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架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99994发布日期:2018-09-21 22:26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装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台架箱。



背景技术:

现有的托盘箱、台架箱、折叠箱等形式的运输设备,其各个重要部件是不可拆卸的,或拆卸方式较为繁琐。这样的托盘箱、台架箱、折叠箱无法满足在不同环境下的使用需要,并且不利于保管与存放。常见的几种托盘箱、台架箱和折叠箱的形式由图1A至图3C示出。

如图1A所示,现有的一种折叠箱端墙包括折叠箱底架102和折叠箱端墙101,折叠箱端墙101通过折叠箱铰链与折叠箱底架102连接,折叠箱端墙101可旋转折叠到折叠箱底架102上,为了能够容纳折叠箱端墙101,折叠箱底架102上开有折叠箱底架缺口,并且折叠箱底架102需要做得很高。并且为了保证缺口开了之后的强度,折叠箱底架102往往会做一些补强,结构上较为复杂,重量较重。如图1B所示,该折叠箱在折叠箱端墙101折叠之后,折叠箱端墙101折叠嵌套在折叠箱底架102内,这样空箱回运时箱与箱之间可互相堆叠,节约一定的空间,但由于折叠箱铰链的结构较为复杂、折叠箱的重量较重等原因,使得这样的折叠箱的制造成本较高。

如图2所示,现有的一种角柱固定形式的台架箱包括台架箱底架202和台架箱角柱201,其中的台架箱角柱201使用焊接的形式与台架箱底架202固定连接在一起,结构上相对简单,空箱回运时由于台架箱角柱201不能折叠或者拆卸,占用较多的空间,回运成本高。

如图3A至3C所示,现有的一种平台箱302的角落设有平台箱顶部孔板302a和平台箱底部孔板302b,空箱回运时,平台箱302之间可互相堆叠连接,连接时还另外需要连接机构对底层箱的平台箱顶部孔板302a和顶层箱的平台箱底部孔板302b进行连接固定,平台箱302装载货物后只能使用钢丝绳等辅助吊具通过平台箱顶部孔板302a进行起吊,并且存放位置只能存放在最顶层,运输优势并不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台架箱,包括:底板和角柱,

其中,所述底板的顶面设置有锁紧装置,所述锁紧装置包括锁头,所述角柱通过所述锁紧装置可拆卸地连接到所述底板上,所述角柱的底面设置有与所述锁紧装置相对应的配合孔,所述锁头能够延伸进入所述配合孔中,以将所述角柱与所述底板相互锁紧。

优选地,所述底板的底部对应所述锁紧装置的位置设置有底板配合孔,当两个所述底板堆叠时,下层所述底板的锁紧装置的锁头插入上层所述底板的底板配合孔内。

优选地,所述锁紧装置还包括与所述锁头固定相连的旋转轴,以及固定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的锁头座,所述锁头座用于支撑所述锁头,所述旋转轴穿过所述锁头座,所述锁紧装置以所述旋转轴为旋转轴线在允许所述锁头退出所述配合孔的解锁位置和阻止所述锁头退出所述配合孔的锁定位置之间可转动。

优选地,所述锁头座的顶部设置有凹陷部,当所述锁紧装置处于锁定位置时,所述锁头落入该凹陷部内。

优选地,所述锁紧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锁头座下面的旋转轴挡块,所述旋转轴挡块用于防止所述锁紧装置脱离所述底板。

优选地,所述旋转轴挡块为旋转螺母,所述旋转轴上对应地设置有螺纹。

优选地,所述旋转轴上设置有定位在所述旋转螺母底部的旋转手柄,所述旋转手柄能够被操作从而带动所述旋转轴的转动。

优选地,所述底板的对应连接所述角柱的位置包括上壁板和下壁板,所述上壁板和所述下壁板之间形成有腔室,所述上壁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旋转轴贯穿所述通孔,所述锁头和锁头座设置在所述上壁板的上部,所述锁头座固定设置在所述上壁板上,所述旋转螺母和所述旋转手柄处于所述腔室内。

优选地,所述底板上固定地设置有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能够限制处于所述解锁位置和/或所述锁定位置时的所述锁紧装置的转动。

优选地,所述旋转手柄的远离所述旋转轴的一端设置有通孔和延伸穿过所述通孔的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的两端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所述限位柱相对于所述通孔在初始位置和操作位置之间可移动,所述限位装置包括限位板,在所述限位柱位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限位板阻挡所述旋转手柄转动至所述锁定位置或从所述锁定位置退出。

本实用新型的台架箱,可以在使用时快速地完成装配,而在不使用时可以将角柱拆下从而易于存放。并且,底板也可以单独地作为托盘箱使用。任意多个底板可以通过锁紧装置相互堆叠,而无需使用额外的连接机构。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A和图1B为现有的一种折叠箱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一种台架箱的立体示意图;

图3A至图3C为现有的一种平台箱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台架箱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台架箱的底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底板上的锁紧装置处的立体示意图,其中,锁头位于解锁位置;

图7A为图6的正视示意图;

图7B为图7A中的沿E-E线的视图;

图8A为图6中的锁紧装置处的另一立体示意图,其中,锁头处于锁定位置;

图8B为图7A中的C向视图;

图9A为图4中的台架箱的立柱的立体示意图;

图9B为图9A中的D向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的台架箱的立柱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

参考图4至图9B,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台架箱400进行描述。

如图4和图5所示,台架箱400包括底板2和四个角柱1,底板2为矩形板状结构,其具有一定的厚度。四个角柱1均形成为截面为矩形的立柱结构,并分别设置在底板2的上表面的四个角部处并使得角柱1的轴线与底板2的上表面相互垂直。

参考图6和图8A,底板2上的顶面处设置有用于安装角柱1的锁紧装置3,锁紧装置3包括向上突出于底板2的上表面的锁头32,锁头32形成为底面为矩形的四棱锥结构或底面为长圆形的类圆锥结构。对应地,角柱1的底面上设置有配合孔121,锁头32能够进入配合孔121并在配合孔121内固定,从而将角柱1与底板2相互锁紧。

具体地,锁紧装置3还包括固定地连接在锁头32下方的旋转轴33以及从旋转轴33的下部固定地向外延伸的旋转手柄35。锁头32、旋转轴33和旋转手柄35形成为一个整体,旋转手柄35能够带动旋转轴33和锁头32转动。这样,使用者便能够操纵旋转手柄35,从而使得锁紧装置3在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之间转动。其中,当锁紧装置3位于解锁位置时,锁头32能够延伸进入配合孔121并从配合孔121中退出;当锁紧装置3位于锁定位置时,锁头32被锁定在配合孔121内从而无法退出配合孔121。

换句话说,在解锁位置的锁紧装置3的锁头32与配合孔121对齐,并延伸进入角柱1的配合孔121中,而旋转一定角度之后,锁紧装置3的锁头32无法退出配合孔121。从而可以实现角柱1和底板的锁紧。

如图8A中可见,台架箱400的底板2包括在对应连接角柱1的位置处的上壁板21和下壁板22,上壁板21和下壁板22之间形成有腔室。具体地,参考图7A和图7B,上壁板21和下壁板22之间设置有隔挡壁38,上壁板21、下壁板22和隔挡壁38共同限定形成了该腔室。上壁板21上形成有通孔,旋转轴33贯穿通孔从而使得锁头32位于上壁板21的上方而手柄位于上壁板21和下壁板22之间。

优选地,旋转轴33的外侧设置有外螺纹,旋转轴33的外侧套设有旋转螺母34(即旋转轴挡块),旋转螺母34能够限制旋转轴33的旋转。旋转螺母34位于旋转手柄35的上方并与旋转手柄35一同定位在上壁板21和下壁板22之间所形成的腔室内。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旋转轴挡块还可以具有其他的形式。

同样优选地,上壁板21的上表面上还固定地设置有锁头座31,锁头座31用于支撑锁头32,且旋转轴33穿过锁头座31。锁头座31的横截面的形状与锁头32的横截面的形状大致对应,均大致形成为矩形或长圆形。当锁紧装置3位于解锁位置时,锁头32的长度方向与锁头座31的长度方向相一致并位于锁头座31的上方。角柱1向下移动,使得锁头座31和锁头32均延伸穿过配合孔121。角柱1的底端可接触底板2的上表面,锁头座31能够与配合孔121配合以防止角柱1晃动。

锁头座31的上表面具有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凹陷部311。当锁紧装置3旋转而达到锁定位置时,锁头32的宽度方向与锁头座31的长度方向相一致,此时锁头32能够稳定容置在锁头座31的凹陷部311中而不容易再相对于锁头座31发生旋转。这样便能够更好地实现角柱1与底板2之间的锁紧操作,且能够防止锁头32发生误转动而使锁紧装置3脱离锁定位置。优选地,凹陷部311到底板2的上表面的距离可以与角柱1的孔板12(将在后文详细描述)的厚度大致相同,从而当锁紧装置3旋转而达到锁定位置时,锁头32能够抵靠配合孔121的上表面。

为了避免使用者误操作以及锁紧装置自发地发生旋转,底板2上还设置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能够限制处于解锁位置和/或锁定位置时的锁紧装置的转动。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旋转手柄35的远离旋转轴33的一端处的限位柱36和相对于底板2的下壁板22固定的限位板37。优选地,旋转手柄35上设置有上下贯穿的通孔,限位柱36定位为贯穿该通孔。更优选地,限位柱36的本体部分的径向尺寸小于该通孔的直径,而两端的径向尺寸大于通孔直径,从而使得限位柱36能够在通孔中上下滑动却无法脱离旋转手柄35。

在使用者不操作限位柱36时,限位柱36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位于初始位置,此时当旋转手柄35带动限位柱36旋转至限位板37处时,限位板37会阻挡限位柱36从而使得锁紧装置3无法继续转动;而在使用者要操纵锁紧装置3的转动时,可以向上提起限位柱36,此时旋转手柄35到达限位板37处时限位板37和限位柱36的底端之间存在竖直间隔从而使得限位板37无法阻挡限位柱36。

在使用中,当需要将角柱1锁紧至底板2时,首先将角柱1下方的配合孔121与锁头32大致对准,并确保锁紧装置3位于解锁位置,然后使得锁头32进入配合孔121。随后,拧松旋转螺母34,使用者将限位柱36向上拉起从而转动旋转手柄35,旋转手柄35带动旋转轴33和锁头32转动,当锁紧装置3转动至锁定位置时释放旋转把手,此时锁头32自动下沉至锁头座31的凹陷部311内,实现角柱1与底板2的锁紧。此时再将旋转螺母34拧紧,保证锁紧装置3的稳定性。

而当需要将角柱1从底板2上拆下时,拧松旋转螺母34,将锁紧装置3略微向上抬升(抬升的距离须大于锁头座31的凹陷部311的深度)。随后,使用者将限位柱36向上提起并操纵旋转手柄35转动,当锁紧装置3转动至解锁位置时便可将角柱1从底板2处取下。

可以理解,本实施方式的台架箱400,可以在使用时快速地完成装配,而在不使用时可以将角柱1拆下从而易于存放。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底板2也可以单独地作为托盘箱使用。优选地,底板2的下壁板22上也可以设置与配合孔121类似的底板配合孔23(图8B),使得任意多个底板2可以相互堆叠。在堆叠时任意两个底板2中,位于上方的底板2的底板配合孔23与位于下方的底板2的锁紧装置3相配合并锁定,从而保证多个底板2之间的稳定堆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A所示,角柱1的顶端也设置有配合孔121,从而方便在其上方连接另一个底板2(该底板2此时被翻转为上壁板21位于下壁板22的下方),从而使得四个角柱1与两个底板2共同大致地形成为具有顶板、底板和角柱的箱体结构。优选地,角柱1的底端和底端设置有由切割焊接、铸造或锻造而制成的孔板12,配合孔121形成在孔板12上。

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对本实施方式的台架箱400进行多种变形。例如,可以将锁紧装置设置在角柱的底端,而在底板的上表面上设置配合孔。或者,锁紧装置也可以包括其他类型的扭锁组件或楔形锁组件。再例如,如图10所示,角柱1的顶端可设置有与锁紧装置3类似的顶部锁紧装置4。这样,一个角柱1的底端与一个底板2(第一底板)的锁紧装置3相互锁紧,该角柱1的顶端的顶部锁紧装置4可以与另一个底板2(第二底板)的下方的底板配合孔23相配合而实现锁紧,而第二底板的上方还可以锁紧另一个角柱1,以此类推,从而实现多个台架箱的堆叠。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使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