侧板的中间,驱动转盘通过该升降驱动电机驱动转动,升降衔接杆的中部横向延伸设有一横向杆,横向杆上开设有一直形槽,驱动转盘的盘面上设有一偏心销,偏心销插入至直形槽内,直形槽的中心与驱动转盘的转动中心对准,导向限位管固连在电梯本体上且其中心轴竖直朝向,升降衔接杆滑动设置在该导向限位管中,升降衔接杆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着上述顶部开封板和底部开封板。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货物运输的电梯中,所述的导向限位管有两个分别设置在驱动转盘的上方和下方。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货物运输的电梯中,所述的顶部开封板与电梯本体的顶板之间设有弹性件,底部开封板与电梯本体的底板之间同样也设有弹性件。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货物运输的电梯中,所述电梯本体的正中心上方设有一排气泵,电梯本体上开圆周等均阵列开设有若干孔洞,孔洞下方挂设有由软质材质制成的观测条带,排气泵的出口处相对电梯本体转动设置有一转动管,转动管的侧壁开设有侧孔,侧孔上连接有一指针管,指针管另一端向下弯折,使该指针管的端部管口方向能朝向孔洞,电梯本体的侧壁还设有档位开关,档位开关与转动管之间通过一旋转驱动连接组件连接,档位开关调整后在该旋转驱动连接组件的作用下能使转动管进行转动,进而带动指针管以转动管为中心进行“指针式”转动。

在上述的一种具有空气流通功能的货运电梯中,所述的档位开关包括固定盘和转动柄,固定盘的中心开设有通孔,转动柄通过一转轴转动设置在通孔内,转轴的另一端与上述旋转驱动连接组件连接,固定盘的外圈边沿设有一圈交错排布的s极磁体和n极磁体,s极磁体和n极磁体数量相同,其中任何s极磁体对向设置的均是n极磁体,转轴的径向两侧还对称设有两个指针板,这两个指针板上分别设有s极磁体和n极磁体。

在上述的一种具有空气流通功能的货运电梯中,所述的旋转驱动连接组件为不旋转钢丝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电梯的翻转块翻转过后能挡在视觉检测器下侧,作为一个阻碍物发送信号给视觉检测器防止电梯门关闭。

附图说明

图1是翻转块缩回状态下电梯本体侧板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翻转块展开状态下电梯本体侧板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货运电梯装上抽气泵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两个开封板均呈打开状态下的侧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顶部开封板封闭且底部开封板打开状态下的侧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货运电梯装上排气泵后的顶部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货运电梯装上排气泵后的底部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8是档位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梯本体;2、缺口;3、翻转块;4、滑块;5、限位凸起;6、弧度;7、弧面;8、手拉柄;9、抽气泵;10、封闭孔;11、分岔管;12、环板;13、顶部开封板;14、底部开封板;15、第一空腔;16、第二空腔;17、封闭头;18、驱动转盘;19、导向限位管;20、升降衔接杆;21、横向杆;22、直形槽;23、偏心销;24、弹性件;25、排气泵;26、孔洞;27、观测条带;28、转动管;29、指针管;30、档位开关;31、固定盘;32、转动柄;33、s极磁体;34、n极磁体;35、不旋转钢丝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本用于货物运输的电梯包括电梯本体1,电梯本体1包括电梯门和设置在电梯门上的用于检测电梯门处是否有障碍物的视觉检测器。

如图1和图2所示,电梯本体1的侧壁上开设有一缺口2,缺口2内自由转动设有一翻转块3,翻转块3的转动轴线相对于电梯侧壁倾斜设置,翻转块3能翻转到与缩回在缺口2内的状态,也能翻转到相对于电梯侧壁垂直的状态且该状态下翻转块3处于视觉检测器下方,翻转块3上还开设有一滑槽,滑槽内自由设有一滑块4,当翻转块3翻转到相对于电梯侧壁呈垂直状态时滑块4背向该电梯侧壁,且滑块4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从滑槽滑出,滑块4的尾端设有一阶梯板,滑槽的口端设有一圈用于阻挡阶梯板滑出的限位挡环,缺口2外端边缘还设有一限位凸起5,滑块4背向电梯侧壁一端的端部具有弧度6,缺口2背向翻转块3的一侧面上设有弧面7,该弧面7与滑块4的弧度6匹配,翻转块3外端还设有一手拉柄8。

从图中看出本装置所用于电梯本体1侧壁上需要开设一个缺口2,这样本装置在不用的时候就能放在缺口2内以节省空间,如图所示,而当需要实用时,拉出手拉柄8,进而使得翻转块3翻转出来,然后仔细看图2中的缺口2,其边缘底部还设置了一个限位凸起5,这个限位凸起5能使翻转块3翻完全翻转出来后恰好是和电梯本体1侧壁是垂直的,而由于翻转块3的转动轴并不是竖直设置的,而是倾斜设置的,所以当翻转块3翻转到滑槽口朝向下方的时候,里面的滑块4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会滑出,这样一来,翻转块3和滑动一同作为障碍物所占据的竖直投影方向上的面积会更大,能够确保上方的视觉检测器的多个检测头都能检测到障碍物,使检测的范围更广,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可靠性。

而且滑块4的端部是具有弧度6的,同时可以看出,电梯本体1侧壁的缺口2内也具有弧面7,这个弧度6与弧面7切合,所以在将翻转块3翻转回缺口2内时,滑块4一方面通过自身重力完成回缩,而且另一方面弧面7也会给予滑块4一定的引导力,使滑块4在回缩过程中不容易卡住。

货物运输的电梯里面也需要改善空气,以将电梯中货物产生的粉尘吸掉,人们通常采用排风扇来完成,现有技术中普遍采用排风扇来完成,这个排风扇一般设置在电梯的顶部,但是由于粉尘的质量有轻有重,重的粉尘会掉落在电梯的底部表面,有些有吸附性的粉尘甚至会吸附在电梯底部,导致处于上方的排风扇吸出粉尘十分困难,所以,本设计还提出了以下优化方案:

如图3~图5所示,电梯本体1上还设有抽气泵9,电梯本体1的顶板和底板上均开设有若干封闭孔10,抽气泵9设置在电梯本体1的侧壁,抽气泵9的气口处设有两根分岔管11,电梯本体1的顶板和底板周侧均设有四块环板12,电梯本体1的顶板上还升降滑动设有顶部开封板13,电梯本体1的底板下也升降滑动设有底部开封板14,顶部开封板13和底部开封板14之间设有用于驱动两者进行同步升降的来回升降驱动组件,顶部开封板13、电梯本体1的顶板和顶板周侧的四块环板12之间形成有第一空腔15,底部开封板14、电梯本体1的底板和底板周侧的四块环板12之间形成有第二空腔16,其中一根分岔管11的另一端与该第一空腔15连通,另一根分岔管11的另一端与该第二空腔16连通,顶部开封板13朝向电梯本体1的顶板一侧设有若干封闭头17,底部开封板14朝向电梯的电梯本体1的一侧也设有若干封闭头17,顶部开封板13与电梯本体1的顶板之间设有弹性件24,底部开封板14与电梯本体1的底板之间同样也设有弹性件24。

如图4和图5所示,升降驱动组件包括升降驱动电机、驱动转盘18、导向限位管19和升降衔接杆20,所述的升降驱动电机固定设置在电梯本体1侧板的中间,驱动转盘18通过该升降驱动电机驱动转动,升降衔接杆20的中部横向延伸设有一横向杆21,横向杆21上开设有一直形槽22,驱动转盘18的盘面上设有一偏心销23,偏心销23插入至直形槽22内,直形槽22的中心与驱动转盘18的转动中心对准,导向限位管19固连在电梯本体1上且其中心轴竖直朝向,升降衔接杆20滑动设置在该导向限位管19中,升降衔接杆20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着上述顶部开封板13和底部开封板14。

从这些图中可以看出,本货运电梯的顶板和底板上均开设了若干与封闭头17对齐的若干和封闭孔10,而电梯本体1的顶板和底板的周侧还设置了四个环板12,通过四个环板12与顶部开封板13及底部开封板14形成上面提到的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当然四个环板12中有一个环板12是有漏孔的,才能与分岔管11连通。

工作过程中,升降驱动电机会同步启动,然后在偏心销23和直形槽22的配合作用使升降衔接杆20不断地上下来回移动,图4中所显示的状态是,偏心销23恰好运动到它与驱动转盘18中心连线是横着的状态,此时上下部分的封闭头17相对于封闭孔10均呈打开的状态,所以抽气泵9能同时吸出处于电梯本体1内部上方或下方的粉尘,但是由于两个分岔管11的分管效果,所以抽气泵9实际给予两个分岔管11的吸力效果会被平均,吸力的大小折半,所以为了使吸收各自部分粉尘的效果更佳,本设计才采用了这种不断开合上方或下分封闭孔10的设计方案,如图5所示,图中升降衔接杆20移动到了处于最下侧的极限位置,此时顶部开封板13上的封闭头17将电梯本体1顶板上的封闭孔10给封闭住了,而电梯本体1底板上的封闭孔10却为打开状态,所以此刻电梯本体1内部处于底侧的粉尘将会被吸出,而且由于上侧的分岔管11端部被封闭,所以抽气泵9的主体吸力都是给予下侧的分岔管11,吸力也不会折半,吸出底部粉尘的效果良好,当然,当升降衔接杆20移动到处于最上方的极限位置,那么吸的就是顶部的粉尘了。

电梯也会因为其内部封闭导致空气不好,所以人们都会配备排风机来流通一下电梯内部的空气,但是由于是货运电梯,所以电梯内经常堆积满货物,只留一部分小空间用于人体进入,排风机的排风口一般都是设置电梯的正中心上方,当货物堆积过多后容易把该处排风口挡住,影响空气的流通,所以,针对该问题,本设计又提出了以下设计方案:

如图6和图7所示,电梯本体1的正中心上方设有一排气泵25,电梯本体1上开圆周等均阵列开设有若干孔洞26,孔洞26下方挂设有由软质材质制成的观测条带27,排气泵25的出口处相对电梯本体1转动设置有一转动管28,转动管28的侧壁开设有侧孔,侧孔上连接有一指针管29,指针管29另一端向下弯折,使该指针管29的端部管口方向能朝向孔洞26,电梯本体1的侧壁还设有档位开关30,档位开关30与转动管28之间通过一不旋转钢丝绳35连接,档位开关30调整后在该不旋转钢丝绳35的作用下能使转动管28进行转动,进而带动指针管29以转动管28为中心进行“指针式”转动。

可以看出,电梯本体1的上方开设了很多孔洞26,这些孔洞26的规划布局和钟表上的刻度雷同,而指针管29旋转到不同位置时,恰好都能接在其中一个孔洞26上,货运电梯本体1为了同时输送大量货物,堆积在电梯本体1内部的货物经常会把部分孔洞26堵住,所以,此时本设计只需要转动档位开关30,通过不旋转钢丝绳35带动转动管28进行转动,进而带动指针管29旋转,将指针管29的端部管口对准其中一个下方并未放置货物的孔洞26处,便能对电梯本体1的空隙部分进行通风。

在这里还会遇到一个问题,转动倘若只是普通地通过转动不旋转钢丝绳35来切换指针管29的位置,则指针管29的端部管口未必能完全对准孔洞26,它也有可能处于两个孔洞26之间,导致排气泵25封闭。

所以,如图8所示,本设计采用的档位开关30采用固定盘31和转动柄32,固定盘31的中心开设有通孔,转动柄32通过一转轴转动设置在通孔内,转轴的另一端与上述不旋转钢丝绳35连接,固定盘31的外圈边沿设有一圈交错排布的s极磁体33和n极磁体34,s极磁体33和n极磁体34数量相同,其中任何s极磁体33对向设置的均是n极磁体34,转轴的径向两侧还对称设有两个指针板,这两个指针板上分别设有s极磁体33和n极磁体34。

这样,只要保证档位开关30的一个档位对应上面的一个孔洞26,就能实现不论怎么调档位开关30,指针管29端部都能处于孔洞26的上方,不会出现调节空挡的情况。

而且,由于指针管29设置在电梯本体1的上方,人们无法观测到指针管29调整后具体所在的位置,所以本设计在每个孔洞26下方挂设了由软质材质制成的观测条带27,被抽气的那个孔洞26会明显看出观测条带27被吸入孔洞26内,所以人们就能清楚的知晓是哪个孔洞26是进行排风的。

应该理解,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中,所有“包括……”均应理解为开放式的含义,也就是其含义等同于“至少含有……”,而不应理解为封闭式的含义,即其含义不应该理解为“仅包含……”。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