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岸桥中的新型大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82273发布日期:2019-07-06 10:11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岸桥中的新型大梁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新型高效集装箱装卸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应用于岸桥中的新型大梁。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多的为传统单小车岸桥,采用单小车装卸集装箱的方式,单机装卸效率达到极限,仍不能满足码头对装卸效率的要求。在面对大型集装箱船时,多采用增加岸桥作业数量的方式提高船时装卸效率,受制于岸桥作业间距,简单增加岸桥作业数量已不能满足船运客户对船时效率的需求。若是直接将传统单小车岸桥废弃,新建更换更先进的岸桥系统,则面临着巨额投资成本以及现有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为了降低投资成本、提高传统岸桥装卸效率,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对传统岸桥进行升级改造。在对传统岸桥进行升级改造的过程中,急需对现有岸桥大梁进行改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岸桥中的新型大梁,在提高升级改造效率、尽量缩减改造成本的前提下,在大梁外侧敷设下小车行走轨道,实现岸桥两部小车在大梁内外侧互不干扰的行走,还能保证岸桥安全稳定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应用于岸桥中的新型大梁,两根原有箱型梁的顶部通过连接架连接,且两根原有箱型梁的结构以连接架中心为轴呈对称布置,两根原有箱型梁底部的截面呈直角梯形,直角梯形包括直角腰、斜腰、上底和下底,两根原有箱型梁底部的斜腰均位于岸桥内侧,直角腰均位于岸桥外侧,两个斜腰上安装有对称布置的上小车运行轨道。本发明还包括板a、板b、承轨梁、下小车运行轨道,所述板b沿着原有箱型梁的长度方向铺设,板b位于下底的外侧,板b的一侧与下底的一侧相连,且板b与下底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板a沿着原有箱型梁的长度方向铺设,板a的一侧与板b远离下底的一侧相连,板a的另一侧与原有箱型梁的外侧相连。所述板b远离下底的端部安装有承轨梁,所述承轨梁上敷设有下小车运行轨道。本发明将现有岸桥大梁进行改造,在两个原有箱型梁外侧各增加两块板,形成双梯形截面梁,在双梯形截面梁外侧增加承轨梁,并铺设下小车运行轨道,用于承载新增倒挂的下小车。原有箱型梁原有的上小车运行轨道轨距不变,上小车行走在两个对称布置的上小车运行轨道上。在原有箱型梁外侧轨道上增加一部下小车。两部小车上下布置,巧妙设置下小车空间结构,改造后的岸桥上小车可与下小车在空间上交叉穿越,互不干扰,岸桥由一部小车作业变为两部小车作业,极大提高岸桥的作业效率。本发明无需新建更换岸桥,以较小的升级改造投资,就可大幅提升原有岸桥的装卸效率,改造后的岸桥两部小车在空间位置上交叉穿越,时间上重叠,装卸效率翻倍。

前述的应用于岸桥中的新型大梁,所述斜腰与下底之间形成的夹角为a,所述板a与板b之间形成的夹角为b,其中a的角度与b的角度相同。该种布置方式使得改造后的新型大梁底部截面形成对称的梯形结构。本发明将原有箱型梁的偏心结构形式改变为对称结构形式,改善了原有箱型梁截面特性,使其受力更加合理,增加抗扭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小车作业稳定性,提高了岸桥整体作业可靠性。

前述的应用于岸桥中的新型大梁,夹角a与夹角b均为锐角,原有箱型梁与板a、板b形成的新型大梁底部截面呈正梯形结构。本发明的新型大梁改造成双梯形四轨道大梁,满足下小车运行轨道的敷设。

前述的应用于岸桥中的新型大梁,所述板a的宽度尺寸与板b的宽度尺寸之比为3:2~4:1。

前述的应用于岸桥中的新型大梁,承轨梁包括水平板和竖直板,竖直板的一端与水平板底面中部固定连接,竖直板的另一端设于板b上,所述水平板的一端与板a外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承轨梁为t型承轨梁。在t型承轨梁的上部沿着新型大梁的方向敷设轨道,新增下小车的下小车行走轮可沿着新型大梁方向移动,从而满足下小车沿着新型大梁方向的运动。

前述的应用于岸桥中的新型大梁,所述下小车运行轨道所在的水平高度与上小车运行轨道所在的水平高度相同。该种结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岸桥作业的稳定性。

前述的应用于岸桥中的新型大梁,所述板a的外侧面沿着原有箱型梁的长度方向还设有若干个拖绳架。所述拖绳架用于托起钢丝绳。

前述的应用于岸桥中的新型大梁,所述若干个拖绳架等间距布置,且拖绳架的竖直高度相同。具体的,在板a外侧,沿新型大梁方向每隔15~20m设置一个拖绳架。

前述的应用于岸桥中的新型大梁,所述拖绳架包括辊子、挡板和支座,其中辊子的外侧设有挡板,所述辊子的另一侧设有支座,所述支座远离辊子的一侧与板a的外侧面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

1、本发明将现有岸桥大梁进行改造,在两个原有箱型梁外侧各增加两块板,形成双梯形截面梁,在双梯形截面梁外侧增加承轨梁,并铺设下小车运行轨道,用于承载新增倒挂的下小车。在原有箱型梁外侧轨道上增加一部下小车。两部小车上下布置,巧妙设置下小车空间结构,改造后的岸桥上小车可与下小车在空间上交叉穿越,互不干扰,岸桥由一部小车作业变为两部小车作业,极大提高岸桥的作业效率;

2、本发明无需新建更换岸桥,以较小的升级改造投资,就可大幅提升原有岸桥的装卸效率,改造后的岸桥两部小车在空间位置上交叉穿越,时间上重叠,装卸效率翻倍;

3、该种布置方式使得改造后的新型大梁底部截面形成对称的梯形结构。本发明将原有箱型梁的偏心结构形式改变为对称结构形式,改善了原有箱型梁截面特性,使其受力更加合理,增加抗扭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小车作业稳定性,提高了岸桥整体作业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拖绳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承轨梁、下小车运行轨道与新型大梁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与下小车配合的主视图;

图5是本发明与下小车配合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的含义:3-下小车,4-原有箱型梁,5-板a,6-板b,7-承轨梁,8-下小车运行轨道,10-拖绳架,11-连接架,12-直角腰,13-斜腰,14-上底,15-下底,16-上小车运行轨道,17-水平板,18-竖直板。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1:如图1-图5所示,一种应用于岸桥中的新型大梁,两根原有箱型梁4的顶部通过连接架11连接,且两根原有箱型梁4的结构以连接架11中心为轴呈对称布置,两根原有箱型梁4底部的截面呈直角梯形,直角梯形包括直角腰12、斜腰13、上底14和下底15,两根原有箱型梁4底部的斜腰13均位于岸桥内侧,直角腰12均位于岸桥外侧,两个斜腰13上安装有对称布置的上小车运行轨道16。本发明还包括板a5、板b6、承轨梁7、下小车运行轨道8,所述板b6沿着原有箱型梁4的长度方向铺设,板b6位于下底15的外侧,板b6的一侧与下底15的一侧相连,且板b6与下底15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板a5沿着原有箱型梁4的长度方向铺设,板a5的一侧与板b6远离下底15的一侧相连,板a5的另一侧与原有箱型梁4的外侧相连。所述板b6远离下底15的端部安装有承轨梁7,所述承轨梁7上敷设有下小车运行轨道8。本发明将现有岸桥大梁进行改造,在两个原有箱型梁4外侧各增加两块板,形成双梯形截面梁,在双梯形截面梁外侧增加承轨梁7,并铺设下小车运行轨道8,用于承载新增倒挂的下小车3。原有箱型梁4原有的上小车运行轨道16轨距不变,上小车行走在两个对称布置的上小车运行轨道16上。在原有箱型梁4外侧轨道上增加一部下小车3。两部小车上下布置,巧妙设置下小车空间结构,改造后的岸桥上小车可与下小车3在空间上交叉穿越,互不干扰,岸桥由一部小车作业变为两部小车作业,极大提高岸桥的作业效率。本发明无需新建更换岸桥,以较小的升级改造投资,就可大幅提升原有岸桥的装卸效率,改造后的岸桥两部小车在空间位置上交叉穿越,时间上重叠,装卸效率翻倍。

进一步的,所述斜腰13与下底15之间形成的夹角为a,所述板a5与板b6之间形成的夹角为b,其中a的角度与b的角度相同。该种布置方式使得改造后的新型大梁底部截面形成对称的梯形结构。本发明将原有箱型梁4的偏心结构形式改变为对称结构形式,改善了原有箱型梁4截面特性,使其受力更加合理,增加抗扭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小车作业稳定性,提高了岸桥整体作业可靠性。夹角a与夹角b均为锐角,原有箱型梁4与板a5、板b6形成的新型大梁底部截面呈正梯形结构。本发明的新型大梁改造成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满足下小车运行轨道8的敷设。

实施例2:如图1-图5所示,一种应用于岸桥中的新型大梁,两根原有箱型梁4的顶部通过连接架11连接,且两根原有箱型梁4的结构以连接架11中心为轴呈对称布置,两根原有箱型梁4底部的截面呈直角梯形,直角梯形包括直角腰12、斜腰13、上底14和下底15,两根原有箱型梁4底部的斜腰13均位于岸桥内侧,直角腰12均位于岸桥外侧,两个斜腰13上安装有对称布置的上小车运行轨道16。本发明还包括板a5、板b6、承轨梁7、下小车运行轨道8,所述板b6沿着原有箱型梁4的长度方向铺设,板b6位于下底15的外侧,板b6的一侧与下底15的一侧相连,且板b6与下底15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板a5沿着原有箱型梁4的长度方向铺设,板a5的一侧与板b6远离下底15的一侧相连,板a5的另一侧与原有箱型梁4的外侧相连。所述板b6远离下底15的端部安装有承轨梁7,所述承轨梁7上敷设有下小车运行轨道8。本发明将现有岸桥大梁进行改造,在两个原有箱型梁4外侧各增加两块板,形成双梯形截面梁,在双梯形截面梁外侧增加承轨梁7,并铺设下小车运行轨道8,用于承载新增倒挂的下小车3。原有箱型梁4原有的上小车运行轨道16轨距不变,上小车行走在两个对称布置的上小车运行轨道16上。在原有箱型梁4外侧轨道上增加一部下小车3。两部小车上下布置,巧妙设置下小车空间结构,改造后的岸桥上小车可与下小车3在空间上交叉穿越,互不干扰,岸桥由一部小车作业变为两部小车作业,极大提高岸桥的作业效率。本发明无需新建更换岸桥,以较小的升级改造投资,就可大幅提升原有岸桥的装卸效率,改造后的岸桥两部小车在空间位置上交叉穿越,时间上重叠,装卸效率翻倍。所述板a5的宽度尺寸与板b6的宽度尺寸之比为3:2~4:1。具体的,当所述板a5的宽度尺寸与板b6的宽度尺寸之比为2:1时,稳定效果最好。

实施例3:如图1-图5所示,一种应用于岸桥中的新型大梁,两根原有箱型梁4的顶部通过连接架11连接,且两根原有箱型梁4的结构以连接架11中心为轴呈对称布置,两根原有箱型梁4底部的截面呈直角梯形,直角梯形包括直角腰12、斜腰13、上底14和下底15,两根原有箱型梁4底部的斜腰13均位于岸桥内侧,直角腰12均位于岸桥外侧,两个斜腰13上安装有对称布置的上小车运行轨道16。本发明还包括板a5、板b6、承轨梁7、下小车运行轨道8,所述板b6沿着原有箱型梁4的长度方向铺设,板b6位于下底15的外侧,板b6的一侧与下底15的一侧相连,且板b6与下底15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板a5沿着原有箱型梁4的长度方向铺设,板a5的一侧与板b6远离下底15的一侧相连,板a5的另一侧与原有箱型梁4的外侧相连。所述板b6远离下底15的端部安装有承轨梁7,所述承轨梁7上敷设有下小车运行轨道8。本发明将现有岸桥大梁进行改造,在两个原有箱型梁4外侧各增加两块板,形成双梯形截面梁,在双梯形截面梁外侧增加承轨梁7,并铺设下小车运行轨道8,用于承载新增倒挂的下小车3。原有箱型梁4原有的上小车运行轨道16轨距不变,上小车行走在两个对称布置的上小车运行轨道16上。在原有箱型梁4外侧轨道上增加一部下小车3。两部小车上下布置,巧妙设置下小车空间结构,改造后的岸桥上小车可与下小车3在空间上交叉穿越,互不干扰,岸桥由一部小车作业变为两部小车作业,极大提高岸桥的作业效率。本发明无需新建更换岸桥,以较小的升级改造投资,就可大幅提升原有岸桥的装卸效率,改造后的岸桥两部小车在空间位置上交叉穿越,时间上重叠,装卸效率翻倍。承轨梁7包括水平板17和竖直板18,竖直板18的一端与水平板17底面中部固定连接,竖直板18的另一端设于板b6上,所述水平板17的一端与板a5外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承轨梁7为t型承轨梁。在t型承轨梁的上部沿着新型大梁的方向敷设轨道,新增下小车3的下小车行走轮可沿着新型大梁方向移动,从而满足下小车3沿着新型大梁方向的运动。

实施例4:如图1-图5所示,一种应用于岸桥中的新型大梁,两根原有箱型梁4的顶部通过连接架11连接,且两根原有箱型梁4的结构以连接架11中心为轴呈对称布置,两根原有箱型梁4底部的截面呈直角梯形,直角梯形包括直角腰12、斜腰13、上底14和下底15,两根原有箱型梁4底部的斜腰13均位于岸桥内侧,直角腰12均位于岸桥外侧,两个斜腰13上安装有对称布置的上小车运行轨道16。本发明还包括板a5、板b6、承轨梁7、下小车运行轨道8,所述板b6沿着原有箱型梁4的长度方向铺设,板b6位于下底15的外侧,板b6的一侧与下底15的一侧相连,且板b6与下底15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板a5沿着原有箱型梁4的长度方向铺设,板a5的一侧与板b6远离下底15的一侧相连,板a5的另一侧与原有箱型梁4的外侧相连。所述板b6远离下底15的端部安装有承轨梁7,所述承轨梁7上敷设有下小车运行轨道8。本发明将现有岸桥大梁进行改造,在两个原有箱型梁4外侧各增加两块板,形成双梯形截面梁,在双梯形截面梁外侧增加承轨梁7,并铺设下小车运行轨道8,用于承载新增倒挂的下小车3。原有箱型梁4原有的上小车运行轨道16轨距不变,上小车行走在两个对称布置的上小车运行轨道16上。在原有箱型梁4外侧轨道上增加一部下小车3。两部小车上下布置,巧妙设置下小车空间结构,改造后的岸桥上小车可与下小车3在空间上交叉穿越,互不干扰,岸桥由一部小车作业变为两部小车作业,极大提高岸桥的作业效率。本发明无需新建更换岸桥,以较小的升级改造投资,就可大幅提升原有岸桥的装卸效率,改造后的岸桥两部小车在空间位置上交叉穿越,时间上重叠,装卸效率翻倍。所述下小车运行轨道8所在的水平高度与上小车运行轨道16所在的水平高度相同。该种结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岸桥作业的稳定性。

实施例5:如图1-图5所示,一种应用于岸桥中的新型大梁,两根原有箱型梁4的顶部通过连接架11连接,且两根原有箱型梁4的结构以连接架11中心为轴呈对称布置,两根原有箱型梁4底部的截面呈直角梯形,直角梯形包括直角腰12、斜腰13、上底14和下底15,两根原有箱型梁4底部的斜腰13均位于岸桥内侧,直角腰12均位于岸桥外侧,两个斜腰13上安装有对称布置的上小车运行轨道16。本发明还包括板a5、板b6、承轨梁7、下小车运行轨道8,所述板b6沿着原有箱型梁4的长度方向铺设,板b6位于下底15的外侧,板b6的一侧与下底15的一侧相连,且板b6与下底15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板a5沿着原有箱型梁4的长度方向铺设,板a5的一侧与板b6远离下底15的一侧相连,板a5的另一侧与原有箱型梁4的外侧相连。所述板b6远离下底15的端部安装有承轨梁7,所述承轨梁7上敷设有下小车运行轨道8。本发明将现有岸桥大梁进行改造,在两个原有箱型梁4外侧各增加两块板,形成双梯形截面梁,在双梯形截面梁外侧增加承轨梁7,并铺设下小车运行轨道8,用于承载新增倒挂的下小车3。原有箱型梁4原有的上小车运行轨道16轨距不变,上小车行走在两个对称布置的上小车运行轨道16上。在原有箱型梁4外侧轨道上增加一部下小车3。两部小车上下布置,巧妙设置下小车空间结构,改造后的岸桥上小车可与下小车3在空间上交叉穿越,互不干扰,岸桥由一部小车作业变为两部小车作业,极大提高岸桥的作业效率。本发明无需新建更换岸桥,以较小的升级改造投资,就可大幅提升原有岸桥的装卸效率,改造后的岸桥两部小车在空间位置上交叉穿越,时间上重叠,装卸效率翻倍。所述板a5的外侧面沿着原有箱型梁4的长度方向还设有六个拖绳架10。所述拖绳架10用于托起钢丝绳。所述若干个拖绳架10等间距布置,且拖绳架10的竖直高度相同。具体的,在板a5外侧,沿新型大梁方向每隔15~20m设置一个拖绳架10,更具体的可以为18m。

实施例6:如图1-图5所示,一种应用于岸桥中的新型大梁,两根原有箱型梁4的顶部通过连接架11连接,且两根原有箱型梁4的结构以连接架11中心为轴呈对称布置,两根原有箱型梁4底部的截面呈直角梯形,直角梯形包括直角腰12、斜腰13、上底14和下底15,两根原有箱型梁4底部的斜腰13均位于岸桥内侧,直角腰12均位于岸桥外侧,两个斜腰13上安装有对称布置的上小车运行轨道16。本发明还包括板a5、板b6、承轨梁7、下小车运行轨道8,所述板b6沿着原有箱型梁4的长度方向铺设,板b6位于下底15的外侧,板b6的一侧与下底15的一侧相连,且板b6与下底15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板a5沿着原有箱型梁4的长度方向铺设,板a5的一侧与板b6远离下底15的一侧相连,板a5的另一侧与原有箱型梁4的外侧相连。所述板b6远离下底15的端部安装有承轨梁7,所述承轨梁7上敷设有下小车运行轨道8。本发明将现有岸桥大梁进行改造,在两个原有箱型梁4外侧各增加两块板,形成双梯形截面梁,在双梯形截面梁外侧增加承轨梁7,并铺设下小车运行轨道8,用于承载新增倒挂的下小车3。原有箱型梁4原有的上小车运行轨道16轨距不变,上小车行走在两个对称布置的上小车运行轨道16上。在原有箱型梁4外侧轨道上增加一部下小车3。两部小车上下布置,巧妙设置下小车空间结构,改造后的岸桥上小车可与下小车3在空间上交叉穿越,互不干扰,岸桥由一部小车作业变为两部小车作业,极大提高岸桥的作业效率。本发明无需新建更换岸桥,以较小的升级改造投资,就可大幅提升原有岸桥的装卸效率,改造后的岸桥两部小车在空间位置上交叉穿越,时间上重叠,装卸效率翻倍。所述板a5的外侧面沿着原有箱型梁4的长度方向还设有十个拖绳架10。所述拖绳架10用于托起钢丝绳。所述拖绳架10包括辊子19、挡板20和支座21,其中辊子19的外侧设有挡板20,所述辊子19的另一侧设有支座21,所述支座21远离辊子19的一侧与板a5的外侧面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本发明将传统岸桥的大梁进行改造,改造成双梯形四轨道大梁。在原有箱型梁4的外侧沿大梁方向增加板a5、板b6,形成封闭结构,大梁截面形成对称的梯形结构。在板a5的侧面沿大梁方向增加t型的承轨梁7,在t型的承轨梁7的上部沿大梁方向敷设下小车运行轨道8,岸桥增加的一部下小车3的行走轮可沿着大梁方向移动,从而满足下小车3沿着大梁方向的运动。在大梁板a5外侧,沿大梁方向每隔15~20m设置一个拖绳架10,用于拖起钢丝绳。改造后,将原有箱型梁4偏心结构形式改变为对称结构形式,改善了原有箱型梁4截面特性,使其受力更加合理,增加抗扭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小车作业稳定性,提高了岸桥整体作业可靠性,同时可以满足下小车3倒挂在下小车运行轨道8上,改造后的岸桥上小车可与下小车3在空间上交叉穿越,互不干扰,岸桥由一部小车作业变为两部小车作业,极大提高岸桥的作业效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