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油罐罐装的内置式底部灌装防溢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63360发布日期:2019-11-06 02:00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油罐罐装的内置式底部灌装防溢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油罐车领域,尤其涉及油罐车防溢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油罐在采用底部装油时,如无人上至罐顶通过打开小人孔盖观察罐内液位高度上升情况,很容易发生冒顶溢油的事故,严重影响作业安全并污染环境。

本发明内置式底部灌装防溢控制装置安装在油罐底部罐装管路及油罐顶部,当油罐装满时,能自动关阀,切断进油管路,防止油罐内油料溢出造成损耗和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解决以上现有技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防止油罐内油料溢出造成损耗和避免安全隐患的用于油罐罐装的内置式底部灌装防溢控制装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油罐罐装的内置式底部灌装防溢控制装置,其包括:液控主阀(1)、浮子导阀(2)和连接管(3),所述液控主阀(1)安装在油罐底部的入口管路油罐内,浮子导阀(2)安装在油罐顶部,浮子导阀(2)通过连接管(3)与液控主阀(1)连通,所述液控主阀(1)用于控制油罐底部的入口管路的开通和关闭,所述浮子导阀(2)用于控制液控主阀(1)的开启和关闭;液控主阀(1)通过进出口压差实现阀门的开启和关闭,当液面低于设定高度时,浮子导阀(2)开启,液控主阀(1)在压差作用下自动开启;当液面达到设定高度时,浮子浮起使浮子导阀(2)关闭,液控主阀自动关闭,即液控主阀(1)通过浮子导阀实现先导控制,当油罐内油料达到设定容积高度时,浮子导阀(2)关闭进而控制液控主阀(1)关闭,防止油罐溢油。

进一步的,所述液控主阀(1)包括主阀阀体(11)、第一弹簧(12)、整流盖(13)、密封圈(14)、阀芯(15)、导筒(16)、取压螺塞(17)、密封压环(18)、主密封圈(19)、法兰(110)及管接头(111),所述导筒(16)设置于阀体(11)内腔,阀芯(15)设置于导筒(16)内,密封圈(14)设置于与阀体(11)与导筒(16)之间并与阀芯(15)相连接,弹簧(12)设置于阀体(11)内腔与阀芯(15)之间,用于阀芯(15)复位,整流盖(13)设置于阀体(11)外,用于减小从阀体(11)d口流出流体的冲击,取压螺塞(17)设置于阀芯(15)前端,密封压环(18)设置于阀体(11)开口端内腔,主密封圈(19)设置于密封压环(18)与法兰(110)之间,法兰(110)设置于阀体(11)开口端,管接头(111)设置于法兰(110)的取压口。

进一步的,油料在液控主阀a口作用阀芯(15)上,在油压作用下,阀芯(15)向左移动,油料经液控主阀a口进入b腔,油料由d口流出,同时油料经取压螺塞节流孔e进入c腔,再经过孔道g由接口e流出,通过连接管进入浮子导阀。当处于低液位时,浮子导阀处于开启状态,进出c腔的油料流量全部由接口e流出,c腔的油料流量处于平衡状态,在油压作用下阀芯(15)打开进油;当达到控制液位时,浮子导阀关闭,c腔油料出口关闭压力升高至与进油压力相同,在c腔油压和弹簧力的联合作用下阀芯关闭,停止进油。

进一步的,所述浮子导阀(2)包括浮子(21)、导阀阀体(22)、阀杆(23)、阀瓣(24)、第二弹簧(25)、阀座(26)、连接管(27)、连接法兰(28)、第二管接头(29),所述浮子(21)与阀杆(23)相连接,导阀阀体(22)通过连接管(27)与连接法兰(28)相连接,阀杆(23)与导阀阀体(22)相连接,阀瓣(24)与阀杆(23)相连接,第二弹簧(25)与阀瓣(24)相连接,阀座(26)与导阀阀体(22)相连接,连接管(27)与连接法兰(28)相连接,第二管接头(29)与连接管(27)相连接。

进一步的,从液控主阀接口e流出的油料,通过连接管进入浮子导阀h口,从浮子导阀k口流出,当处于低液位时,浮子导阀的浮子(21)处于低位,浮子(21)通过阀杆(23)带动阀瓣(24)处于开启位置,使阀瓣(24)和阀座(26)的通道连通,油料从浮子导阀h口进入,从浮子导阀k口流出,液控主阀处于开启状态,当达到控制液位时,浮子(21)通过阀杆(23)带动阀瓣(24)转到关闭位置,使阀瓣(21)和阀座(26)的通道关闭,进入浮子导阀h口的油料无法流动,液控主阀关闭。

本发明的优点及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内置式底部灌装防溢控制装置采用全机械式控制技术控制主阀阀门的开启和关闭,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防爆等级。

内置式底部灌装防溢控制装置安装在油罐内部,使底部管路设计更简单。

液控主阀采用平衡阀芯结构,利用压差控制阀芯动作,开启压力小,开关动作平稳。

浮子导阀的连接管采用可调节结构,可以方便的通过调节浮子导阀安装位置来设定液面控制高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优选实施例用于油罐罐装的内置式底部灌装防溢控制装置示意图;

图2是液控主阀结构与原理图;

图3是浮子导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详细地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1.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底部灌装防溢控制装置由液控主阀和浮子导阀和连接管组成,如图1所示。液控主阀安装在油罐底部入口管路油罐内,浮子导阀安装在油罐顶部,浮子导阀通过连接管与液控主阀连通。

(1)液控主阀

液控主阀由整流盖、导筒、主密封圈、密封压环、取压螺塞、阀体、弹簧、阀芯、法兰、密封圈、管接头等组成。结构与控制原理如图2所示。

所述液控主阀1包括主阀阀体11、第一弹簧12、整流盖13、密封圈14、阀芯15、导筒16、取压螺塞17、密封压环18、主密封圈19、法兰110及管接头111,所述导筒16设置于阀体11内腔,阀芯15设置于导筒16内,密封圈14设置于与阀体11与导筒16之间并与阀芯15相连接,弹簧12设置于阀体11内腔与阀芯15之间,整流盖13设置于阀体11外,,取压螺塞17设置于阀芯15前端,密封压环18设置于阀体11开口端内腔,主密封圈19设置于密封压环18与法兰110之间,法兰110设置于阀体11开口端,管接头111设置于法兰110的取压口。

主阀阀体11用于连接及支撑各零件,第一弹簧12用于阀芯15复位,整流盖13用于减小从阀体11d口流出流体的冲击,密封圈14用于阀芯15径向密封,阀芯15用于主阀的开关,导筒16用于支撑阀芯15,取压螺塞17用于调节取压口e的大小,密封压环18用于固定主密封圈19,主密封圈19用于和阀芯15形成主阀密封,法兰110用于主阀安装固定,及管接头111用于通过连接管3和浮子导阀2连接。

油料在液控主阀a口作用阀芯5上,在油压作用下,阀芯5向左移动,油料经液控主阀a口进入b腔,油料由d口流出。同时油料经取压螺塞节流孔e进入c腔,再经过孔道g由接口e流出,通过连接管进入浮子导阀。当处于低液位时,浮子导阀处于开启状态,进出c腔的油料流量全部由接口e流出,c腔的油料流量处于平衡状态,在油压作用下阀芯5打开进油;当达到控制液位时,浮子导阀关闭,c腔油料出口关闭压力升高至与进油压力相同,在c腔油压和弹簧力的联合作用下阀芯关闭,停止进油。

2浮子导阀

浮子导阀由阀体、阀座、阀瓣、阀杆、弹簧、浮子、连接管、连接法兰、管接头等组成,结构如图3所示。主要按照设定液位,控制液控主阀控制油路。

进一步的,所述浮子导阀2包括浮子21、导阀阀体22、阀杆23、阀瓣24、第二弹簧25、阀座26、连接管27、连接法兰28、第二管接头29,所述浮子21与阀杆23相连接,导阀阀体22通过连接管27与连接法兰28相连接,阀杆23与导阀阀体22相连接,阀瓣24与阀杆23相连接,第二弹簧25与阀瓣24相连接,阀座26与导阀阀体22相连接,连接管27与连接法兰28相连接,第二管接头29与连接管27相连接。

浮子21用于通过阀杆23带动阀瓣24转动,导阀阀体22连接及支撑各零件,阀杆23用于连接浮子21和阀瓣24,阀瓣24用于与阀座6配合控制浮子导阀开关,第二弹簧25用于将阀瓣24压紧在阀座26,阀座26用于与阀瓣24配合控制浮子导阀的开关,连接管27用于将第二管接头29和阀体连接,连接法兰28用于浮子导阀的安装固定,第二管接头29用于通过连接管3和液控主阀1连接。

从液控主阀接口e流出的油料,通过连接管进入浮子导阀h口,从浮子导阀k口流出。当处于低液位时,浮子导阀的浮子1处于低位,浮子1通过阀杆3带动阀瓣4处于开启位置,使阀瓣4和阀座6的通道连通,油料从浮子导阀h口进入,从浮子导阀k口流出,液控主阀处于开启状态。当达到控制液位时,浮子1通过阀杆3带动阀瓣4转到关闭位置,使阀瓣4和阀座6的通道关闭,进入浮子导阀h口的油料无法流动,液控主阀关闭。

液控主阀安装在油罐入口,浮子导阀安装在油罐顶部,浮子导阀通过连接管与液控主阀连通。液控主阀通过进出口压差实现阀门的开启和关闭。当液面低于设定高度时,浮子导阀开启,液控主阀在压差作用下自动开启;当液面达到设定高度时,浮子浮起使浮子导阀关闭,液控主阀自动关闭。即液控主阀通过浮子导阀实现先导控制,当油罐内油料达到设定容积高度时,浮子导阀关闭进而控制液控主阀关闭,防止油罐溢油。

2.技术创新

本发明的技术创新主要有:

(1)内置式底部灌装防溢控制装置采用全机械式控制技术控制主阀阀门的开启和关闭,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防爆等级。

(2)内置式底部灌装防溢控制装置安装在油罐内部,使底部管路设计更简单。

(3)液控主阀采用平衡阀芯结构,利用压差控制阀芯动作,开启压力小,开关动作平稳。

(4)浮子导阀的连接管采用可调节结构,可以方便的通过调节浮子导阀安装位置来设定液面控制高度。

以上这些实施例应理解为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的记载的内容之后,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效变化和修饰同样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