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机房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1370发布日期:2019-01-22 21:36阅读:96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机房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梯机房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电梯运行的动力来源于曳引机,曳引机影响着电梯的运行速度和承载能力。目前国内的曳引机可承载范围较小,随着电梯使用范围及场合的不断扩展,大型仓储设备的不断更新,市场希望电梯能够拥有更大的承载能力。

日益增长的对电梯的期望需求和曳引机技术水平发展的滞后,形成了一个尖锐的矛盾,如何在现有技术的条件下,满足市场对电梯更高的要求,成为急需解决,刻不容缓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梯机房布置结构,布局合理,节省机房空间,利用小曳引机满足大承载需求。

一种电梯机房布置结构,包括矩形的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上安装有曳引机以及返绳轮,所述支撑框架包括两组下承重梁以及两组上承重梁,每组承重梁作为矩形的其中一边;

各组下承重梁并排布置且两端分别搭置固定在承重墙体上;

各组上承重梁并排布置且两端分别搭置固定在对应侧的一组下承重梁上;

所述曳引机固定在其中一组下承重梁上,所述返绳轮有多个,分别安装在对应的一组承重梁上。

所述上承重梁和下承重梁形成上下布置的两层结构,其中下承重梁与机房墙体的承重墩固定连接,用于承受整个电梯的重量,上承重梁架设在下承重梁上方,用于辅助承重。

支撑框架为矩形,是指在使用状态下,支撑框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矩形。两组下承重梁和两组上承重梁在高度方向上具有落差,两组下承重梁和两组上承重梁共同构成所述支撑框架。

所述返绳轮有多个,通过设置多个返绳轮实现更大的绕绳比,实现小曳引机(即输出功率较小的曳引机)驱动大载重电梯的需求。

所述曳引机作为电梯正常运行的动力来源,用于驱动轿厢运动,为了保持布局的紧凑,合理利用空间,优选地,所述曳引机靠近所述矩形的其中一角。

作为优选,两组下承重梁中,第一组下承重梁包括两根轿厢承重梁,第二组下承重梁包括两根承载所述曳引机的主机承重梁和一根辅助承重梁;

两组上承重梁中,第一组上承重梁包括两根对重承重梁,第二组上承重梁包括两根返绳轮梁;

两根对重承重梁的一端搭置固定在辅助承重梁上且避让主机承重梁,避让部位为所述曳引机的安装位置。

作为优选,两根轿厢承重梁上安装有轿厢绳头组合,两根对重承重梁上安装有对重绳头组合;轿厢绳头组合与对重绳头组合邻近所述矩形的同一角。

作为优选,所述返绳轮包括一组对重返绳轮和三组轿厢返绳轮,分别安装在对应的一组承重梁上。

所述返绳轮用于改变钢丝绳的方向,实现较大的绕绳比。每组对重返绳轮具有至少两个对重返绳轮,每组轿厢返绳轮具有至少两个轿厢返绳轮。

作为优选,所述对重返绳轮和对重绳头组合安装在第一组上承重梁的两根对重承重梁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轿厢绳头组合和其中一组轿厢返绳轮安装在第一组下承重梁的两根轿厢承重梁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机房布置结构,结构新颖,布局科学合理,利用滑轮组的省力原理,实现小曳引机驱动大载重轿厢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梯机房布置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梯机房布置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梯机房布置结构的侧视图;

图4为图3中的A向视图;

图5为滑轮组省力原理图。

图中:1a、轿厢承重梁;1b、主机承重梁;1c、辅助承重梁;2a、返绳轮梁;2b、对重承重梁;3、对重绳头组合;4a、轿厢返绳轮;4b、轿厢返绳轮;4c、轿厢返绳轮;5、对重返绳轮;6、轿厢绳头组合;7、曳引机;8、轿厢;9、对重;10、轿顶轮;11、轿厢返绳轮;12、曳引轮;13、导向轮;14、对重轮;15、对重返绳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电梯机房布置结构做详细描述。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电梯机房布置结构,包括矩形的支撑框架,支撑框架上安装有曳引机7以及返绳轮(包括轿厢返绳轮4a、轿厢返绳轮4b、轿厢返绳轮4c和对重返绳轮5)。

支撑框架包括两组下承重梁(包括轿厢承重梁1a、主机承重梁1b和、辅助承重梁1c)以及两组上承重梁(包括返绳轮梁2a和对重承重梁2b),每组承重梁作为矩形的其中一边。各组下承重梁并排布置且两端分别搭置固定在承重墙体上,各组上承重梁并排布置且两端分别搭置固定在对应侧的一组下承重梁上。

两组下承重梁中,第一组下承重梁包括两根轿厢承重梁1a,两根轿厢承重梁1a上安装有轿厢绳头组合6,第二组下承重梁包括两根承载曳引机7的主机承重梁1b和一根辅助承重梁1c。

轿厢承重梁1a、主机承重梁1b和辅助承重梁1c均采用工字钢,各轿厢承重梁1a、主机承重梁1b和辅助承重梁1c的高度相同。

两组上承重梁中,第一组上承重梁包括两根对重承重梁2b,第二组上承重梁包括两根返绳轮梁2a。两根对重承重梁2b的一端搭置固定在辅助承重梁1c上且避让主机承重梁1b。两根返绳轮梁2a的一端搭置固定在轿厢承重梁1a,另一端搭置固定在主机承重梁1b和辅助承重梁1c上。

如图4所示,对重承重梁2b采用工字钢,返绳轮梁2a采用槽钢,对重承重梁2b的高度略高于返绳轮梁2a。

两根对重承重梁2b上安装有对重绳头组合3,轿厢绳头组合6与对重绳头组合3邻近矩形的同一角。

如图1、图2、图3所示,返绳轮包括一组对重返绳轮5和三组轿厢返绳轮,对重返绳轮5为三个,依次排布安装在两根对重承重梁2b之间。轿厢绳头组合6和轿厢返绳轮4a安装在两根轿厢承重梁1a之间,轿厢返绳轮4c安装在两根主机承重梁1b之间,轿厢返绳轮4a和轿厢返绳轮4c分别为两个,且沿返绳轮梁2a的延伸方向相互对正。轿厢返绳轮4b安装在两根返绳轮梁2a之间,轿厢返绳轮4b为两个,分别位于返绳轮梁2a的两端。

曳引机7固定在两根主机承重梁1b上,曳引机7靠近矩形的其中一角,两根对重承重梁2b避让主机承重梁1b的部位为曳引机7的安装位置。

如图5所示,电梯包括轿厢8和对重9,轿厢8顶部固定有轿顶轮10,对重9顶部固定有对重轮14,曳引悬挂索依次绕经轿顶轮10、轿厢返绳轮11、曳引轮12、导向轮13、对重轮14和对重返绳轮15,通过动滑轮组的省力原理实现小曳引机驱动大载重轿厢的目的。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