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捻用绕丝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89713发布日期:2019-02-01 19:34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捻用绕丝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捻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加捻用绕丝筒。



背景技术:

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发展速度迅猛发展,制造业也逐步将高效率生产提高至高质量生产,同时为了响应环保理念,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也将环保理念运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加捻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加捻机械,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配合终端的绕丝筒对纱线进行高效加捻,但是传统的加捻绕丝筒均为一次性的设备,并随着纱线的加捻完毕一同被使用完毕,由于现有的加捻绕丝筒只有具备一定的厚度及尺寸规格才能完成加捻过程中的转动作用,这就使得加捻后的绕丝筒材料会被浪费,同时现有的技术手段并没有实现加捻筒与绕丝筒分离的做法,如何解决现有的技术问题并提供一种高效的加捻绕丝筒则成了相关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捻用绕丝筒,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加捻用绕丝筒,包括固定连接在中轴一端的底块以及通过定位柱键槽连接在中轴另一端的定位板,所述中轴的外圈套接有套筒,所述套筒在靠近底块的一端设置有套接在中轴上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套筒之间设置与套接在中轴上的第一移动板,所述固定板与第一移动板的接缝处设置有套接在中轴上的第二橡胶圈,所述第二橡胶圈通过中心部位开设的第一套孔套接在中轴上,所述套筒在靠近定位板的一端安装有套接在中轴上的第二移动板,所述套筒与第二移动板之间安装有套接在中轴上的第一橡胶圈,所述第二移动板的中心位置开设有用于套接在中轴上的第二套孔,所述第二移动板的端面上开设有用于与定位板螺纹连接的螺纹连接槽。

所述第二橡胶圈为梯台结构,且在朝向第一移动板的一端形成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的倾斜角度为25°-30°,所述第一移动板在与第二橡胶圈配合连接处形成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的倾斜角为20°-25°。

所述套筒的长度为40cm。

所述第一移动板的外径与第二移动板的外径相同。

所述定位板的边缘部位设置有用以与螺纹连接槽螺纹连接的螺纹环。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分离式的套接方式使得中轴与套筒分离,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橡胶圈实现快速分离中轴与套筒的作用,并使得纱线仅使用套筒便完成纱线的成品包装,不在像传统的使用方式采用整个绕丝筒缠绕纱线并完成包装,极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侧面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移动板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橡胶圈结构图。

图中:1底块、2固定板、3第一移动板、4中轴、5第二移动板、51螺纹连接槽、52第二套孔、6螺纹环、7定位板、8定位柱、9第一橡胶圈、10套筒、11第二橡胶圈、111第一套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3所示的一种加捻用绕丝筒,包括固定连接在中轴4一端的底块1以及通过定位柱8键槽连接在中轴4另一端的定位板7,所述定位板7的边缘部位设置有用以与螺纹连接槽51螺纹连接的螺纹环6,起到螺纹连接的作用;所述中轴4的外圈套接有套筒10,所述套筒10的长度为40cm,起到捻纱作用,长度加长,捻纱量增多;所述套筒10在靠近底块1的一端设置有套接在中轴4上的固定板2,所述固定板2与套筒10之间设置与套接在中轴4上的第一移动板3,所述第一移动板3的外径与第二移动板5的外径相同;起到将缠绕在套筒10上的纱线定位并方便取下的作用;所述固定板2与第一移动板3的接缝处设置有套接在中轴4上的第二橡胶圈11,所述第二橡胶圈11为梯台结构,且在朝向第一移动板3的一端形成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的倾斜角度为25°-30°,所述第一移动板3在与第二橡胶圈11配合连接处形成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的倾斜角为20°-25°,可以起到与第一移动板3配合连接的作用,同时在连接后可以方便快速的将固定板2和第一移动板3分离,使用更为方便;所述第二橡胶圈11通过中心部位开设的第一套孔111套接在中轴4上,所述套筒10在靠近定位板7的一端安装有套接在中轴4上的第二移动板5,所述套筒10与第二移动板5之间安装有套接在中轴4上的第一橡胶圈9,所述第二移动板5的中心位置开设有用于套接在中轴4上的第二套孔52,所述第二移动板5的端面上开设有用于与定位板7螺纹连接的螺纹连接槽51。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使用过程中过通过套筒10已经整个绕丝筒的转动来实现对纱线的加捻,当加捻完毕后拧开定位板7,并将套接在中轴4上的第二移动板5和第一橡胶圈9卸下,然后推动固定板2一侧的第一移动板3,使得第一移动板3抵住套筒10,并带动套筒10沿着中轴4的轴线方向移动出,并将加捻在套筒10上的纱线取下包装,同时再在中轴4上套接新的套筒10,并固定连接好完整的装置待下次循环使用。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