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平稳升降的运输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78602发布日期:2019-03-08 23:59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平稳升降的运输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运输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平稳升降的运输机器人。



背景技术:

运输机器人通过驮举来移载物料,一般移载机构位于运输机器人上方,作业时运输机器人停在货物正下方,通过升降机构驮起或降下实现货物的移载,动作简单,作业效率高,安全性好。目前市场上现有的运输机器人升降过程中会产生抖动,使货物散落,为使用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平稳升降的运输机器人,解决了现有的运输机器人升降过程中会产生抖动,使货物散落,为使用带来不便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可平稳升降的运输机器人,包括运输机器人,所述运输机器人的顶部设置有支撑平台,支撑平台底部的正中开设有凹槽,支撑平台底部的两侧对称开设有移动槽,凹槽内壁顶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升降机构,移动槽的槽口处固定连接有支撑垫圈,移动槽内壁两侧的中部对称开设有第一滑槽,移动槽内腔的中部设置有支撑柱,支撑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配重脚,支撑柱的顶部套接有复位弹簧,支撑柱两侧的顶部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块。

优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支撑台,支撑台内壁底部的正中固定连接多节电动推杆,支撑台内壁两侧的正中对称开设有第二滑槽,支撑台顶部的正中开设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处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垫圈,支撑台顶部的正中设置有连接套,连接套两侧的底部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二滑块,连接套内壁两侧的正中对称开设有第三滑槽,连接套顶部的正中开设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处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垫圈,连接套顶部的正中设置有抵柱,抵柱两侧的底部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三滑块。

优选的,所述运输机器人的顶部延伸至凹槽的内部,运输机器人的四侧贴合凹槽内壁的四侧,支撑柱的底部贯穿支撑垫圈并延伸至支撑平台底部的外部,支撑柱与支撑垫圈相贴合,第一滑块远离支撑柱的一端延伸至第一滑槽的内部并贴合第一滑槽的内壁,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滑块上,复位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支撑垫圈上。

优选的,两侧所述支撑台分别对称固定连接在运输机器人顶部的两侧,连接套的底部贯穿第一限位垫圈并延伸至支撑台的内部,连接套与第一限位垫圈相贴合,抵柱的底部贯穿第二限位垫圈并延伸至连接套的内部,抵柱与第二限位垫圈相贴合。

优选的,所述连接套底部的正中开设有第一通孔,连接套的内腔由第一通孔与支撑台的内腔相连通,抵柱底部的正中开设有第二通孔,抵柱的内腔由第二通孔与连接套的内腔相连通,多节电动推杆的顶部依次贯穿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并延伸至抵柱的内部,多节电动推杆的顶部固定连接在抵柱内壁顶部的正中。

优选的,所述第二滑块远离连接套的一端延伸至第二滑槽的内部并贴合第二滑槽的内壁,第三滑块远离抵柱的一端延伸至第三滑槽的内部并贴合第三滑槽的内壁。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平稳升降的运输机器人。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可平稳升降的运输机器人,通过设置的支撑平台、凹槽、支撑台、多节电动推杆、第二滑槽、第一限位垫圈、连接套、第二滑块、第三滑槽、第二限位垫圈、抵柱、第三滑块的配合工作,达到多方位平稳升降支撑平台的效果,使得运输机器人托运货物平稳,解决了现有的运输机器人升降过程中会产生抖动,使货物散落,为使用带来不便的问题。

(2)、该可平稳升降的运输机器人,通过设置的移动槽、支撑垫圈、第一滑槽、支撑柱、配重脚、复位弹簧、第一滑块的配合工作,达到辅助支撑支撑平台的效果,从侧面增强了支撑平台的平稳性,增强了该可平稳升降的运输机器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正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中:1运输机器人、2支撑平台、3凹槽、4移动槽、5升降机构、51支撑台、52多节电动推杆、53第二滑槽、54第一限位垫圈、55连接套、56第二滑块、57第三滑槽、58第二限位垫圈、59抵柱、510第三滑块、6支撑垫圈、7第一滑槽、8支撑柱、9配重脚、10复位弹簧、11第一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所用材料,方法和仪器,未经特殊说明,均为本领域常规材料,方法和仪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均可通过商业渠道获得。

在本发明以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和“竖着”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以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亦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部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一种可平稳升降的运输机器人,包括运输机器人1,运输机器人1的顶部设置有支撑平台2,支撑平台2底部的正中开设有凹槽3,支撑平台2底部的两侧对称开设有移动槽4,凹槽3内壁顶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升降机构5,移动槽4的槽口处固定连接有支撑垫圈6,移动槽4内壁两侧的中部对称开设有第一滑槽7,移动槽4内腔的中部设置有支撑柱8,支撑柱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配重脚9,支撑柱8的顶部套接有复位弹簧10,支撑柱8两侧的顶部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块11。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升降机构5包括支撑台51,支撑台51内壁底部的正中固定连接多节电动推杆52,支撑台51内壁两侧的正中对称开设有第二滑槽53,支撑台51顶部的正中开设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处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垫圈54,支撑台51顶部的正中设置有连接套55,连接套55两侧的底部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二滑块56,连接套55内壁两侧的正中对称开设有第三滑槽57,连接套55顶部的正中开设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处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垫圈58,连接套55顶部的正中设置有抵柱59,抵柱59两侧的底部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三滑块510。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2的基础上,运输机器人1的顶部延伸至凹槽3的内部,运输机器人1的四侧贴合凹槽3内壁的四侧,支撑柱8的底部贯穿支撑垫圈6并延伸至支撑平台2底部的外部,支撑柱8与支撑垫圈6相贴合,第一滑块11远离支撑柱8的一端延伸至第一滑槽7的内部并贴合第一滑槽7的内壁,复位弹簧10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滑块11上,复位弹簧1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支撑垫圈6上。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3的基础上,两侧支撑台51分别对称固定连接在运输机器人1顶部的两侧,连接套55的底部贯穿第一限位垫圈54并延伸至支撑台51的内部,连接套55与第一限位垫圈54相贴合,抵柱59的底部贯穿第二限位垫圈58并延伸至连接套55的内部,抵柱59与第二限位垫圈58相贴合。

实施例5:

在实施例1-4的基础上,连接套55底部的正中开设有第一通孔,连接套55的内腔由第一通孔与支撑台51的内腔相连通,抵柱59底部的正中开设有第二通孔,抵柱59的内腔由第二通孔与连接套55的内腔相连通,多节电动推杆52的顶部依次贯穿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并延伸至抵柱59的内部,多节电动推杆52的顶部固定连接在抵柱59内壁顶部的正中。

实施例6:

在实施例1-5的基础上,第二滑块56远离连接套55的一端延伸至第二滑槽53的内部并贴合第二滑槽53的内壁,第三滑块510远离抵柱59的一端延伸至第三滑槽57的内部并贴合第三滑槽57的内壁,通过设置的支撑平台2、凹槽3、支撑台51、多节电动推杆52、第二滑槽53、第一限位垫圈54、连接套55、第二滑块56、第三滑槽57、第二限位垫圈58、抵柱59、第三滑块510的配合工作,达到多方位平稳升降支撑平台2的效果,使得运输机器人1托运货物平稳,解决了现有的运输机器人升降过程中会产生抖动,使货物散落,为使用带来不便的问题。

该可平稳升降的运输机器人使用时,打开多节电动推杆52,推动抵柱59带动连接套55移出支撑台51,第二滑槽53、第一限位垫圈54、第二滑块56、第三滑槽57、第二限位垫圈58、第三滑块510使抵柱59、连接套55的移出平稳,使支撑平台2平稳上下货,支撑平台2移动时,拉动或者压缩支撑柱8进入移动槽4,复位弹簧10受力发生形变,分担支撑平台2的重力,使支撑平台2的运转平稳。

综上所述,该可平稳升降的运输机器人,通过设置的支撑平台2、凹槽3、支撑台51、多节电动推杆52、第二滑槽53、第一限位垫圈54、连接套55、第二滑块56、第三滑槽57、第二限位垫圈58、抵柱59、第三滑块510的配合工作,达到多方位平稳升降支撑平台2的效果,使得运输机器人1托运货物平稳,解决了现有的运输机器人升降过程中会产生抖动,使货物散落,为使用带来不便的问题。

同时该可平稳升降的运输机器人,通过设置的移动槽4、支撑垫圈6、第一滑槽7、支撑柱8、配重脚9、复位弹簧10、第一滑块11的配合工作,达到辅助支撑支撑平台2的效果,从侧面增强了支撑平台2的平稳性,增强了该可平稳升降的运输机器人的实用性。

该文中出现的电气设备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