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免频繁套袋的垃圾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38172发布日期:2019-11-05 22:42阅读:4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免频繁套袋的垃圾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垃圾桶,尤其是一种免频繁套袋的垃圾桶。



背景技术:

垃圾桶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一种环卫设备及家庭用品,密切关系到一个家庭的生活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自己以及家庭的卫生环境要求不断提高,但垃圾桶作为家庭必需的家居用品,却始终没得到突破性的改善。现有的垃圾桶尺寸大小不一,人们在套垃圾袋时需要将手伸进垃圾桶,将垃圾袋逐一套好并将垃圾袋表面抹平,十分费力且不卫生。另外,每次只能套一个垃圾袋。如果想套第二个垃圾袋时,两个垃圾袋之间的空气无法排除,难度很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方便又卫生的免频繁套袋的垃圾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免频繁套袋的垃圾桶,其包括桶圈、内桶体、外桶体和底座。所述外桶体和内桶体为中空桶状。所述外桶体固定在底座上。所述内桶体材质为柔性材料,所述内桶体底部内表面设置有用于向上提拉使内桶体内壁外翻的拉手部。套垃圾袋时,只需施力于拉手部向上提拉,内桶体内壁即可外翻,进行套袋。完成套袋任务后,向下摁压硅胶内壁,内桶体恢复原状。所述内桶体套在外桶体内部。所述桶圈设于内桶体的上端,桶圈扣入后,内桶体上端外翻,被桶圈扣紧,内桶体和外桶体固连。

进一步地,其还包括桶盖;所述桶盖活动铰接于底座的上方。可上下翻开闭合,密封垃圾桶,降低有气味气体的外溢,避免室内空气被污染。

进一步地,所述内桶体上端设置有若干凸起;所述凸起沿内桶体四周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桶圈下端设置有卡槽,所述的卡槽扣在内桶体上方将所述的凸起外翻和外桶体外壁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桶圈的卡槽内侧设有一倾斜面。便于将内桶体的凸起扣向外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还设置有用于控制桶盖开合的开关,不需要用手去开关,方便快捷。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材料为硅胶。硅胶有弹性,可以进行翻折,内壁变为外壁。有一定的厚度,也可以产生一定的强度。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可以一次性套数十个垃圾袋。其中一个垃圾袋装满之后,扔掉后可以继续用剩余的垃圾袋。不仅减少每次套垃圾袋的麻烦,而且降低了和细菌接触的次数,更为卫生。桶盖的设计可有效降低有气味气体的外溢,避免室内空气被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B处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内桶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内桶体外翻时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桶盖,2、桶圈,3、内桶体,31、凸起,32、拉手部,4、外桶体,5、开关,6、底座,A、倾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免频繁套袋的垃圾桶,其包括底座6、桶盖1、桶圈2、内桶体3、外桶体4和开关5。桶盖1活动铰接于底座6的上方,可上下翻开闭合,密封垃圾桶,降低有气味气体的外溢,避免室内空气被污染。外桶体4和内桶体3为中空桶状,外桶体4固定在底座6上。内桶体3底部内表面设置有用于向上提拉使内壁外翻的拉手部32,内桶体3材质为硅胶。套垃圾袋时,只需施力于拉手部32向上提拉,内壁即可外翻,然后将多个垃圾袋套到外翻的内桶体3上。该硅胶具有一定的厚度,也可以产生一定的强度。内桶体3上端设置有若干凸起31;凸起31沿内桶体3四周分布。内桶体3套在外桶体4内部。所述桶圈2设于内桶体3的上端,桶圈2下端设置有卡槽,所述的卡槽扣在内桶体3上方将所述的凸起31外翻和外桶体4外壁固定连接。桶圈2的卡槽内侧设有一倾斜面A,便于将内桶体的凸起扣向外壁上。所述开关5设置在底座6上,用于控制桶盖1开合,用脚踩一下即可打开桶盖1,松开开关5即可合上,不需要用手去开关5桶盖1,方便快捷又卫生。

为了更清楚的描述本实用新型,下面简单描述下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流程:

使用时,先握紧内桶体3硅胶内壁拉手部32,向上提拉,使内壁外翻,如图5所示,然后把多个垃圾袋套在外翻后的内桶体3上。每套一个垃圾袋,空气可以顺利排出,可以轻松套上数十个垃圾袋。完成套袋任务后,向下摁压硅胶内壁,内桶体3回复原状。投放垃圾时,踩下开关5,桶盖1开启。松开开关5后,桶盖1合上,可避免污染气体扩散。垃圾袋容纳较多垃圾后,取出最外层垃圾袋投放到对应的垃圾投放桶内。继续使用剩余的垃圾袋。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既方便又卫生。适于在垃圾桶领域上推广应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