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叠方底包装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05829发布日期:2018-12-25 20:24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折叠方底包装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折叠方底包装袋。



背景技术:

包装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盛放工具,其功能形式多种多样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为满足包装袋在储存时能够多个层叠设置不占用空间,且包装袋在使用时底部能够展平形成一种平底的立体结构包装袋,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种可折叠的平底包装袋,该平底包装袋包括了一个可折叠的袋底,该可折叠带底与袋身连接,包装袋需要存储时,袋底折叠设置与袋身一同呈现薄片状结构,当包装袋使用时,带底展开成平底状态并将袋身撑开,使包装袋成平底立体状态。上述的可折叠的平底包装袋有效的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极大方便了人们的使用。

通过分析上述可折叠的平底包装袋的优缺点,本申请人发现其存在以下技术问题:上述可折叠的平底包装袋的袋底与袋身之间或带底本身是通过热熔、粘接等后续工艺步骤连接在一起的,在使用时牢固度不足,容易破损造成物品遗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折叠方底包装袋,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可折叠方底包装袋的袋底牢固度不足、容易破损造成物品遗失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包括袋身、袋底、折线以及融合迹线,所述融合迹线包括第一融合迹线,其中:所述袋身为双层结构,所述袋身上端为包装袋开口端,所述袋身下端与所述袋底一体设置,所述袋身的左侧的双层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融合迹线连接,所述袋身右侧与所述袋身左侧沿所述袋身中线对称设置;所述折线设置在所述袋底上,所述袋底沿所述折线可折叠设置,其中所述袋底折叠设置时,折叠后的袋底收纳入所述袋身内;所述袋底展平设置时,展平后的所述袋底将所述袋身撑开,所述可折叠方底包装袋成平底立体状态。

可选的,所述折线包括第一折线、第二折线以及第三折线,所述袋身包括尺寸相同的第一片体与第二片体,所述第一片体与所述第二片体的左端、右端之间分别通过一条所述第一融合迹线连接;所述第一折线设置在所述袋底上,所述袋底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所述袋底展平状态下,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沿所述第一折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片体下端与所述第一区域一体设置,两者之间设置有第二折线;所述第二片体下端与所述第二区域一体设置,两者之间设置有第三折线;当所述可折叠方底包装袋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沿所述第一折线对折,两者重叠收纳入所述袋身内;所述第一片体与所述第一区域沿所述第二折线对折至两者重叠;所述第二片体与所述第二区域沿所述第三折线对折至两者重叠;所述第一片体与所述第二片体沿所述第一融合迹线对折至两者重叠;当所述可折叠方底包装袋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沿所述第一折线打开至两者平行撑开所述袋身;所述第一片体与所述第一区域沿所述第二折线打开;所述第二片体与所述第二区域沿所述第三折线打开;所述第一片体与所述第二片体沿所述第一融合迹线撑开。

可选的,所述融合迹线还包括第二融合迹线,所述第一区域包括对折区域以及翻折区域,所述翻折区域与所述对折区域一体设置,所述翻折区域与所述第一片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二融合迹线连接;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结构相同,且所述第二区域的翻折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的翻折区域一体设置,两者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折线划分;当所述可折叠方底包装袋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翻折区域与所述对折区域一同折叠入所述袋身内;当所述可折叠方底包装袋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对折区域展平设置,所述翻折区域相对所述对折区域翻折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分别包括一个所述对折区域与两个所述翻折区域,两个所述翻折区域分别设置在所述对折区域的两端。

可选的,所述对折区域为矩形,所述翻折区域为直角三角形,所述翻折区域的一条直角边与所述对折区域一体设置,所述翻折区域的斜边与所述第一片体或所述第二片体通过所述第二融合迹线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融合迹线一端与第二融合迹线一端相交设置。

可选的,所述折线还包括第四折线,所述第四折线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片体和第二片体上,所述第四折线与所述第一融合迹线平行设置,所述第四折线一端与所述第二融合迹线另一端相交,所述第四折线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包装袋开口端。

可选的,所述折线还包括第五折线,所述第五折线设置在所述翻折区域与所述对折区域之间,所述第五折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片体上的所述第四折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折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片体上的所述第四折线的一端连接,其中:当所述可折叠方底包装袋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翻折区域沿所述第五折线相对所述对折区域翻折。

可选的,所述融合迹线可以为热熔线、高周波熔合线、胶粘合线、缝纫迹线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选的,所述包装袋开口端设置有提手部或封口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在于:袋身通过融合迹线二次连接,袋底本身以及袋底与袋身之间是以一张整膜的形式一体设置,通过折线的合理设置,在实现平底可折叠的基础并未增加包装袋的制造工艺复杂度,适合批量工业化生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装袋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装袋的袋底张开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包装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包装袋的袋底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包装袋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包装袋的张开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包装袋的张开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包装袋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装袋的提手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装袋的提手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装袋的提手部结构示意图三;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装袋的封口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折叠方底包装袋,如图1-4所示,包括袋身1、袋底2、折线3以及融合迹线,融合迹线包括第一融合迹线41,其中袋身1为双层结构,袋身1上端为包装袋开口端,袋身1下端与袋底2一体设置,袋身1的左侧的双层之间通过第一融合迹线41连接,袋身1右侧与袋身1左侧沿袋身1中线对称设置;折线3设置在袋底2上,袋底2沿折线3可折叠设置,其中袋底2折叠设置时,折叠后的袋底2收纳入袋身1内;袋底2展平设置时,展平后的袋底2将袋身撑开,此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折叠方底包装袋成平底立体状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折叠方底包装袋采用一张整体的膜材料制成,通过在整体膜上设置折痕将整体膜材料划分出袋身部分和袋底部分,通过融合迹线将袋身两侧封合得到内部具有空腔的包装袋结构。同时通过在袋底部分设置的折线可以将袋底进行折叠并收纳入袋身内部实现了折叠收纳。

在现有技术中,存在具有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折叠方底包装袋平底与折叠收纳特点的包装袋,但是其平底都是通过粘接等二次连接的形式设置的,而袋身是一体设置的,在实际使用中,包装袋都是袋底受力大而袋身受力小,所以现有技术中的产品结构是不合理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折叠方底包装袋设置为袋身是通过融合迹线二次连接,而袋底本身以及袋底与袋身之间是以一张整膜的形式一体设置,完美解决的现有技术的不合理之处,同时通过折线的合理设置,在实现平底可折叠的基础并未增加包装袋的制造工艺复杂度,适合批量工业化生产。

具体的,上述实方式中,折线是通过直接挤压、热压等形式在薄膜材料上形成的永久性迹线。

具体的上述实施方式中,融合迹线可以为热熔线、高周波熔合线、胶粘合线、缝纫迹线中的一种或多种。也就是说,融合迹线是一种二次加工线,它是将两张膜之间或同一张膜的两端通过热熔、高周波融合、胶粘、缝纫的工业手段结合在一起。具体工业手段根据薄膜材料选择,如塑料薄膜适合热压或高周波融合,纸质材料适合胶粘,布质材料适合缝纫。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如图3、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折线3包括第一折线31、第二折线32以及第三折线33,袋身1包括尺寸相同的第一片体11与第二片体12,第一片体12与第二片体11的左端、右端之间分别通过一条第一融合迹线41连接;第一折线31设置在袋底2上,袋底2包括第一区域21、第二区域22,袋底2展平状态下,第一区域21与第二区域22沿第一折线31对称设置;第一片体11下端与第一区域21一体设置,两者之间设置有第二折线32;第二片体12下端与第二区域22一体设置,两者之间设置有第三折线33。

当可折叠方底包装袋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区域21与第二区域22沿第一折线31对折,两者重叠收纳入袋身1内;第一片体11与第一区域21沿第二折线32对折至两者重叠;第二片体12与第二区域22沿第三折线33对折至两者重叠;第一片体11与第二片体12沿第一融合迹线41对折至两者重叠。当可折叠方底包装袋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区域21与第二区域22沿第一折线31打开至两者平行撑开袋身1;第一片体11与第一区域31沿第二折线32打开;第二片体12与第二区域22沿第三折线33打开;第一片体11与第二片体12沿第一融合迹线41撑开。

对图5视图进行着重解释,图5视图的机构不是本实用新型可折叠方底包装袋的打开或折叠结构,也就是说其不代表本实用新型包装袋的具体产品结构,其是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技术方案而绘制的包装袋展开结构示意图,也可以理解为是本实用新型产品在加工过程中的中间材料示意图。

具体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可折叠方底包装袋通过三条折线与两条融合迹线的设置,使包装袋的打开与折叠过程简单,同时该种结构的袋子加工工艺简单。另外包装袋在打开状态时,其底部是一体单层的,在保证牢固度的基础上节约材料外观美观。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如图5、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中,融合迹线还包括第二融合迹线42,第一区域21包括对折区域211以及翻折区域212,翻折区域212与对折区域211一体设置,翻折区域212与第一片体之间11通过第二融合迹线42连接;第二区域22与第一区域21结构相同,且第二区域22的翻折区域与第一区域21的翻折区域一体设置,两者之间通过第一折线31划分;当可折叠方底包装袋处于折叠状态时,翻折区域212与对折区域211一同折叠入所述袋身内;当可折叠方底包装袋处于展平状态时,对折区域211展平设置,翻折区域212相对对折区域211翻折设置。

具体的,基于包装袋的左右对称结构,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区域由两个翻折区域与一个对折区域组成,翻折区域在所述对折区域的两端且沿对折区域中线对称分布。在包装袋展开时,翻折区域相对对折区域的翻折是被动性,靠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展展平以及第一片体与第二片体的撑开,翻折区域受力翻折与对折区域之间形成一条不明显受迫折叠迹线。

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迹线的设置可以是包装袋在展开时立体感更强,且能够保证第一片体与第二片体的平整度。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如图5、图6所示,对折区域211为矩形,翻折区域212为直角三角形,翻折区域211的一条直角边与对折区域211一体设置,翻折区域212的斜边与第一片体11或第二片体12通过第二融合迹线42连接。

具体的,袋底2通过第一折线与受迫折叠迹线划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两个矩形对折区域以及4个直角三角形的翻折区域,在一体薄膜的基础上通过折线等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域,实现了一体可折叠袋底设置。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如图6所示,第一融合迹线41一端与第二融合迹线42一端相交设置。两条融合迹线橡胶设置可以保证包装袋在折叠状态时能够完全折叠平。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如图7、图8所示,折线还包括第四折线34,第四折线34分别设置在第一片体11和第二片体12上,第四折线34与第一融合迹线41平行设置,第四折线34一端与第二融合迹线42另一端相交,第四折线34另一端延伸至包装袋开口端。

具体的,基于包装袋的对称结构,包括四条上述的第四折线,分别设置在第一片体和第二片体靠近第一融合迹线的位置。

第四折线的设置,能够保证包装袋在展开状态时具有比较好立体形态,且袋体展开截面呈矩形形状。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时,如图7、图8所示,折线还包括第五折线35,第五折线35设置在翻折区域212与对折区域211之间,第五折线35的一端与第一片体11上的第四折线34的一端连接,第五折线35的另一端与第二片体12上的第四折线34的一端连接,当本实用新型的可折叠方底包装袋处于打开状态时,翻折区域212沿第五折线35相对对折区域211翻折。

第五折线的设置,能够使翻折区域与对折区域之间的翻折更为规范,是包装袋处于打开状态时更为规整更为立体。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所有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如图9至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包装袋开口端设置有提手部或封口部,其中提手部可以为背带式提手、挎篮式提手、镂空一体式提手等,所述封口部可以为快递袋胶粘式封口端或挤压式封口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