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缆打标过程中所需的线缆稳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75492发布日期:2019-05-03 19:51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缆打标过程中所需的线缆稳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激光打标辅助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线缆打标过程中所需的线缆稳线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中,线索类产品如线缆、汽车刹车拉线等在出厂时都需要在其护层表面进行型号、生产编号或者商标名称的标注。

现有技术中,目前对线缆、汽车刹车拉线等线索打标通常都是采用离线的热压或丝印方式,虽然能够对产品进行标注,但热压标注的一致性较差,且装配时热压字符在光线较差的环境下不易辨别,丝印方式虽然解决了字符不易辨认的缺陷,但丝印的一致性仍然不易保证,而且容易被擦掉。

更为先进的方法是采用激光打标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使得标注更加清晰,一致性高,能够适应不同规格线索标注需求,激光打标装置与机架滑动连接,能够实现不同长度线索的快速定位要求,保证标注时线索切断工作同时进行且不影响标注效果,通过操作简便的控制系统基本做到无人值守,即节约人力又节约时间,且降低成本。

但是现有的激光打标装置在使用时,线缆在输送过程中很容易产生震摆,导致打标位置不准,现有技术中还鲜有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技术方案,有鉴于此,本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得到一种线缆打标过程中所需的线缆稳线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线缆打标过程中所需的线缆稳线装置,其具有能够实现良好的线缆稳线效果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线缆打标过程中所需的线缆稳线装置,包括固定座、托板和四个压线轮,所述压线轮包括支撑杆和轮子,所述轮子转动安装于所述支撑杆上,所述轮子的轮周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四个压线轮呈矩形排布,所述四个压线轮平均分成两组,同一组中的两压线轮相互靠近,所述托板设于两组所述压线轮之间,所述托板的上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高度与所述第一凹槽的高度一致,所述托板和压线轮均安装设于所述固定座上。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凹槽为V字形槽,所述第二凹槽为半圆形槽。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轮子包括轮圈、支撑环和轴承,所述轮圈套于所述支撑环上,所述支撑环套于所述轴承上,所述轴承安装于所述支撑杆上,所述轮圈和支撑环之间为过盈配合,所述支撑环和轴承之间也为过盈配合,所述第一凹槽开设于所述轮圈的周面上。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固定座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有三个长孔,所述长孔的侧壁上形成有台阶,两组所述压线轮分别固定于所述三个长孔中的两个长孔中,所述托板固定于所述三个长孔中的另一个长孔中。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支撑杆包括杆本体和第一螺栓,所述轮子转动安装于所述杆本体的上端,所述杆本体的下端设有与所述第一螺栓相匹配的第一螺孔,所述杆本体的下端抵顶于对应长孔的台阶上,所述第一螺栓由下至上穿入所述长孔后插入所述第一螺孔中;所述托板包括板本体、连接块和第二螺栓,所述第二凹槽设于所述板本体上,所述连接块设于所述板本体的下端,所述连接块的下端设有与所述第二螺栓相匹配的第二螺孔,所述连接块的下端抵顶在对应的长孔的台阶上,所述第二螺栓由下至上穿入对应的长孔后插入所述第二螺孔中。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支撑杆还包括第三螺栓,所述杆本体上端设有与所述第三螺栓相匹配的第三螺孔,所述第三螺栓穿过所述轮子后插入所述第三螺栓中。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三个长孔相互平行且与所述第二凹槽的长度方向垂直。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固定座还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的上端与所述固定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呈三角形,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三支撑板同一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板上设有通孔。

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编码器,所述编码器包括支座、固定杆、固定片、弹簧、编码器主体和编码轮,所述支座固定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固定杆下端与所述支座连接,上端与所述固定片连接,所述编码器主体固定于所述固定片上,所述编码器本体具有转轴,所述转轴穿过所述固定片后与所述编码轮连接,所述编码轮与所述四个压线轮之一的轮子的轮周贴合,所述弹簧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固定杆的侧壁和固定片的侧壁。

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第四螺栓,所述支座上设有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所述固定座上设有多组与所述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位置对应的第四螺孔,所述第四螺孔与所述第四螺栓相匹配,所述第四螺栓对应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孔或第二固定孔后插入所述第四螺孔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缆打标过程中所需的线缆稳线装置,在使用时,线缆从每组压线轮中两压线轮之间穿过,同一组中的压线轮对线缆形成夹持,能够提供良好的稳线效果,同时,托板对线缆起到托举作用,进一步提升稳线效果,具体来说:线缆从第二凹槽上经过,线缆被限制在第二凹槽中而不能产生震摆,激光打标装置即可以从线缆的上方准确地将标码标注在线缆表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打标过程中所需的线缆稳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打标过程中所需的线缆稳线装置的托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打标过程中所需的线缆稳线装置的固定座的由斜上方向下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打标过程中所需的线缆稳线装置的固定座的由斜下方向上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打标过程中所需的线缆稳线装置的编码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打标过程中所需的线缆稳线装置的压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打标过程中所需的线缆稳线装置的压线轮的爆炸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打标过程中所需的线缆稳线装置的压线轮的轮子的侧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打标过程中所需的线缆稳线装置的压线轮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中

固定座-1;固定板-11;长孔-111;

台阶-1111;第四螺孔-112;第一支撑板-12;

第二支撑板-13;第三支撑板-14;通孔-141;

托板-2;板本体-21;第二凹槽-211;

连接块-22;压线轮-3;杆本体-311;

第三螺孔-3111;第一螺栓-312;第三螺栓-313;

平滑段-3131;螺纹段-3132;轮圈-321;

第一凹槽-3211;支撑环-322;轴承-323;

编码器-4;支座-41;第一固定孔-411;

第二固定孔-412;固定杆-42;弹簧-43;

编码器主体-44;编码轮-45;第四螺栓-46;

固定片-47;立柱-5;滑槽-51;

线缆-6。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如图1和图9所示,一种线缆打标过程中所需的线缆稳线装置,包括固定座1、托板2和四个压线轮3,所述压线轮3包括支撑杆和轮子,所述轮子转动安装于所述支撑杆上,所述轮子的轮周上设有第一凹槽3211,所述四个压线轮3呈矩形排布,所述四个压线轮3平均分成两组,同一组中的两压线轮3相互靠近,具体来说,同一组中的两压线轮3距离0-10mm,所述托板2设于两组所述压线轮3之间,所述托板2的上端设有第二凹槽 211,所述第二凹槽211的高度与所述第一凹槽3211的高度一致,所述托板2和压线轮3均安装设于所述固定座1上。在使用时,线缆6从两组压线轮3中的一组中的两压线轮3之间穿过后经过第二凹槽211,然后从另一组的两压线轮3之间穿出,同一组的两压线轮3对线缆6形成夹持作用,两组压线轮3能够实现良好的稳线效果,在此过程中,所述托板2起到了托举和固定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了稳线效果,具体来说:线缆6从第二凹槽211中经过,在实现托举作用的同时避免了线缆6的作用震摆,从而实现其稳线作用。

如图2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凹槽3211为V字形槽,所述第一凹槽3211 的两侧侧壁之间的夹角α为30°-70°,优选为60°,所述第二凹槽211为半圆形槽,所述第二凹槽211的边沿上具有倒角,避免对线缆6造成损伤。在工作过程中,线缆6表面与第一凹槽3211的侧壁接触,第一凹槽3211的侧壁给予线缆6表面压力,在线缆6被传输的过程中带动轮子转动,所述第一凹槽3211为V字形槽,其在使用时与线缆6为点对点接触,只要同一组中两个轮子的两侧壁均与线缆6有接触就能够实现良好的稳线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调节同一组中两个轮子之间的相对距离来调整两个轮子的第一凹槽3211所形成的空间的大小,形成的空间较大时可以适应规格较大的线缆6,形成的空间较小时可以适应较小规格的线缆6,这极大地提升了本装置对线缆6的适应性;所述第二凹槽211为半圆形槽意即所述第二凹槽211的纵向截面为半圆形,该纵向截面与所述第二凹槽211的长度方向垂直,半圆形的设置能够尽量保证线缆6和第二凹槽211之间没有间隙,从而线缆6不能产生摆动。

如图6至图8所示,所述轮子包括轮圈321、支撑环322和轴承323,所述支撑环322采用铝制,所述轮圈321采用聚氨酯材质,所述轮圈321 套于所述支撑环322上,所述支撑环322套于所述轴承323上,所述轴承 323安装于所述支撑杆上,所述轮圈321和支撑环322之间为过盈配合,所述支撑环322和轴承323之间也为过盈配合,所述第一凹槽3211开设于所述轮圈321的周面上。在装配时,首先将所述支撑环322套于所述轴承323 上,然后将轮圈321套于所述支撑环322上。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固定座1包括固定板11,所述固定板11上设有三个长孔111,所述长孔111的侧壁上形成有台阶1111,两组所述压线轮3分别固定于所述三个长孔111中的两个长孔111中,所述托板2固定于所述三个长孔111中的另一个长孔111中。

具体的,所述支撑杆包括杆本体311和第一螺栓312,所述杆本体311 采用不锈钢材质,所述轮子转动安装于所述杆本体311的上端,所述杆本体311的下端设有与所述第一螺栓312相匹配的第一螺孔,所述杆本体311 的下端抵顶于对应长孔111的台阶1111上,所述第一螺栓312由下至上穿入所述长孔111后插入所述第一螺孔中,对应长孔111的台阶1111被夹持于所述第一螺栓312的螺栓头和杆本体311之间;所述托板2包括板本体 21、连接块22和第二螺栓,所述第二凹槽211设于所述板本体21上,所述连接块22设于所述板本体21的下端,所述连接块22的下端设有与所述第二螺栓相匹配的第二螺孔,所述连接块22的下端抵顶在对应的长孔111 的台阶1111上,所述第二螺栓由下至上穿入对应的长孔111后插入所述第二螺孔中,对应长孔111的台阶1111被夹持于所述第二螺栓的螺栓头和连接块22之间。

由于所述杆本体311下端抵顶于对应长孔111的台阶1111上,即插入了对应长孔111,长孔111对杆本体311产生固定作用,能够提升装置整体的结构稳定性;当需要调整压线轮3的位置时,可以拧开第一螺栓312,重新选定压线轮3的位置,然后再利用第一螺栓312实现固定;同理,当需要调整托板2的位置时,可以拧开第二螺栓,重新选定托板2的位置,然后在利用第二螺栓实现固定。

如图1、图6、图7所示,所述支撑杆还包括第三螺栓313,所述杆本体311上端设有与所述第三螺栓313相匹配的第三螺孔3111,所述第三螺栓313穿过所述轮子后插入所述第三螺栓313中。具体的,所述第三螺栓 313穿过所述轴承323,所述轮子被夹持于所述第三螺栓313的螺栓头和杆本体311的上端端部之间,所述第三螺栓313的螺栓头和杆本体311的端部不应当与所述支撑环322和轮圈321接触,以免对轮子的转动产生阻碍。

进一步,所述第三螺栓313的螺杆包括平滑段3131和螺纹段3132,所述平滑段3131的表面为光滑面,所述螺纹段3132的表面具有螺纹,所述螺纹段3132位于所述第一螺栓312的螺杆末端,所述平滑段3131的长度与所述轮子的宽度相等,所述平滑段3131的直径大于所述螺纹段3132的直径。

如图3所示,所述三个长孔111相互平行且与所述第二凹槽211的长度方向垂直。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固定座1还包括第一支撑板12、第二支撑板13和第三支撑板14,所述第一支撑板12、第二支撑板13和第三支撑板14 的上端与所述固定板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12和第二支撑板13呈三角形,所述第一支撑板12和第二支撑板13的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三支撑板14同一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板14上设有通孔141。所述第一支撑板12和第二支撑板13对固定板11起到主要的支撑作用,所述第三支撑板14用于本实施例的一种线缆打标过程中所需的线缆稳线装置的安装,具体来说:在安装时,通过螺栓穿过所述通孔141将其固定在用于安装的本装置的立柱5上,所述立柱5上设置有滑槽51,所述滑槽51中设有滑块螺母,螺栓与所述滑块螺母连接,从而实现了本实施例的一种线缆打标过程中所需的线缆稳线装置与立柱5的滑动连接。

如图1、图5所示,还包括编码器4,所述编码器4包括支座41、固定杆42、固定片47、弹簧43、编码器主体44和编码轮45,所述支座41固定在所述固定座1上,所述固定杆42下端与所述支座41连接,上端与所述固定片47连接,所述编码器主体44固定于所述固定片47上,所述编码器4本体具有转轴,所述转轴穿过所述固定片47后与所述编码轮45连接,所述编码轮45与所述四个压线轮3之一的轮子的轮周贴合,所述弹簧43 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固定杆42的侧壁和固定片47的侧壁。编码器4在现有技术中已经充分公开,其主要用于将压线轮3的转动信息传递至主控机上,主控机据此信息控制激光打标装置进行打标工作。

还包括第四螺栓46,所述支座41上设有第一固定孔411和第二固定孔 412,所述固定座1上设有多组与所述第一固定孔411和第二固定孔412位置对应的第四螺孔112,所述第四螺孔112与所述第四螺栓46相匹配,所述第四螺栓46对应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孔411或第二固定孔412后插入所述第四螺孔112中。由于具有多组第四螺孔112,通过选择将支座41安装于不同组的第四螺孔112处,可以实现压线轮3位置的调整。

上述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和使用本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