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配县域电力施工的绕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74100发布日期:2019-10-15 17:29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配县域电力施工的绕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配县域电力施工的绕线装置,属收放线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力工程施工离不开绕线装置,以往通过人工在线轴上绕线的方式正逐步被自动化的绕线装置所取代。不过,自动化的绕线装置使用配件多,结构复杂,造价昂贵,维护麻烦,比如申请号为CN207698914U、名称为“一种电力工程用绕线装置”的专利申请就是通过包括可编程89551单片机、缠绕电机、红外检测装置、伺服电机在内的多种器件实现自动绕线的;而县域电力工程具有施工范围相对小、施工环境差、维护频度高的特点,因此,针对县域电力工程施工特点,研制一种结构和制作简单,结实耐用,绕线整齐,使用和维护方便,造价低廉的适配县域电力施工的绕线装置是十分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针对县域电力工程施工特点设计,结构和制作简单,结实耐用,绕线整齐,使用和维护方便,造价低廉的适配县域电力施工的绕线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的:

一种适配县域电力施工的绕线装置,它由支撑机构、缠绕机构、左驱动机构、右驱动机构、底板、万向轮构成,底板下四角对称安装有万向轮,万向轮上安装有轮刹;其特征在于:支撑机构由支撑板A、支撑板B、支撑板C、支撑板D、固定板组成;缠绕机构由左转杆、右转杆、绕线筒、螺纹转杆、套环组件组成;左驱动机构由正反转电机、转轴A、锥形齿轮A、锥形齿轮B组成;右驱动机构由驱动电机、转轴B、皮带组成;

底板上安装有支撑机构,支撑机构的支撑板A与支撑板B之间相向安装有缠绕机构的左转杆、右转杆,左转杆与右转杆之间安装有绕线筒,左转杆通过轴承固装在支撑板A上,右转杆穿过支撑板B与右驱动机构的皮带装接;支撑机构的支撑板C与支撑板D之间安装有固定板,固定板上制作有滑槽,固定板上方对应安装有螺纹转杆,螺纹转杆的左端穿过支撑板C与左驱动机构的锥形齿轮A连接,螺纹转杆的右端通过轴承固装在支撑板D上;螺纹转杆上套装有套环组件,套环组件由套环、固定块、穿线孔、滑块组成;套环的上端安装有固定块,固定块上开制有穿线孔,套环的下端安装有滑块,套环通过滑块与滑槽滑动连接。

所述的左驱动机构的锥形齿轮A与锥形齿轮B相互啮合,锥形齿轮B通过转轴A与正反转电机连接,通过正反转电机控制螺纹转杆作往复直线运动。

所述的右驱动机构的皮带环绕装接在右转杆和转轴B上,转轴B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通过驱动电机控制绕线筒转动。

所述的套环组件的套环在螺纹转杆上作周期性直线往返运动,带动穿线孔的电缆作周期性直线往返运动,保证电缆在绕线筒上均匀缠绕。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适配县域电力施工的绕线装置,通过右驱动机构的驱动电机带动绕线筒转动实现对电线的缠绕收线,同时通过左驱动机构的正反转电机工作带动螺纹转杆作周期性往复直线转动,进而带动套环在螺纹转杆上作往返直线运动,使得穿插在穿线孔内的电缆随着固定块做往返直线运动,实现电缆均匀缠绕在绕线筒上,穿线孔可使弯曲的电缆变直,且不会损伤电缆,大大提高了收绕线工作的工作效率。底板底部安装的万向轮并配置轮刹,方便本实用新型在田间、地头、泥泞小路移动和制动进行稳定收线作业。该适配县域电力施工的绕线装置,针对县域电力工程施工特点设计,结构和制作简单,结实耐用,绕线整齐,使用和维护方便,造价低廉。解决了现有技术使用配件多,结构复杂,造价昂贵,维护麻烦,不适用于县域电力工程施工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适配县域电力施工的绕线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适配县域电力施工的绕线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固定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套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左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右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机构,2、缠绕机构,3、左驱动机构,4、右驱动机构,5、底板,6、万向轮,7、轮刹;

101、支撑板A,102、支撑板B,103、支撑板C,104、支撑板D,105、固定板,106、滑槽;

201、左转杆,202、右转杆,203、绕线筒,204、螺纹转杆,205、套环,206、固定块,207、穿线孔,208、滑块;

301、正反转电机,302、转轴A,303、锥形齿轮A,304、锥形齿轮B;

401、驱动电机,402、转轴B,403、皮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该适配县域电力施工的绕线装置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图1~6):

一种适配县域电力施工的绕线装置,它由支撑机构1、缠绕机构2、左驱动机构3、右驱动机构4、底板5、万向轮6构成,底板5下四角对称安装有万向轮6,万向轮6上安装有轮刹7;

支撑机构1由支撑板A101、支撑板B102、支撑板C103、支撑板D104、固定板105组成;缠绕机构2由左转杆201、右转杆202、绕线筒203、螺纹转杆204、套环组件组成;左驱动机构3由正反转电机301、转轴A302、锥形齿轮A303、锥形齿轮B304组成;右驱动机构4由驱动电机401、转轴B402、皮带403组成;

底板5上安装有支撑机构1,支撑机构1的支撑板A101与支撑板B102之间相向安装有缠绕机构2的左转杆201、右转杆202,左转杆201与右转杆202之间安装有绕线筒203,左转杆201通过轴承固装在支撑板A101上,右转杆202穿过支撑板B102与右驱动机构4的皮带403装接;支撑机构1的支撑板C103与支撑板D104之间安装有固定板105,固定板105上制作有滑槽106,固定板105上方对应安装有螺纹转杆204,螺纹转杆204的左端穿过支撑板C103与左驱动机构3的锥形齿轮A303连接,螺纹转杆204的右端通过轴承固装在支撑板D104上;螺纹转杆204上套装有套环组件,套环组件由套环205、固定块206、穿线孔207、滑块208组成;套环205的上端安装有固定块206,固定块206上开制有穿线孔207,套环205的下端安装有滑块208,套环205通过滑块208与滑槽106滑动连接。

所述的左驱动机构3的锥形齿轮A303与锥形齿轮B304相互啮合,锥形齿轮B304通过转轴A302与正反转电机301连接,通过正反转电机301控制螺纹转杆204作往复直线运动。

所述的右驱动机构4的皮带403环绕装接在右转杆202和转轴B402上,转轴B402与驱动电机401的输出轴连接,通过驱动电机401控制绕线筒203转动。

所述的套环组件的套环205在螺纹转杆204上作周期性直线往返运动,带动穿线孔207的电缆作周期性直线往返运动,保证电缆在绕线筒203上均匀缠绕(参见图1~6)。

该适配县域电力施工的绕线装置的安装过程如下所示:

底板5呈矩形,安装时,在底板5的后部左右对称用螺栓安装好支撑机构1的支撑板A101、支撑板B102,在底板5的前部左右对称用螺栓安装好支撑板C103、支撑板D104,支撑板C103与支撑板A101前后对齐,支撑板D104与支撑板B102前后对齐;随后在支撑板C103和支撑板D104之间安装好固定板105。

支撑板A101的内侧用轴承安装好缠绕机构2的左转杆201,支撑板B102的内侧用轴承安装好缠绕机构2的右转杆202,左转杆201与右转杆202之间安装上绕线筒203,支撑板B102上开制有孔,右转杆202穿过支撑板B102的孔与右驱动机构4的皮带403连接,右转杆202与右驱动机构4的转轴402、皮带403共同构成驱动电机401的驱动力输送连接构件。

固定板105上开制有滑槽106,将缠绕机构2的螺纹转杆204安装在固定板105的上方,螺纹转杆204的右端用轴承固装在支撑板D104上,支撑板C103上开制有孔,将螺纹转杆204的左端穿过支撑板C103的孔与左驱动机构3的锥形齿轮A303装接,左驱动机构3的锥形齿轮A303与锥形齿轮B304相互呈90°啮合,锥形齿轮A303、锥形齿轮B304与转轴A302共同构成正反向电机301的正反向驱动力输送连接构件。

该适配县域电力施工的绕线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所示:

绕线使用时,将电缆穿过穿线孔207缠绕在绕线筒203上,右驱动机构4的驱动电机401工作,通过皮带403带动右转杆202转动,右转杆202转动带动绕线筒203转动,绕线筒203转动绕收电缆;与此同时,左驱动机构3的正反转电机301工作,进行周期性正反向转动工作,通过转轴A302和锥形齿轮B304带动锥形齿轮A303作周期性正反转动,锥形齿轮A303的周期性正反转动带动螺纹转杆204也作周期性正反转动,使得套环205在螺纹转杆204上作周期性直线往返运动,固定块206带动穿插在穿线孔207内的电缆做周期性往返运动,从而使得电缆均匀缠绕在绕线筒203上。且电缆穿过穿线孔207能够使弯曲的电缆变直,如此,即解决了绕线不均匀、线缆弯曲的问题,有效提高了绕线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绕线装置在底板5底部安装万向轮6, 万向轮6安装轮刹7,移动和运输方便,使用时踩下轮刹7固定车轮,避免晃动,工作稳定。在底板5上部安装支撑机构1、缠绕机构2,通过支撑机构1使缠绕机构2分别与左驱动机构3、右驱动机构4连接,使驱动电机401工作带动绕线筒203转动实现对电缆的缠绕收线,同时使正反转电机301工作带动螺纹转杆204正反转动,带动套环组件在螺纹转杆204上往返运动,实现绕线筒203对电缆的均匀缠绕收线;投入实际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现已成为县域电力现场施工者的得力助手。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上述举例说明不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本说明书后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具体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或变形,以及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而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