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窗口胶片自动粘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71680发布日期:2019-01-29 18:22阅读:426来源:国知局
一种窗口胶片自动粘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阀体加工夹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窗口胶片自动粘贴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单面及双面贴胶片覆膜,尤其是在对包装盒进行覆膜时,往往由于手工撕膜困难且在一面进行粘贴时,往往会耗费很大的时间,且会在操作过程中将对应的胶片面擦花,在四角掺杂到灰尘,从而形成脏污,而现有技术中并不存在对印制品表面进行贴膜且进行窗口半膜进行去除的装置,都是依靠人工来进行粘贴的,产品质量的好坏跟工人的熟练度有关,不能保证一个稳定的加工质量,因此需要一种窗口胶片自动粘贴装置,不仅能够对印刷品进行定位,而且能够通过多个机构时间的相互协同作用,准确无误的进行覆膜,并避免边角进入污物造成的污损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窗口胶片自动粘贴装置,不仅能够对印刷品进行定位,而且能够通过多个机构时间的相互协同作用,准确无误的进行覆膜,并避免边角进入污物造成的污损现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窗口胶片自动粘贴装置,包括基座,设置在基座上的行走机构,设置在所述基座上的储存机构,设置在所述基座上且与所述储存机构与行走机构相配合的转运机构,设置在所述转运机构上的粘贴机构,设置在所述基座上且与所述粘贴机构相配合的撕膜机构,以及设置在基座上用于协调控制所述行走机构、储存机构、转运机构、粘贴机构和撕膜机构的控制机构;

所述行走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座两端的传送轮,设置在所述传送轮上的传送带,设置在传送带上的定位板,设置在定位板上的定位夹,以及与所述定位夹相配合的定位块。

所述储存机构包括储存舱,设置在所述储存舱内的待粘贴胶片,设置在所述储存舱出口处的红外计数器。

所述转运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座上方的转运支撑板,设置在所述转运支撑板上的转运滑轨与转运丝杠,设置在转运滑轨上且与所述转运丝杠相配合的转运平台,设置在所述转运支撑板端部且所述转运丝杠相配合的第一步进电机,设置在所述转运平台下部的转运伸缩杆。

所述粘贴机构包括与所述转运伸缩杆端部相固定的粘贴板,设置在所述粘贴板上的多个粘贴管,设置在所述粘贴管下端的粘贴吸盘,设置在所述粘贴管上端的第一粘贴管与第二粘贴管,设置在所述第一粘贴管上的第一三通电磁阀,设置在第二粘贴管上的第二三通电磁阀,第一三通电磁阀与第二三通电磁阀均与设置在转运支撑板上的真空气管相连通。

所述撕膜机构包括设置在基座上的竖向撕膜支撑柱,设置在所述竖向撕膜支撑柱上的横向撕膜支撑柱,设置在所述横向撕膜支撑柱端部的撕膜步进电机,设置在所述撕膜步进电机输出轴上的撕膜杆,设置在所述撕膜杆端部的撕膜下板,设置在所述撕膜下板上且通过撕膜夹紧电机进行固定的撕膜上板,以及设置在竖向撕膜支撑柱处的废料回收模块。

所述控制机构包括设置在基座上的微控制器,以及与所述微控制器相连通的电源。

所述废料回收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竖向撕膜支撑柱处的吸料漏斗,设置在所述吸料漏斗底部的出料口,设置在出料口处且占据出料口一半的隔离网,设置在所述隔离网下部的排风机。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由于依靠人工来进行粘贴的,产品质量的好坏跟工人的熟练度有关,不能保证一个稳定的加工质量,而提供的一种窗口胶片自动粘贴装置,不仅能够对印刷品进行定位,而且能够通过多个机构时间的相互协同作用,准确无误的进行覆膜,并避免边角进入污物造成的污损现象。

另外,该装置以基座为基础,在其上设置行走机构,能够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并在基座上设置转运机构用来为粘贴机构的上料与卸料提供便利,而设置在转运机构上的粘贴机构能够对待粘贴的胶片进行粘贴,采用的撕膜机构能够对胶片下表面的膜进行快速清理,且采用控制机构实现稳定的协调控制。

另外,采用的行走机构包括设置在基座两端的传送轮,并在两传送轮上设置传送带,其采用的动力为设置在其中以传动轮上的步进电机,而在传送带上设置的多个定位板,并在定位板上设置定位夹,其为书夹子即可,当然还可采用快速螺母压紧的方式,而在其上设置的定位块,能够实现快速定位,确保装夹的效率;另外,采用的储存机构包括储存舱,为储存舱内设置待粘贴的双面胶片,并在储存舱上端的出口处设置红外计数器,来获取已加工胶片的数量,提醒工作人员进行及时的补充,避免出现空转的现象。

另外,采用的转运机构包括设置在基座上方的转运支撑板,并在其上设置转运滑轨与转运丝杠,而采用的转运滑轨为燕尾型滑轨,当然还可采用圆柱型杆,在转运滑轨与转运丝杠上设置转运平台,并在转运平台上设置转运伸缩杆,而为了保证转运平台运行的精准性,在转运支撑板上设置与转运丝杠相配合的第一步进电机。

另外,采用的粘贴机构包括与转运伸缩杆端部相固定的粘贴板,其与带粘贴胶片的大小近似,但略小一些,以此来易于吸附与撕膜,为了对半膜进行去除,在粘贴板上设置多个粘贴管,并在粘贴管的下端设置粘贴吸盘,用来对胶片的上表面进行吸附,而为了实现半膜的剥离,将多个粘贴管上端分别连通第一粘贴管与第二粘贴管,并将其均与转运支撑板上的真空气管进行连通,而为了实现吸附与脱离吸附,在第一粘贴管与第二粘贴管上分别设置三通电磁阀。

另外,采用的撕膜机构包括设置在基座上的竖向撕膜支撑柱,设置在所述竖向撕膜支撑柱上的横向撕膜支撑柱,设置在所述横向撕膜支撑柱端部的撕膜步进电机,设置在所述撕膜步进电机输出轴上的撕膜杆,通过撕膜步进电机的转动,实现撕膜的动作,能够避免上下撕膜造成的上表面脱落,实现平稳的将下表面的膜进行解除,而为了实新解除的稳定性,采用撕膜下板与上板结合的方式实现快速揭膜,并在竖向撕膜支撑柱处设置废料回收模块。

另外,采用的废料回收模块包括设置在竖向撕膜支撑柱处的吸料漏斗,能够减小废料进入的难度,而设置在吸料漏斗底部的出料口,并在出料口处设置占据出料口一半面积的隔离网,然后在隔离网下部下部设置排风机,来实现废料的吸附排除,而为了实现整体的协调性,采用的控制机构包括设置在基座上的微控制器,当然还可采用CPU或PLC等控制器,然后将其连接电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定位板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撕膜下板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1-4,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一种窗口胶片自动粘贴装置,包括基座18,设置在基座18上的行走机构,设置在所述基座18上的储存机构,设置在所述基座18上且与所述储存机构与行走机构相配合的转运机构,设置在所述转运机构上的粘贴机构,设置在所述基座18上且与所述粘贴机构相配合的撕膜机构,以及设置在基座上用于协调控制所述行走机构、储存机构、转运机构、粘贴机构和撕膜机构的控制机构22;

所述行走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座18两端的传送轮1,设置在所述传送轮1上的传送带2,设置在传送带2上的定位板3,设置在定位板3上的定位夹36,以及与所述定位夹36相配合的定位块35。

所述储存机构包括储存舱15,设置在所述储存舱15内的待粘贴胶片21,设置在所述储存舱15出口处的红外计数器20。

所述转运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座18上方的转运支撑板7,设置在所述转运支撑板7上的转运滑轨10与转运丝杠8,设置在转运滑轨10上且与所述转运丝杠8相配合的转运平台9,设置在所述转运支撑板7端部且所述转运丝杠8相配合的第一步进电机23,设置在所述转运平台9下部的转运伸缩杆11。

所述粘贴机构包括与所述转运伸缩杆11端部相固定的粘贴板6,设置在所述粘贴板6上的多个粘贴管12,设置在所述粘贴管12下端的粘贴吸盘14,设置在所述粘贴管12上端的第一粘贴管24与第二粘贴管28,设置在所述第一粘贴管24上的第一三通电磁阀25,设置在第二粘贴管28上的第二三通电磁阀26,第一三通电磁阀25与第二三通电磁阀26均与设置在转运支撑板7上的真空气管27相连通。

所述撕膜机构包括设置在基座18上的竖向撕膜支撑柱16,设置在所述竖向撕膜支撑柱16上的横向撕膜支撑柱31,设置在所述横向撕膜支撑柱31端部的撕膜步进电机30,设置在所述撕膜步进电机30输出轴上的撕膜杆29,设置在所述撕膜杆29端部的撕膜下板4,设置在所述撕膜下板4上且通过撕膜夹紧电机17进行固定的撕膜上板5,以及设置在竖向撕膜支撑柱16处的废料回收模块。

所述控制机构22包括设置在基座上的微控制器,以及与所述微控制器相连通的电源。

所述废料回收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竖向撕膜支撑柱16处的吸料漏斗32,设置在所述吸料漏斗32底部的出料口,设置在出料口处且占据出料口一半的隔离网33,设置在所述隔离网33下部的排风机34。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待加工的印花盒安装在定位夹上,并在储存舱内设置好待使用的粘贴胶片,然后通过控制机构的控制使得传送带间隙前进,在加工时,粘贴机构通过行走机构的移动,将胶片吸附在粘贴机构下端的吸盘上,然后通过转运伸缩杆实现胶片从储存舱内取出,并通过行走机构移动至加工面的上方,然后下落至固定位置,通过撕膜机构将下表面的薄膜去除,在去除后,将撕下的薄膜通过废料回收模块进行回收,然后通过转运伸缩杆将胶片粘贴在印刷盒上,然后通过断开半膜周侧胶片对应吸盘,向上提起即可将半膜去除,然后提升至对应高度断开对应管路的负压,由于废料模块的负压,其能够将掉落的半膜吸走,若不能其会掉落至下一个定位板上,通过人工吹气的方式将其去除,下一个印刷盒的加工重复上述动作。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