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35668发布日期:2020-06-02 19:19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片材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片材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的片材供给装置的构成是具有供给片材的供给机构、片材的供给方向前端抵碰的抵碰部件、对抵碰部件进行卡止来规定限制抵碰部件从与片材抵碰的抵碰位置移动的移动限制部件、使得移动限制部件移动至对抵碰部件进行卡止的卡止位置和对卡止进行解除的卡止解除位置的移动机构,抵碰部件通过重力或施力机构的作用力来取得抵碰位置。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片材供给装置是通过移动机构(螺线管)来使得位于卡止位置的移动限制部件移动到卡止解除位置,从而解除移动限制部件对抵碰部件的卡止,并使得抵碰部件能够从抵碰位置开始移动。

在该片材供给装置中,在解除了移动限制部件对抵碰部件的卡止的状态下,通过开始片材的供给动作,片材会推压抵碰部件使其从抵碰位置开始移动,从而能够向供给方向下游侧供给片材。当供给的片材没有了时,供给动作就结束,并且供给来的片材对抵碰部件的推压消失时,就成为在抵碰部件中没有力作用的状态,抵碰部件就返回到抵碰位置。此时,通过抵碰部件按压位于卡止位置的移动限制部件,移动限制部件会从卡止位置暂时移动,并且在抵碰部件到达抵碰位置时,移动限制部件会返回到卡止位置来对抵碰部件进行卡止。由此,抵碰部件从抵碰位置开始的移动就被规定限制,从而成为能够防止片材比与抵碰部件抵碰的位置更向供给方向下游侧移动的状态。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片材供给装置中,当供给动作结束时,抵碰部件有时会返回不到抵碰位置。如果抵碰部件没有返回到抵碰位置,移动限制部件就不会卡止抵碰部件,就成为抵碰部件的移动没有被规定限制的情况,从而产生不能防止片材比与抵碰部件抵碰的位置更向供给方向下游侧移动的不良情况。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5128451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给机构,其供给片材;抵碰构件,其与所述片材的供给方向的前端抵碰;移动限制构件,其对所述抵碰构件进行卡止来规定限制所述抵碰构件从与所述片材抵碰的抵碰位置移动;和移动机构,其使得所述移动限制构件移动至对所述抵碰构件进行卡止的卡止位置和对卡止进行解除的卡止解除位置,所述抵碰构件以重力或施力机构的作用力来取得所述抵碰位置,还包括控制机构,其执行的控制是,当所述片材的供给动作结束时,控制所述移动机构使得所述移动限制构件向所述卡止解除位置移动,并接着向所述卡止位置移动。

根据本发明,具有在供给动作结束时能够使抵碰部件返回到抵碰位置这样的优异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打印时的供纸装置的控制流程的概要流程图。

图2所示是复印机的概要构成图。

图3所示是复印机的主要部分的框图。

图4所示是供纸装置的放大侧面图。

图5所示是供纸装置的俯视图。

图6所示是拾取臂、抵接臂保持部及抵接臂的概要斜视图。

图7所示是停止供纸动作的状态下的供纸装置的侧视图。

图8所示是开始供纸动作的状态下的供纸装置的侧视图。

图9所示是用纸盘上的用纸刚被陆续放出后的状态的供纸装置的侧视图。

图10所示是陆续放出的用纸刚到达分离夹持部后的状态的供纸装置的侧视图。

图11所示是供纸动作结束后的状态下的供纸装置的侧视图。

图12所示是在止动件第二臂的前端与止动件卡止突起的弯曲面接触的状态下,用纸止动件及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的转动停止状态下的供纸装置的侧视图。

图13的(a)、(b)所示是作为用纸检测传感器来使用接触式检测机构的结构的概要说明图。

图14的(a)、(b)所示是作为用纸检测传感器来使用作为非接触式检测机构的反射型光电传感器的结构的概要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适用本发明的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2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复印机100的概要构成图。

图2所示的复印机100包括有作为原稿自动输送装置的adf200、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扫描部300、在片材状的用纸s上形成图像的打印部101。扫描部300用于读取由adf200输送的片材状的原稿的图像,或是被载置在扫描部300的接触玻璃上的原稿的图像。打印部101基于从个人计算机等的外部装置输入的图像信息或由扫描部300读取的原稿的图像信息,在用纸s上形成图像。

在打印部101内配置有作为打印机引擎的图像形成部110、定影装置120及光写入装置112。另外,打印部101还包括具有用来层叠保持用纸s的装置内供纸托盘103的装置内供纸部400。

更进一步地,在打印部101的图2中的右侧设有手动供纸装置105,该手动供纸装置具有载置手动送纸的用纸s的手动送纸盘104。

作为输入打印信息等的输入机构的操作面板(操作显示部3)被配置在复印机100的上部。

在打印部101内还配置有控制部150,其根据从个人计算机等外部装置或操作面板输入的输入信息及传感器来的检测信息来控制复印机100的各部。

图3所示是复印机100的主要部分的框图。

复印机100具有作为用于控制复印机100整体的控制机构的控制部150,控制部150包括作为运算机构的cpu150a和信息存储部。信息存储部由存储数据的ram150b、rom150c及hdd(硬盘驱动器)等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是由存储了系统os、复印、传真、打印处理所需的各种控制程序、打印机的pdl(pagedescriptionlanguage)处理系统、系统的初始设定值等的rom150c,工作存储器用的ram150b等来构成的。操作显示部3是由显示字符信息等的液晶屏幕等构成的显示部,以及作为通过数字键等从操作者接受输入信息并发送到控制部150的操作受理机构的操作部等构成。

在扫描部300和打印部101之间形成有空间。在位于该空间内的打印部101的上部形成有两个堆垛部131(131a、131b),用于排出并装载通过打印部101形成了图像的用纸s。另外,还形成有片材输送路径,来将用纸s从装置内供纸盘103或手动送纸盘104经过图像形成部110向定影装置120输送。图2中的箭头"f"表示用纸s的输送方向。

图像形成部110包括在表面具有感光层的图像载体的鼓状的感光体111。感光体111在打印部101的侧板上被支承为可以旋转,并通过驱动源沿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被旋转驱动。在感光体111的周围依次配置有作为充电部件的充电辊11、光写入装置112的写入光l的照射曝光位置、显影装置113、作为转印部件的转印辊114、清洁部件等。

充电辊11的表面与感光体111的表面接触,感光体111旋转,并通过在充电辊11里施加充电偏压,来对感光体111的表面提供均匀的电荷。由此,感光体111的表面就均匀地带电为恒定电位了。

光写入装置112基于扫描部300读取的原稿的图像信息或从外部装置输入的图像信息,来将激光二极管发出的激光作为写入光l,照射到感光体111的表面并进行光扫描。通过对带电后的感光体111进行光扫描,就在感光体111的表面上形成了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113具备有与感光体111的表面相向而对并将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供给到感光体111表面上的静电潜像中的显影剂承载体,以及显影剂供给机构、作为显影剂输送机构的一对输送螺杆等。通过这样的显影装置113的结构,感光体111表面的静电潜像得到显影,并形成调色剂像。

可旋转的转印辊114的表面与感光体111表面抵接并形成转印夹持部,同时在转印辊114里施加有来自转印偏压用电源的转印偏压。转印辊114通过被施加转印偏压,来将形成在感光体111表面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被被输送到转印夹持部里的用纸s上。

在比转印夹持部更靠用纸输送方向的上游侧,配置有对用纸s朝向转印夹持部的输送时机进行控制的对位辊对107。

从装置内供纸盘103等被供纸来并通过对位辊对107而送入转印夹持部的用纸s在通过转印夹持部时,形成在感光体111表面上的调色剂像得到转印。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用纸s被输送到定影装置120,并通过热和压力使调色剂像熔融并定影到用纸s上。调色剂像被定影后的用纸s作为输出图像(复印物)通过排纸辊对130(130a或130b)被依次排并装载到堆垛部131(131a或131b)上。

被载置在手动供纸装置105的手动送纸盘104上作为片材的用纸s,通过手动送纸捡拾辊(捡拾辊40)朝向片材输送方向下游侧被送出。然后,通过构成将供给来的片材分离成一页的分离供给机构即手动送纸分离机构的供纸辊32和分离辊34,用纸s就仅有一张被分离了。然后,被分离的一张用纸s被供给到片材输送路径内,并朝向对位辊对107来输送。

本实施方式的手动送纸分离机构通过一对辊部件(32、34)来形成分离夹持部。然后,在多张用纸s进入分离夹持部的情况下,仅将最上一页的用纸s向供给方向下游侧供给,并对其它用纸s施加朝向供给方向上游侧的输送力。作为手动送纸分离机构,并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可以使用其它公知的结构,例如通过带部件和辊部件来形成分离夹持部的结构,以及通过施加输送力的辊和阻碍朝向输送方向移动的分离垫来形成分离夹持部的结构等。

在复印机100的供纸装置中,在打印部101的主体里设有用于收容额定尺寸的用纸s的装置内供纸盘103。更进一步地,在打印部101中还设有手动供纸装置105,用来对应在装置内供纸盘103里不能收容的尺寸的用纸或少量用纸s的打印。手动供纸装置105具备通过手动送纸来载置用纸s的手动送纸盘104,并从手动送纸盘104来对用纸s进行供纸输送。

接下来,对能够应用于本实施方式中的手动供纸装置105的供纸装置3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4所示是供纸装置30的放大侧面图。图5是图4所示供纸装置30的俯视图。图4中的部分截面图"α"是图5的a-a截面中的截面图。

供纸装置30具有供纸辊32及分离辊34。另外,设置有拾取臂38,其一端被支撑在供纸辊32的旋转轴即供纸辊轴36上,并以供纸辊轴36为中心转动。拾取辊38的另一端配置有拾取辊轴42,拾取辊40可旋转地被支撑在拾取辊轴42上。

拾取辊40通过多个驱动传递齿轮与供纸辊32连接。然后,通过图3的框图所示的控制部150驱动供纸电动机140,图4及图5所示的供纸辊32旋转,并且与该供纸辊32的旋转一起,拾取辊40也旋转。

拾取臂38在其一端具有朝着水平方向(y轴方向)突出的抵接臂保持部44,并在抵接臂保持部44的上部固定有抵接臂46。

图6所示是拾取臂38、抵接臂保持部44及抵接臂46的概要斜视图。图6中的"36a"及"42a"是设置在拾取臂38里的轴插入孔,"36a"是供纸辊轴36插入的孔,"42a"是拾取辊轴42插入的孔。

拾取臂38和供纸辊轴36以及拾取辊轴42不限于通过轴插入孔来对分体进行组合的结构,也可以使用使拾取臂38具有供纸辊轴36和拾取辊轴42的功能的一体式结构。

在图4中,为了便于理解结构,用虚线来表示拾取臂38。拾取臂38通过作为施力部件的螺旋弹簧48,另一端侧(图4及图5中的右侧)被施力而向下方转动。作为施力部件并不限于螺旋弹簧,也可以使用其它弹簧。

在拾取辊40的下方设置有供纸盘50。在图5中,为了简化附图,省略了供纸盘50的图示。在供纸盘50的用纸输送方向(通过纸张方向、图4及图5中的左侧)下游侧,设有输送导向部52来用于将从供纸盘50输送来的用纸s向供纸辊32和分离辊34所抵接的分离夹持部引导。

如图3所示,控制部150与供纸装置30所具备的用纸检测传感器160、螺线管62及供纸电动机140电连接,并控制各自的动作。用纸检测传感器160是检测供纸盘50上的用纸s的有无的传感器。

在供纸盘50和输送导向部52之间的上方,设置有可转动地被支承在止动件轴54上的用纸止动件56,止动件轴54被固定在供纸装置30的壳体上。用纸止动件56具有在与止动件轴54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平行于z-x平面的方向)上延伸的止动件第一臂56a和止动件第二臂56b。

如图4所示,在用纸止动件56的上方,设置有可转动地被支承在限制部件轴58上的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限制部件轴58被固定在供纸装置的壳体上。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具有在与限制部件轴58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限制部件第一臂60a和限制部件第二臂60b。限制部件第二臂60b的前端设有止动件卡止突起61以能够卡止用纸用纸止动件56的止动件第二臂56b,止动件卡止突起61的外表面形成为弯曲面r。

在拾取臂38中设置有止动件卡止部38a,以使得用纸止动件56朝着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上的转动在图4所示的位置停止。图4所示状态的用纸止动件56的位置是,止动件第一臂56a在被供纸盘50上的用纸s束冲撞时,为了使用纸s的前端停止而待机的位置(以下,将该位置称为待机位置)。即,即使用纸止动件56试图向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止动件第一臂56a也会与止动件卡止部38a抵碰,来使得用纸止动件56在待机位置处停止。

另外,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通过作为施力部件的限制部件施力用扭转弹簧63,以向图4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向(顺时针旋转方向)转动的方式被施力。作为以使得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转动的方式来施力的施力部件,不限于限制部件施力用扭转弹簧63那样的扭转弹簧,也可以使用其它的弹簧等的弹性部件。

供纸装置30还包括螺线管62和可转动地支承在连杆支承轴64上的螺线管连杆66,连杆支承轴64被固定在供纸装置30的壳体上。

螺线管连杆66包括于螺线管62的可动铁芯68连接的板状连结部件70。板状连结部件70是在铅垂方向(z轴方向)为轴方向的连杆支承轴64上被转动自如地支承的水平方向(与x-y平面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板状的部件。

螺线管连杆66包括连杆第一臂66a、连杆第二臂66b及连杆第三臂66c。连杆第一臂66a是从板状连结部件70向垂直方向下方(负z轴方向)延伸的部件。连杆第二臂66b和连杆第三臂66c被固定在连杆第一臂66a的下端,是夹着连杆第一臂66a而在连杆第一臂66a的x轴方向的两侧(图4和图5中的左右方向)上分别延伸的部件。

连杆第二臂66b的前端(负x轴方向的端部,图4及图5中的左方向的端部)被配置为能够与被固定在拾取臂38上的抵接臂46抵接。另外,连杆第三臂66c的前端(正x轴方向的端部,图4及图5中的右方向的端部)被配置为能够与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的限制部件第一臂60a抵接。

螺线管连杆66的板状连结部件70以如下的结构来与螺线管62的可动铁芯68连结。即,如图4中的部分截面图"α"(图5的a-a截面的截面图)所示,在板状连结部件70的正x轴方向的端部中设置有以板状连结部件70在铅垂方向(z轴方向)上贯通的方式来形成的连结部件贯通孔72。

板状连结部件70的端部嵌入到在可动铁芯68的前端(负y轴方向端部,图4中的跟前侧端部,图5中的下侧端部)沿水平方向切除的铁芯前端槽74里。在可动铁芯68中形成铁芯前端槽74的部分,设有横跨铁芯前端槽74以在铅直方向(z轴方向)上贯穿可动铁芯68的方式来形成的铁芯贯通孔76。

将板状连结部70嵌入到可动铁芯68的铁芯前端槽74里,并以可动铁芯68的铁芯贯通孔76和板状连结部件70的连结部件贯通孔72重合的状态,来将连结销78从可动铁芯68的上部插入铁芯贯通孔76。由此,插入铁芯贯通孔76的连结销78插入贯通连结部件贯通孔72,板状连结部件70和可动铁芯68就被连结了。

连接部件贯通孔72及铁芯贯通孔76的内径和连结销78的外径是以连结部件贯通孔72及铁芯贯通孔76和连结销78能够形成间隙的方式来决定的。这是因为可动铁芯68在螺线管62的移动方向(y轴方向,图4中的近前里侧方向,图5中的上下方向)上直线运动时,可使螺线管连杆66转动运动。

如图4及图5所示,以包围可动铁芯68的外周的方式设置有轴环状的铁芯止动件80。铁芯止动件80在控制部150"on(接通)"螺线管62使得可动铁芯68被拉入时,用于使得可动铁芯68的直线运动停止。另外,在图中虽未图示,但还设置了止动件,当螺线管62"off(断开)"、可动铁芯68被推出时,用于使得可动铁芯68的直线运动停止。

下面,使用图7~图11来说明供纸装置30中的一系列的供纸动作。另外,在图7~图11所示的供纸装置30的放大侧视图中,省略了图4所示的螺旋弹簧48、限制部件施力用扭转弹簧63及止动件卡止部38a。

图7所示是停止供纸动作的状态下的供纸装置30的侧视图。

当供纸动作停止时,螺线管62处于"off"状态,如图4及图5所示,可动铁芯68处于被推出的状态(向图5中的箭头"b"方向被推出的状态)。此时,螺线管连杆66以连杆支承轴64为中心沿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图5中的箭头"b1"方向)上转动。然后,螺线管连杆66的负y轴方向一侧(图5中的下侧,图7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的跟前侧)的端部成为向图5及图7中的箭头"b2"所示方向移动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螺线管连杆66的连杆第二臂66b成为沿图5及图7中的箭头"b2"所示的方向移动的状态,并将被固定在拾取臂38上的抵接臂46向图7中的左方向推压。通过该推压,抵接臂46就以供纸辊轴36为中心向图7中的箭头"b3"所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且,在一端侧里固定有抵接臂46的拾取臂38也以供纸辊轴36为中心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通过该转动,拾取臂38的另一端侧如图7中的箭头"b4"所示地向上方移动,其结果是,可旋转地支承在拾取臂38的另一端侧的拾取辊40成为上升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用纸止动件56位于上述的待机位置,其止动件第二臂56b成为被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的限制部件第二臂60b卡止的状态。因此,就成为用纸止动件56朝向图7中的顺时针方向的转动被限制的状态,用纸止动件56的止动件第一臂56a从图7所示状态朝向左方向,即用纸止动件56朝着供纸方向移动的转动就得到了限制。在该状态下,供纸盘50上载置有用纸s束时,就以使用纸s朝向供纸方向冲刺的方式,用纸s束的前端抵碰到用纸止动件56的止动件第一臂56a里,束纸s束就停止了。因此,就能够防止用纸s冲入由供纸辊32和分离辊34所形成的分离夹持部。

当载置在供纸盘50上的用纸s束通过人的手朝向分离夹持部快速插入时,有可能比供纸时设想到达分离夹持部的用纸s的最大张数更多的用纸s会到达分离夹持部。在该状态下进行供纸时,在分离夹持部中就不能完全分离用纸s,从而可能发生多张用纸s被供给到打印部101内的用纸输送路径里的重叠输送。另外,当用纸s束通过人的手以倾斜的状态来插入分离夹持部时,就有可能产生斜向移动。

另外,当用纸s束通过人的手朝向分离夹持部被快速插入时,用纸s束的前端就会被供纸辊32或分离辊34弯折,从而可能使得打印质量劣化,或在打印中发生卡纸。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30中,即使被载置在供纸盘50上的用纸s束通过手动来插入到分离夹持部里,用纸止动件56也会抵碰到用纸s束,从而能够防止用纸s束因手动而被插入到分离夹持部里。由此,就能够防止上述的重叠输送、打印品质的劣化、打印中的卡纸的发生。另外,通过以用纸止动件56来对齐用纸s前端的位置,还能够防止斜向移动的发生。

图8所示是开始供纸动作的状态下的供纸装置30的侧视图。

当供纸动作开始时,在供纸动作之前,控制部150开始供纸电动机140的驱动,供纸辊32向图8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随着该供纸辊32的旋转,介由上述驱动传递齿轮将驱动传递到拾取辊40中,拾取辊40就向图8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了。另外,表面与供纸辊32的表面接触的分离辊34被供纸辊32的旋转带动后向图8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接着,通过控制部150使螺线管62为"on",可动铁芯68就被拉入螺线管62(图5中的箭头"c"方向,向图8中垂直于纸面方向的里侧方向被拉入)。此时,螺线管连杆66以连杆支承轴64为中心沿图5中的逆时针方向(图5中的箭头"c1"方向)转动。通过螺线管连杆66的旋转,螺线管连杆66的负y轴方向一侧(图5中的下侧,图8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的跟前侧)的端部成为向图5及图8中的箭头"c2"所示方向移动。通过该移动,螺线管连杆66的连杆第三臂66c向图8中的箭头"c5"方向移动,并将限制部件第一臂60a向图8中的右方向推压。

通过该推压,限制部件第一臂60a向图8中的箭头"c6"所示方向移动,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以限制部件轴58为中心向图8中的逆时针方向(图8中的箭头"c7"方向)转动。通过该转动,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的限制部件第二臂60b向图8中的箭头"c8"方向移动,限制部件第二臂60b对用纸止动件56的止动件第二臂56b的卡止就解除了。然后,用纸止动件56向图8中的顺时针方向的转动被解除限制。由此,用纸止动件56的止动件第一臂56a从图8所示状态朝向左方向,即用纸止动件56朝着供纸方向移动的转动限制就被解除了。

与这样的动作同时地,通过螺线管连杆66的上述转动,螺线管连杆66的连杆第二臂66b向图8中的箭头"c2"方向移动。由此,连杆第二臂66b离开被固定在拾取臂38上的抵接臂46使得抵接得到解除,抵接臂46就能够在图8中的顺时针方向上移动了。拾取臂38通过螺旋弹簧48(参照图4)被施力,从而在图8中的顺时针方向上转动。因此,通过解除连杆第二臂66b对抵接臂46的抵接,拾取臂38以供纸辊轴36为中心沿图8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以使得抵接臂46沿图8中的箭头"c3"方向移动。通过该转动,拾取臂38的另一端侧如图8中的箭头"c4"所示地向下方移动,其结果是,可旋转地支承在拾取臂38的另一端侧的拾取辊40下降了。然后,在图8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了的状态的拾取辊40与供纸盘50上的最上部的用纸s抵接,并给予用纸s朝向输送方向(图8中的左方向)的输送力。

图9所示是供纸盘50上的用纸s刚被送出后的状态的供纸装置30的侧视图。另外,图10所示是被送出的用纸s刚到达分离夹持部后的状态的供纸装置30的侧视图。

如图9所示,供纸盘50最上部的用纸s通过拾取辊40从供纸盘50送出,并朝着供纸辊32和分离辊34接触的分离夹持部输送。

用纸s的前端在输送途中与用纸止动件56的止动件第一臂56a抵碰,但如上使用图8所述地,用纸止动件56朝着图9中的顺时针方向的转动限制被解除了。因此,通过输送来的用纸s按压止动件第一臂56a,用纸止动件56向图9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且用纸s通过用纸止动件56的限制位置,朝向供纸辊32和分离辊34接触的分离夹持部被输送。

在用纸s的后端离开拾取辊40之前的规定的时机里,控制部150使螺线管62成为"off",可动铁芯68就通过螺线管62来被推出,可动铁芯68和板状连结部件70的连结部就向图5中的箭头"b"方向移动。由此,螺线管连杆66向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图5中的箭头"b1"方向)转动。通过该转动,螺线管连杆66的负y轴方向一侧(图5中的下侧,图9及图10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的跟前侧)的端部成为向图5及图10中的箭头"b2"所示方向移动的状态。

通过该移动,螺线管连杆66的连杆第二臂66b向图10中的左方向推压被固定在拾取臂38上的抵接臂46。通过该推压,抵接臂46就以供纸辊轴36为中心向图10中的箭头"b3"所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且,在一端侧里固定有抵接臂46的拾取臂38也以供纸辊轴36为中心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通过该转动,拾取臂38的另一端侧如图10中的箭头"b4"所示地向上方移动,其结果是,可旋转地支承在拾取臂38的另一端侧的拾取辊40上升。

拾取辊40上升后,用纸s通过供纸辊32和分离辊34来输送。

通过上述螺线管连杆66的移动,螺线管连杆66的连杆第三臂66c向图10中的箭头"b2"方向移动。因此,连杆第三臂66c对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的限制部件第一臂60a的推压得到解除,连杆第三臂66c就能够沿图10中的箭头"b5"方向移动了。由此,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就能够在图10中的顺时针方向上转动。

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可以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后,就通过自重的惯性力矩和限制部件施力用扭转弹簧63(参照图4)的施加力,在图10中的顺时针方向(图10中的箭头"b6"方向)上转动。此时,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旋转到限制部件第一臂60a与螺线管连杆66的连杆第三臂66c抵接的位置。即,当连杆第三臂66c向图10中的箭头"b2"方向移动时,在维持限制部件第一臂60a和连杆第三臂66c的抵接状态的状态下,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与限制部件第一臂60a的移动一致地来转动。

在用纸s的后端离开分离夹持部之后的规定的时机里,控制部150使螺线管62成为"on"。由此,螺线管连杆66的连杆第二臂66b离开被固定在拾取臂38上的抵接臂46,供纸装置30返回到图9所示的状态。然后,从供纸盘50送出下一张用纸s。之后,通过重复与使用图9和图10所说明的动作相同的动作,来从供纸盘50依次送出用纸s,并输送到供纸辊32和分离辊34抵接的分离夹持部。

图11所示是供纸动作结束后的状态下的供纸装置30的侧视图。

当来自外部装置的图像信息的打印或原稿的复印结束时,或者供纸盘50的用纸s没有了时,供纸动作就会停止。

图11所示是最后的用纸s从供纸辊32和分离辊34的接触部即分离夹持部送出后,供纸盘50变空的状态。当最后的用纸s从分离夹持部送出时,控制部150停止供纸电动机140的驱动,供纸辊32、分离辊34及拾取辊40的旋转就被停止了。

控制部150如下所述地来判断最后的用纸s是否已从分离夹持部送出。即,以用纸s的后端离开分离夹持部后的规定的时机来开始下一用纸的输送时,在通过用纸检测传感器160检测到供纸盘50上没有用纸s的情况下,就判断为供纸盘50上的最后的用纸s已从分离夹持部送出了。

如图9及图10所示,在供纸盘50上的用纸s被输送来的状态下,因用纸s而移动到输送方向下游侧的止动件第一臂56a即使通过其自重而欲返回待机位置,也会与用纸s抵碰而不会返回到待机位置里。另一方面,在最后的用纸s被送出的状态下,通过止动件第一臂56a的自重的惯性力矩而欲返回待机位置,用纸止动件56以止动件轴54为中心向图11中的逆时针方向(图11中的箭头"d"方向)转动。

这样,当用纸止动件56转动时,用纸止动件56的止动件第二臂56b与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的限制部件第二臂60b的前端的止动件卡止突起61的弯曲面r抵接。

通过用纸止动件56的自重引起的惯性力矩,止动件第二臂56b将止动件卡止突起61从下方向上推。由此,以被上推的限制部件第二臂60b向图11中的箭头"d2"方向移动的方式,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向图11中的逆时针方向(图11中的箭头"d3"方向)转动。

通过该转动,与止动件第二臂56b接触的弯曲面r上的位置移动,并在超过弯曲面r的图11中的左侧的端部时,止动件第二臂56b对止动件卡止突起61的上推就结束了。由此,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向图11中的顺时针方向(与图11中的箭头"d3"相反的方向)转动,止动件第二臂56b的前端钩挂到止动件卡止突起61的卡止面61f上并被卡止,返回到图4所示的状态。

在止动件第二臂56b将限制部件第二臂60b上推时,止动件第二臂56b沿着止动件卡止突起61的弯曲面r,以抵抗摩擦阻力来移动接触位置的方式,使得用纸止动件56向图11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在用纸止动件56的自重引起的惯性力矩导致的惯性力和上述摩擦阻力阻止移动的力均衡的平衡状态下,用纸止动件56及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的转动有时会停止的。

图12所示是在止动件第二臂56b的前端与止动件卡止突起61的弯曲面r接触的状态下,用纸止动件56及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的转动停止状态下的供纸装置30的侧视图。

在图12所示的状态下转动停止时,当供纸动作停止时,无论供纸盘50上是否有用纸s,都有不能返回到图4所示状态的情况。

如图12所示的状态那样,在没有完全返回到图4所示状态且供纸装置30停止时,在用纸s没有了或根据下一个打印物来变更用纸尺寸时等的用纸补给时,用纸止动件56不起作用,就会发生用纸s的冲入。发生用纸s的冲入时,就会导致上述重叠输送、打印品质劣化、打印中的卡纸的发生。

上述平衡状态由于部件的制造误差及组装误差,在不同的装置里发生的容易程度也是不同的。另外,由于历时使用,当止动件第二臂56b的表面或弯曲面r的平滑性降低时,摩擦阻力会变大,上述平衡状态就容易发生。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30中,当供纸动作结束,即打印作业结束、或用纸用尽时,就执行图8所说明的动作,驱动螺线管62,使得拾取辊40再次下降。

图1所示是复印机100中的打印时的供纸装置30的控制流程的概要流程图。

在打印开始前,供纸装置30处于图7所示的状态,开始打印时,就执行图8~图10所说明的供纸动作。

在供纸动作中,以用纸s的后端离开分离夹持部后的规定的时机来开始下一用纸的输送时,控制部150就根据用纸检测传感器160的检测结果来判断用纸是否用尽(步骤s1)。通过用纸检测传感器160的检测判断为是供纸盘50上没有用纸s的用纸用尽的状态时(步骤s1中为"yes(是)"),就停止供纸电动机140的驱动,结束供纸动作(步骤s2)。然后,执行一次或多次的图8所说明的使得拾取辊40下降的动作和图10所说明的使得拾取辊40上升的动作(步骤s3),来结束打印。该打印结束时,如果打印作业未完成,就通知操作显示部3或外部装置"用纸用尽"。

在判断为不是用纸用尽的情况下(步骤s1中为"no(否)"),就判断打印作业是否结束(步骤s4)。在打印作业未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4中为"no"),就继续进行供纸动作。另一方面,在打印作业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4中为"yes"),就停止供纸电动机140的驱动,结束供纸动作(步骤s2)。然后,执行一次或多次的图8所说明的使得拾取辊40下降的动作和图10所说明的使得拾取辊40上升的动作(步骤s3)。

如此,在供纸盘50上没有用纸s的状态下通过执行使得拾取辊40下降的动作,与该动作连动地,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就从能够限制用纸止动件56的位置向解除限制的位置转动了。

在供纸动作停止时,即使用纸止动件56的自重引起的惯性力矩导致的惯性力和上述摩擦阻力阻止移动的力处于平衡的平衡状态,通过转动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就能够解除平衡状态。由此,对于供纸动作结束后进入上述平衡状态而没有到达待机位置的用纸止动件56,能够解除平衡状态使其移动到待机位置,并能够使供纸装置30返回到图4所示的状态。

另外,在供纸动作停止时,没有进入平衡状态,且用纸止动件56位于待机位置时,即使转动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用纸止动件部56也仍在待机位置里。

这样,在供纸动作结束后进行拾取辊40的再下降动作,并与此连动地通过转动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即使用纸止动件部56处于平衡状态,也能够对此进行解除。由此,就能够防止用纸补给时用纸止动件56成为不起作用的状态,并且能够防止发生用纸s的冲入。

在供纸动作中,重复进行螺线管62的"on"和"off"的切换,并在止动件第二臂56b的前端和止动件卡止突起61的弯曲面r的接触位置移动的状态下,作用在两个部件上的摩擦力变为动摩擦。由于动摩擦的摩擦力比静摩擦小,在动摩擦起作用的状态下,就难以发生上述的平衡状态。另一方面,由于某种原因,当弯曲面r和止动件第二臂56b的相对移动停止时,作用在两个部件上的摩擦力就变为静摩擦,摩擦力就比动摩擦所作用的状态要大。此时,所停止的位置容易成为用纸止动件56的自重引起的惯性力矩导致的惯性力和摩擦阻力阻止移动的力均衡的状态,就容易产生上述的平衡状态。

无论是否是容易产生这种平衡状态的状态,在供纸动作结束后进行拾取辊40的再下降动作,并与此连动地通过转动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就能够抑制用纸止动件部56进入平衡状态所引起的不良情况。

下面,对检测发生了用纸用尽的用纸检测传感器160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13所示是作为用纸检测传感器160来使用接触式检测机构的结构的概要说明图。图13的(a)所示是用纸没有用尽的状态,是用纸束sb被载置在供纸盘50上,并且最上面的输送中用纸sa通过拾取辊40来被输送的状态。图13的(b)所示是用纸用尽的状态,是在供纸盘50上没有用纸s的状态。

图13所示的用纸检测传感器160具有投光器161、受光器162以及用纸接触探针163。该用纸检测传感器160使用由投光器161和受光器162构成的透射型传感器,来检测用纸接触探针163的升降位置是位于比传感器光轴160l高的位置,还是位于较低的位置。

透射型传感器的基本结构是将内置光源并具有将作为检测介质的光进行投射的作用的投光器161,和内置接收投光器161的投射光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的受光元件的受光器162相向而对地配置。从投光器161发出的光直线地投射到受光器162的光入射窗里。相向而对配置的投光器161和受光器162之间是检测范围,通过其间的物体会遮挡投射光,当入射到受光器162的光量减少时,内置在受光器162里的光电转换元件的电特性会发生变化,因此,对其进行检测、放大,来作为物体检测信号。

在供纸装置30的规定的位置里配置用纸检测传感器160。然后,在有用纸的状态下,如图13的(a)所示地,用纸接触探针163与用纸s的上面接触并进入抬起的位置,成为用纸接触探针163能够遮蔽透射型传感器的投射光的构成。

在用纸用尽的状态下,如图13的(b)所示地,用纸接触探针163自由下落并进入下降的位置,成为用纸接触探针163不遮蔽透射型传感器的投射光的构成。由此,就能够与供纸盘50内的用纸s的有无连动来使传感器检测信号变化,通过实时监视传感器检测信号,能够检测出用纸用尽的时机。

作为检测供纸装置30中的供纸动作结束时的用纸用尽的用纸用尽检测机构的用纸检测传感器160,是通过用纸接触探针163与用纸s的接触来检测用纸s的有无的接触式检测机构。在供纸盘50上载置有用纸s的状态下,用纸接触探针163与用纸s接触,并通过检测该接触状态就能够检测用纸s的有无,从而能够检测用纸用尽。

另外,作为接触式检测机构的用纸检测传感器160是将用纸接触探针163和用于检测用纸接触探针163的升降位置的透射型传感器(投光器161及受光器162)组合而成的结构。通过该结构,就能够根据用纸接触探针163的位置的变化来检测用纸的有无。

作为检测供纸盘50上有无用纸s的用纸检测传感器160不限于图13所说明的透射式传感器。只要是能够检测用纸s的有无的,就可以使用反射型光电传感器的结构等的任何的传感器。

图14所示是作为用纸检测传感器160来使用作为非接触式检测机构的反射型光电传感器的结构的概要说明图。图14的(a)所示是用纸没有用尽的状态,是用纸束sb被载置在供纸盘50上,并且最上面的输送中用纸sa通过拾取辊40来被输送的状态。图14的(b)所示是用纸用尽的状态,是在供纸盘50上没有用纸s的状态。

图14所示用纸检测传感器160具有投光器161和受光器162,并且构成反射型光电传感器。该用纸检测传感器160如图14的(a)所示地,在供纸盘50上有用纸s时,从投光器161照射的光经用纸s的表面反射后射入到受光器162里。另一方面,如图14的(b)所示地,在供纸盘50上没有用纸s时,从投光器161照射的光不入射到受光器162里。如此,由于射入受光器162的光的光量因为用纸s的有无而不同,内置于受光器162的光电转换元件的电特性会变化,所以能够对其进行检测、放大并作为物体检测信号,来检测用纸s的有无。

如图14所示的用纸检测传感器160那样,通过使用非接触式检测机构,不再需要与用纸s接触的机械要素,因而就能够实现检测用纸有无的片材检测机构的结构的简单化。

另外,如图14所示的用纸检测传感器160那样,通过使用反射型光传感器,就能够实现不与用纸s接触而检测用纸s的有无的非接触式检测机构。

上述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30具备限制部件施力用扭转弹簧63,来对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施力以使其沿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另一方面,不具备为了使用纸止动件56返回待机位置而施力以使得用纸止动件56向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的扭转弹簧等的施力部件,用纸止动件56通过自重的惯性力矩来返回待机位置。作为将用纸止动件56返回待机位置的结构,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那样,也可以是配置扭力弹簧等的施力部件的构成,以使得用纸止动件56返回待机位置的方式来施力。

通过设置将用纸止动件56返回待机位置的施力部件,当供纸动作结束时,用纸止动件56从图11所示状态返回到待机位置的力就会变大。因此,止动件第二臂56b从下向上推压止动件卡止突起61的力增大,止动件第二臂56b与摩擦阻力相抗地沿弯曲面r移动的力变大,上述平衡状态就难以发生。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可能产生如下的平衡状态,即,用纸止挡件56的自重引起的惯性力矩所产生的惯性力与施力部件产生的施加力的合力,和摩擦阻力阻止移动的力相均衡后的平衡状态。因此,即使是具有施力部件的构成来施力以使得用纸止动件部56返回待机位置,也希望在供纸动作结束后进行拾取辊40的再下降动作,并与此连动地来转动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由此,即使用纸止动件56处于平衡状态,也能够解除该平衡状态。

另外,如图8及图9说明的那样,在进行供纸时,被输送来的用纸s与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的限制被解除了的用纸止动件56抵碰,用纸s通过按压用纸止动件56来使其从待机位置移动。因此,在具备施力部件来施力以使得用纸止动件56返回待机位置的结构中,设置了薄纸等刚性较弱的用纸s时,有可能产生因小于对用纸止动件56施力的施力部件的施加力,用纸s的前端折弯等的问题。

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30不具备施力部件来积极地施力以使得用纸止动件56返回待机位置,用纸止动件56通过自重的惯性力矩的惯性力来返回待机位置。通过这样的结构,输送来的用纸s推压用纸止动件56来使其移动时的阻力就变小,即使是设置薄纸等刚性较弱的用纸s的情况,也能够防止输送来的用纸s的前端的折弯。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30那样,在不具备施力部件来施力以使得用纸止动件56返回待机位置的的结构中,与具备施力部件的结构相比,容易产生图12所说明的平衡状态。但是,本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30在供纸动作结束后进行拾取辊40的再下降动作,并与此连动地转动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由此,即使在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和用纸止动件56接触的状态下发生了不再移动的用纸止动件56的平衡状态,也能够对此进行解除。由此,即使是不具备上述施力部件,容易发生平衡状态的结构,在将用纸s放置到供纸盘50上时,也能够使用纸止动件56位于待机位置,并通过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来限制用纸止动件56的移动。由此,就能够使放置在供纸盘50上的用纸s的前端对齐,防止用纸s束冲入分离夹持部的不良情况的发生。

另外,作为使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向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的结构,不限于具有限制部件施力用扭转弹簧63的结构,也可以采用通过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的自重来转动的结构。在该结构中,如图10所示地,在解除了连杆第三臂66c对限制部件第一臂60a的推压时,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就通过自重的惯性力矩向图10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了。

在不具备限制部件施力用扭转弹簧63的结构中,以具有与拾取辊40的升降动作连动的用纸止动件56的结构,是相对于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不通过施力机构在转动限制方向上积极地施力的构成。然后,在供纸动作结束时(作业结束或缺纸时),使拾取辊40再次升降。由此,仅通过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的自重引起的惯性力矩所产生的转动力,来使得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移动到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卡止用纸止动件56的卡止位置里。

本实施方式的复印机100的构成是,能够设定在供纸动作结束后不实施进行拾取辊40的再下降动作的控制。每次结束供纸动作都执行使拾取辊40下降的控制时,无论供纸是否执行,拾取辊40都会下降而进入空打的状态。由于这样的空打作为使用者可能会感到不舒服,所以能够根据使用者的要求来设定不实施上述控制。这样的设定的变更虽然可以由使用者来变更,但优选的是服务人员等管理者根据使用者的要求来设定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30可适用于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复印机100所具备的手动供纸装置105。

该供纸装置30具备与载置在供纸盘50上的用纸s抵接并将用纸s向供纸辊32输送的拾取辊40,和具有直线运动的可动铁芯68的螺线管62。另外,还具备与螺线管62的可动铁芯68连结并被设置为可以转动的螺线管连杆66。另外,还具备拾取臂38,其与螺线管62的可动铁芯68的直线运动引起的螺线管连杆66的转动运动连动,并且可转动地被设置在供纸辊轴36上来将拾取辊40在上升或下降方向里支撑为能够旋转。

另外,具备用纸止动件56,其可转动地被支承在作为第一轴的止动件轴54上,并使堆积在供纸盘50上的用纸s的前端停止并对齐。另外,具备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其可转动地被支承在作为第二轴的限制部件轴58上,与螺线管62的可动铁芯68的直线运动引起的螺线管连杆66的转动运动连动后转动,并且能够对用纸止动件56进行卡止或解除卡止。该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在卡止状态下,可以限制用纸止动件56在通过纸张方向上的转动,在卡止解除状态下,可进行用纸止动件56的通过纸张方向上的旋转。

更进一步地,供纸装置30在供纸动作结束,即作业结束时或用纸用尽时,无论供纸盘50里有无剩余的用纸s,至少使得螺线管62的可动铁芯进行一次直线运动。通过该直线运动,拾取臂38至少在与螺线管连杆66连动地使拾取辊40下降的方向上转动一次。即,在供纸动作结束时,执行一次或多次使拾取辊40再次下降的动作。

如上所述,供纸装置30具备用纸止动件56。在供纸装置30中,在比拾取辊40更靠装置内部侧的供纸辊32和分离辊34的之间,由于设想张数以上的用纸s构成的用纸束的进入而可能产生的重叠输送,通过具备用纸止动件56就能够防止该不良情况。但是,在供纸动作结束后,当用纸止动件56就在如图12所说明的平衡状态下停止时,下一张用纸s的设置动作时的用纸止动件56的作用就不能再发挥了。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30在供纸动作结束后进行拾取辊40的再下降动作,并与此连动地转动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由此,即使用纸止动件56处于平衡状态,也能够对此进行消除,并在下一张用纸s的设置动作时能够发挥用纸止动件56的作用,能够防止上述的重叠输送的发生。

在本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30中,是通过驱动螺线管62与使得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转动的动作连动地来使拾取辊40上下移动,并与供纸盘50上的用纸s接触分离。通过这样的结构,与分别单独设置进行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的转动动作的驱动源和使拾取辊40与用纸s接触分离的驱动源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驱动源的数量,实现装置的简化,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上述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30具有拾取辊40,并通过拾取辊40来将用纸s输送至比用纸止动件56使用纸s向下游侧的移动停止的用纸停止位置更靠下游侧的供纸辊32的位置。作为供纸装置30,不限于具备拾取辊40的构成。例如,也可以是通过供纸盘50的倾斜来使得被载置在供纸盘50上的用纸s移动至供纸辊32的位置。在该结构中,具有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和使得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移动的螺线管62。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能够在对用纸止动件56进行卡止以限制用纸止动件56从待机位置开始的移动的限制位置(卡止位置)和从该限制位置开始移动以解除用纸止动件56的限制的解除位置(卡止解除位置)间移动。然后,通过切换螺线管62的"on"和"off",来使得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在上述限制位置和解除位置之间移动。

在没有拾取辊40的结构中执行的控制是在供纸动作结束后使螺线管62为"on",之后为"off"的。由此,即使发生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平衡状态同样的状态,也能够解除平衡状态并能够发挥用纸止动件56的功能。

作为具备本发明所涉及的片材供给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并不限定于复印机。本发明所涉及的片材供给装置可以用于具有打印装置、喷墨记录装置、打印机、复印机或传真机等的功能的图像形成装置。

另外,作为具备本发明所涉及的片材供给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不限于上述复印机100那样的电子照相方式的装置,也可以适用于喷墨方式的装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片材供给装置所输送的片材不限于用纸s等的记录介质。另外,片材供给装置也不限于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手动供纸装置等的供纸装置,只要是供给多张的层叠的片材的装置,也可适用于图像形成装置以外的装置。

作为供给多张的层叠的片材的装置,也可以适用于图2所示的adf200等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图2所示的adf200将载置在原稿台201上的原稿束中位于最上部的一张供给到adf200的装置主体内,并使其通过扫描部300的读取位置,排出到原稿排纸盘202上。作为对被载置在这种adf200中的原稿台201上的原稿进行供给的原稿供给机构,可以适用具有与上述供纸装置30相同结构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片材供给装置。

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片材供给装置的供给对象的片材,不仅是片材状的部件,还包括薄板状的部件。作为片材,还包括有纸、布、树脂薄膜、表面背面的保护纸、金属片材、铜箔等金属箔和电镀处理过的电子印刷电路板材料、特殊薄膜、塑料薄膜、预浸料坯、电子印刷电路板用片材等。

预浸料坯是在碳纤维等中预先浸渍了树脂的片材状的材料。作为预浸料的例子包括有通过将诸如固化剂、着色剂等添加物添加到纤维增强材料如碳纤维或玻璃纤维织物中而形成的热固性树脂,并将其加热或干燥以形成半固化状态的片材状的强化塑料模塑材料。

以上的说明只是一例,下面的各种方式都具有特有的效果。

(方式1)

供纸装置30等的片材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供给用纸s等片材的供纸辊32等的供给机构、与片材的供给方向前端抵碰的用纸止动件56等的抵碰部件、对抵碰部件进行卡止来规定限制抵碰部件从与片材抵碰的待机位置等的抵碰位置移动的用纸止动件转动限制部件60等的移动限制部件,和使得移动限制部件移动至对抵碰部件进行卡止的卡止位置(图7所示的限制位置等)和对卡止进行解除的卡止解除位置(图8所示的解除位置等)的螺线管62等的移动机构,抵碰部件以重力或施力机构的作用力来取得抵碰位置,还包括控制部150等的控制机构,其执行的控制是,当片材的供给动作结束时,控制移动机构使得移动限制部件向卡止解除位置移动,并接着向卡止位置移动(使捡拾辊40再次下降的控制)。

本发明的工作者们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片材供给装置中,当供给动作结束时,想移动到抵碰位置的抵碰部件和移动限制部件接触,并在没有到达抵碰位置的状态下,抵碰部件有时会停止。其原因被认为是抵碰部件和移动限制部件的接触部中的摩擦要阻止抵碰部件移动的力,和抵碰部件要移动到抵碰位置的力处于均衡的平衡状态所引起的。

在方式1中,当片材的供给动作结束时,即使处于平衡状态,通过将移动限制部件移动到卡止解除位置,就能够解除平衡状态,使抵碰部件返回到抵碰位置。更进一步地,通过之后再将移动限制部件移动到卡止位置,能够将移动限制部件卡止到位于抵碰位置的抵碰部件里,并成为能够限制抵碰部件从抵碰位置移动的状态。由此,在片材的供给动作结束后的片材设置时,能够防止片材移动到比与抵碰部件抵碰的位置更为供给方向的下游侧。

(方式2)

在方式1中,其特征是抵碰部件通过止动件轴54等的抵碰部件转动轴来相对于装置主体(供纸装置30的壳体)被支承为能够转动,并通过转动移动至抵碰位置和其他位置,通过移动限制部件对抵碰部件的卡止,来限制位于抵碰位置的抵碰部件在供给方向上的转动,通过解除移动限制部件对抵碰部件的卡止,位于抵碰位置的抵碰部件能够在供给方向上转动。

由此,在移动限制部件卡止抵碰部件时,来限制位于抵碰位置的抵碰部件在供给方向上的转动,并能够防止片材移动到比与抵碰部件抵碰的位置更靠供给方向的下游侧。另外,在解除移动限制部件对抵碰部件的卡止时,位于抵碰位置的抵碰部件能在供给方向上转动,并通过要在供给方向上移动的片材推压抵碰部件,来使得抵碰部件向供给方向转动。由此,能够解除片材的供给方向前端与抵碰部件抵碰的状态,并能够进行片材的供给。

(方式3)

在方式1或2中,其特征是移动限制部件通过限制构件轴58等的限制部件转动轴来相对于装置主体(供纸装置30的壳体)被支承为能够转动,并通过移动机构的移动力的传递来转动,并在卡止位置和卡止解除位置之间移动。

由此,通过转动移动限制部件,能够实现切换限制抵碰部件的移动的限制状态和解除限制的状态的结构。

(方式4)

在方式1至3中的任一方式中,其特征是包括捡拾辊40等的输送部件,其位于比供给机构更靠供给方向的上游侧,与被载置在载置片材的供纸盘50等的载置部件上的片材接触并向供给机构输送,输送部件与移动机构移动所述移动限制部件的动作连动,来对载置部件上的片材进行接触或离开。

由此,与分别设置使移动限制部件移动的驱动源和使输送部件相对于片材接触分离的驱动源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驱动源的数量,实现装置的简化和低成本化。

(方式5)

在方式4中,其特征在于,移动机构具有通过驱动来直线运动的可动铁芯68等的直进芯部件,并具有与直进芯部件连结且通过直进芯部件的直线运动来进行转动运动的螺线管66等的转动部件,移动限制部件与转动部件的转动运动连动地在卡止位置和卡止解除位置上移动。

由此,通过移动机构的直线运动,能够实现使得移动限制部件移动的结构。

(方式6)

在方式4或5中,其特征在于,当移动限制部件位于卡止解除位置时,输送部件的位置是那个能够与载置部件上的片材接触的位置,当移动限制部件位于卡止位置时,输送部件的位置是不与载置部件上的片材接触的位置。

由此,在使输送部件和片材接触时,即使解抵碰部件的移动限制通过输送部件来输送,也能够形成片材不与抵碰部件抵碰的状态。另外,在使输送部件不与片材接触时,能够限制抵碰部件从抵碰位置开始的移动,并成为能够防止片材移动到比与抵碰部件抵碰的位置更为供给方向下游侧的状态。

(方式7)

在方式1至6中的任一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包括载置有通过供给机构来供给的片材供纸盘50等的载置部件,以及检测载置部件中有无片材的用纸160等的片材检测机构,当片材检测机构检测到是没有片材的状态时,控制机构就结束片材的供给动作。

由此,在载置部件上没有片材时,作为片材的供给动作结束时,能够执行使移动限制部件移动到限制解除位置,并接着使其移动到卡止位置的控制。由此,在载置部件上没有片材时,即使是抵碰部件处于平衡状态而未到达抵碰位置的状态,通过将移动限制部件移动到限制解除位置,也能够解除平衡状态,并使得抵碰部件移动到抵碰位置。因此,在载置部件上没有片材时,当使用者想要将手持的片材放置到载置部件上时,能够防止片材移动到比与抵碰部件抵碰的位置更为供给方向下游侧。

(方式8)

在方式7中,其特征在于片材检测机构是与被载置在载置部件上的片材接触的接触式检测机构。

由此,通过检测接触式检测机构的用纸接触探针163等的接触部是否与片材接触,就能够检测载置部件上有无片材。

(方式9)

在方式7中,其特征在于片材检测机构是不与被载置在载置部件上的片材接触地来检测片材的反射型光电传感器等的接触式检测机构。

由此,通过非接触式检测机构来检测有无片材,就不需要与片材接触的机械要素,从而能够实现检测有无片材的片材检测机构的结构的简单化。

(方式10)

一种复印机100等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在片材状的用纸s等的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10等的图像形成机构,和朝着图像形成机构供给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供给机构,其特征在于,作为记录介质供给机构,包括方式1至9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的供纸装置30等的片材供给装置。

由此,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的那样,在供给动作结束时,能够使抵碰部件返回到抵碰位置,并在片材的供给动作结束后的片材设置时,能够防止片材移动到比与抵碰部件抵碰的位置更为供给方向的下游侧。因此,就能够防止由于片材进入到比起片材设置时所设置的片材与抵碰部件抵碰的位置更为供给方向下游侧而引起的重叠输送或斜向移动的发生,因为可以进行稳定的记录介质的供给,所以就能够进行稳定的图像形成。

(方式11)

在方式10中,其特征是,片材供给装置是对被载置在手动送纸盘104等的手动盘上的用纸s等的记录介质进行供给的手动供纸装置105等的手动供给装置。

由此,在手动供纸盘中,虽然容易产生片材进入到比起片材设置时所设置的片材与抵碰部件抵碰的位置更为供给方向下游侧的问题,但在供给动作结束时,通过使抵碰部件返回抵碰位置,就能够防止该不良情况。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