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室容器用保护膜、多室容器、以及多室容器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333136发布日期:2019-08-03 12:56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多室容器用保护膜、多室容器、以及多室容器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多室容器用保护膜、具备多室容器用保护膜的多室容器、以及多室容器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多室容器具备:具有相互间区分开的第1收容室及第2收容室的袋状主体部、和粘贴在第1收容室的外表面的保护膜。第1收容室例如收容药剂,第2收容室例如收容液状体。第1收容室与第2收容室通过密封部相互间分开。多室容器具有连接于第2收容室的口部。第2收容室内的液状体在多室容器的使用时例如被利用者的手等挤压,按照将密封部剥离的方式将第2收容室自内侧挤压。然后,第2收容室内的液状体移动至第1收容室,与第1收容室内的药剂混合。药剂与液状体的混合液自口部被供给至多室容器的外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8077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为了抑制水分、氧及光等从多室容器的外部透至多室容器内,多室容器用保护膜含有铝制的阻隔层。阻隔层将第1收容室的内部遮挡,由此会妨碍药剂与液状体是否混合的确认。因此,多室容器用保护膜在多室容器的使用时从第1收容室上被剥离。

另一方面,多室容器用保护膜即便是一部分自外表面被剥离时,也有水分、氧及光等侵入至第1收容室中、收容在第1收容室内的药剂的性质发生变化的情况。因此,为了容易地辨别收容在多室容器内的药剂的可靠性,需要能够容易地辨别多室容器用保护膜是否已从多室容器上被剥离的多室容器。

此外,容易地辨别多室容器用保护膜是否已被剥离的要求不仅限于具备铝制阻隔层的多室容器用保护膜,对于具备由其他材料形成的阻隔层、在利用多室容器时要被剥离的多室容器用保护膜而言,也是通用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容易地辨别多室容器用保护膜是否已从多室容器的主体部上被剥离的多室容器用保护膜、多室容器、以及多室容器用保护膜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多室容器用保护膜是粘贴在具备主体部的多室容器的所述主体部上的多室容器用保护膜,其中,所述主体部具备多个收容室和透明的树脂制的表面片材,所述多个收容室相互间被区分开,所述主体部中,相邻的所述收容室能够相互间连通,可以透过所述表面片材视觉确认所述收容室的内部,所述多室容器用保护膜具备按照粘贴在所述表面片材上的方式构成的树脂制的易剥离层和相对于所述易剥离层位于与所述主体部相反一侧的阻隔层,在150℃以上且220℃以下的温度下对所述表面片材和所述多室容器用保护膜进行热封时的基于jisz0238的热封强度(密封强度)为3n/15mm以上且10n/15mm以下,且构成为在将所述多室容器用保护膜从所述表面片材上剥离时、所述易剥离层发生凝集剥离。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多室容器用保护膜是粘贴在具备主体部的多室容器的所述主体部上的多室容器用保护膜,其中,所述主体部具备多个收容室和透明的树脂制的表面片材,所述多个收容室相互间被区分开,所述主体部中,相邻的所述收容室能够相互间连通,可以透过所述表面片材视觉确认所述收容室的内部,所述多室容器用保护膜具备按照粘贴在所述表面片材上的方式构成的树脂制的易剥离层和相对于所述易剥离层位于与所述主体部相反一侧的阻隔层,所述易剥离层具有含有聚乙烯和在聚乙烯中不相容或部分相容的聚丙烯的海岛结构,且构成为在将所述多室容器用保护膜从所述表面片材上剥离时发生凝集剥离。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多室容器具备主体部和上述的多室容器用保护膜,所述主体部是具备多个收容室和透明的树脂制的表面片材的主体部,所述多个收容室相互间被区分开,相邻的所述收容室能够相互间连通,可以透过所述表面片材视觉确认所述收容室的内部,所述多室容器用保护膜按照粘贴在所述表面片材上的方式构成。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多室容器具备主体部和上述的多室容器用保护膜,所述主体部是具备多个收容室和透明的树脂制的表面片材的主体部,所述多个收容室相互间被区分开,相邻的所述收容室能够相互间连通,可以透过所述表面片材视觉确认所述收容室的内部,所述多室容器用保护膜按照粘贴在所述表面片材上的方式构成,所述表面片材为聚丙烯制。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多室容器的制造方法具备:准备主体部,该主体部是具备多个收容室和透明的树脂制的表面片材的主体部,所述多个收容室相互间被区分开,相邻的所述收容室能够相互间连通,可以透过所述表面片材视觉确认所述收容室的内部;准备多室容器用保护膜,该多室容器用保护膜具备按照粘贴在所述表面片材上的方式构成的树脂制的易剥离层和阻隔层;以及按照所述阻隔层相对于所述易剥离层位于与所述主体部相反一侧的方式、在150℃以上且220℃以下的温度下对所述多室容器用保护膜和所述表面片材进行热封,其中,所述多室容器用保护膜的基于jisz0238的热封强度(密封强度)为3n/15mm以上且10n/15mm以下,且按照在将所述多室容器用保护膜从所述表面片材上剥离时、所述易剥离层发生凝集剥离的方式而构成。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正面观察一个实施方式的多室容器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为表示图1的多室容器的侧截面结构的截面图。

图3为示意地显示该实施方式的表面侧保护膜所具备的易剥离层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表示正面观察图1的多室容器的结构之一部分的部分俯视图。

图5为用于说明图1的多室容器的作用的作用图。

图6为用于说明图1的多室容器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表示试验例中的热封温度与密封强度的关系的曲线图。

符号说明

10多室容器、11主体部、11f表面片材、21易剥离层、22支撑层、24、32阻隔层。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7来说明将多室容器用保护膜、多室容器、以及多室容器的制造方法具体化了的一个实施方式。以下依次说明多室容器的结构、多室容器的作用、多室容器的制造方法及试验例。

[多室容器的结构]

参照图1~图4来说明多室容器的结构。此外,多室容器是指具备多个收容室的容器。

如图1所示,多室容器10具备:袋状的主体部11、表面侧保护膜12、背面侧保护膜13、以及口部14。主体部11具备相互间相邻的第1收容室11a和第2收容室11b。第1收容室11a和第2收容室11b相互间区分开。主体部11中,第1收容室11a与第2收容室11b可以相互间连通。第1收容室11a与第2收容室11b的连通例如可以通过被收容在第1收容室11a和第2收容室11b中的至少一者中的液状体的加压而成为可能。

表面侧保护膜12为多室容器用保护膜的一例。表面侧保护膜12按照将第1收容室11a覆盖的方式粘贴在主体部11的树脂制且透明的表面片材11f上。表面侧保护膜12是易剥离性的膜,可以自主体部11剥离。另一方面,表面侧保护膜12一旦自主体部11被剥离,则无法再次粘贴在主体部11上。背面侧保护膜13粘贴在主体部11中与粘贴表面侧保护膜12的面成相反侧的面上。

背面侧保护膜13可以与表面侧保护膜12同样是易剥离性的膜,即可以是能够自主体部11剥离的膜。或者,背面侧保护膜13还可以是不具有易剥离性的膜。此时,当将背面侧保护膜13从主体部11上剥离时,相比较于剥离易剥离性膜时,需要更大幅度的力。

背面侧保护膜13在相对于第1收容室11a与第2收容室11b相反的一侧具有贯穿背面侧保护膜13的悬挂孔13a。在使用多室容器10时,悬挂孔13a穿到点滴架的钩子上。从而,以第1收容室11a、第2收容室11b、及口部14从竖直方向的上侧按顺序排列的状态来使用多室容器10。

多室容器10例如收容点滴用的药剂。主体部11中被区分开的2个空间中,在第1收容室11a中收容粉末状的药剂,在第2收容室11b中收容用于输送药剂的液状体。药剂可以根据多室容器10的用途使用各种药剂。液状体与药剂同样,可以根据多室容器10的用途使用各种液状体。此外,液状体可以使用例如纯水或者生理盐水等。另外,第1收容室11a并不限于粉末状的药剂、也可收容液状体。此时,可以是第1收容室11a和第2收容室11b这两者收容液状体,还可以是第1收容室11a收容液状体、而第2收容室11b收容粉末的药剂。

口部14具有筒状,通过口部14的内周面而形成有通路14a(参照图2)。口部14的通路14a连接于第2收容室11b。口部14通过通路14a将收容在主体部11中的液状体供给至主体部11的外部。

如图2所示,主体部11具备表面片材11f和背面片材11r。主体部11是表面片材11f与背面片材11r通过热封接合而成的接合体。第1收容室11a的周边与第2收容室11b的周边是通过热封接合而成的接合部。主体部11中,在第1收容室11a与第2收容室11b之间存在隔壁部11c。隔壁部11c是通过热封形成的接合部之一。

隔壁部11c将第1收容室11a及第2收容室11b相互间区分开。隔壁部11c的2张片材之间的热封强度(以下记为密封强度)比接合部中除隔壁部11c以外的部分低。隔壁部11c例如通过比除隔壁部11c以外的部分更低温度下的热封而形成。即,用于形成隔壁部11c的热封的温度比对除隔壁部11c以外的部分热封的温度低。隔壁部11c的密封强度是通过收容在第2收容室11b中的液状体从第2收容室11b朝向第1收容室11a被挤出、即通过液状体被加压、从而2张片材之间的接合发生剥离的程度的强度。

形成各片材11f、11r的材料可以使用树脂。形成片材的树脂例如可以使用聚丙烯、乙烯-乙烯醇共聚树脂及聚氯乙烯等。这些中,聚丙烯制的主体部11从耐热性高的方面出发优选。各片材11f、11r并不限定于由特定树脂形成的单层结构,还可以具有多层结构。表面片材11f具有的多层结构中例如可以举出聚丙烯层、乙烯-乙烯醇共聚树脂层及聚丙烯层层叠而成的结构。此外,各片材11f、11r具有多层结构且各层由树脂形成时,可以多个层中形成各层的树脂相互间不同,还可以多个层中形成各层的树脂相互间相同。另外,当背面片材11r具有多层结构时,主体部11可以含有金属制的层。金属制的层例如可以举出铝箔及铝的蒸镀层。此时,多室容器10也可不具备背面侧保护膜13。

表面侧保护膜12具备:易剥离层21、支撑层22、第1基材层23、阻隔层24及第2基材层25。易剥离层21含有接触于表面片材11f的接触面21s。在150℃以上且220℃以下的温度下对表面片材11f与表面侧保护膜12进行热封时的表面侧保护膜12的密封强度为3n/15mm以上且10n/15mm以下,且在将表面侧保护膜12从表面片材11f上剥离时,易剥离层21发生凝集剥离。

主体部11的表面片材11f与表面侧保护膜12之间的密封强度通过基于jisz0238中规定的“热封软包装及半刚性容器的试验方法”的方法来测定。

阻隔层24是铝制的,位于相对于易剥离层21与主体部11相反的一侧。铝制的阻隔层24例如可举出铝箔及铝的蒸镀层。通过表面侧保护膜12具备阻隔层24,可以通过表面保护膜12抑制水分、氧及光等从多室容器10的外部透过至第1收容室11a。

此外,形成阻隔层24的材料并不限定于铝,例如还可以是铝以外的金属、无机氧化物及树脂等。形成阻隔层24的材料为树脂时,形成阻隔层24的树脂优选使用具有相比较于形成表面侧保护膜12的其他树脂制的层、更难以透过水分、氧及光中的至少1种的特性的树脂。用于形成阻隔层24的树脂例如可以使用乙烯-乙烯醇共聚树脂。另外,具有抑制光的透过的特性的阻隔层24可以使用经着色的树脂性的膜或遮光性的印刷层。

支撑层22位于易剥离层21与阻隔层24之间,且接触于易剥离层21。支撑层22例如为聚乙烯制。

第1基材层23及第2基材层25分别为树脂制的层。各基材层23、25可以使用由各种树脂形成的树脂膜。形成第1基材层23及第2基材层25的树脂膜例如可以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的膜。

背面侧保护膜13具备:第1基材层31、阻隔层32及第2基材层33。第1基材层31与主体部11的背面片材11r接触,且阻隔层32被第1基材层31和第2基材层33夹持。第1基材层31及第2基材层33可以由与表面侧保护膜12所具备的第1基材层23及第2基材层25相同的材料来形成。阻隔层32可以由与表面侧保护膜12所具备的阻隔层24相同的材料来形成。

此外,图2示出了背面侧保护膜13不具有易剥离性时的结构,但背面侧保护膜13也可如上所述具有与表面侧保护膜12同样的易剥离性。此时,背面侧保护膜13只要具有能够适用于表面侧保护膜12的结构即可。

图3表示从表面侧保护膜12的厚度方向观察到的易剥离层21的平面结构。图3中,为了易于区分海岛结构中的岛状部和海状部,岛状部带有点。

如图3所示,易剥离层21具有含有聚乙烯及在聚乙烯中不相容或部分相容的聚丙烯的海岛结构。易剥离层21具有的海岛结构由形成易剥离层21的外形的海状部21a和分散于海状部21a内的多个岛状部21b构成。易剥离层21含有的2个树脂中,聚乙烯构成海状部21a,聚丙烯构成岛状部21b。岛状部21b可以具有球状、棒状及层状等中的任一个形状。岛状部21b优选从易剥离层21的厚度方向观察、投影各岛状部21b而成的形状中的长径为1μm以下。

当将表面侧保护膜12从主体部11的表面片材11f上剥离时,在易剥离层21的内部发生凝集破坏,由此表面侧保护膜12被从主体部11的表面片材11f上剥离。因此,易剥离层21的一部分以剥离表面侧保护膜12后的剥离痕迹的形式残留在主体部11的表面片材11f上。

如上所述,表面侧保护膜12中,在150℃以上且220℃以下的温度下对表面片材11f和表面侧保护膜12进行热封时的表面侧保护膜12的密封强度为3n/15mm以上且10n/15mm以下。因此,当以150℃以上且220℃以下这一宽范围的温度进行热封时,密封强度作为易剥离层21发生凝集剥离的表面侧保护膜12的密封强度、维持在优选的值。换而言之,作为表面侧保护膜12的密封强度,为了获得所希望的密封强度所允许的热封温度的范围很宽。

易剥离层21具有含有聚乙烯和聚丙烯的海岛结构时,优选主体部11的表面片材11f为聚丙烯制。由于主体部11的表面片材11f是聚丙烯制的,因此易于使含有聚乙烯和聚丙烯的接触面21s与表面片材11f的密封强度为所希望的强度。

形成易剥离层21的材料除了聚乙烯及聚丙烯以外,例如还可含有润滑剂等。易剥离层21以聚乙烯及聚丙烯为主成分、且形成支撑层22的材料为聚乙烯时,优选支撑层22的厚度(t22)与易剥离层21的厚度(t21)之比(t22:t21)为6:1。由此,易于使易剥离层21的密封强度为所希望的密封强度。

此外,在对易剥离层21和表面片材11f进行热封的温度为150℃以上且220℃以下的条件下,只要易剥离层21的密封强度满足3n/15mm以上且10n/15mm以下,则形成易剥离层21的材料可以使用除上述聚乙烯及聚丙烯以外的材料。形成易剥离层21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聚苯乙烯或聚丁烯-1来代替聚丙烯。

图4示出正面观察多室容器10的平面结构中仅第1收容室11a和第1收容室11a附近的部分。

如图4所示,从与主体部11的表面片材11f伸展的平面相向的方向进行观察,主体部11具有环状的主体接合部11d。主体接合部11d含有上述的隔壁部11c。主体部11中,通过主体接合部11d而区分出第1收容室11a。主体接合部11d是如上所述2张片材11f、11r接合而成的部分。在构成主体接合部11d的各部中,与该部分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是主体接合部11d的宽度即主体接合宽度w11。

表面侧保护膜12被热封在主体部11的表面片材11f上。从与主体部11的表面片材11f伸展的平面相向的方向观察,表面侧保护膜12具有环状的膜接合部12a。表面侧保护膜12的膜接合部12a是将易剥离层21接合于表面片材11f而成的部分。在形成膜接合部12a的各部中,与该部分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是膜接合部12a宽度即膜接合宽度w12。

从与主体部11的表面片材11f伸展的平面相向的方向观察,膜接合部12a优选膜接合部12a的整个一周均位于主体接合部11d上、且膜接合宽度w12优选膜接合部12a的整个一周均为主体接合宽度w11以下。换句话说,从与主体部11的表面片材11f伸展的平面相向的方向观察,膜接合部12a优选膜接合部12a的整个一周均没有从主体接合部11d露出。

由此,当将表面侧保护膜12从主体部11剥离时,外力对主体部11中形成第1收容室11a的部分的作用、即对机械强度低于主体接合部11d的部分的作用得以抑制。由此,当将表面侧保护膜12从主体部11剥离时可抑制第1收容室11a发生损伤。

此外,当膜接合部12a仅位于主体接合部11d上时,在将表面侧保护膜12从主体部11上剥离时,主体部11中形成第1收容室11a的部分上不会残留剥离痕迹21c,因此从不会降低多室容器10的视觉确认性的方面出发也优选。

[多室容器的作用]

参照图5来说明多室容器10的作用。

如图5所示,在使用多室容器10时,按照能够通过目视确认收容在第1收容室11a中的药剂m与收容在第2收容室11b中的液状体l发生了混合的状态的方式,将覆盖第1收容室11a的表面侧保护膜12从主体部11的表面片材11f上剥离。

此时,接触于表面片材11f的易剥离层21由于在易剥离层21的内部发生凝集破坏,因此易剥离层21的一部分以剥离痕迹21c的形式残留在表面片材11f上。剥离痕迹21c与表面片材11f相比发生了白浊,因此可以通过目视容易地区别表面片材11f和剥离痕迹21c。如此,由于主体部11的表面片材11f上残留易剥离层21的剥离痕迹21c,因此与易剥离层21发生界面剥离的情况相比,可以通过目视表面片材11f的状态来容易地辨别表面侧保护膜12是否已从主体部11的表面片材11f上剥离。

[多室容器的制造方法]

参照图6来说明多室容器10的制造方法。

如图6所示,多室容器10的制造方法包含:主体部准备工序(步骤s1)、膜准备工序(步骤s2)、及热封工序(步骤s3)。

主体部准备工序中,如上所述,准备具备第1收容室11a及第2收容室11b的树脂制的主体部11。第1收容室11a与第2收容室11b被相互间区分开。通过收容在第1收容室11a和第2收容室11b中的至少一者中的液状体l的加压,第1收容室11a与第2收容室11b之间连通。在膜准备工序中,准备具备含有接触于主体部11的树脂制且透明的表面片材11f的接触面21s的树脂制的易剥离层21和阻隔层24的表面侧保护膜12。

在热封工序中,按照将第1收容室11a覆盖的方式将表面侧保护膜12配置在表面片材11f上。在阻隔层24相对于易剥离层21位于与主体部11相反的一侧的状态下,在150℃以上且220℃以下的温度下对表面侧保护膜12和表面片材11f进行热封。由此,可获得具备主体部11和表面侧保护膜12的多室容器10,其中,表面侧保护膜12的密封强度为3n/15mm以上且10n/15mm以下,且按照将表面侧保护膜12从表面片材11f上剥离时、易剥离层21发生凝集剥离的方式而构成。

[试验例]

参照图7来说明试验例。

[试验例1]

准备将第1基材、阻隔层、第2基材、支撑层及易剥离层按记载的顺序层叠而成的试验例1的表面侧保护膜。此外,如下设定形成各层的材料及各层的厚度。

[表面侧保护膜的构成]

支撑层为聚乙烯制的层,支撑层的厚度约为22.5μm。易剥离层是以乙烯醋酸乙烯酯树脂为主成分的层,易剥离层的厚度约为7.5μm。

作为试验例1的表面侧保护膜被热封的被接合体,准备聚丙烯制的树脂膜。将被接合体的厚度设定为215μm。将对试验例1的表面侧保护膜与被接合进行热封的温度从100℃至220℃每10℃地进行改变,获得在各温度下接合而成的接合体。此时,将热封机的密封压力设定为0.2mpa、将密封时间设定为0.1秒。

[试验例2]

除了将构成表面侧保护膜的支撑层和易剥离层变更为厚度为30μm的cf膜7601a(torayfilm加工株式会社制)以外,利用与试验例1相同的方法获得试验例2的表面侧保护膜。此外,支撑层的厚度约为25.7μm、易剥离层的厚度约为4.3μm。易剥离层是以聚乙烯和聚丙烯为主成分且具有海岛结构的层。

[试验例3]

除了将构成表面侧保护膜的支撑层和易剥离层变更为厚度为30μm的cmps305c(mitsuichemicalstohcello株式会社制)(cmps为注册商标)以外,利用与试验例1相同的方法获得试验例3的表面侧保护膜。

[评价]

[密封强度]

对于试验例1~3,分别测定各温度下进行热封而成的接合体中的易剥离层的密封强度。密封强度的测定使用基于jisz0238的方法。此外,对于各温度下进行热封而成的接合体,准备3个样品,将3个样品的平均值作为密封强度求得。

如图7所示可知,试验例1中,在100℃~130℃的各温度下进行热封时,易剥离层的密封强度小于3n/15mm。而在140℃~180℃的各温度及220℃下进行热封时,可知易剥离层的密封强度为3n/15mm以上且10n/15mm以下。但是,在190℃~210℃的各温度下进行热封时,可知易剥离层的密封强度超过10n/15mm。

试验例2中,在100℃~140℃的各温度下进行热封时,可知易剥离层的密封强度小于3n/15mm。而在150℃~220℃的各温度下进行热封时,可知易剥离层的密封强度为3n/15mm以上且10n/15mm以下。

试验例3中,在100℃~170℃的各温度下进行热封时,可知易剥离层的密封强度小于3n/15mm。而在180℃~220℃的各温度下进行热封时,可知易剥离层的密封强度为3n/15mm以上且10n/15mm以下。

由此可知,根据试验例2的表面侧保护膜,与试验例1、3的各表面侧保护膜相比,能够获得3n/15mm以上且10n/15mm以下的密封强度的热封时的温度范围更宽。

[剥离痕迹]

对于试验例1~3的各表面侧保护膜,在将具有3n/15mm以上且10n/15mm以下的密封强度的接合体进行分离时,目视观察被接合体上是否残留剥离痕迹。试验例1的表面侧保护膜中,可知无论哪种热封时的温度、在被接合体中均未残留剥离痕迹。换而言之,可知各试验例1的易剥离层自被接合体发生界面剥离。

与此相对,在试验例2及试验例3的表面侧保护膜中,可知无论哪种热封时的温度、在被接合体中均残留剥离痕迹。换而言之,可知试验例2及试验例3的易剥离层自被接合体发生凝集剥离。

[加速试验]

对于试验例1~试验例3,分别以热封时的温度为190℃、200℃及210℃的表面侧保护膜作为试验对象。在温度为60℃且湿度为60%的环境下保管各表面侧保护膜15天。此外,对于各表面侧保护膜,测定保管前的密封强度和保管后的密封强度。测定结果如以下的表1所示。

表1

如表1所示可知,试验例2及试验例3的表面侧保护膜中,无论哪种热封时的温度,在保管的前后、易剥离层的密封强度均几乎没有变化。与此相对可知,在试验例1的表面侧保护膜中,无论哪种热封时的温度,在保管后易剥离层的密封强度均大幅降低。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多室容器用保护膜、多室容器及多室容器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可以获得以下列举出的优点。

(1)当将易剥离层21从主体部11的表面片材11f上剥离时,由于易剥离层21发生凝集剥离,因此易剥离层21的一部分附着在表面片材11f上。如此,易剥离层21的剥离痕迹21c残留在主体部11的表面片材11f上,因此与易剥离层21发生界面剥离的构成相比,可以通过目视表面片材11f的状态来容易地辨别易剥离层21是否已从主体部11的表面片材11f上剥离。

(2)通过表面侧保护膜12可抑制水分、氧及光等从多室容器10的外部透过至第1收容室11a。

(3)由于主体部11的表面片材11f为聚丙烯制,因此可以容易地使含有聚乙烯和聚丙烯的接触面21s与表面片材11f的密封强度为所希望的强度。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如下适当地变更后进行实施。

[主体部]

·使用多室容器10时,可以按照第1收容室11a位于比第2收容室11b更靠竖直方向的下侧的方式,在主体部11中排列第1收容室11a与第2收容室11b,且口部14连接于第1收容室11a。

·主体部11区分出的收容室的数量也可以变更为3个以上。

[用途]

·多室容器10不限于分别收容药剂和与药剂混合的液状体的用途,还可以用于其他用途。例如,多室容器10也可用于分别收容作为形成骨粘固剂或齿科用填充物的材料的粉末材料和液体状材料的用途。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