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裹自动分流输送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32646发布日期:2020-07-29 02:42阅读:493来源:国知局
一种包裹自动分流输送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物流分拣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包裹自动分流输送带。



背景技术:

物流系统在分拣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的物品进行分流传送,快递公司的物流分配工作也随着货物的增加而越加的繁重,现有的物流分配工作是结合扫码器的人工分配,在需要大量人力的同时,也容易因人工的疏忽而造成货物流向的错误。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裹自动分流输送带,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物流分配工作是结合扫码器的人工分配,在需要大量人力的同时,也容易因人工的疏忽而造成货物流向的错误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包裹自动分流输送带,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输送轨道、转向轨道和第二输送轨道,所述转向轨道两侧设置有夹持设备组,所述夹持设备组包括第一夹持器和第二夹持器,

所述第一夹持器包括第一伸缩气缸、第二伸缩气缸和第一电机,所述第一伸缩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伸缩气缸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气缸的输出端竖直设置,所述第二伸缩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第二伸缩气缸的输出端水平设置,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一夹持板连接;

所述第一夹持器包括第三伸缩气缸、第四伸缩气缸和第二电机,所述第三伸缩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伸缩气缸连接,所述第三伸缩气缸的输出端竖直设置,所述第四伸缩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机连接,所述第四伸缩气缸的输出端水平设置,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二夹持板连接;

所述第二夹持板中间位置设置有贯穿的通孔,所述通孔内设置有扫码器,所述第二输送轨道一侧设置有多个输送分轨道,所述第二输送轨道另一侧设置有与所述输送分轨道对应的分流设备。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输送分轨道通过光滑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输送轨道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分流设备包括底座、第五伸缩气缸和分流板,所述第五伸缩气缸安装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五伸缩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分流板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输送轨道与所述转向轨道连接处设置有光电感应器,所述第二输送轨道的转动轴上设置有转速传感器。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转向轨道包括固定板、底板和设置于固定板上的多个转动滚轮器,所述转动滚轮器包括转动板和滚轮,所述转动板设置与所述固定板上,所述转动板的底面上对向设置有两块侧板,两所述侧板底部连接有支撑板,两所述侧板之间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上套设有所述滚轮,所述转动板上对应所述滚轮设置有槽,所述滚轮的部分凸出于所述转动板外,所述转轴上套设有从动轮,所述支撑板上设置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上设置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主动轮,所述主动轮与所述从动轮啮合;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第四电机,所述第四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支撑板底部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伸缩气缸、第二伸缩气缸、第三伸缩气缸、第四伸缩气缸、第五伸缩气缸、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三电机、第四电机、光电感应器和转速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器连接。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一种包裹自动分流输送带,在包裹从第一输送轨道至转向轨道上,包裹上贴有二维码的标签,但二维码的标签可位于包裹的六个面的任意一面上,转向轨道可带动包裹沿竖直方向进行旋转便于扫码器识别二维码的标签,但当二维码的标签位于包裹顶部或底部时,侧边的扫码器便不能识别到二维码的标签,通过第一夹持器和第二夹持器配合,将包裹抬升后沿水平方向进行旋转,即包裹顶部翻转至侧边,放至转向轨道上,便于扫码器识别,转向轨道带动包裹沿竖直方向进行旋转,至扫码器扫到二维码的标签结束,转向轨道将包裹输送至第二输送轨道,光电感应器检测到包裹至第二输送轨道,转速传感器获取第二输送轨道的转速,即可获知包裹在第二输送轨道的移动速度,可获知包裹何时到输送分轨道,即可通过分流设备就包裹进行分流,设计合理,适于生产和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包裹自动分流输送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包裹自动分流输送带中夹持设备组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包裹自动分流输送带中转动滚轮器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具体说明如下:1.第一输送轨道;2.转向轨道;3.第二输送轨道;4.输送分轨道;5.分流设备;6.第五伸缩气缸;7.分流板;8.第一夹持器;9.第二夹持器;10.转速传感器;11.光电感应器;12.第一伸缩气缸;13.第二伸缩气缸;14.第三伸缩气缸;15.第四伸缩气缸;16.第一电机;17.第二电机;18.第一夹持板;19.第二夹持板;20.固定板;21.底板;22.转动板;23.侧板;24.支撑板;25.滚轮;26.从动轮;27.主动轮;28.第四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3。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提供一种包裹自动分流输送带,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输送轨道1、转向轨道2和第二输送轨道3,转向轨道2两侧设置有夹持设备组,夹持设备组包括第一夹持器8和第二夹持器9,

第一夹持器8包括第一伸缩气缸12、第二伸缩气缸13和第一电机16,第一伸缩气缸12的输出端与第二伸缩气缸13连接,第一伸缩气缸12的输出端竖直设置,第二伸缩气缸13的输出端与第一电机16连接,第二伸缩气缸13的输出端水平设置,第一电机16的输出端与第一夹持板18连接;

第一夹持器8包括第三伸缩气缸14、第四伸缩气缸15和第二电机17,第三伸缩气缸14的输出端与第四伸缩气缸15连接,第三伸缩气缸14的输出端竖直设置,第四伸缩气缸15的输出端与第二电机17连接,第四伸缩气缸15的输出端水平设置,第二电机17的输出端与第二夹持板19连接;

第二夹持板19中间位置设置有贯穿的通孔,通孔内设置有扫码器,第二输送轨道3一侧设置有多个输送分轨道4,第二输送轨道3另一侧设置有与输送分轨道4对应的分流设备5。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包裹自动分流输送带,输送分轨道4通过光滑连接板与第二输送轨道3连接,通过设置光滑连接板,使得包裹可以很好的从第二输送轨道3移至输送分轨道4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包裹自动分流输送带,分流设备5包括底座、第五伸缩气缸6和分流板7,第五伸缩气缸6安装于底座上,第五伸缩气缸6的输出端与分流板7连接,通过第五伸缩气缸6的输出端推动分流板7,分流板7可推动第二输送轨道3上的包裹至输送分轨道4上,实现包裹分流。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包裹自动分流输送带,第二输送轨道3与转向轨道2连接处设置有光电感应器11,第二输送轨道3的转动轴上设置有转速传感器10。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包裹自动分流输送带,转向轨道2包括固定板20、底板21和设置于固定板20上的多个转动滚轮器,转动滚轮器包括转动板22和滚轮25,转动板22设置与固定板20上,转动板22的底面上对向设置有两块侧板23,两侧板23底部连接有支撑板24,两侧板23之间转动连接有转轴,转轴上套设有滚轮25,转动板22上对应滚轮25设置有槽,滚轮25的部分凸出于转动板22外,转轴上套设有从动轮26,支撑板24上设置安装块,安装块上设置有第三电机,第三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主动轮27,主动轮27与从动轮26啮合;底板21上设置有第四电机28,第四电机28的输出端与支撑板24底部连接,第三电机的输出端带动主动轮27转动,主动轮27带动从动轮26转动,从动轮26带动滚轮25转动,第四电机28的输出端可带动支撑板24转动,即第四电机28的输出端可带动滚轮25沿竖直方向进行转动,多个滚轮25角度进行转动,即可带动包裹沿竖直方向进行转动。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包裹自动分流输送带,第一伸缩气缸12、第二伸缩气缸13、第三伸缩气缸14、第四伸缩气缸15、第五伸缩气缸6、第一电机16、第二电机17、第三电机、第四电机28、光电感应器11和转速传感器10分别与控制器连接。

在具体使用中:在包裹从第一输送轨道1至转向轨道2上,包裹上贴有二维码的标签,但二维码的标签可位于包裹的六个面的任意一面上,转向轨道2可带动包裹沿竖直方向进行旋转便于扫码器识别二维码的标签,但当二维码的标签位于包裹顶部或底部时,侧边的扫码器便不能识别到二维码的标签,通过第一夹持器8和第二夹持器9配合,将包裹抬升后沿水平方向进行旋转,即包裹顶部翻转至侧边,再将包裹放至转向轨道2上,便于扫码器识别,转向轨道2带动包裹沿竖直方向进行旋转,至扫码器扫到二维码的标签结束,转向轨道2将包裹输送至第二输送轨道3,光电感应器11检测到包裹至第二输送轨道3,转速传感器10获取第二输送轨道3的转速,即可获知包裹在第二输送轨道3的移动速度,可获知包裹何时到输送分轨道4,即可通过分流设备5就包裹进行分流。

综上所述,本发明一种包裹自动分流输送带,可实现包裹的自动分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物流分配工作是结合扫码器的人工分配,在需要大量人力的同时,也容易因人工的疏忽而造成货物流向的错误的问题设计合理,适于生产和推广应用。所以,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