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触式带屏蔽开关和安全触板的电梯门红外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94907发布日期:2021-01-08 16:31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轻触式带屏蔽开关和安全触板的电梯门红外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轻触式带屏蔽开关和安全触板的电梯门红外保护装置,属于电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梯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电梯门联动装置、安全触板和光幕主要保证电梯的安全使用。当人或物在轿厢门关闭过程中,通过入口时被门撞击,此安全保护装置能够自动地使门重新开启,防止一切危及人身安全的事故发生,而电梯门机系统又是整梯系统中动作最频繁的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整梯的性能。

电梯门联动装置、安全触板、光幕组件是人和物体进入电梯的一种安全保护装置,它是一种机电一体式关门防夹安全装置,属于感应式保护装置,作用是在电梯自动关门过程中,防止人员或物品被夹受损。

安全触板属于电梯轿门上的一个软门,当电梯轿厢在关门过程中(光幕故障或失效)安全触板在接触到人和物体时,联动的安全触板间的开门微动开关会给门机控制系统发出一个开门信号,电梯随即开门,达到不伤人伤物的作用。

电梯光幕是一种光线式电梯门安全保护装置,同样属于电梯轿门上的一个软门,由安全触板、电梯轿门两侧的红外发射器和接收器和安装在轿顶的电源盒以及专用柔性电缆四大部分组成。在发射器内有若干个红外发射管,在mcu的控制下,发射接收管依此打开,自上而下连续扫描轿门区域,形成一个密集的红外线保护光幕。当其中任何一束光线被阻挡时,控制系统立即输出开门信号,轿门即停止关闭并反转开启,直至乘客或阻挡物离开警戒区域后电梯门方可正常关闭,从而达到安全保护目的,这样可避免电梯夹人、物事故的发生。安全触板和光幕的区别就是:光幕产生红外线的光束当有人或物体进电梯时就会挡住光束从而使电梯门不会关门,而安全触板必须要接触人或物体时触发触板内的微动开关使电梯再次开门。

现使用的电梯门保护装置采用机械式的联动机构安全触板和光幕中的至少一种。但是目前机械式和光幕相结合的安全防护部件,结构复杂,安装繁琐,机械故障多,工作稳定性差。此外,机械式安全结构和光幕式安全结构并不能全程同时工作,在电梯轿门关闭之前,机械式安全结构需要触发失效,否则机械式安全结构中的安全触板一直被触发,导致电梯门关不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轻触式带屏蔽开关和安全触板的电梯门红外保护装置,它解决了目前电梯采用机械式和光幕相结合的安全防护部件时,它的结构复杂,安装繁琐,机械故障多,工作稳定性差的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取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轻触式带屏蔽开关和安全触板的电梯门红外保护装置,它包括对称安装在左右两扇轿厢门板侧边的安装底板,两块安装底板相对一侧分别安装有安全触板,一侧安全触板内设有光幕发射器,另一侧安全触板内对应位置设有光幕接收器;

所述安全触板上下端分别设有上定位组件和下定位组件,安全触板通过上定位组件、下定位组件与安装底板连接固定;

所述上定位组件包括上定位支架、上端盖、上阻尼弹簧,上定位支架固定在安装底板上部,上定位支架设有朝下开口的上定位槽,上端盖固定在安全触板顶部,上端盖顶部设有上定位块和上挡块,上挡块位于上定位块内侧,上定位槽套在上定位块上,上阻尼弹簧固定在安全触板和安装底板之间,将安全触板上端盖的上挡块抵靠在上定位槽内侧端部;

所述下定位组件包括下定位支架、下端盖、下阻尼弹簧,下定位支架固定在安装底板下部,下定位支架设有朝上开口的下定位槽,下定位槽内设有滚轴,下端盖固定在安全触板底部,下端盖顶部设有下定位块和下挡块,下挡块位于下定位块内侧,下定位槽套在下定位块上,下阻尼弹簧固定在安全触板和安装底板之间,将安全触板下端盖的下挡块抵靠在下定位槽内侧端部;

所述安全触板和安装底板之间还设有触发轿厢开门的开门微动开关,两个安全触板之间设有触发轿厢强制关门的屏蔽微动开关。

作为优选实例,所述屏蔽微动开关的对面安全触板上设有凸起的触板,在两块安全触板靠近到完全接触前,凸起的触板触发屏蔽微动开关。具体的,当两块安全触板相距1-5mm时,凸起的触板触发屏蔽微动开关,强制关闭轿厢门。

作为优选实例,所述安全触板和相应一侧的安装底板之间设有两个开门微动开关,分布在安全触板上下半部。

作为优选实例,所述安全触板与相对的安全触板之间设有两个屏蔽微动开关。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机械式和光幕式二合一安全保护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梯运行的安全性;

(2)机械式安全结构中,安全触板通过上定位组件、下定位组件与安装底板连接固定,上定位组件、下定位组件的结构简单可靠,通过上定位块与上定位槽配合,下定位块与下定位槽配合,其中下定位槽内设有滚轴,使得安全触板运行更顺滑,它安装方便,工作稳定性好;

(3)在两块安全触板之间设有屏蔽微动开关,能够在安全触板接触的最后一刻,使机械式安全装置失效并强制关门,能够保证机械式和光幕式安全结构在电梯开关门的整个过程中,均维持双重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上定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上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上定位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下定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下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下定位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下定位支架与下端盖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屏蔽微动开关和触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轿厢门板1,安装底板2,安全触板3,光幕发射器4,光幕接收器5,上定位组件6,上定位支架61,上定位槽611,上定位块621,上挡块622,上端盖62,上阻尼弹簧63,下定位组件7,下定位支架71,下定位槽711,滚轴712,下端盖72,下定位块721,下挡块722,下阻尼弹簧73,开门微动开关8,屏蔽微动开关9,触板9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图1-图9所示,轻触式带屏蔽开关和安全触板的电梯门红外保护装置,它包括对称安装在左右两扇轿厢门板1侧边的安装底板2,两块安装底板2相对一侧分别安装有安全触板3,一侧安全触板3内设有光幕发射器4,另一侧安全触板3内对应位置设有光幕接收器5;

安全触板3上下端分别设有上定位组件6和下定位组件7,安全触板3通过上定位组件6、下定位组件7与安装底板2连接固定;

如图2-图4所示,上定位组件6包括上定位支架61、上端盖62、上阻尼弹簧63,上定位支架61固定在安装底板2上部,上定位支架61设有朝下开口的上定位槽611,上端盖62固定在安全触板3顶部,上端盖62顶部设有上定位块621和上挡块622,上挡块622位于上定位块621内侧,上定位槽611套在上定位块621上,上阻尼弹簧63固定在安全触板3和安装底板2之间,将安全触板3上端盖62的上挡块622抵靠在上定位槽611内侧端部;

如图5-图8所示,下定位组件7包括下定位支架71、下端盖72、下阻尼弹簧73,下定位支架71固定在安装底板2下部,下定位支架71设有朝上开口的下定位槽711,下定位槽711内设有滚轴712,下端盖72固定在安全触板3底部,下端盖72顶部设有下定位块721和下挡块722,下挡块722位于下定位块721内侧,下定位槽711套在下定位块721上,下阻尼弹簧73固定在安全触板3和安装底板2之间,将安全触板3下端盖72的下挡块722抵靠在下定位槽711内侧端部;

安全触板3和安装底板2之间还设有触发轿厢开门的开门微动开关8,两个安全触板3之间设有触发轿厢强制关门的屏蔽微动开关9。

如图9所示,屏蔽微动开关9的对面安全触板3上设有凸起的触板91,在两块安全触板3靠近到完全接触前,凸起的触板91触发屏蔽微动开关9。具体的,当两块安全触板3相距1-5mm时,凸起的触板91触发屏蔽微动开关9,强制关闭轿厢门。

安全触板3和相应一侧的安装底板2之间设有两个开门微动开关8,分布在安全触板3上下半部。任意一个开门微动开关8被触发,即触发电梯门开启。

安全触板3与相对的安全触板3之间设有两个屏蔽微动开关9。任意一个屏蔽微动开关9被触发,即触发电梯门强制关闭。

工作原理:

当电梯门全开启时,安全触板3没有受到外力的碰撞,没有动作;直接安装在安全触板3内的光幕发射器4和光幕接收器5,没有被阻隔遮挡,电梯门处于正常开启状态。

当电梯门在关闭时,有人或物进入,但未触及安全触板3时,开门微动开关8未触发电梯门关闭;但是,光幕发射器4和光幕接收器5之间的红外线被阻隔遮挡,触发电梯门开启。

当电梯门在关闭时,有人或物进入,已触及安全触板3时,开门微动开关8被触发,使得电梯门关闭;以此同时,光幕发射器4和光幕接收器5之间的红外线也被阻隔遮挡,也触发电梯门开启。起到了双重保护的作用。

当电梯门关闭时,在电梯轿厢门的两块安全触板3相距很近时(相距1-5mm),凸起的触板91触发屏蔽微动开关9,使得保护装置失效,并强制关闭轿厢门。

当机械式或光幕式安全保护结构中一个系统失灵,另一个系统同样正常的工作,更加安全可靠。

采用机械式和光幕式二合一安全保护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梯运行的安全性;

机械式安全结构中,安全触板3通过上定位组件6、下定位组件7与安装底板2连接固定,上定位组件6、下定位组件7的结构简单可靠,通过上定位块621与上定位槽611配合,下定位块721与下定位槽711配合,其中下定位槽711内设有滚轴712,使得安全触板3运行更顺滑,它安装方便,工作稳定性好;

在两块安全触板3之间设有屏蔽微动开关9,能够在安全触板3接触的最后一刻,使机械式安全装置失效并强制关门,能够保证机械式和光幕式安全结构在电梯开关门的整个过程中,均维持双重保护作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