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扁绳纸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11240发布日期:2019-04-24 00:31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一种扁绳纸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纸袋技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折叠的纸袋。



背景技术:

目前,可折叠的纸袋大量应用于日常购物,因其选用较为环保的纸作为原材料而得到青睐,相比于塑料袋具有更好的回收利用价值。

现有的纸袋中手柄组件是由提升带和连接片组成,提升带通过连接片与袋体内侧相连,但是现有技术存在如下两个缺点:其一,由于连接片的存在,导致材料成本上升;其二,制造工艺较为繁琐,导致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扁绳纸袋,可降低材料成本以及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扁绳纸袋,包括可伸缩折叠的袋体,还包括与袋体相结合的手柄组件,所述手柄组件包括一对带状的、带宽为15-20mm的U形带,两个U形带左右对称地贴装在袋体的上端开口边缘;每个U形带呈现为开口向下的U型结构,所述U形带包括一个横向延伸的横部,还包括两个分别与横部两端结合为一体的、纵向延伸的竖部,两个竖部以横部为准向下弯折,两个竖部粘接在袋体的上端外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其一,可将U形带的两个竖部直接粘接在袋体上端外表面,无需任何中间连接部件,可降低材料成本,并且正是由于U形带的两个竖部与袋体上端外表面相粘接,便于制造时为U形带寻找安装基准,可降低制造成本;其二,由于U形带的带宽为15-20mm,并且横部与竖部为一体化结构,结构强度较好,能够承受正常使用时所受的载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U形带的带宽优选为18mm。可承受正常使用时所受的载荷,并且同时也便于管控成本。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袋体内套装有袋状的、上端为开口结构的塑料内胆、纸质内胆,所述塑料内胆由塑料膜制成,所述纸质内胆由纸质材料制成,所述纸质内胆处于塑料内胆外壁和袋体内壁之间的间隙中,所述塑料内胆的上端外壁完全粘接纸质内胆的上端内壁,所述纸质内胆的上端外壁完全粘接袋体的上端内壁,所述袋体上设有两对对接开口,两对对接开口分别对应两个U形带的竖部,两个U形带的竖部穿过对接开口与纸质内胆粘接,所述纸质内胆底部设有可伸缩的、其伸缩方向与袋体的伸缩方向相一致的伸缩式封底部,所述纸质内胆内壁底部放置有片状的吸湿海绵,且所述吸湿海绵处于塑料内胆外壁底部的正下方。可防止潮湿物件刺破袋体的底部并造成泄漏,其中,塑料内胆可阻隔潮湿物件中流出的水分,如果塑料内胆不慎弄破,吸湿海绵也可吸取泄漏出的水分,且又有纸质内胆发挥着防护和吸湿作用,可较为彻底地防止潮湿物件刺破袋体的底部,也增强了袋体的承重性能,两个U形带的竖部不仅与袋体外壁相连,还与纸质内胆粘接,提升了U形带的连接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U形带的布置方式示意图。

图3为袋体的剖视示意图。

其中,1袋体,1a对接开口,2U形带,2a横部,2b竖部,3纸质内胆,3a伸缩式封底部,4塑料内胆,5吸湿海绵。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扁绳纸袋,包括可伸缩折叠的袋体1,还包括与袋体1相结合的手柄组件,手柄组件包括一对带状的、带宽为15-20mm的U形带2,两个U形带2左右对称地贴装在袋体1的上端开口边缘;每个U形带2呈现为开口向下的U型结构,U形带2包括一个横向延伸的横部2a,还包括两个分别与横部2a两端结合为一体的、纵向延伸的竖部2b,两个竖部2b以横部2a为准向下弯折,两个竖部2b粘接在袋体1的上端外表面。

上述U形带2的带宽优选为18mm。

如图3所示,上述袋体1内套装有袋状的、上端为开口结构的塑料内胆4、纸质内胆3,塑料内胆4由塑料膜制成,纸质内胆3由纸质材料制成,纸质内胆3处于塑料内胆4外壁和袋体1内壁之间的间隙中,塑料内胆4的上端外壁完全粘接纸质内胆3的上端内壁,纸质内胆3的上端外壁完全粘接袋体1的上端内壁,袋体1上设有两对对接开口1a,两对对接开口1a分别对应两个U形带2的竖部2b,两个U形带2的竖部2b穿过对接开口1a与纸质内胆3粘接,纸质内胆3底部设有可伸缩的、其伸缩方向与袋体1的伸缩方向相一致的伸缩式封底部3a,纸质内胆3内壁底部放置有片状的吸湿海绵5,且吸湿海绵5处于塑料内胆4外壁底部的正下方。

上述塑料内胆4可阻隔潮湿物件中流出的水分,如果塑料内胆4不慎弄破,吸湿海绵5也可吸取泄漏出的水分,且又有纸质内胆3发挥着防护和吸湿作用,可较为彻底地防止潮湿物件刺破袋体1的底部,也增强了袋体1的承重性能,两个U形带2的竖部2b不仅与袋体1外壁相连,还与纸质内胆3粘接,提升了U形带2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