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埋式垃圾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74586发布日期:2019-09-29 15:05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埋式垃圾箱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垃圾清除或者清除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埋式垃圾箱。



背景技术:

居民小区中会设有垃圾箱,方便居民将生活垃圾堆放,之后集中运至垃圾处理厂。目前主要有两种常见的垃圾箱,一种是单独垃圾箱式,上面设有盖板,通过专用的垃圾车进行垃圾转运,其缺点是垃圾箱的存放空间有限,一个摆放点往往需要摆放多个这样的垃圾箱,实际使用不方便;另一种是在地下预挖一个坑,将大垃圾箱放在坑内,转运垃圾也是通过专门的垃圾车进行转运,其缺点是大垃圾箱是开放式的,遇到大风等天气会污染环境,在转运途中,也需要使用篷布将垃圾箱的开口罩住,防止垃圾沿途掉落。

因此,一种结构简单,方便实用,存放空间大,不污染环境的地埋式垃圾箱被提出。授权公告号为CN20570826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升降式地埋垃圾箱,通过对举升架进行改进,有效的减小了基坑的体积;授权公告号为CN205366714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地埋式垃圾箱,通过应用车载的液压系统,实现了垃圾箱在地坑内的升降;授权公告号为CN206172297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地埋式垃圾箱,通过设置红外装置和控制器,实现了垃圾投放口的自动开闭,上述地埋式垃圾箱均能实现在地坑内的升降,但当垃圾箱装满更换空箱的时候,需要将空箱吊装在基坑旁边的泊位上,再用吊装装置将装满的垃圾箱吊装在运输车上,再将空箱吊装在基坑中的升降箱体上,更换垃圾箱的操作非常复杂,操作时间长,且耗能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目前地埋式垃圾箱存在的上述不足,本申请提供一种地埋式垃圾箱,更换垃圾箱时操作简单,空箱可在不需要吊装的情况下从泊位上转移到基坑的升降箱体中。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地埋式垃圾箱,包括基坑、垃圾箱、以及使垃圾箱在基坑内上下运动的升降箱体,所述垃圾箱顶端盖板上设有垃圾投放口,还包括:

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在升降箱体的内侧与外侧之间行走的行走小车和用于装卸垃圾箱的连接机构,所述行走小车与升降箱体滚动连接,所述连接机构设置在行走小车上,与垃圾箱可拆分连接。

行走机构和垃圾箱可拆分连接且可将垃圾箱提升,当升降箱体将行走机构和装满的垃圾箱举升至地面后,行走机构与装满垃圾的垃圾箱分离并行走至升降箱体外侧的泊位上,连接机构与空箱连接并将空箱提升,使空箱不与地面接触;当运输车把装满的垃圾箱从升降箱体中牵拉至升降箱体外侧或者运输车上后,行走机构带动空箱行走至升降箱体内侧,连接机构将空箱放置在升降箱体中,完成换箱操作。在此过程不需要吊装装置即可将垃圾箱从泊位上转移到基坑的升降箱体中,操作简便,换箱时间短。此外,只需在运输车上安装钩拉装置即可,不需要安装专门的吊装装置,降低了地埋式垃圾箱的运行成本,且安装相应的电气控制元件后,整个操作可以实现自动化操作,节省人力。

所述升降箱体在现有技术中已有多种设置方法,例如可以按照如下的方法进行设置,所述升降箱体包括升降单元和箱体单元,所述箱体单元包括底端的平台、顶端的盖板以及连接平台和盖板的立柱,所述平台和盖板之间形成垃圾箱的容置空间,所述升降单元的底端设置在基坑的底部,所述升降单元的顶端与平台连接。

优选的,所述行走小车包括:

轮子,所述轮子与升降箱体滚动连接,可以在升降箱体的内侧和外侧之间行走;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支撑架上且与轮子联动连接,用于驱动轮子转动;

支撑架,所述支撑设置为框架结构且允许静置的垃圾箱穿过,所述连接机构设置在支撑架上。

行走小车的尺寸和形状可以根据具体选用的垃圾箱进行设置,框架结构牢固且工艺简单,成本低且方便维护。

优选的,所述轮子均设置在支撑架的底端,升降箱体的平台上设有与轮子相匹配的第一轨道。所述第一轨道为轮子提供导向,使行走小车在行走的过程中行程可控,方便进一步实现自动化控制。

优选的,所述框架结构包括第一竖梁、第一支撑纵梁和第一支撑横梁,所述第一竖梁与轮子连接且向上竖向延伸,所述第一支撑纵梁水平纵向设置且与第一竖梁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横梁水平横向设置在第一支撑纵梁之间或者第一竖梁顶端。框架结构与轮子的位置相适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优选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第一升缩装置和和连接件,所述第一升缩装置设置在第一支撑横梁和连接件之间,所述第一升缩装置的执行动作带动连接件上下运动,连接件与垃圾箱连接后,在第一升缩装置的驱动下,被向上提升,使垃圾箱的地面不与地面接触,进而使垃圾箱可以与行走小车一起行走。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横梁设置在第一竖梁顶端时,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第二升缩装置和连接件,所述第二升缩装置设置在第一竖梁和第一支撑横梁之间,所述第二升缩装置执行动作带动支撑横梁上下运动,所述连接件设置在第一支撑横梁上。第二升缩件执行动作,顶升第一支撑横梁,第一支撑横梁带动连接件向上运动,使垃圾箱被提离地面,进而使垃圾箱可以与行走小车一起行走。此外,支撑横梁将垃圾箱与第二升缩装置之间的电连接转变成线连接,连接更加稳定,受力更加均匀,能使装卸垃圾箱的操作过程更加平稳。

优选的,所述轮子包括上轮和下轮,所述上轮设置在支撑架的上端,所述盖板下表面设有与上轮配合的第二轨道;所述下轮设置在支撑架的底端,升降箱体的平台上设有与下轮配合的第三轨道。同时安装上轮和下轮,并配备相应的第二轨道和第三轨道,双重轨道可以使行走小车的运动的导向性更好,防止轮子在轨道中卡死。

优选的,所述框架结构包括第二竖梁、第二支撑纵梁和第二支撑横梁,所述第二竖梁的下端与下轮连接,所述第二竖梁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支撑纵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纵梁的另一端与上轮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横梁设置在第二支撑纵梁之间。框架结构的尺寸和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垃圾箱的形状和型号进行调整,框架结构牢固且工艺简单,成本低且方便维护。

优选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第三升缩装置和和连接件,所述第三升缩装置设置在第二支撑横梁和连接件之间,所述第三升缩装置的执行动作带动连接件上下运动。第三升缩件执行动作,使第二支撑横梁带动连接件向上运动,使垃圾箱被提离地面,进而使垃圾箱可以与行走小车一起行走。

所述垃圾箱上设有与连接件相配合的辅助连接件。

优选的,所述连接件为挂钩、卡扣或者旋锁中的一种,方便实现与垃圾箱的可拆分连接,所述垃圾箱生有与所述连接件相配合的辅助连接件,例如,与挂钩配合的挂环,与卡扣配合的辅助卡扣,与旋锁配合的锁孔等。

优选的,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杆和夹角滑轨,所述连接杆的上端与提升装置联动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下端与夹角滑轨固定连接,这是针对目前常用的垃圾箱设计的一种连接件,将连接件与垃圾箱的点连接转换成连接杆与垃圾箱的线连接,连接效果更好,更稳定,放置垃圾箱在转移过程中与连接件断开连接,造成损坏。

优选的,所述夹角滑轨包括横向边和竖向边,所述横向边和竖向边固结且所述竖向边的上端与连接杆固结,所述横向边与竖向边的最小夹角a的取值范围是15度≦a≤90度。更优选的,所述横向边与竖向边的最小夹角a的取值范围是45度≦a≤90度。最有选的,所述横向边与竖向边的最小夹角a的取值范围是45度≦a≤90度时,所述横向边与竖向边组成的形状为如下形状中任一种:“┗”形、“┛”形、“┣”形、“┫”形、“╋”形或者“┻”形,此处,所述横向边与竖向边如下形状中任一种:“┗”形、“┛”形、“┣”形、“┫”形、“╋”形或者“┻”形,我们应理解的是,上述虽然给出的是所述横向边与竖向边的最小夹角a为90度时的情形,但起涵盖的范围也应该包括述横向边与竖向边的最小夹角a的范围是45度≦a<90度时的变形形式。

优选的,所述夹角滑轨至少设置为两个,设置多个夹角滑轨使连接杆与垃圾箱的连接更加稳固。

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为电机,商业可购买,简单方便。

优选的,所述第一升缩机构为电机或者油缸,商业可购买,简单方便。所述第一升缩装置用于将垃圾箱在竖直方向上下移动,可以有多种的方式,例如,可以直接使用油缸来完成上下运动的行程,也可以使用电机,使电机的输出轴和连接件之间进行传动,完成垃圾箱在竖直方向上的上下移动。

优选的,所述第二升缩机构为油缸。所述第二升缩机构最好为直线型的升缩机构。

优选的,所述第三升缩机构为电机或者油缸。所述第三升缩装置用于将垃圾箱在竖直方向上下移动,可以有多种的方式,例如,可以直接使用油缸来完成上下运动的行程,也可以使用电机,使电机的输出轴和连接件之间进行传动,完成垃圾箱在竖直方向上的上下移动。

优选的,还包括限位结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用于垃圾桶的泊位定位的定位块和小车限位导轨,所述限位导轨与所述行走小车的轮子配合设置,所述泊位设置在限位导轨之间的区域内,限位结构可以使行走机构能精准的行走至泊位,并与泊位上的空箱精准连接,方便实现自动化控制。

优选的,所述定位块之间还设有与垃圾箱轮子相配合的滑槽,方便将空的垃圾箱准确的滑入泊位中,并将垃圾箱的边缘进行定位。

上述地埋式垃圾箱的移箱方法,至少包括如下步骤:

行走机构行走至升降箱体外侧并与垃圾箱连接;

行走机构带动垃圾箱行走至升降箱体内侧并将垃圾箱放置在升降箱体中。

上述移箱方法不需要吊装装置即可将垃圾箱从泊位上转移到基坑的升降箱体中,操作简便,换箱时间短。此外,只需在运输车上安装钩拉装置即可,不需要安装专门的吊装装置,降低了地埋式垃圾箱的运行成本,且安装相应的电气控制元件后,整个操作可以实现自动化操作,节省人力。

本申请实施的优点: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地埋式垃圾箱,包括基坑、垃圾箱、使垃圾箱在基坑内上下运动的升降箱体,以及在升降箱体的内侧和外侧行走的行走机构,所述垃圾箱顶端盖板上设有垃圾投放口,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在升降箱体的内侧与外侧之间行走的行走小车和用于装卸垃圾箱的连接机构,所述行走小车与升降箱体滚动连接,所述连接机构设置在行走小车上,与垃圾箱可拆分连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更换垃圾箱时操作简单,空箱可在不需要吊装的情况下从泊位上转移到基坑的升降箱体中,此外,只需在运输车上安装钩拉装置即可,不需要专门的吊装装置,降低了地埋式垃圾箱的运行成本,且整个操作可以实现自动化操作,节省了人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地埋式垃圾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地埋式垃圾箱的俯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地埋式垃圾箱的升至地面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地埋式垃圾箱的升至地面时的打开盖板的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地埋式垃圾箱的行走机构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地埋式垃圾箱的行走机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2所述的一种地埋式垃圾箱的行走机构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2所述的一种地埋式垃圾箱的行走机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3所述的一种地埋式垃圾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3所述的一种地埋式垃圾箱去掉盖板的俯视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3所述的一种地埋式垃圾箱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3所述的一种地埋式垃圾箱的行走机构行走至升降箱体外侧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地埋式垃圾箱,包括:

基坑1,所述基坑1有地面向下凹陷形成;

垃圾箱2,所述垃圾箱2用来存放垃圾,所述垃圾箱2的上端设有第一垃圾投放口;

升降箱体3,所述升降箱体3包括升降单元31和箱体单元32,所述箱体单元32包括底端的平台322、顶端的盖板321、连接平台322和盖板321的立柱开闭油缸,所述平台322和盖板321之间形成垃圾箱2的容置空间,所述升降单元31的底端设置在基坑1的底部,所述升降单元31的顶端与平台322连接,所述升降箱体3使垃圾箱2在基坑1内上下运动的,所述垃圾箱2顶端盖板321上设有第二垃圾投放口321a,所述第一垃圾投放口和第二垃圾投放口321a对应设置,使从第二垃圾投放口321a投入的垃圾经过第一垃圾投放口进入垃圾箱2中,所述盖板321的一端与立柱铰接,所述开闭油缸设置在所述盖板321的另一端与立柱之间,开闭油缸的升缩可以顶开盖板321或者使盖板321关闭;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底架、高压油缸和导向剪刀叉,所述剪刀叉和高压油缸均设在在底架和平台322之间,油缸的升缩可以带动平台322升降,于此同时,剪刀叉也升缩,是平台322的升降更加平稳。

行走机构4,所述行走机构4包括在容置空间的内侧与外侧之间行走的行走小车41和用于装卸垃圾箱2的连接机构42。

所述行走小车41包括轮子411、伺服电机412和支撑架413,

所述轮子411设置为四个,两个前轮和两个后轮,且均设置在支撑架413的底端,升降箱体3的平台322上设有与轮子411相匹配的凹槽轨道322a。所述轮子411的一部分嵌入凹槽轨道322a且与底部轨道滚动连接,凹槽轨道322a为轮子411的走向进行引导,使行走小车41可以在容置空间的内侧和外侧之间行走;

所述伺服电机412设置在支撑架413上且与轮子411联动连接,用于驱动轮子411转动;

所述支撑架413设置为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包括四根与轮子411连接且向上延伸的竖梁413c,以及设置在竖梁413c顶端并分别将左侧和右侧的竖梁413c连接的两根支撑纵梁413a,所述支撑纵梁413a之间设有前后两根支撑横梁413b。

所述连接机构42包括连接件421和提升油缸422。

所述连接件421包括两根连接杆421a和设置在连接杆421a下方的夹角滑轨421b,所述连接杆421a水平设置在支撑横梁413b的下方且与支撑横梁413b平行设置,所述夹角滑轨421b包括述横向边和竖向边,所述横向边和竖向边固结呈90度且所述竖向边的上端与连接杆421a固结,所述夹角滑轨421b设置为设两个且呈“┛”形,所述垃圾桶上端设有与“┛”形夹角滑轨421b相配合的“┏”形辅助连接件21。

所述提升油缸422的上端与支撑梁固定连接,下端与所述连接杆421a联动连接,油缸升缩可以带动连接杆421a和夹角滑轨421b上下运动。

所述基坑1旁边还设有限位结构5,所述限位结构5包括限位导轨51和定位块52,所述限位导轨51设置在凹槽导轨向外延伸的方向上,限位导轨51的最外侧即为行走小车41能行走的最大距离,所述定位块52设置在限位导轨51之间且所述定位块52设置为四个,分别与垃圾箱2的四个角对应设置,用来对垃圾箱2的泊位进行限位,使垃圾箱2能精准的卸载在泊位上,方便行走小车41与垃圾箱2进行连接。

上述地埋式垃圾箱的移箱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运输车将空箱卸载在泊位上;卸载过程中,四个定位块对垃圾箱2进行定位,使其精准的卸载在泊位上。

步骤二:升降箱体3上升,将行走机构4和装满的垃圾箱2举升至地面上,行走机构4行走至升降箱体3外侧,与空箱连接并将空箱提升,使空箱不与地面接触;升降箱体3上升至地面上以后,行走小车41行走至容置空间外侧,与装满垃圾的垃圾箱2分离,并在向外行走的过程中,通过夹角滑轨421b与放置在泊位上的空箱的辅助连接件21配合,当行走小车41行走至最大距离时,停止行走,提升油缸422收缩,向上提起空箱,使空箱的底面不与地面接触。

步骤三:运输车将装满的垃圾箱2从升降箱体3中牵拉至运输车上;开闭油缸将盖板321的一端顶起,运输车用自带的牵拉装置将装满垃圾的垃圾箱2从平台322上直接牵拉至运输车上;

步骤四:行走机构4带动空箱行走至升降箱体3内侧,并将空箱放置在升降箱体3中;

步骤五:升降箱体3下降,带动空箱和行走机构4下降至基坑1中。

实施例2

实施例2是实施例1的变形,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框架结构包括竖梁413c、支撑纵梁413a和支撑横梁413b,所述竖梁413c与轮子411连接且向上竖向延伸,所述支撑纵梁413a水平纵向设置在竖梁413c之间将左侧和右侧的竖梁413c连接,所述支撑横梁413b水平横向设置在竖梁413c顶端,所述连接机构42包括油缸和夹角滑轨421b,所述油缸设置在竖梁413c顶端和支撑横梁413b之间,所述油缸执行升缩动作带动支撑横梁413b上下运动,所述夹角滑轨421b设置在支撑横梁413b下方。此种结构相对于实施例1,将支撑横梁413b作为连接杆421a使用,而不需要再设置连接杆421a,但达到是效果跟设置连接杆421a时是一样的,接收了材料,简化了工艺。

实施例3

如图9至图12所示,一种地埋式垃圾箱,包括:

基坑1,所述基坑1有地面向下凹陷形成;

垃圾箱2,所述垃圾箱2用来存放垃圾,所述垃圾箱2的上端设有第一垃圾投放口;

升降箱体3,所述升降箱体3包括升降单元31和箱体单元32,所述箱体单元32包括底端的平台322、顶端的盖板321和连接平台322和盖板321的立柱,所述平台322和盖板321之间形成垃圾箱2的容置空间,所述升降单元31的底端设置在基坑1的底部,所述升降单元31的顶端与平台322连接,所述升降箱体3使垃圾箱2在基坑1内上下运动的,所述垃圾箱2顶端盖板321上设有第二垃圾投放口,所述第一垃圾投放口和第二垃圾投放口对应设置,使从第二垃圾投放口投入的垃圾经过第一垃圾投放口进入垃圾箱2中;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底架、高压油缸和导向剪刀叉,所述剪刀叉和高压油缸均设在在底架和平台322之间,油缸的升缩可以带动平台322升降,于此同时,剪刀叉也升缩,是平台322的升降更加平稳。

行走机构4,所述行走机构4包括在容置空间的内侧与外侧之间行走的行走小车41和用于装卸垃圾箱2的连接机构42。

所述行走小车41包括轮子411,伺服电机412和支撑架413。

所述轮子411包括两个上轮和两个下轮,下轮设为前轮,上轮设为后轮,所述上轮设置在支撑架413的上端,所述盖板321下表面设有与上轮相配合的第一轨道321b,所述上轮与第一轨道321b滚动连接,所述下轮设置在平台322上,所述平台322上设有第二轨道322a,所述下轮部分嵌入第二轨道322a中且与第二轨道322a滚动连接。两组轨道为轮子411的走向进行引导,使行走小车41可以在容置空间的内侧和外侧之间行走;

所述伺服电机412设置在支撑架413上且与上轮和/或下轮联动连接,用于驱动轮子411转动;

所述支撑架413设置为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包括两根竖梁413c、两根支撑纵梁413a和两根支撑横梁413b,所述竖梁413c的下端与所述前轮连接,所述竖梁413c的上端与支撑纵梁413a的前端连接,所述后轮与支撑纵梁413a的后端连接,所述支撑横梁413b设置在支撑纵梁413a之间,所述连接机构42设置在支撑横梁413b上。

所述连接机构42包括连接件421和提升油缸422。

所述连接件421包括两根连接杆421a和设置在连接杆421a下方的夹角滑轨421b,所述连接杆421a水平设置在支撑横梁413b的下方且与支撑横梁413b平行设置,所述夹角滑轨421b包括述横向边和竖向边,所述横向边和竖向边固结呈90度且所述竖向边的上端与连接杆421a固结,所述夹角滑轨421b设置为设两个且呈“┛”形,所述垃圾桶上端设有与“┛”形夹角滑轨421b相配合的“┏”形辅助连接件21。

所述提升油缸422的上端与支撑梁固定连接,下端与所述连接杆421a联动连接,油缸升缩可以带动连接杆421a和夹角滑轨421b上下运动。

所述基坑1旁边还设有限位结构5,所述限位结构5包括限位导轨51和定位块52,所述限位导轨51设置在第二导轨322a向外延伸的方向上,限位导轨51的最外侧即为行走小车41能行走的最大距离,所述定位块52设置在限位导轨51之间且所述定位块52设置为四个,所述左侧定位块52和右侧定位块52之间设有与垃圾箱2的滚轮相配合的两条滑槽53,所述四个定位块分别与垃圾箱2的四个角对应设置,用来对垃圾箱2的泊位进行限位,使垃圾箱2能精准的卸载在泊位上,方便行走小车41与垃圾箱2进行连接。

上述地埋式垃圾箱的移箱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运输车将空箱放置在泊位上;卸载过程中,四个定位块对垃圾箱2进行定位,使其精准的卸载在泊位上。

步骤二:升降箱体3上升,将行走机构4和装满的垃圾箱2举升至地面上,行走机构4行走至升降箱体3外侧,与空箱连接并将空箱提升,使空箱不与地面接触;升降箱体3上升至地面上以后,行走小车41行走至容置空间外侧,与装满垃圾的垃圾箱2分离,并在向外行走的过程中,通过夹角滑轨421b与放置在泊位上的空箱的辅助连接件21配合,当行走小车41行走至最大距离时,停止行走,提升油缸422收缩,向上提起空箱,使空箱的底面不与地面接触。

步骤三:运输车将装满的垃圾箱2从升降箱体3中牵拉至运输车上;运输车将装满的垃圾箱2先从平台322上牵拉至容置空间外侧,再将垃圾箱2转移至运输车上。

步骤四:行走机构4带动空箱行走至升降箱体3内侧,并将空箱放置在升降箱体3中;

步骤五:升降箱体3下降,带动空箱和行走机构4下降至基坑1中。

本申请实施的优点: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地埋式垃圾箱,包括基坑、垃圾箱、使垃圾箱在基坑内上下运动的升降箱体,以及在升降箱体的内侧和外侧行走的行走机构,所述垃圾箱顶端盖板上设有垃圾投放口,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在升降箱体的内侧与外侧之间行走的行走小车和用于装卸垃圾箱的连接机构,所述行走小车与升降箱体滚动连接,所述连接机构设置在行走小车上,与垃圾箱可拆分连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更换垃圾箱时操作简单,空箱可在不需要吊装的情况下从泊位上转移到基坑的升降箱体中,此外,只需在运输车上安装钩拉装置即可,不需要专门的吊装装置,降低了地埋式垃圾箱的运行成本,且整个操作可以实现自动化操作,节省了人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公开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