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翻盖垃圾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98159发布日期:2018-11-27 23:49阅读:2303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翻盖垃圾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垃圾容器,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翻盖垃圾桶。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生产与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物也随之迅速增加。垃圾桶是存放垃圾的容器,一般是方形或弧形,是每个家庭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现有的垃圾桶是大多属于敞开式的,任人翻捡,常常造成垃圾四散在垃圾桶周围,而且垃圾桶内难闻的气味也会从垃圾箱的敞口传出,尤其夏天更是恶臭难闻。市场上应运而生了翻盖垃圾桶,而这种垃圾桶桶盖只能采用手动开启,开启后如果忘记关闭,会导致垃圾桶吸引蚊虫,缺少智能化,其次对于垃圾桶的臭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翻盖垃圾桶,其具有感应自动开闭,具备除臭功能的优点。

一种智能翻盖垃圾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面盖,上盖,底盖和桶身;所述上盖和底盖层叠嵌合形成框形结构,所述框形结构内中空形成空腔;面盖和上盖的一侧通过一转动开启装置可转动地连接;所述面盖的表面设置有触摸感应屏,所述框形结构的空腔内装有智能驱动控制线路板,所述触摸感应屏、智能驱动控制线路板和转动开启装置依次连接;当用手触摸所述触摸感应屏,所述智能驱动控制线路板控制所述转动开启装置转动使面盖与上盖分离。

进一步地,所述面盖还包括用于控制面盖开闭的感应器件;所述感应器件与所述智能驱动控制线路板电连接;所述感应器件包括红外线传感器、距离传感器和光线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面盖还包括磁铁,所述框形结构的空腔内内装有霍尔元件,当所述面盖与所述上盖贴合时,所述霍尔元件处于磁铁的磁场内;所述霍尔元件与所述智能驱动控制线路板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开启装置包括驱动变速装置,传动齿,连接座和连轴;所述驱动变速装置包括电机和与电机转轴固定连接的圆形齿轮,被固定安装在框形结构的空腔内;所述传动齿为一扇形传动齿轮,其有齿一侧与所述驱动变速装置的齿轮啮合;所述连接座通过所述连轴与传动齿铰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开启装置包括驱动变速装置,传动齿,连接座和定轴;所述驱动变速装置包括电机和与电机转轴固定连接的圆形齿轮,被固定安装在框形结构的空腔内;所述传动齿为一扇形传动齿轮,其有齿一侧与所述驱动变速装置的齿轮啮合;所述连接座与所述传动齿轮法兰连接,套设在所述定轴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桶身底下的悬空架;所述悬空架包括基座和立柱。

进一步地,所述框形结构的空腔内还设置有一放置除臭香片70的盒体。

进一步地,还包括挂钩,所述挂钩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底盖下方,当所述底盖与桶身相嵌合时,所述挂钩位于桶身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桶身外侧还设置有挂环和提手。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翻盖垃圾桶改进了传统的用手翻盖和脚踏式垃圾桶,通过设置一触摸感应屏实现触摸翻盖,还可以通过其他传感器实现感应开启,通过磁铁和霍尔元件的配合使用,检测面盖是否合上,进而控制面盖的自动关闭。此外,其还增设了放置除臭香片的盒体,清除垃圾桶内的臭味。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翻盖垃圾桶具有智能化启闭,除臭的有益效果。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翻盖垃圾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翻盖垃圾桶面盖打开状态下的左视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翻盖垃圾桶的结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翻盖垃圾桶的转动开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翻盖垃圾桶的磁铁与霍尔元件安装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翻盖垃圾桶的底盖反转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翻盖垃圾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面盖10,上盖20,底盖30,桶身40和悬空架50。所述上盖20,底盖30和桶身40层叠嵌合。所述面盖10为方形面板,所述上盖20和底盖30层叠嵌合形成一个框形结构,该框形结构内部设有空腔,空腔用于放置其他部件。请同时参见图4,面盖10和上盖20的一侧通过一转动开启装置60可转动地连接。所述转动开启装置60包括驱动变速装置61,传动齿轮62、连接座63和连轴64。所述驱动变速装置61包括电机和与电机转轴固定连接的圆形齿轮,所述电机被用螺丝固定安装在上盖20和底盖30形成的框形结构的空腔内。所述传动齿轮62为一扇形传动齿轮,其有齿一侧与所述驱动变速装置61的圆形齿轮啮合。所述连接座63为U形,数量为两个,其U形的开口的一侧与所述面盖10固定连接,优选地,该连接座63与所述面盖10是一体成型的;U形连接座的开口的另一侧设置有通孔,一根连轴64依次穿过第一个连接座的通孔,传动齿轮62和第二个连接座的通孔,将两个连接座63与传动齿轮62铰接在一起。当电机转动,与电机转轴固定连接的圆形齿轮随之转动,带动传动齿轮62,而与传动齿轮62铰接的连接座63跟随传动齿轮进行翻转,从而所述面盖10能被打开或合上。所述打开是指面盖10与上盖20形成一定角度的开口,合上指面盖10与上盖20贴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座63与传动齿轮62通过法兰连接固定在一起,并套设在一定轴上。所述连接座63与所述传动齿轮62在驱动变速装置61的驱动作用下,绕定轴转动。

所述面盖10的表面设置有触摸感应屏11,优选地,所述触摸感应屏11设置在面盖10相对于转动开启装置60的另一侧。在所述触摸感应屏11的下方的框形结构的空腔中装有智能驱动控制线路板21,所述智能驱动控制线路板21分别与上述触摸感应屏11和驱动变速装置61的电机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面盖10的打开或关闭。所述触摸感应屏11包括触摸OPEN开关和触摸CLOSE开关,当使用者触摸所述触摸感应屏11的触摸OPEN开关,所述触摸感应屏11输出一开启信号至所述智能驱动控制线路板21,所述智能驱动控制线路板21接收该开启信号并输出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驱动变速装置61转动,以带动面盖10打开。当使用者触摸所述触摸感应屏11的触摸CLOSE开关,所述触摸感应屏11输出一关闭信号至所述智能驱动控制线路板21,所述智能驱动控制线路板21接收该关闭信号并输出另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驱动变速装置61的电机逆转,以带动面盖10关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摸感应屏11与所述面盖10分离设置,所述触摸感应屏11固定在所述上盖20上,不随面盖10的转动而转动。

此外,所述面盖的表面还可以设置有红外线传感器(图未示),所述红外线传感器与所述智能驱动控制线路板21电连接,其能接收红外线自动开启。对于在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翻盖垃圾桶上设置多种传感器,如距离传感器和光线传感器等,进行控制面盖10的开闭等变形,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进一步地,所述面盖10在与所述上盖20贴合的地方装有一块磁铁12,优选地,所述磁铁12安装在所述触摸感应屏11附近;在所述磁铁12的下方的框形结构的空腔内中,在磁铁12的磁力范围内放置一颗霍尔元件22,优选地,该霍尔元件22安装在上述智能驱动控制线路板21上。所述霍尔元件22与所述智能驱动控制线路板21电性连接,所述霍尔元件22在磁铁的作用下,用于检测面盖10是否合上。当面盖10没有合上,且其打开的时间超过预设的阈值时(在本实施例中为5秒),所述智能驱动控制线路板21控制所述驱动变速装置61逆向转动,带动面盖10合上,实现自动关闭。

请参阅图5和图6,所述上盖20和底盖30形成的框形结构的空腔内还包括放置电池的电池盒及其盒盖31,放置除臭香片70的盒体和盒盖32、挂钩33和总开关34。所述电池盒及其盒盖31设置在所述驱动变速装置61正下方,其内装入电池,用于给整个智能翻盖垃圾桶供电。同时,放置除臭香片70的盒体和盒盖32设置所述电池盒及其盒盖31附近,盒体和盒盖32设有透气孔,使得除臭香片70的香味能够从透气孔扩散至智能翻盖垃圾桶内,达到除臭的目的。上述盒盖都位于所述底盖30的底部,装入电池和除臭香片70时,只需反转底盖30,打开盒盖,放入电池和除臭香片即可。所述挂钩33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底盖30下方,当所述底盖30与桶身40相嵌合时,所述挂钩33位于桶身40内部,所述挂钩33用于悬挂垃圾袋。当不需要使用挂钩33时,可将挂钩33转回至底盖30下预设的挂钩槽内。所述总开关34位于所述底盖30的底部,用于控制电源与上述智能驱动控制线路板21的通断,打开该总开关34,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翻盖垃圾箱才能工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盖20和底盖30通过设置在其四周相对的螺丝和螺丝孔上紧。

所述桶身40包括挂环41,提手42和内桶43。所述挂环41和提手42安装在所述智能翻盖垃圾桶的背面(所述转动开启装置60所在一侧),桶身40的外侧。其中,所述挂环41用于悬挂起所述智能翻盖垃圾桶,所述提手42方便使用者提起所述智能翻盖垃圾桶进行搬移或清理内部垃圾。所述内桶43用于盛放垃圾。

所述悬空架50位于桶身40下方,包括基座和立柱,所述基座呈方形,四角底部设有垫块,用于支撑所述智能翻盖垃圾桶;所述桶身40底部内凹形成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立柱大小,长度相适应,所述立柱深入桶身40的凹槽内,使得桶身40固定在悬空架50上并离基座有一定的悬空距离。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翻盖垃圾桶改进了传统的用手翻盖和脚踏式垃圾桶,通过设置一触摸感应屏实现触摸翻盖,通过磁铁和霍尔元件的配合使用,检测面盖是否合上,进而控制面盖的自动关闭。此外,其还增设了放置除臭香片的盒体,清除垃圾桶内的臭味。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翻盖垃圾桶具有智能化启闭,除臭的有益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