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带包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61237发布日期:2019-01-02 22:34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料带包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自动化设备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精密电路元器件的料带包装机。



背景技术:

电子产品的发展日新月异,电路元器件也随着对电子产品体积最小化的要求而日益精细,电子产品的需求量增大,精密电路元器件的加工与包装则成为了技术难点。

现有技术采用料带对精密电路元器件进行包装,卷绕成盘的料带上等距地设置有多个元器件放置位,在将元器件放置到元器件放置位后则用胶带对料带进行密封。现有的包装装置包括料带运送线和位于料带运输线下游的料带封胶装置,将元器件放置到料带上放置位的工序则通过人工进行。

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元器件体积微小,工作人员需要将元器件的位置进行逐一调整后再放置到料带上,工作量大且错误率高,工作效率极低且放置错位将造成元器件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对精密电路元器件的高效的料带包装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料带包装机包括料带运送线和送料装置;送料装置包括振动盘、直线振动器和推送组件,振动盘的第一运输道与直线振动器上的第二运输道连通,第二运输道上设置第一限位面组;推送组件包括下料板、气缸以及推送构件,下料板和气缸均固定连接在直线振动器上,推送构件连接在气缸的伸缩末端;推送构件设置推送入口以及形成于推送入口内的推送槽,推送入口的开口方向以及推送槽的延伸方向均与第二运输道的延伸方向相同,推送槽内设置第二限位面组和第三限位面组,推送槽贯穿推送构件的下端;下料板上设置有贯穿下料板上下两端的下料通道,下料通道位于料带运送线的上方,下料通道上设置第四限位面组;气缸驱使推送构件移动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第一位置为推送入口与第二运输道的出口对接且第一限位面组与第二限位面组对齐的位置;第二位置为推送槽与下料通道对接且第三限位面组与第四限位面组对齐的位置。

由上述方案可见,第一限位面组、第二限位面组、第三限位面组以及第四限位面的设置能使元器件从直线振动器到料带的过程保持位置正确,提高包装位置正确率;气缸与推送构件的配合实现周期性下料,包装推送组件的下料速度与料带的放置位匹配,保证包装成功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料带包装机具有高效和错误率低等特点。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限位面组、第二限位面组、第三限位面组以及第四限位面组均至少包括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

由上可见,限位面组的合理设置能保证元器件的定位外降低加工难度。

进一步的方案是,下料板上设置有轨道,推送构件与轨道滑动配合。

由上可见,轨道的设置进一步保证推送构件的移动直线度,保证多个限位面组之间的准确配合。

进一步的方案是,下料板上设置有限位凸起,推送槽的侧壁上设置有限位凹槽,限位凹槽与限位凸起限位配合。

由上可见,限位凸起与限位凹槽的配合有效限制推送构件的移动行程。

进一步的方案是,推送槽贯穿推送构件的上下两端。

由上可见,推送槽贯穿推送构件的上端更便于工作人员对包装情况的监管。

进一步的方案是,直线振动器上设置有运输连接板,第二运输道设置在运输连接板上,推送组件通过连接件固定在运输连接板的延伸末端。

由上可见,将推送组件与直线振动器固定安装在一起更便于装置的移动与调节。

进一步的方案是,连接件上设置有导向孔,推送构件与导向孔滑动配合。

由上可见,导向孔的设置进一步保证推送构件的移动位置准确性。

进一步的方案是,推送构件包括推送件和导向件,气缸的伸缩末端设置有T型键,导向件的第一端设置有T型槽,导向件上与第一端相反的第二端设置有扣合部,推送件上设置有倒扣部;T型键与T型槽可拆卸配合,扣合部与倒扣部可拆卸配合;推送入口及推送槽设置在推送件上,导向孔与导向件滑动配合。

由上可见,推送件和导向件均为可拆卸替换件,可根据实际加工情况对推送件以及导向件进行替换以适应不同的待保证元器件,包装机的适用性大大提高。

进一步的方案是,料带包装机包括至少两组送料装置。

由上可见,料带包装机的包装效率成倍提高。

进一步的方案是,送料装置还包括红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朝向推送构件检测。

由上可见,设置红外传感器对推送构件的行程进行检测,可实现对推送构件的工作频率的控制和调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料带包装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料带包装机实施例中送料装置与推送组件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料带包装机实施例中推送组件的结构分解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料带包装机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面组与第二限位面组的配合关系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料带包装机实施例中第三限位面组与第四限位面组的配合关系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料带包装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料带包装机包括设置在工作台100上的料带运送线90和位于料带运送线90一侧并排设置的两组送料装置,料带运送线90用于将料带9铺展并沿直线运送,具体地,料带运送线90可采用带传动、滚轮绕卷等方式以对料带9进行牵引。每组送料装置包括依序设置的振动盘1、直线震动器2和推送组件3,推送组件3设置在料带运送线90的上方,料带9位于料带运送线90与推送组件3之间。

结合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料带包装机实施例中送料装置与推送组件的结构图。直线振动器2上设置有运输连接板21,运输连接板21上设置有第二运输道210,推送组件3通过连接件4固定在运输连接板21的延伸末端,振动盘1的第一运输道110与直线振动器2上的第二运输道210连通。

结合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料带包装机实施例中推送组件的结构分解图。推送组件3包括下料板34、气缸31以及推送构件30,推送构件30包括推送件33和导向件32,气缸31的伸缩末端设置有T型键311,导向件32的第一端设置有T型槽321,导向件32上与第一端相反的第二端设置有扣合部322,推送件33的第一段上设置有倒扣部333。

下料板34固定安装在运输连接板21的延伸末端,连接件4包括相互固定的第一连接构件41和第二连接构件42,第一连接构件41和第二连接构件42均固定安装在运输连接板21的延伸末端,气缸31固定安装在第一连接构件41上。

结合图4,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进行推送组件3的安装时,推送构件30连接在气缸31的伸缩末端且T型键311与T型槽321可拆卸配合,此时推送构件30的推送件33和导向件32均位于下料板34的轨道343上,扣合部322与倒扣部333可拆卸配合,推送件33和导向件32均于轨道343滑动配合,导向件32与第二连接构件42上的导向孔滑动配合且第二连接构件42限制导向件32在垂向上的移动。

推送件33上设置有推送入口330,且推送件33在推送入口330内设置推送槽331,推送槽331贯穿推送件33的上下两端。推送槽331的轮廓与产品的轮廓匹配,本实施例中,推送槽331为异型槽,推送槽331的周壁由多个平面构成且周壁上具有凸起,推送槽331还可根据元器件的形状而做成方形、圆形或T字型等各种不同形状。推送入口330的开口方向以及推送槽331的延伸方向均与第二运输道210的延伸方向相同。下料板34上设置有限位凸起342,推送槽331的侧壁上设置有限位凹槽332,限位凹槽332与限位凸起342在推送构件30的滑动方向上限位配合。下料板34上设置有贯穿下料板34上下两端的下料通道341,下料通道341位于料带运送线90(图2示)的上方。

结合图4、图5和图6,图5为本实用新型料带包装机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面组与第二限位面组在推送入口330开口方向上的配合关系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料带包装机实施例中第三限位面组与第四限位面组俯视角度下的配合关系图。图5中,为更清晰地对第一限位面组51和第二限位面组52的轮廓进行说明,运输连接板21与推送件33上下错位显示。运输连接板21在第二运输道210的侧壁以及顶面上设置第一限位面组51,推送件33在推送槽331的侧壁以及顶面上形成第二限位面组52。图6中,为更清晰地对第三限位面组53和第四限位面组54的轮廓进行说明,推送件33和下料板34前后错位显示。推送件33在推送槽331内设置第三限位面组53,下料板34在下料通道341内设置第四限位面组54。其中,第一限位面组51和第二限位面组52根据待包装的元器件的水平方向轮廓而设置,第三限位面组53以及第四限位面54则根据待包装的元器件的垂向轮廓而设置,优选的是,第一限位面组51、第二限位面组52、第三限位面组53以及第四限位面组51均至少包括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从而保证运送中的元器件不产生偏转和位移。

气缸31驱使推送构件30移动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推送构件30位于第一位置时,推送入口330与第二运输道210的出口对接且第一限位面组51与第二限位面组52对齐;推送构件30位于第二位置时,推送槽331与下料通道341对接且第三限位面组53与第四限位面组54对齐。初始状态时,推送构件30位于第一位置,元器件从第二运送道210运送而出并从推送入口330进入推送槽331中,第一限位面组51与第二限位面组52的配合保证此过程元器件的位置保持;随后推送构件30连同元器件移动至第二位置,由于下料通道341位于料带运送线90的上方,故元器件从推送槽331的下方开口进入下料通道341后即从下料通道341的下方开口落入料带9上的放置位上,第三限位面组53与第四限位面组54的配合保证此过程元器件的位置保持。另外,送料装置还包括红外传感器(未示出),红外传感器朝向推送构件检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料带包装机具有高效和错误率低等特点。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