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用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08452发布日期:2018-11-30 19:30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



背景技术:

船用电梯与陆用电梯存在较大差异,船用电梯在船舶航行过程中仍需要满足电梯的正常使用要求。船舶运行中的摇摆升沉,会对电梯的机械强度、安全可靠性产生较大的影响。船舶在风浪中航行产生的摇荡有横摇、纵摇、艏摇、垂荡、横荡、纵荡六种形式,其中横摇、纵摇及垂荡对船舶设备的正常运行影响相对较大。船舶摇荡时船用电梯的导轨和轿厢受到的水平方向作用力会大大增强,相应提高水平方向上结构部件的受力强度,避免结构变形甚至损坏所造成的停梯事故,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就是电梯所需部件在船用电梯围井中的平衡放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保持运行平衡的船用电梯。

为了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船用电梯,船用电梯安装于船用电梯井道中,曳引机装在船用电梯井道的上部侧壁,船用电梯井道下部后侧壁平行安装随行电缆涨紧装置和对重装置,井道下部的随行电缆涨紧装置和对重装置与井道上部的曳引机构成船用电梯的运行平衡,各电梯部件利用自重来保持整个船用电梯的运行平衡。

所述井道顶部设有支撑槽钢,支撑槽钢上安装顶部返绳轮,顶部返绳轮上的钢丝绳经轿厢返绳轮、对重返绳轮及曳引机绕成一完整的驱动链条。

所述轿厢导轨上装有提供平层信号的平层感应组件。

所述轿厢上装有极限安全组件,极限安全组件与电梯控制器电连接。轿厢向上或向下运行超过上、下极限位置时,极限安全组件发送信号至电梯控制器,切断安全回路保证电梯的安全。

所述轿厢和对重上各装有固定曳引钢丝绳的绳头板。

所述曳引机离井道顶部有一定的距离L,L=2±0.5m。

本实用新型的优越功效在于:

1) 本实用新型在船用电梯井道内合理布置了电梯的各部件,利用各部件的自重保持整个船用电梯的运行平衡;

2) 本实用新型由于重量产生的力矩平衡,降低了电梯运行噪声,提高了运行的舒适感和平稳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船用电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船用电梯井道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D-D向视图;

图中标号说明

1—对重装置; 2—轿厢;

3—曳引机; 4—铰链式厅门;

5—导轨支架; 6—平层感应组件;

7—随行电缆涨紧装置; 8—极限安全组件;

9—轿厢返绳轮; 10—轿厢控制箱;

11—轿厢开门机; 12—顶部返绳轮;

13—支承槽钢; 14—对重绳头板;

15—轿厢绳头板; 16--钢结构围井;

17—对重返绳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船用电梯井道的俯视图;图3示出了图1的D-D向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船用电梯,船用电梯安装于钢结构围井16形成的船用电梯井道中,曳引机3装在船用电梯井道的上部侧壁,曳引机3离井道顶部的距离L=2.3m,船用电梯井道下部后侧壁平行安装随行电缆涨紧装置7和对重装置1,井道下部的随行电缆涨紧装置7和对重装置1与井道上部的曳引机3构成船用电梯的运行平衡,各电梯部件利用自重来保持整个船用电梯的运行平衡。

所述井道顶部设有支撑槽钢13,支撑槽钢13上安装顶部返绳轮12,顶部返绳轮12上的钢丝绳经轿厢返绳轮15、对重返绳轮17及曳引机3绕成一完整的驱动链条。

所述轿厢返绳轮15固定在轿厢底部,曳引机3的驱动下通过钢丝绳带动轿厢返绳轮15旋转。

所述轿厢2导轨上装有提供平层信号的平层感应组件6。

所述轿厢2上装有极限安全组件8,极限安全组件8与电梯控制器电连接。轿厢2向上或向下运行超过上、下极限位置时,极限安全组件8发送信号至电梯控制器,切断安全回路保证电梯的安全。

所述轿厢2上装有固定曳引钢丝绳的轿厢绳头板15。对重装置上装有固定曳引钢丝绳的对重绳头板14。

轿厢开门机11固定在轿厢2顶上,使轿门自动打开或关闭。

在电梯控制系统的指令下,布置在电梯井道上部侧壁的曳引机3的驱动下,经过轿厢返绳轮9和对重返绳轮17带动对重装置1和轿厢2的运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先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