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巧型铝合金环链紧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82433发布日期:2019-07-06 10:12阅读:495来源:国知局
一种轻巧型铝合金环链紧线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小型手动起重牵引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轻巧型铝合金环链紧线器。



背景技术:

环链紧线器是由人力通过手柄驱动链条,以带动取物装置运动的起重工具。其结构紧凑,携带方便,容易操作,适用于边远地区和野外的起重、拽引作业,而且提升和拽引距离不受限制。特别是在电力行业的紧线作业中,通常要求紧线机具有曳链功能,在空载状态时能快速曳动链条,提高工作效率。

紧线器通常靠转动手柄驱动,为起到省力作用,手柄设置一般较长,紧线器在搬运过程中手柄经常会与外界产生触碰,对手柄造成影响,甚至会将手柄损坏,使紧线器的搬运更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轻巧型铝合金环链紧线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轻巧型铝合金环链紧线器,包括壳体、设于所述壳体顶部的第一挂钩、穿设于所述壳体内的链条及与所述链条相配合的转轮,所述壳体内穿设有与所述转轮相配合的连接轴,所述链条绕设于所述连接轴上,所述链条一端设有第二挂钩,另一端设有拉环,所述转轮上设有第一把手,所述第一把手上设有第一活动槽,所述第一活动槽内设有第二把手,所述第二把手可沿所述第一活动槽内壁移动;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转轮相配合的凹槽;在搬运紧线器时,沿着第一活动槽推动第二把手,使第二把手运动至第一把手另一侧,将第二把手收在壳体一侧,避免第一把手凸出壳体在搬运时与外界产生碰撞;当在紧线器使用时,沿着第一活动槽推动第二把手,使第二把手运动至第一活动槽一端,在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的相互配合下,增加第一把手的长度,从而增加了第一把手的力臂,使第一把手更轻易的进行转动,便于紧线器的使用;在将第二把手推入第一活动槽内后,将转轮推入到凹槽内,使转轮置于凹槽内,通过凹槽对转轮起收纳作用,避免转轮凸出壳体表面,减小紧线器的体积,便于紧线器的搬运。

所述凹糟内壁上设有多个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有支撑块,当所述转轮处于所述凹槽顶部时,所述支撑块沿所述容纳腔运动至所述凹槽内;当紧线器工作时,将紧线器从凹槽内移出,使紧线器置于凹槽上方,支撑块从容纳腔内移出,使支撑块进入到凹槽内置于转轮底部,通过支撑块为转轮提供支撑力,使转轮稳定的置于凹槽顶部位置,避免转轮在转动时进入到凹槽内影响转轮的正常转动;在对紧线器搬运时,将支撑块推入到容纳腔内,避免支撑块对转轮造成阻碍,便于将转轮推入到凹槽内,以减小紧线器体积,便于紧线器的搬运。

所述凹槽底部设有第二活动槽,所述支撑块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二活动槽相配合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二活动槽底部设有第一活动腔,所述第一活动腔内设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滑块沿所述第二活动槽内壁移动的传动件;在第一滑块与第二活动槽的相互配合下,对支撑块的运动轨迹起限定作用,使支撑块只能在凹槽内做水平移动,使转轮在从凹槽内移出后支撑块快速运动至转轮底部,为转轮提供支撑力,防止转轮嵌入到凹槽内影响转轮的转动;当需要将转轮推入到凹槽内时,在传动件的作用下驱动支撑块运动至容纳腔内,使支撑块运动至转轮一侧,避免支撑块对转轮造成阻碍,以便减小紧线器体积便于紧线器搬运。

所述第一活动腔侧壁上设有储气腔,所述传动件为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活动腔内的传动杆,所述传动杆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滑块底部,所述储气腔内穿设有推杆,所述推杆一端设有第一推板,所述第一推板设于所述第一活动腔内;在对紧线器运输时,改变储气腔内的压强,使推杆在压强作用下往第一活动腔内运动,第一推板与传动杆相接触,在第一推板的作用下推动传动杆底端往前运动,从而带动传动杆绕着连接点转动,使传动杆顶端往反方向运动,在传动杆的作用下带动支撑块移动,使支撑块进入到容纳腔内,使转轮可方便的进入到凹槽内,减小紧线器的体积,便于对紧线器的搬运。

所述推杆另一端设有第二推板,所述储气腔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推板相配合的延伸部,所述第一活动腔内设有于所述推杆相配合的连接架,所述连接架上设有连接弹簧,所述连接弹簧一端固连于所述第一推板上;延伸部与第二推板相互配合,对第二推板起定位作用,使储气腔内的气压在变化后可直接将第二推板从储气腔内推出,便于对传动杆进行控制;在连接架的作用下,对推杆起定位作用,使推杆只能沿着第一活动腔运动,提升第一推板与传动杆的配合效果;当第一推杆推动传动杆转动后,储气腔内的压强恢复到正常状态,在连接弹簧的作用下拉动第一推板往连接架方向运动,使推杆往储气腔内运动,便于推杆的自动复位,使紧线器在使用时,转轮从凹槽内取出的同时支撑块自动的运动至凹槽内为转轮提供支撑力,避免转轮嵌入到凹槽内。

所述储气腔侧壁上设有通腔,所述通腔内穿设有第三推板,所述通腔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三推板相配合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设有与所述第三推板相配合的复位弹簧;当需要将转轮收入凹槽内时,往通腔内推动第三推板,第三推板在往通腔内运动时减小通腔体积,将通腔内的气流推入到储气腔内,增大储气腔的压强,使储气腔内的气流推动第二推板往往外运动,为第一推板提供动力,使传动杆第一推板的作用下转动,带动支撑块在凹槽内移动,使支撑块运动进容纳腔内,便于将转轮推入到凹槽内;转轮在进入到凹槽内后,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推动第三推板往通腔外侧运动,使第一推板不再为传动杆提供推力,支撑块产生往凹槽内运动的趋势,使支撑块与转轮侧壁相接触,支撑块对转轮侧壁产生挤压作用,对转轮起固定作用,防止转轮轻易的从凹槽内脱出。

所述壳体侧壁上设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内设有第二活动腔,所述第二活动腔内穿设有限位杆,所述第三推板上设有与所述限位杆相配合的限位孔,所述限位杆上设有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上设有限位弹簧;当紧线器在使用时,第三推板一端处于通腔外侧,将限位杆推入到限位孔内,使限位杆插入到限位孔内,在限位杆与限位孔的相互配合下,对第三推板起固定作用,使第三推板无法移动,避免紧线器在使用时的误操作将第三推板推入到通腔内使转轮进入到凹槽内;在对紧线器搬运时,将限位杆从限位孔内抽出,将第三推板推入到通腔内,便于在第三推板的作用下改变储气腔内的压强,从而对支撑块的位置进行控制,可方便的将转轮收在凹槽内,使紧线器的搬运更为方便。

所述第一活动槽内壁上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把手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滑槽相配合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槽顶部设有通孔,所述第一把手上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有与所述通孔相配合的固定杆;在第二滑块与第二滑槽的相互配合下,对第二把手运动的最大距离进行限定,避免第二把手从第一把手上脱开,提升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的配合效果;当第二把手运动至第一活动槽一端时,将固定板装入到第一把手上,使固定杆插入到通孔内,固定杆侧壁与第二滑块侧壁相接触,在固定杆的作用下将第二滑块固定在第二滑槽一端,使第二滑块无法移动,从而对第二把手起固定作用,使第二把手与第一把手相互配合使用时更加可靠,提升把手使用的安全性。

所述转轮上设有第三活动腔,所述第三活动腔内可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侧壁上设有第一限位块,所述壳体侧壁上设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块相配合的第一限位槽;当将转轮推入到凹糟内后,调整转轮的位置,使第三活动腔转动至第二连接块一侧,转动第一连接块,使第一限位块转动至第一限位槽内,在第一限位块与第一限位槽的相互配合下,对转轮的纵向运动起限位作用,使转轮无法往上运动,从而将转轮固定在凹槽内,提升转轮与凹槽的配合效果,避免紧线器在搬运时转轮从凹槽内掉出,提升紧线器的结构强度。

所述壳体上设有容纳槽;所述连接轴一端设有第二限位板,所述转轮上设有与所述第二限位板相配合的第四活动腔,所述第二限位板与所述第四活动腔内壁传动配合;在对紧线器搬运时,将链条缠绕在容纳槽内,通过容纳槽对链条进行收集,避免链条在搬运时与外界产生接触碰撞,防止链条绕于外界凸起上对链条造成磨损;在连接轴与第四活动腔的配合下,对转轮起固定作用的同时使转轮能够沿着连接轴侧壁移动,使准轮可轻易的进出凹槽;在第二限位板的作用下对转轮运动的最大行程做限定,避免转轮从连接轴上脱开,提升转轮与连接轴的配合效果。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在搬运紧线器时,沿着第一活动槽推动第二把手,使第二把手运动至第一把手另一侧,将第二把手收在壳体一侧,避免第一把手凸出壳体在搬运时与外界产生碰撞。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处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的剖面示意图一。

图4为图3中国的b处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的剖面示意图二。

图6为图5中的c处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的剖面示意图三。

图8为图7中的d处放大图。

图9为图7中的e处放大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剖面示意图四。

图11为图10中的f处放大图。

图12为图10中的g处放大图。

图13为本发明的剖面示意图五。

图14为图13中的h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14所示,一种轻巧型铝合金环链紧线器,包括壳体1、设于所述壳体1顶部的第一挂钩12、穿设于所述壳体1内的链条4及与所述链条4相配合的转轮2,壳体顶部设有连接板11,第一挂钩设于所述连接板上,所述壳体1内穿设有与所述转轮2相配合的连接轴5,所述链条4绕设于所述连接轴5上,所述链条4一端设有第二挂钩,另一端设有拉环,所述转轮2上设有第一把手3,所述第一把手3上设有第一活动槽,所述第一活动槽内设有第二把手31,所述第二把手31可沿所述第一活动槽内壁移动;紧线器的其他部件与市面上的紧线器结构相同,且操作方法也一致,因此该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所述壳体1上设有与所述转轮2相配合的凹槽;在搬运紧线器时,沿着第一活动槽推动第二把手,使第二把手运动至第一把手另一侧,将第二把手收在壳体一侧,避免第一把手凸出壳体在搬运时与外界产生碰撞;当在紧线器使用时,沿着第一活动槽推动第二把手,使第二把手运动至第一活动槽一端,在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的相互配合下,增加第一把手的长度,从而增加了第一把手的力臂,使第一把手更轻易的进行转动,便于紧线器的使用;在将第二把手推入第一活动槽内后,将转轮推入到凹槽内,使转轮置于凹槽内,通过凹槽对转轮起收纳作用,避免转轮凸出壳体表面,减小紧线器的体积,便于紧线器的搬运。

所述凹糟内壁上设有多个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有支撑块140,当所述转轮2处于所述凹槽顶部时,所述支撑块140沿所述容纳腔运动至所述凹槽内;容纳腔一侧设有安装槽150,安装槽内设有支撑弹簧1501,支撑弹簧与支撑块侧壁相连,支撑弹簧对支撑块始终有推力作用;当紧线器工作时,将紧线器从凹槽内移出,使紧线器置于凹槽上方,支撑块从容纳腔内移出,使支撑块进入到凹槽内置于转轮底部,通过支撑块为转轮提供支撑力,使转轮稳定的置于凹槽顶部位置,避免转轮在转动时进入到凹槽内影响转轮的正常转动;在对紧线器搬运时,将支撑块推入到容纳腔内,避免支撑块对转轮造成阻碍,便于将转轮推入到凹槽内,以减小紧线器体积,便于紧线器的搬运。

转轮侧壁上设有第二限位块21,凹槽侧壁上设有与第二限位块相配合的第二限位槽,当转轮嵌入到凹槽内时,第二限位块与第二限位槽相配合,在第二限位块与第二限位槽的作用下,对转轮起制动作用,使转轮无法转动。

所述凹槽底部设有第二活动槽,所述支撑块140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二活动槽相配合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二活动槽底部设有第一活动腔17,所述第一活动腔17内设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滑块沿所述第二活动槽内壁移动的传动件;在第一滑块与第二活动槽的相互配合下,对支撑块的运动轨迹起限定作用,使支撑块只能在凹槽内做水平移动,使转轮在从凹槽内移出后支撑块快速运动至转轮底部,为转轮提供支撑力,防止转轮嵌入到凹槽内影响转轮的转动;当需要将转轮推入到凹槽内时,在传动件的作用下驱动支撑块运动至容纳腔内,使支撑块运动至转轮一侧,避免支撑块对转轮造成阻碍,以便减小紧线器体积便于紧线器搬运。

所述第一活动腔17侧壁上设有储气腔16,所述传动件为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活动腔17内的传动杆18,第一活动腔内设有连接杆,连接杆穿设于传动杆内,对传动杆固定的同时使传动杆可绕着连接杆转动,所述传动杆18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滑块底部,传动杆另一端与第一活动腔底面存在间隙,为传动杆的转动预留空间;所述储气腔16内穿设有推杆19,所述推杆19一端设有第一推板191,所述第一推板191设于所述第一活动腔17内;在对紧线器运输时,改变储气腔内的压强,使推杆在压强作用下往第一活动腔内运动,第一推板与传动杆相接触,在第一推板的作用下推动传动杆底端往前运动,从而带动传动杆绕着连接点转动,使传动杆顶端往反方向运动,在传动杆的作用下带动支撑块移动,使支撑块进入到容纳腔内,使转轮可方便的进入到凹槽内,减小紧线器的体积,便于对紧线器的搬运。

所述推杆19另一端设有第二推板192,所述储气腔16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推板192相配合的延伸部161,所述第一活动腔17内设有于所述推杆19相配合的连接架110,所述连接架110上设有连接弹簧1101,所述连接弹簧1101一端固连于所述第一推板191上;延伸部与第二推板相互配合,对第二推板起定位作用,使储气腔内的气压在变化后可直接将第二推板从储气腔内推出,便于对传动杆进行控制;在连接架的作用下,对推杆起定位作用,使推杆只能沿着第一活动腔运动,提升第一推板与传动杆的配合效果;当第一推杆推动传动杆转动后,储气腔内的压强恢复到正常状态,在连接弹簧的作用下拉动第一推板往连接架方向运动,使推杆往储气腔内运动,便于推杆的自动复位,使紧线器在使用时,转轮从凹槽内取出的同时支撑块自动的运动至凹槽内为转轮提供支撑力,避免转轮嵌入到凹槽内。

所述储气腔16侧壁上设有通腔130,所述通腔130内穿设有第三推板120,所述通腔130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三推板120相配合的第一滑槽1301,所述第一滑槽1301内设有与所述第三推板120相配合的复位弹簧1302;当需要将转轮收入凹槽内时,往通腔内推动第三推板,第三推板在往通腔内运动时减小通腔体积,将通腔内的气流推入到储气腔内,增大储气腔的压强,使储气腔内的气流推动第二推板往往外运动,为第一推板提供动力,使传动杆第一推板的作用下转动,带动支撑块在凹槽内移动,使支撑块运动进容纳腔内,便于将转轮推入到凹槽内;转轮在进入到凹槽内后,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推动第三推板往通腔外侧运动,使第一推板不再为传动杆提供推力,支撑块产生往凹槽内运动的趋势,使支撑块与转轮侧壁相接触,支撑块对转轮侧壁产生挤压作用,对转轮起固定作用,防止转轮轻易的从凹槽内脱出。

所述壳体1侧壁上设有安装块160,所述安装块160内设有第二活动腔,所述第二活动腔内穿设有限位杆170,所述第三推板120上设有与所述限位杆170相配合的限位孔,所述限位杆170上设有第一限位板1701,所述第一限位板1701上设有限位弹簧1702;限位杆一端还设有第一推板1703,第一推板设于安装块外侧;当紧线器在使用时,第三推板一端处于通腔外侧,将限位杆推入到限位孔内,使限位杆插入到限位孔内,在限位杆与限位孔的相互配合下,对第三推板起固定作用,使第三推板无法移动,避免紧线器在使用时的误操作将第三推板推入到通腔内使转轮进入到凹槽内;在对紧线器搬运时,将限位杆从限位孔内抽出,将第三推板推入到通腔内,便于在第三推板的作用下改变储气腔内的压强,从而对支撑块的位置进行控制,可方便的将转轮收在凹槽内,使紧线器的搬运更为方便。

所述第一活动槽内壁上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把手31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滑槽相配合的第二滑块311,所述第二滑槽顶部设有通孔,所述第一把手3上设有固定板33,所述固定板33上设有与所述通孔相配合的固定杆331;固定板和第一把手均为磁性材料制成,且固定板的与第一把手磁性相吸;通孔为两组,呈对称设于第二滑槽两侧,一组通孔为两个,便于固定杆同时对处于第二把手两侧的第二滑块起固定作用;在第二滑块与第二滑槽的相互配合下,对第二把手运动的最大距离进行限定,避免第二把手从第一把手上脱开,提升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的配合效果;当第二把手运动至第一活动槽一端时,将固定板装入到第一把手上,使固定杆插入到通孔内,固定杆侧壁与第二滑块侧壁相接触,在固定杆的作用下将第二滑块固定在第二滑槽一端,使第二滑块无法移动,从而对第二把手起固定作用,使第二把手与第一把手相互配合使用时更加可靠,提升把手使用的安全性。

所述转轮2上设有第三活动腔22,所述第三活动腔22内可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接块23,所述第一连接块23侧壁上设有第一限位块231,所述壳体1侧壁上设有第二连接块15,所述第二连接块15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块231相配合的第一限位槽;第一连接板顶部设有第二推板232,第二推板设于转轮外侧,通过第二推板便于转动第一连接块;当将转轮推入到凹糟内后,调整转轮的位置,使第三活动腔转动至第二连接块一侧,转动第一连接块,使第一限位块转动至第一限位槽内,在第一限位块与第一限位槽的相互配合下,对转轮的纵向运动起限位作用,使转轮无法往上运动,从而将转轮固定在凹槽内,提升转轮与凹槽的配合效果,避免紧线器在搬运时转轮从凹槽内掉出,提升紧线器的结构强度。

所述壳体1上设有容纳槽13;所述连接轴5一端设有第二限位板51,所述转轮2上设有与所述第二限位板51相配合的第四活动腔24,所述第二限位板51与所述第四活动腔24内壁传动配合;在对紧线器搬运时,将链条缠绕在容纳槽内,通过容纳槽对链条进行收集,避免链条在搬运时与外界产生接触碰撞,防止链条绕于外界凸起上对链条造成磨损;在连接轴与第四活动腔的配合下,对转轮起固定作用的同时使转轮能够沿着连接轴侧壁移动,使准轮可轻易的进出凹槽;在第二限位板的作用下对转轮运动的最大行程做限定,避免转轮从连接轴上脱开,提升转轮与连接轴的配合效果。

在对紧线器搬运时,往空腔内推入第三推板,使支撑块进入到容纳腔内;调整转轮的位置,使第二限位块与第二限位槽相对齐,将转轮推入到凹槽内,转轮在进入到凹槽内后,转动第二推板,使第一限位块嵌入到第一限位槽内,对转轮起固定作用;将固定板从第一把手上取下,沿着第一活动槽推动第二把手,使第二把手运动至壳体侧壁上,防止第二把手的一端凸出壳体侧壁,随后再将固定杆插入到另一组通孔内,对第二把手起固定作用;将链条绕设于容纳槽内,对链条进行收集,较大的缩小紧线器的体积,便于紧线器的搬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