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机房电梯轿底轮减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47167发布日期:2019-01-02 21:28阅读:5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机房电梯轿底轮减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机房电梯轿底轮减震结构。



背景技术:

无机房电梯在电梯额定载重量不超过2000kg的前提下,通常采用2:1曳引驱动方式,即曳引机通过摩擦力驱动曳引钢丝绳,从而带动位于轿厢顶部(或者底部)的动滑轮和设置于对重顶部的动滑轮,实现电梯轿厢的上下往复运行。近几年随着众多电梯厂商的不断竞争,电梯价格不断降低,电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无机房电梯由于井道空间利用率比较高,用户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但随着潜在客户需求的不断增多,五花八门的电梯井道不断涌现,最普遍的需求是,电梯的顶层高度要求越来越矮,底坑深度越挖越浅。

在上述背景下,无机房电梯的轿顶轮结构(即动滑轮上置的结构)被普遍设计成轿底轮结构(即动滑轮下置的结构)。因为2:1曳引比下的轿底滑轮数量为2套,滑轮之间采用轿底轮固定架进行连接,为减少轿底滑轮在轿厢上下运行时产生振动和噪声,通常在轿底轮固定架和轿厢下梁之间增加减震垫等减震装置,一般的减震装置设置2套,对应放置在每套滑轮的上方位置。

在轿底轮装置的2套滑轮中心平面和轿厢2列导轨中心面成一定角度的前提下,简称轿底轮斜置的情况下,因为客户现场井道土建规格各异,电梯轿厢的宽度和深度是经常变化的,因此带来的难点是:设置在轿底轮固定架两端的左右滑轮(轿底轮),在轿厢深度方向的投影点位置是不变的,当轿厢宽度变化时,由此带来的滑轮中心平面和轿厢2列导轨中心面的角度(下简称“夹角”)时刻变化,这种变化同时也影响了每套滑轮上方的减震垫的实际位置,给电梯生产及安装都带来了困难。

夹角的时刻变化,一方面会加大生产制造精度控制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会导致误差也增大,增加电梯的制造成本。如果安装精度和安装位置的误差超过允许的范围,会导致电梯的运行效果不佳,例如,振动和噪声增加,增加电梯的间接安装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机房电梯轿底轮减震结构,既可以实现电梯轿底轮减震结构的批量规模生产,同时也便于现场安装和调整。

一种无机房电梯轿底轮减震结构,包括矩形框结构的轿架以及安装在轿架底部的轿底轮固定架,轿底轮固定架上转动安装有两个轿底轮,两个轿底轮所处在第一中心面与轿架所处的第二中心面夹角布置,轿架底部和轿底轮固定架之间设有减震垫,所述减震垫的中心处在第一中心面和第二中心面的交线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机房电梯轿底轮减震结构,适用于大载重的无机房电梯,通过改变减震垫的位置,使减震垫能够适应第一中心面和第二中心面之间的不同夹角大小,便于现场安装和调整。

作为优选,所述轿底轮固定架包括两根并排布置的支撑梁,两个轿底轮分别通过水平转轴安装在两根支撑梁之间,且分别邻近支撑梁的对应一端。即两个轿底轮分别安装在支撑梁的两端。

作为优选,所述减震垫包括顶板、底板、以及设置在顶板和底板之间的缓冲部件,减震垫的底板固定在两根支撑梁的顶面之间。

所述缓冲部件可以采用橡胶、弹簧、聚氨酯等材料,缓冲部件的形状不限,可以采用矩形、圆形、椭圆形等,缓冲部件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采用分体式结构。

作为优选,减震垫的底板上固定有限制顶板和底板极限间距的顶杆。

所述顶杆用于限制顶板和底板的间距,防止减震垫因过度压缩而失效。

作为优选,所述顶杆为螺杆,螺杆上还套设有与底板相抵的限位锁紧螺母。

顶杆的高度可调,高度调整至合适位置后,通过限位锁紧螺母锁定顶杆的高度。

作为优选,两根支撑梁的底面之间固定安装有轿底撞板。

所述轿底撞板一方面起到连接两根支撑梁的作用,另一方面与井道底部的缓冲器相配合,起到缓冲轿厢,保护电梯钢丝绳的作用。

作为优选,轿架的底边为下梁,在下梁的底面处固定有下梁连接板,下梁连接板上设有调节孔;减震垫的顶板设有安装孔;下梁连接板与减震垫的顶板之间通过贯穿调节孔以及安装孔的螺栓相互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安装孔为条形孔,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与支撑梁的长度方向垂直。

作为优选,所述调节孔分为两组且均为条形孔,两组调节孔沿所述下梁的宽度方向排布;其中一组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下梁的长度方向一致,另一组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下梁的长度方向垂直。

所述调节孔和安装孔均为条形孔,条形孔的长度以能够满足第一中心面与第二中心面的夹角范围为宜,通过调整螺栓在安装孔和调节孔中的位置,使第一中心面与第二中心面之间具有合适的夹角。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机房电梯轿底轮减震结构,可以实现电梯的批量规模生产,降低制造成本,同时便于现场安装和调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无机房电梯轿底轮减震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无机房电梯轿底轮减震结构的局部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无机房电梯轿底轮减震结构的局部爆炸图(另一视角)。

图中:1、轿厢;2a、直梁;2b、上梁;2c、下梁;3、减震垫;4、轿底撞板;5、支撑梁;6、轿底轮;7、下梁连接板;8、顶板;9、底板;10、顶杆;11a、调节孔;11b、调节孔;12、安装孔;13、限位锁紧螺母;14、缓冲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无机房电梯轿底轮减震结构做详细描述。

如图1、图2、图3所示,无机房电梯轿底轮减震结构,包括矩形框结构的轿架以及安装在轿架底部的轿底轮固定架,轿底轮固定架上转动安装有两个轿底轮6,两个轿底轮6所处在第一中心面与轿架所处的第二中心面夹角布置,轿架底部和轿底轮固定架之间设有减震垫3,减震垫3的中心处在第一中心面和第二中心面的交线上。

轿架包括两根直梁2a、连接在两根直梁2a顶端的上梁2b以及连接在两根直梁2a底端的下梁2c,上梁2b、下梁2c和两根直梁2a形成矩形框结构,忽略矩形框的厚度,矩形框所处在面即为第二中心面。

如图2、图3所示,轿底轮固定架包括两根并排布置的支撑梁5,两个轿底轮6分别通过水平转轴安装在两根支撑梁5之间,且分别邻近支撑梁5的对应一端。忽略轿底轮6的轴向长度,两个轿底轮6同处的平面即为第一中心面。第一中心面和第二中心面夹角布置,也即通常所讲的轿底轮6斜置。

如图2、图3所示,减震垫3包括顶板8、底板9、以及设置在顶板8和底板9之间的缓冲部件14,通过贯穿顶板8、缓冲部件14、底板9的螺栓将减震垫各部件连接为一个整体。

减震垫3的底板9固定在两根支撑梁5的顶面之间。减震垫3的底板9上固定有限制顶板8和底板9极限间距的顶杆10。顶杆10为螺杆,螺杆上套设有与底板9相抵的限位锁紧螺母13。两根支撑梁5的底面之间固定安装有轿底撞板4。

轿架下梁2c的底面处固定有下梁连接板7,下梁连接板7上设有调节孔。调节孔分为两组且均为条形孔,两组调节孔沿下梁2c的宽度方向排布;其中一组条形孔11a的长度方向与下梁2c的长度方向一致,另一组条形孔11b的长度方向与下梁2c的长度方向垂直。

如图3所示,减震垫3的顶板8设有安装孔12,安装孔12为条形孔,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与支撑梁5的长度方向垂直。

根据轿厢1的宽度范围,计算第一中心面和第二中心面的夹角范围,并根据夹角范围确定安装孔12和调节孔的长度,保证通过调整螺栓在安装孔12和调节孔内的位置,可以使轿底轮6位于适当的位置。

减震结构本身采用通用设计,通过调整螺栓在安装孔12和调节孔内的位置,可以满足不同尺寸轿厢1宽度下,轿底轮6的位置需求。

下梁连接板7与减震垫3的顶板8之间通过贯穿调节孔以及安装孔的螺栓相互固定。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机房电梯轿底轮6减震结构安装顺序如下:

(1)将下梁连接板7固定在下梁2c上,在下梁2c上装配直梁2a,在直梁2a上装配上梁2b,完成轿架的搭建,在轿架内拼搭轿厢1。

(2)出厂时,轿底轮6已经装配在轿底轮固定架上,且利用螺栓将减震垫3预装配在轿底轮固定架上,形成装配体。

现场施工时,确定轿底轮6的相对位置,利用贯穿调节孔和安装孔12的螺栓预连接下梁连接板7和顶板8,通过模拟计算和调整,使轿底轮6所处的第一中心面与轿架所处的第二中心面夹角适宜时,进一步确定轿底轮6的位置,紧固螺栓。

(3)调整顶杆10的位置,使顶杆10与减震垫3的顶板8之间保持合适的间隙,利用限位锁紧螺母13锁紧顶杆10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中针对无机房电梯的轿底轮减震结构做了详细描述,但是,相似的结构原理也可以应用于轿顶轮,满足电梯井道顶层高度足够或其他情况下的使用。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