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溜管内物料的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66762发布日期:2019-01-02 22:49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一种溜管内物料的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传输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溜管内物料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溜管作为粉末、颗粒状物料的传输装置,广泛应用在工业生产中。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于快速准确地检测溜管内有无物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有技术中采用溜管对物料进行传输时,溜管内有没有物料流过是操作人员通过工作经验来判断的,没有专门的检测装置实现自动检测。

然而,通过工作经验对溜管内有无物料流过进行判断,容易出现判断不准确的现象,而且耗费人力、工作效率低。

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操作人员通过工作经验对溜管内有无物料流过进行判断,导致判断不准确,而且耗费人力、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溜管内物料的检测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操作人员通过工作经验对溜管内有无物料流过进行判断,导致判断不准确,而且耗费人力、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溜管内物料的检测装置,包括测料组件和能够与传感器相连接的连接头,所述测料组件沿径向伸入溜管内、且所述测料组件的下端与溜管内壁接触,所述测料组件的上端与溜管可转动地相连接,所述测料组件与所述连接头相连接、且带动所述连接头移动;当溜管内有物料流过时,物料推动所述测料组件相对于溜管转动,所述测料组件带动所述连接头移动到第一位置,所述连接头与传感器接触,传感器输出第一信号;当溜管内无物料流过时,所述测料组件在重力的作用下恢复原位,所述连接头与传感器脱离连接,传感器输出第二信号。

优选地,所述测料组件包括感应杆,所述感应杆的下端与所述内壁接触,所述感应杆的上端与溜管可转动地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感应杆下端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内壁相接触的边缘呈弧形、且与所述内壁相吻合。

优选地,还包括装置外壳,所述装置外壳与溜管外壁相连接,所述感应杆的上端与所述装置外壳可转动地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感应杆的上端通过转轴与所述装置外壳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感应杆上端设有“U”形的连接部,所述装置外壳设有连接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连接片通过所述转轴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所述感应杆相对于所述装置外壳转动时,所述转轴一并转动。

优选地,所述连接头呈镰刀状,所述镰刀状的一条边的端点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当所述感应杆带动所述连接头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镰刀状的另一条边与传感器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装置外壳为长方体,所述长方体与溜管相接触、且沿溜管周向延伸的边缘呈弧形。

优选地,所述装置外壳设有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装置外壳可拆卸地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溜管内物料的检测装置包括测料组件和连接头,连接头与测料组件相连接。溜管内有物料流过时,物料推动测料组件相对于溜管转动,测料组件便带动连接头移动,以使连接头与传感器连接,传感器输出第一信号;溜管内无物料流过时,测料组件便在重力的作用下恢复原位,连接头与传感器断开连接,传感器输出第二信号。如此设置,第一信号表明溜管内有物料流过,第二信号表明溜管内无物料流过,以此对溜管内有无物料进行判断,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操作人员通过工作经验对溜管内有无物料流过进行判断,导致判断不准确,而且耗费人力、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溜管内物料的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测料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装置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图3中:

1-连接头,2-感应杆,3-挡板,4-装置外壳,5-转轴,6-连接部,7-连接片,8-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溜管内物料的检测装置,通过测料组件带动连接头移动,使连接头与传感器连接或断开连接,从而输出第一信号或第二信号,操作人员通过信号来判断溜管内物料的有无,判断准确,而且节省人力、工作效率高。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内容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

请参考图1和图2,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溜管内物料的检测装置,包括测料组件和连接头1,连接头1能够和传感器相连接。测料组件沿着溜管的径向伸入溜管内,测料组件的下端与溜管内壁接触,测料组件的上端与溜管可转动地相连接,连接头1与测料组件连接、且在测料组件的带动下移动。当溜管内有物料流过时,物料推动测料组件的下端,使测料逐渐相对于溜管转动,测料组件带动连接头1移动到第一位置处,此时连接头1与传感器接触,传感器发送第一信号;当溜管内没有物料流过时,物料对测料组件下端的推动作用消失,测料组件在重力的作用下恢复原位,测料组件带动连接头1也恢复原位,连接头1与传感器脱离接触,传感器发送第二信号。

如此设置,当传感器发送第一信号时,表明溜管内有物料流过,当传感器发送第二信号时,表明溜管内没有物料流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操作人员通过工作经验对溜管内有无物料流过进行判断,导致判断不准确,而且耗费人力、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测料组件包括感应杆2,感应杆2的下端与溜管的内壁接触,感应杆2的上端与溜管之间可转动地相连接。如此设置,当流管内有物料时,物料会推动感应杆2的下端,使感应杆2相对于溜管转动。并且,只要溜管内有物料,无论多少,均会沿着溜管内壁传输,触碰到感应杆2的下端,推动感应杆2转动。

在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中,感应杆2下端设有挡板3,挡板3与溜管的内部接触,挡板3上与内壁相接触的边缘呈弧形,并且与内壁相互吻合。如此设置,由于挡板3的面积较大,内壁与挡板3相接触的弧的长度较长,溜管内有更多的物料触碰到挡板3,对挡板3产生推动作用;而且挡板3的边缘与内壁相吻合,可以防止挡板3与内壁之间有缝隙,物料从缝隙内流过,导致检测装置的灵敏度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挡板3与内壁相接触的边缘的形状与内壁相吻合即可,优选地,挡板3与内壁接触的边缘为弧形,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挡板3的边缘的形状根据内壁的形状变化而变化,也可以为直线型等。在本实施例中,挡板3的形状呈月牙状,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挡板3也可以为扇形等形状。

本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和图3,检测装置还包括装置外壳4,装置外壳4与溜管的外壁相连接,感应杆2的上端与装置外壳4之间可转动地相连接。如此设置,感应杆2通过装置外壳4与溜管相连接、且能够相对于溜管转动,使感应杆2的安装更加牢固,并且将装置外壳4从溜管上摘下便能实现检测装置的拆除,使检测装置的安装和拆卸更加方便。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感应杆2的上端也可以直接与溜管可转动地相连接。

优选地,感应杆2的上端通过转轴5与装置外壳4相连接。如此实现感应杆2与装置外壳4之间可转动。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感应杆2还可以与装置外壳4之间铰接。

进一步地,感应杆2的上端设有“U”形的连接部6,装置外壳4上设有连接片7,连接部6与连接片7通过转轴5相连接。如此设置,感应杆2通过连接部6与装置外壳4实现连接,使感应杆2与装置外壳4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结构的稳定性更好。

在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中,请参考图2,连接部6与转轴5固定连接,感应杆2相对于装置外壳4转动时,转轴5一并转动。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转轴5是设有外螺纹的螺杆,螺杆将连接部6与连接片7连接起来,并且通过螺母将连接部6固定在螺杆上。如此设置,能够防止连接部6在螺杆上晃动,提高装置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装置外壳4上设有两个连接片7,螺杆共有两个,“U”形的每个侧壁均通过一个螺杆与一个连接片7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螺杆也可以为一个,贯穿两个连接片7和“U”形的两个侧壁。

进一步地,连接头1呈镰刀状,镰刀状的一条边的端点与转轴5固定连接,当感应杆2转动时,转轴5一并转动,同时带动连接头1转动。当感应杆2带动连接头1移动到第一位置时,镰刀状的另一条边与传感器相连接。图1中示出了传感器的一部分,位于装置外壳4的侧壁上。需要说明的是,连接头1通过螺母固定在螺杆上。如此设置,由于镰刀状的另一条边有一定的长度,溜管内的物料多少不同时,感应杆2的转动角度不同,当感应杆2的转动角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均能使连接头1与传感器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中,请参考图3,装置外壳4为长方体,长方体与溜管相接触、并且沿溜管周向延伸的边缘呈弧形。如此设置,装置外壳4与溜管相接触的呈弧形的两条边沿溜管的周向延伸,与溜管相接触的另外两条边沿溜管的轴向延伸,使装置外壳4恰好扣设在溜管的外壁上,装置外壳4与溜管之间配合安装,防止出现装置外壳4晃动导致检测装置测量不准确的现象。

本实施例中,装置外壳4设有盖板8,盖板8与装置外壳4之间可拆卸地相连接,盖板8作为长方体的一个面与溜管相对。如此设置,需要调节连接头1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防止连接头1移动时不能与传感器接通时,只需将盖板8拆卸便可操作,不需将检测装置整体与溜管脱离,操作方便快捷。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盖板8通过螺栓与装置外壳4相连接。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盖板8与装置外壳4之间也可以通过卡扣结构连接,具体地,在装置外壳4侧壁上设有凹槽,盖板8上设有凸沿,凸沿能够伸入凹槽内。

下面内容结合上述各个实施例对本溜管内物料的检测装置进行具体说明,在本实施例中,溜管内物料的检测装置包括装置外壳4、感应杆2和能够与传感器相连接的连接头1,感应杆2下端设有挡板3,感应杆2沿径向伸入溜管内、且挡板3与溜管内壁接触,挡板3与内壁相连接的边缘呈弧形、与内壁相吻合,感应杆2的上端设有“U”形的连接部6,连接部6与转轴5固定连接,装置外壳4设有连接片7,连接部6通过转轴5与连接片7连接,实现与装置外壳4之间可转动。连接头1呈镰刀状,镰刀状的一条边的端点与转轴5固定连接,镰刀状的另一条边能够与传感器相连接。装置外壳4为长方体,扣设在溜管外壁上,长方体与溜管相接触、且沿溜管周向延伸的边缘呈弧形。装置外壳4设有盖板8,盖板8与装置外壳4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当溜管内有物料流过时,物料推动感应杆2相对于溜管转动,感应杆2带动连接头1移动到第一位置,连接头1与传感器接触,传感器输出第一信号;当溜管内无物料流过时,感应杆2在重力的作用下恢复原位,连接头1与传感器脱离连接,传感器输出第二信号。

如此设置,操作人员通过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便能分辨溜管内有物料还是无物料,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操作人员通过工作经验对溜管内有无物料流过进行判断,导致判断不准确,而且耗费人力、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部分可以相互参考,在一些实施例中未详细说明的内容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个方案包含本身的基本方案,相互独立,并不互相制约,但是其也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结合,达到多个效果共同实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