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纸片对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74678发布日期:2019-08-31 01:42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一种纸片对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纸片对齐装置。



背景技术:

纸片加工时,剪切后的纸片由于惯性向前落入收集装置中依次堆叠,由于堆叠后的纸片需要打包或进一步加工,因此,需要将堆叠的纸片从上往下依次对齐。

现有的对齐装置,其结构过于复杂。同时,当纸片堆叠高度增加时,需要不断加长左右挡板的高度,这样会导致成本过高,同时也会导致驱动左右挡板运动的驱动机构的能耗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纸片对齐装置,能够根据纸片堆叠高度的增加对应的调节左右推板机构的高度,以对不同堆叠高度的纸片进行对齐,成本较低。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纸片对齐装置,用于对齐剪切后堆叠的纸片,包括机架、设于所述机架上的用于堆叠纸片的落纸板、设于所述落纸板一侧的纸片进料口、设于所述落纸板相对的另一侧的用于阻挡纸片滑出的阻挡部;

所述纸片对齐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机架上的位于纸片垂直其进料方向两侧的推板机构;所述推板机构包括缸体、可沿垂直纸片进料方向伸缩的设于所述缸体中的推杆、设于所述推杆伸出端的用于抵触纸片侧部的推板;

所述推板机构可上下活动的设于所述机架上;

两侧的所述推杆可同步伸缩的设于两侧的所述缸体中。

优选地,所述纸片对齐装置还包括落纸感应器、第一控制单元,所述落纸感应器,用于在纸片经过所述纸片进料口时,发送第一信号给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用于在收到所述第一信号后控制所述推杆同步伸缩。

优选地,所述纸片对齐装置还包括高度感应器、第二控制单元,所述高度感应器,用于在纸片堆叠的高度与所述推板的高度相同时,发送第二信号给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用于在收到所述第二信号后控制所述推板机构上升。

优选地,所述高度感应器,设于所述推板上,且与所述推板等高。

优选地,两侧的所述推板相互平行,且平行于纸片进料方向。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一种纸片对齐装置,能够根据纸片堆叠高度的增加对应的调节左右推板机构的高度,以对不同堆叠高度的纸片进行对齐,成本较低;通过调节推杆的行程,能够对不同批次不同宽度的纸片进行对齐,适用范围较广。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俯视图。

其中:1、机架;2、落纸板;3、纸片进料口;4、阻挡部;5、推板机构;51、缸体;52、推杆;53、推板;6、落纸感应器;7、高度感应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参见图1所示,上述一种纸片对齐装置,用于对齐剪切后堆叠的纸片,包括机架1、设于机架1上的用于堆叠纸片的落纸板2、设于落纸板2一侧的纸片进料口3、设于落纸板2相对的另一侧的用于阻挡纸片滑出的阻挡部4。纸片在传输过程中被剪切,剪切后的纸片由于惯性的作用,经过纸片进料口3后,落至落纸板2上,纸片在落纸板2上滑动的过程中,一侧边抵触阻挡部4,通过阻挡部4对堆叠的纸片的一侧面进行对齐。在本实施例中,阻挡部4的长度延伸方向垂直纸片进料方向。

上述一种纸片对齐装置还包括设于机架1上的位于纸片垂直其进料方向两侧的推板53机构5;推板53机构5包括缸体51、可沿垂直纸片进料方向伸缩的设于缸体51中的推杆52、设于推杆52伸出端的用于抵触纸片侧部的推板53;两侧的推杆52可同步伸缩的设于两侧的缸体51中。在本实施例中,推杆52的长度延伸方向分布在水平面内。两侧的推板53相互平行,且平行于纸片进料方向。通过两侧的推板53,分别用于抵触纸片相对的两侧边,对堆叠的纸片的相对的两个侧面进行对齐。

上述一种纸片对齐装置还包括落纸感应器6、第一控制单元,落纸感应器6设于纸片进料口3处,用于感应是否有纸片通过该纸片进料口3进入落纸板2。当落纸感应器6感应到纸片经过纸片进料口3时,发送第一信号给第一控制单元,第一控制单元用于在收到第一信号后控制推杆52同步伸缩。显然,两侧的推杆52伸到最大行程后,两侧的推板53之间的距离即为纸片垂直进料方向的长度(参见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即为纸片的宽度)。由于推杆52的行程是固定的,因此能够推动纸片使其自下而上堆叠整齐。

上述推杆52机构可上下活动的设于机架1上。

通过这个设置,当纸片堆叠后,高度不断增加时,只需要对应的升起推杆52机构即可。

上述一种纸片对齐装置还包括高度感应器7、第二控制单元,在本实施例中,高度感应器7设于推板53上,且与推板53等高,高度感应器7用于感应纸片堆叠的高度是否到达推板53的高度。当高度感应器7感应到纸片堆叠的高度与推板53的高度相同时,发送第二信号给第二控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用于在收到第二信号后控制推杆52机构上升。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