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RFID芯片的智能端口型内衬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32254发布日期:2019-07-10 10:21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RFID芯片的智能端口型内衬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装箱内衬袋,尤其涉及一种带RFID芯片的智能端口型内衬袋。



背景技术:

现有颗粒及粉体物料一般使用20kg-1T的小包装,或使用储料罐、料仓进行运输、储存。使用小包装时包装材料成本高,打包、搬运、拆包过程效率很低,人工成本也很高,小包装批量使用暂用车厢容积率,运输料率低。储料罐和料仓投入成本巨大、占用固定场地、不易清理,容易交叉污染。

中国专利申请CN201710559877.8公开了一种集装箱内衬袋,包括内筒、前壁、后壁、若干悬挂件和若干方通,所述前壁设有进料管和卸料管,卸料管的两侧对称设有左气囊和右气囊,所述后壁的外侧底部设有第一方通套筒,前壁的外侧顶部设有第二方通套筒,集装箱的箱门框架上相对设置若干组方通吊带,内筒的底部设有底部加强层,前壁设有前端加强层等。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强度高、不易破损,能够快捷安装于集装箱内,装料卸料效率高,适用范围广。

上述专利申请和其它现有技术中的集装箱内衬袋具备下述问题:1、在装配过程中,先是用机器将集装箱竖立,机械手再进行内衬的袋的放置,现有技术中,机械手抓取内衬袋的端口非常不方便;2、机械手抓取内衬袋后,因为现有技术中的内衬袋的折叠方式以及内衬袋的整体结构,使得内衬袋与集装箱的贴合效果差,还需要人工进行整理,效率低下。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带RFID芯片的智能端口型内衬袋及其折叠方法,一种带RFID芯片的智能端口型内衬袋设置有支撑部,该支撑部为四边形,内衬袋设计有四个双层侧边结构,折叠的时候采用“Z”型折叠方法,最终使得在内衬袋放入集装箱后,机械手抓取支撑部非常方便,然后四边形的支撑部也具备了定位的作用,支撑部的边依次对应集装箱的边,再对内衬袋进行充气后,由于采用“Z”型折叠方法,充气后,各边能够与集装箱进行有效的贴合,操作方便,装配效率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RFID芯片的智能端口型内衬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带RFID芯片的智能端口型内衬袋,至少包括盖体和内衬袋,

盖体,该盖体包括上盖和内盖,所述上盖与内盖可拆卸连接,所述上盖包括顶盖和侧壁,所述顶盖和所述侧壁之间设置有卡槽,所述侧壁的内侧面设置有凸起,所述顶盖的外侧面设有圆形凸起,该圆形凸起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半月形凹槽;所述内盖包括支撑部和密封口,所述支撑部设置于所述密封口的外沿,所述密封口的外侧面设置有所述密封凸起配合的凹槽;

内衬袋,该内衬袋的上端与支撑部焊接,该内衬袋的底部密封。盖体上自带RFID芯片,可全程记录、追踪、防伪加密物料的产地、生产、仓储、运输、使用等信息,具有全程可追溯的物联网属性。盖体的结构方便机械手在装配过程中的抓取,上盖和内盖密封效果佳;再者,顶盖上设置有圆形凸起以及对称设置的半月形凹槽,使得盖体的整个强度提高,有效防止变形。

优选的,所述支撑部为正方形。正方形的支撑部有定位的作用,在将内衬带放入集装箱,然后进行充气的过程中,根据正方形的各边与集装箱的各边进行定位,方便了操作,提高了装配效率。

优选的,所述内衬袋的侧面包括侧面一、侧面二、侧面三和侧面四,所述侧面一、所述侧面二、所述侧面三和所述侧面四皆为双层。

优选的,所述支撑部的底部设置有若干加强筋,该加强筋包括横向加强筋和贯穿所述横向加强筋的竖向加强筋。加强筋提升了盖体的整体强度。

优选的,所述内衬袋为PE。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我们研发的智能端口型干粉内衬袋,集合现有包装容器使用,具有结构简洁成本低、效率高、容量大小灵活兼容跨度大、装卸过程自动化高支持无人化作业,端口支持机械手自动装夹,装卸全程自动化无人化,操作安全、效率提高。袋体容量20kg-45T灵活多变,可用于20尺及40尺标准集装箱做内衬袋,也可用于:纸箱、仓板箱、储料桶、储料箱等内衬袋。材料采用食品级聚乙烯塑料,具有安全无毒、耐酸碱、可回收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原料、矿粉、建材等颗粒、粉体及液体物料。自带RFID芯片,可全程记录、追踪、防伪加密物料的产地、生产、仓储、运输、使用等信息,具有全程可追溯的物联网属性。该支撑部为四边形,内衬袋设计有四个双层侧边结构,折叠的时候采用“Z”型折叠方法,最终使得在内衬袋放入集装箱后,机械手抓取支撑部非常方便,然后四边形的支撑部也具备了定位的作用,支撑部的边依次对应集装箱的边,再对内衬袋进行充气后,由于采用“Z”型折叠方法,充气后,各边能够与集装箱进行有效的贴合,操作方便,装配效率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带RFID芯片的智能端口型内衬袋的盖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带RFID芯片的智能端口型内衬袋的上盖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带RFID芯片的智能端口型内衬袋的内盖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带RFID芯片的智能端口型内衬袋的盖体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带RFID芯片的智能端口型内衬袋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步骤1)带RFID芯片的智能端口型内衬袋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步骤2)带RFID芯片的智能端口型内衬袋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步骤3)带RFID芯片的智能端口型内衬袋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带RFID芯片的智能端口型内衬袋呈“Z”型折叠后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盖体,11-上盖,111-顶盖,112-侧壁,1121-密封凸起,113-圆形凸起,12-内盖,121-支撑部,122-密封口,2-内衬袋,21-侧面一,22-侧面二,23-侧面三,24-侧面四,3-一体边一,4-一体边二,5-带RFID芯片的智能端口型内衬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9和实施例1~2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5所示,一种带RFID芯片的智能端口型内衬袋5,至少包括盖体和内衬袋2,

如图1~4所示,盖体1,该盖体1包括上盖11和内盖12,所述上盖11与内盖12可拆卸连接,所述上盖11包括顶盖111和侧壁112,所述顶盖111和所述侧壁112之间设置有卡槽,所述侧壁112的内侧面设置有凸起,所述顶盖111的外侧面设有圆形凸起113,该环形凸起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半月形凹槽;所述内盖12包括支撑部121和密封口122,所述支撑部121为正方形。所述支撑部121设置于所述密封口122的外沿,所述密封口122的外侧面设置有所述密封凸起1121配合的凹槽;上盖11上设置有RFID芯片,可全程记录、追踪、防伪加密物料的产地、生产、仓储、运输、使用等信息,具有全程可追溯的物联网属性。

内衬袋2,该内衬袋2的上端与支撑部121焊接,该内衬袋2的底部密封。所述内衬袋2的侧面包括侧面一21、侧面二22、侧面三23和侧面四24,所述侧面一21、所述侧面二22、所述侧面三23和所述侧面四24皆为双层。所述侧面一21、所述侧面二22、所述侧面三23和所述侧面四24分别沿着所述支撑部121的交点方向设置。侧面为梯形结构,该梯形结构的上边、底边和侧边为密封边。袋子焊接好后为X型,具体为,正方形的支撑部121的各个端点依次对应一个侧面,从上部看为“X”型,在内衬袋2放入集装箱时,方便定位,正方形的支撑部121的各个边分别与集装箱的各个边对应,然后进行充气,由于各个侧面为双层结构,充气后内衬袋2膨胀,可以有效与集装箱的各边进行有效的贴合。

内衬袋2长度为6.9m。

一种带RFID芯片的智能端口型内衬袋5的折叠方法,具体折叠的时候,分为下述步骤:

1)如图6所示,将内衬袋折叠成双M形状,具体为将侧面一21和侧面二22叠为一体边一3,将侧面三23和侧面24四叠为一体边二4;

2)如图7所示,将步骤1)中的一体边一3沿轴线a朝正面折叠,一体边二4沿轴线b朝背面进行折叠;

3)如图8和图9所示,从内衬袋2的底部向盖体1方向,沿轴线c折叠,具体为:所述内衬袋2的底部向正面折叠,所述内衬袋2向反面折叠,反复上述步骤直至盖体1,最终使得内衬袋2呈“Z”型折叠。

上述折叠方法经过多次验证后确定,如此将折叠好的带RFID芯片的智能端口型内衬袋5放入放入集装箱内,袋子可以完全打开,抓取以及充气方便,极大的提高了效率。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我们研发的智能端口型干粉内衬袋,集合现有包装容器使用,具有结构简洁成本低、效率高、容量大小灵活兼容跨度大、装卸过程自动化高支持无人化作业,端口支持机械手自动装夹,装卸全程自动化无人化,操作安全、效率提高。袋体容量20kg-45T灵活多变,可用于20尺及40尺标准集装箱做内衬袋,也可用于:纸箱、仓板箱、储料桶、储料箱等内衬袋。自带RFID芯片,可全程记录、追踪、防伪加密物料的产地、生产、仓储、运输、使用等信息,具有全程可追溯的物联网属性。该支撑部121为四边形,内衬袋设计有四个双层侧边结构,折叠的时候采用“Z”型折叠方法,最终使得在内衬袋放入集装箱后,机械手抓取支撑部121非常方便,然后四边形的支撑部121也具备了定位的作用,支撑部121的边依次对应集装箱的边,再对内衬袋进行充气后,由于采用“Z”型折叠方法,充气后,各边能够与集装箱进行有效的贴合,操作方便,装配效率提高。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区别仅仅在于:所述支撑部121的底部设置有若干加强筋,该加强筋包括横向加强筋和贯穿所述横向加强筋的竖向加强筋。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内衬袋为PE。材料采用食品级聚乙烯塑料,具有安全无毒、耐酸碱、可回收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原料、矿粉、建材等颗粒、粉体及液体物料。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操作方便,适合推广使用。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