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运输的开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08757发布日期:2019-09-06 20:00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运输的开孔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孔工具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运输的开孔器。



背景技术:

开孔器也称为开孔锯或孔锯,指现代工业或工程中加工圆形孔的一种锯切类特殊圆锯,开孔器根据不同大小的圆具有不同的孔径和规格,可安装在手电钻、冲击钻、摇臂钻等电动工具上使用,操作简单灵活、携带方便、安全,用途广泛;现有的开孔器一般用合金制成。

目前,公告号为CN206898438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开孔器,包括筒形罩体和连接轴,所述筒形罩体内腔与连接轴相连处设有用于放置定位钻的定位钻安装孔,所述筒形罩体相对于连接轴的一端设有若干切割刀头,相邻切割刀头之间设有排屑槽。

目前的开孔器在生产后都是装箱运输的,上述现有技术中,切割刀头裸露在外,而运输过程中开孔器之间会发生碰撞而造成切割刀头的磨损,造成开孔器的运输不便的问题,因此还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便于运输的开孔器,避免因运输过程中开孔器之间碰撞造成切割刀头磨损的问题,使开孔器更便于运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于运输的开孔器,包括筒形罩体和连接于筒形罩体上的连接轴,所述筒形罩体上相对于连接轴的一端形成有若干钻孔齿,所述筒形罩体上设有套接于所述钻孔齿的套接装置,所述套接装置包括连接罩与防护板,所述防护板延伸形成于所述连接罩的侧壁且对应所述钻孔齿,所述连接罩通过连接装置连接于所述筒形罩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筒形罩体上的钻孔齿通过套接装置保护,连接罩与筒形罩体连接,从而使连接罩上延伸形成的防护板可对应防护钻孔齿,达到避免在开孔器运输过程中因碰撞造成钻孔齿磨损的目的;连接装置可实现连接罩与筒形罩体的便捷拆装,从而使连接罩的使用更便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板、挤压板和卡接板,所述连接板连接于所述筒形罩体内,所述挤压板相对连接于所述连接板上,所述连接罩对应所述挤压板形成有供所述挤压板插接的插孔;所述卡接板形成于所述挤压板上,且所述卡接板可抵接于所述连接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筒形罩体内连接的连接板固定挤压板,挤压板可相对挤压并插接于连接罩上对应形成的插接孔中,并通过卡接板抵接于连接罩实现连接罩的安装定位;再通过用手实现挤压板的相对挤压即可使卡接板从插孔中脱出,将连接罩便捷拆卸。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接板相互远离的侧壁形成倾斜的斜切面,所述斜切面靠近所述连接罩的一端相互靠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接板上形成的斜切面为卡接板与插孔的对应插接导向,同时也是卡接板与插孔的脱离过程更便于实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罩与筒形罩体的连接由导向结构导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结构使连接罩与筒形罩体的连接过程更稳定,同时也使挤压板可以和插孔相互对应,便于实现挤压板和卡接板与插孔的插接配合。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向结构包括滑条和滑槽,所述滑槽形成于所述筒形罩体的内侧壁上,所述滑条形成于所述连接罩的侧壁上,所述滑条滑设于对应的所述滑槽;所述连接罩的上部形成有活动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罩的上部形成的活动槽为连接罩的相对挤压提供空间,使连接罩侧壁上的滑条可滑设于筒形罩体上的滑槽,从而使连接罩与筒形罩体的连接过程更稳定,也便于定位连接罩的插接位置,使挤压板与插孔相互对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板通过安装结构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筒形罩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板可拆卸连接于筒形罩体上,当不使用连接罩时,即可将连接板、挤压板和卡接板取下,避免挤压板裸露容易被误触而损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结构包括安装槽、挡板与固定螺栓,所述安装槽形成于所述筒形罩体上,所述连接板可容置并滑设于所述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一侧固定有挡板,所述连接板抵接于所述挡板,且所述挡板与所述连接板对应处由所述固定螺栓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筒形罩体上形成安装槽,且安装槽上固定挡板,连接板在容置槽内滑移并滑动至抵接于挡板处即可定位,再通过固定螺栓进一步被固定;将固定螺栓取下并将连接板从挡板处滑出即可取下连接板,由此实现连接板的便捷拆装,不使用时可取下连接板,避免挤压板和卡接板裸露造成损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护板与所述连接罩连接处固定有软垫,所述软垫上形成有供所述钻孔齿插接的容置槽;所述防护板上弯折延伸形成环形板,所述环形板抵接于所述软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护板与连接罩连接处固定的软垫上形成与钻孔齿配合插接的容置槽,使防护板防护钻孔齿时钻孔齿与软垫接触,避免钻孔齿与防护板接触而磨损;防护板上弯折的环形板抵接于软垫,使软垫的安装更牢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筒形罩体上的钻孔齿通过套接装置保护,连接罩与筒形罩体连接,从而使连接罩上延伸形成的防护板可对应防护钻孔齿,达到避免在开孔器运输过程中因碰撞造成钻孔齿磨损的目的;

2.筒形罩体内连接的连接板固定挤压板,挤压板可相对挤压并插接于连接罩上对应形成的插接孔中,并通过卡接板抵接于连接罩实现连接罩的安装定位;再通过用手实现挤压板的相对挤压即可使卡接板从插孔中脱出,将连接罩便捷拆卸;

3.筒形罩体上形成安装槽,且安装槽上固定挡板,连接板在容置槽内滑移并滑动至抵接于挡板处即可定位,再通过固定螺栓进一步被固定;将固定螺栓取下并将连接板从挡板处滑出即可取下连接板,由此实现连接板的便捷拆装,不使用时可取下连接板,避免挤压板和卡接板裸露造成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连接罩与挤压板和卡接板配合连接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筒形罩体;2、连接轴;3、钻孔齿;4、套接装置;41、连接罩;42、防护板;43、软垫;44、环形板;45、容置槽;46、插孔;47、活动槽;5、连接装置;51、连接板;52、挤压板;53、卡接板;54、斜切面;6、安装结构;61、安装槽;62、挡板;63、固定螺栓;7、导向结构;71、滑条;72、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便于运输的开孔器,如图1所示,包括筒形罩体1和连接于筒形罩体1上的连接轴2,筒形罩体1上相对于连接轴2的一端形成有若干钻孔齿3,通过钻孔齿3实现钻孔操作。

如图1所示,筒形罩体1上设有套接于钻孔齿3的套接装置4,套接装置4包括连接罩41与防护板42,连接罩41位于筒形罩体1内,防护板42延伸并向上弯折形成于连接罩41的侧壁下部,使防护板42对应钻孔齿3对钻孔齿3起保护作用。

如图1、2所示,防护板42与连接罩41连接处固定有软垫43,防护板42的上部朝向靠近连接罩41的一侧弯折延伸形成环形板44,环形板44抵接于软垫43,由此可将软垫43固定;软垫43上形成有供钻孔齿3插接的容置槽45,从而通过软垫43进一步保护钻孔齿3,避免钻孔齿3与防护板42直接碰撞。

如图2、3所示,连接罩41通过连接装置5连接于筒形罩体1;连接装置5包括连接板51,连接板51通过安装结构6可拆卸连接于筒形罩体1。

如图2、3所示,安装结构6包括安装槽61、挡板62与固定螺栓63,两个安装槽61分别形成于筒形罩体1内的顶壁的两端,连接板51可容置并滑设于安装槽61;安装槽61的一侧固定有挡板62,连接板51可在安装槽61内滑移至抵接于挡板62处,从筒形罩体1的上部将挡板62与连接板51对应处用固定螺栓63固定,从而实现连接板51在筒形罩体1内的顶部的便捷拆装。

如图2、3所示,连接装置5还包括挤压板52和卡接板53,两个挤压板52相对连接于连接板51的底部,使两个挤压板52可相对挤压,且挤压板52与挡板62错开,整体结构更合理;连接罩41的上部对应挤压板52形成有插孔46,两个挤压板52可插接于插孔46;卡接板53形成于两个挤压板52相互远离的侧壁下部,且卡接板53可抵接于连接罩41对应处的底部。

如图2、3所示,卡接板53相互远离的侧壁形成倾斜的斜切面54,斜切面54靠近连接罩41的一端相互靠近,由此可通过斜切面54导向挤压板52与插孔46的插接,使插接过程更易实现。

如图1、4所示,连接罩41与筒形罩体1的连接通过导向结构7导向;导向结构7包括滑条71和滑槽72,两个滑槽72分别形成于筒形罩体1的内侧壁上相对的两端,两个滑条71对应滑槽72形成于连接罩41的侧壁上。

如图1、4所示,连接罩41的上部且位于相对的滑条71中部并延伸至连接罩41的侧壁对应处形成有活动槽47,活动槽47为连接罩41两端的相对挤压提供空间,由此使滑条71滑设于对应的滑槽72的过程更便于实现,为挤压板52与插孔46的对应起导向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滑条71与滑槽72的配合使连接罩41在筒形罩体1上的连接过程更稳定。

本实施例的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运输开孔器时,首先将连接罩41上的滑条71与筒形罩体1上对应的滑槽72配合,使连接罩41滑移至筒形罩体1内,并使钻孔齿3插接于软垫43上的容置槽45中;此时位于筒形罩体1内的上部的两端且分别相对的卡接板53抵接于连接罩41上部的插孔46,两个挤压板52相对挤压,卡接板53在斜切面54的导向下插接于插孔46中且卡接板53的上部抵接于筒形罩体1内对应处的底部,从而实现连接罩41与筒形罩体1的连接。

当开孔器使用时,将连接罩41取下后,首先将固定螺栓63旋出,然后将连接板51沿着安装槽61滑移至与挡板62错开,由此可将连接板51拆卸,避免挤压板52和卡接板53裸露而被损坏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