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用途运载小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56256发布日期:2019-12-20 19:58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用途运载小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载小车领域,尤其是一种多用途运载小车。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化发展进程加快,大多数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为了保证市场份额,不得不同时兼顾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以及产品的合格率,因此,迅速地进入了工业4.0时代。在自动化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一个企业的自动化程度越高,意味着其发展潜力越大。

运载小车是企业仓储中的重要载体,由于传统的运载小车与企业的立体高位库进行配套运行,简单来说,保险杠的运送需要通过特定编码的运载小车进行载货,经过堆垛机货叉实现产品立体存放。因此,使得运载小车的运载范围又受到限制,只能运送保险杠,若要运输其他零件,则需要使用另外的运载小车,不仅造成了企业的资源闲置,大大的降低了企业的资源利用率,而且影响了企业的运转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多用途运载小车,结构简单,既能同时存放两种零件,又能运载两种零件中的任一种零件,提高了运载小车利用率。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多用途运载小车,其不同之处在于:其包括车座和分隔座;所述车座包括座体、架体及叉取体,所述架体垂直设于所述座体上用于放置零件,所述叉取体对称设于所述架体的左右两侧;所述分隔座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分隔体,各所述分隔体包括连接部和形成于所述连接部上的若干个分隔部,各所述连接部分别可拆卸地与所述座体及叉取体连接,且其具有朝向远离所述架体方向横向延伸的支撑面,所述若干个分隔部沿所述支撑面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排布形成若干个卡槽,两个所述分隔体的卡槽一一对应设置以放置零件。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分隔座有两个且对称设于所述架体的前后两侧。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连接部包括朝向远离所述架体方向延伸的横臂和形成于所述横臂末端并向下延伸的纵臂,所述支撑面被构造为所述横臂的上表面,所述横臂靠近所述架体的一端形成有与所述叉取体连接的第一安装部,所述纵臂的下端形成有与所述座体连接的第二安装部。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安装部通过第一固定件与所述叉取体固定。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固定件为螺纹件。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安装部通过第二固定件与所述座体固定。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固定件为螺纹件。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分隔部被构造为竖直延伸的杆状结构。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分隔部外套设有隔离套。

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该多用途运载小车,具有能放置零件的架体及能放置零件的分隔座,且两者之间互不影响,既能同时使用存放两种不同的零件,又能分别单独使用运载两种零件中的任一种零件,提高了运载小车利用率;分隔座与车座可拆卸连接,结构简单,不仅便于拆卸和更换,使用更方便,而且闲置时,易于存放,占地空间小;分隔体与叉取体通过第一安装部连接,在安装分隔体的同时能快速准确地将两个分隔体定位至安装位置,防止两个分隔体之间的间距发生偏差,能更安全有效地放置零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多用途运载小车结构示意图,其中仅示出前侧的分隔座;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分隔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右视图;

图6为图4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多用途运载小车放置尾翼上本体时使用状态图,其中仅示出前侧的尾翼上本体,放置于运载小车后侧的尾翼上本体未示出;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多用途运载小车放置保险杠时使用状态图;

其中:1-车座(101-座体(x-座体的中心对称线、1011-加强筋)、102-架体(1021-竖直臂、1022-连接臂、1023-挂放臂(10231-挂放杆)、1024-第一加强臂、1025-第二加强臂)、103-叉取体)、2-分隔座(201-分隔体(2011-连接部(20111-横臂(201111-支撑面)、20112-纵臂)、2012-分隔部、2013-卡槽、2014-第一安装部(20141-第一限位面、20142-限位片(201421-第二限位面))、2015-第二安装部(20151-第三限位面)))、3-保险杠、4-尾翼上本体、5-第一固定件、6-第二固定件、a-左、b-右、c-前、d-后、y-两个第一固定件之间的连线、z-两个第二固定件之间的连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多用途运载小车,其包括车座1和分隔座2,既能同时使用存放两种不同的零件,又能分别单独使用运载两种零件中的任一种零件,提高了运载小车利用率。请参考图7和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小车既能同时使用存放保险杠3和尾翼上本体4,又能分别单独使用运载保险杠3或尾翼上本体4,提高了运载小车利用率。

车座1包括座体101、架体102及叉取体103。座体101被构造为方形框架结构,为了提高座体101的强度,座体101中部形成有十字加强筋1011。架体102垂直设于座体101上且关于座体101的中心对称线x对称,架体102包括对称设于座体101左右两侧并竖直向上延伸的两个竖直臂1021、连接于两个竖直臂1021上端的连接臂1022、及对称设于两个竖直臂1021上的挂放臂1023,每个竖直臂1021上沿其纵向均匀间隔排布有若干个挂放臂1023,为了防止运载小车侧倾,使受力更均匀,每个挂放臂1023分别包括关于架体102前后对称设置的两个挂放杆10231,且为了防止保险杠3滑落,挂放杆10231倾斜向上延伸,为了提高架体102的强度,架体102还包括靠近竖直臂1021下端设置并连接两个竖直臂1021的第一加强臂1024、以及连接连接臂1022和第一加强臂1024的若干个第二加强臂1025,若干个第二加强臂1025相互平行且均匀间隔排布。叉取体103有两个且对称设于架体102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堆垛机的两个货叉配合。

分隔座2包括关于架体102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分隔体201,各分隔体201包括连接部2011和形成于连接部2011上的若干个分隔部2012,连接部2011分别可拆卸地与座体101及叉取体103连接,连接部2011具有朝向远离架体102方向横向延伸的支撑面201111,若干个分隔部2012沿支撑面201111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排布形成若干个卡槽2013,两个分隔体201的卡槽2013一一对应设置以放置尾翼上本体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多用途运载小车,具有能放置保险杠3的架体102及能放置尾翼上本体4的分隔座2,且两者之间互不影响,既能同时使用存放保险杠3和尾翼上本体4,又能分别单独使用运载保险杠3或尾翼上本体4,提高了运载小车利用率;分隔座2与车座1可拆卸连接,便于拆卸和更换,使用更方便;分隔体201与叉取体103通过第一安装部2014连接,在安装分隔体201的同时能快速准确地将两个分隔体201定位至安装位置,防止两个分隔体201之间的间距发生偏差,能更安全有效地放置尾翼上本体4。

优选地,请参考图1至图3,为了使受力更均匀,防止运载小车侧翻,分隔座2有两个且对称设于架体102的前后两侧。

具体地,为了能准确地控制分隔座2的两个分隔体201之间的间距,防止间距过小或过大导致的分隔座2不能安全有效地放置尾翼上本体4,连接部2011包括朝向远离架体102方向横向延伸的横臂20111和形成于横臂20111末端并向下延伸的纵臂20112,支撑面201111被构造为横臂20111的上表面,横臂20111靠近架体102的一端形成有与叉取体103连接的第一安装部2014,纵臂20112的下端形成有与座体101连接的第二安装部2015。更优选地,为了便于快速定位安装,第一安装部2014的末端端面被构造为与叉取体103的侧面相抵靠的第一限位面20141,且第一安装部2014的末端形成有限位片20142,限位片20142的下端端面被构造为与叉取体103的上端端面相抵的第二限位面201421,限位片20142通过两个第一固定件5与叉取体103固定,为了使固定更牢固,两个第一固定件5之间的连线y与座体的中心对称线x之间具有45°夹角,第一固定件5为螺纹件。更优选地,为了使整体结构更稳定,第二安装部2015被构造为片状结构,第二安装部2015的下端端面被构造为与座体101上端端面相抵的第三限位面20151,第二安装部2015通过两个第二固定件6与座体101固定,为了使固定更牢固,两个第二固定件6之间的连线z与座体的中心对称线x之间具有45°夹角,第二固定件6为螺纹件。

优选地,为了使结构更简单,分隔部2012被构造为竖直延伸的杆状结构。更优选地,为了防止撞伤尾翼上本体4,分隔部2012外套设有软质隔离套。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多用途运载小车,不仅能够满足保险杠3运送的需求,还能实现尾翼上本体4的运载,同时,该运载小车在使用时不会影响其他设备的运转,且便于操作。通过在运载小车的前后两侧设置分隔座2,将保险杠3放置层和尾翼上本体4放置层分隔开来。请参考图8,在需要运载保险杠3时,将保险杠3放置在架体102上;请参考图7,当需要运载安装在保险杠上的小件产品时,如尾翼上本体4,可将尾翼上本体4放置在分隔座2上。充分地利用了运载小车上放置保险杠3下端的空间,将尾翼上本体4放置在分隔座2上,不会与在上层放置的保险杠3产生任何的影响。配合高位库使用时,由于运载小车上具有用于记录产品信息的载码体,载码体每次只能录入一种产品,因此运载小车不能同时运载两种产品,只能单独运载保险杠3或尾翼上本体4。但当不配合高位库使用,可以同时存放保险杠3和尾翼上本体4。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做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